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歌舞电影中音乐的意义

歌舞电影中音乐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27 01:26:55

① 歌舞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1000以上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介入电影领域,不仅意味着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带来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电影带来了挑战与新的变化。 一、传统电影艺术的变化 作为一种伴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的艺术,电影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响,这种革新使传统电影理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能颠覆既有的美学基础。 1 传统电影美学的解体 经典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过摄像机和胶片捕捉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经由艺术家不同风格的创造呈现在观众面前。多年以来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观点一直是人们理解评析电影的起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如《阿甘正传》中来自阿拉巴马的年轻人与已故总统握手言欢,《角斗士》中恢宏的古罗马城,《变相怪杰》里的百变超人,更不要说《玩具总动员》和《最终幻想》等抛开摄影机、胶片和演员,而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画面的影片了。科技的无穷威力使得数字技术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与物质、影像与现实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数字技术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现实和虚拟的界线,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使电影这个“真实的神话”变成了“真实的谎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也宣告解体。除了影像,数字技术还使电影的传播性质发生了转变,巴赞曾认为作为电影唯一载体的胶片是“现实的一面永恒的镜子”,《星战前传》、《女巫布莱尔》等数码电影的诞生和数字影院、网吧院线等的建设,使这一论断显得过时。 2 电影语言系统的裂变 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创造需要依靠编剧、演员、摄像师、剪辑师、美工师、化妆师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术不但使创作者拥有着自由处理空间关系、运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着对人物型貌与表情的控制手段,从而使电影书写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电影美学在这种变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据调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美国有90%以上的特技演员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以前表演人物从150英尺高空跃入水中的场面需要1.5到2万英镑,现在只需花2000英镑让演员从50英尺的高度跳下,计算机会完成后续的工作。许多主人公在银幕上大展身手的场景不过是数字化处理的结果,不用演员、灯光照明师、美工师、摄影师的纯数字电影照样拥有很好的票房成绩。 3 艺术审美价值的迷失 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但过度的炫耀崇拜技术、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制作精良的电影当然更能吸引观众,特别是数字技术营造的视听盛宴带给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使电影越来越具有愉悦性和消费性,但高科技、大投资的制作并不等同于优秀的电影作品。今天的银幕上充斥着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产品以适应观众的大众娱乐消费心理;另一方面,电影的图像化语言表情形态消解了观众的想象力,尤其好莱坞电影用流畅曲折的故事给大众提供消遣,看他们的影片只须要投入影像而不须要费心思索,“在这图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压抑的阀门被打开,非理性的感官的享乐左冲右突”,而无法沉下心来思考社会及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呈现内心期盼却难以实现的画面,来表达一定的真情实感和精神内涵,一旦电影失去了这种最宝贵的艺术品质,即使画面喧嚣华丽、美轮美奂,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躯亮。 二、视听表现力的丰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与保证,电影艺术对真实与美的追求反过来又刺激了数字技术的不断开拓。 数字技术开发了人类创造影像的无穷潜力,造就了新的电影时空。今天,艺术家们可以突破限制天马行空,过去认为无法实现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变幻成银幕上的生动影像。也难怪詹姆斯·卡梅隆不无得意地说:电影的困难不再是能否拍摄,而在于能否想象。 数字技术更新了电影语言,带来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计算机控制的摄影机能够以人无法到达的角度和动感进行拍摄;数字化的灯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声音、服装化妆等电影表现元素可以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画面;镜头组接剪辑更加灵活自如;数字高清晰摄影机使电影离开胶片制作的年代;计算机三维动画、计算机生成图像等技术更让摄影机毫无用武之地……这一切意味着传统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 对于观众来说,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让人经历惊心动魄的视听刺激,也能传达人类的美好情感,让观众在视听和心灵上感受电影的魅力,同时形成新的观影方式和观影习惯。例如像《罗拉快跑》这样的影片,震撼的音乐、快节奏的剪接、鲜活的三段式叙事结构、Flash与动画的结合等等,共同制造出一个有着无穷答案的游戏模拟世界。电影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变了在电影院群体看片的观影习惯,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载体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技术与艺术的双面性特征 科学技术只是电影表现的工具和方法,艺术家的思想性和创造力才是电影艺术和科技发展的源泉,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日丹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技术元素对扩大和加深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元素本身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艺术形象的独特形式和决定因素。艺术与技术、诗学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化对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胶片对于银幕多么重要,还是艺术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义。在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开拓通向观众道路的,是艺术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论胶片的质量和规格如何。”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拓展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时降低艺术表现的深度。如果忽视艺术创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数字技术的虚荣之下。电影艺术家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电影的叙述内容,提升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万能笔描绘出感动人们灵魂的电影艺术精品。 四、多媒体时代的电影传播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电影从本质、形态到内容的一系列变化,使电影可以从制作工艺、制作方法到传输、发行及播映形式实现全面数字化,也影响着电视以录像磁带采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方式,这种以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的出现加速改变着影视技术和影视观念,促进电影、电视与网络等传播媒体不断融合与渗透,形成一个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进的多媒体环境。 电影开创的数字特技、三维动画等制作手段,正在电视中推广使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已是不少影视工作者的共同选择,这种从前期摄录到后期制作过程的趋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网络早已成为影视工作者的乐园,无论是前期的搜集资料、联络人员还是传送信息、后期处理、宣传推广发行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互联网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已成立两年的“中国网吧院线”目前积累了上万部拥有合法版权的影视作品,将影院播放发行与网吧经营相结合,利用P2XP传输技术与数字加密技术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给网吧,供消费者观赏。在国外,著名的BT已与4家美国独立电影制片公司签署版权授权协议,将在BT的网络上销售它们的1600部电影。网络商参与正版电影的发行,必然也会大大减少盗版电影的生存空间。 网民们不仅可以在个人化的时空中欣赏自己挑选的影片,既当放映者又当观看者。还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采用网友参与的制播方式,边拍摄边播出,网友可以为影片推荐演员,修改网上发布的剧本内容,在网上与影片的创作人员沟通交流,网站也会及时报道剧组的拍摄计划和拍摄进程。 近年来,数字电影与数字影院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数字电影是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发行放映等各个方面全部数字化的影片。数字电影降低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费用,拓宽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天地,而且画面清晰、音质优良,可以无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电影以数字技术拍摄。数字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制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电影业界最大的电影技术展示盛会ShoWest大展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国为例,2006年有超过2000家新影院安装了数字影院放映系统,总数超过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数字影院。美国国家剧院所有者协会主席约翰·菲安斯认为,“这将是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最大的技术转变”。我国电影的数字化放映“胶转数”一直以来在低端和高端分两个层次推进。在低端层面,携带与传输方便的小型数字放映机被广泛用于农村厂矿,进行流动放映。在高端层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数字影院呈急速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34块倍增到2005年的211块。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人的发言也明确了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方向:“中国电影将在未来5至10年内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的战略目标。”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体时代,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影院、广播、电视之外,电脑网络、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视频等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广电总局已正式将手机视频命名为“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中影集团已与R2G(源泉)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视频、图片、音乐、铃声等无线增值业务,传统制片厂在新媒体业务领域终于迈出了一大步。虽然这些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② 简述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等作品中所起的表现作用

舞蹈:
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029

戏剧:
戏剧作品根据不同的题材形式类别,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它的戏剧性。像《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话剧,最重要的是语言,而对于舞剧,则是舞蹈和音乐,对于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或是歌剧,则是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综合,其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音乐对于戏剧的表现也不是万能的,由于西方传统音乐缺少语意的准确性,使得音乐并不适合表现事实与观念,而更适合表现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

由此,如果一部音乐戏剧中全部是纯音乐或是纯舞蹈,那就很难被称为戏剧,而如果一部戏剧中只有语言,那么任何形式的音乐改动必然会损害它的戏剧性。这也正是音乐难以脱离语言文字而与其他艺术门类构成戏剧作品闹匾��颉?

当然,音乐也不是毫无语义的参考,就像动作也能表达特别的情感一样。它的抽象意念也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的影响,这是许多代积累下来的一种音乐心理反映。比如一段乐曲缓慢低沉,那就很可能表现痛苦或郁闷,而不会是欢乐和热情。因此,我们在戏剧音乐中表达痛苦,虽然不必一定要小调和缓慢的速度,但是情感却肯定存在于这些手法之中,一般而言,作曲家也不会用它们来表达热情或者欢乐,除非在一个非常虚假的情景中,或者在一个无调性的背景中。

除了音乐之外,许多戏剧构成元素都可以具有这样的作用,就像舞台布景、面部表情、灯光、动作手势等等,这些因素也往往需要融合剧本的语言才能表现得详细而准确。

虽然音乐本身的特性无法直接构成戏剧,但当音乐融入戏剧作品后,地位便不仅仅服从于剧本了,有时可以成为戏剧的主宰,因为在情感表达层面,音乐可以拓宽戏剧的表现力,具有超越语言表达的优势。正如克尔曼(Joseph Kerman)在《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 as drama)中所言: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意义明确,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白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超越这个层面。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

这也就是说,对观众而言,当音乐与戏剧角色或戏剧情景相结合,感受到的不仅是角色外部的动作和语言,而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状态,音乐在一个层面上的效果远胜于语言对白。由此,除非一个人在戏剧中坚持只用对话,不然很难否定音乐的戏剧功能,我们必须承认,音乐在感情和心理活动的部分,具有强大和微妙的通感作用。也正是音乐的这一功用,本特利(Eric Bentley)建议戏剧家在音乐中寻找观众的主观体验来设计动作,因为这样达到的情感统一,更能够被观众所感受到。

克尔曼强调说:在音乐戏剧中,关键并不是脚本(虽然这是一部歌剧赖以诞生的温床),而是脚本被音乐所重新诠释后的结果——最终的决定因素是音乐...音乐能在最严肃的意义上规定戏剧形式,从这个意义说,“作曲家也是戏剧家”。

因此,在一部音乐戏剧作品中,音乐对于戏剧性的表现优劣,是衡量作品品质的关键。

在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中,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或娱乐,而是竖立角色、推动剧情、加强冲突的重要因素,没有这些音乐,这些剧目将大为失色,甚至无法理解。

了解了以上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也就可以明确,关于戏剧音乐的分析,也就是音乐与戏剧之间关系的分析,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分析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旋律、和声、调性、节奏、肢体等等音乐构成因素当中,以及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音乐组织结构中找到戏剧的意义。
http://www.supe.com/jiaocan/Print.asp?ArticleID=682

影视:
很难想象,如果所有电影中都没了音乐,电影这个东西还会不会发展到现在...

在早期的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音乐就产生了,播放电影的同时,剧院还会请钢琴是即兴弹奏音乐。可见影视音乐的重要性!

如果简单概括:

1.烘托气氛
2.预示剧情
3.作为特定人物或特定场景形象音乐
4.表示剧中人物的心情
5.作为独白的配乐
6.作为整部电影的音乐形象
7.字幕部分

影视并非只有光和影,甚至更多的人更注重声音,音乐使图像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并给它灵魂!

在详细的东西说起来会有一本书厚,先就简单的说这些。
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jx/zjx10/zjx107/zjx10707/zjx10707.HTMl

③ 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

一、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除舞蹈本身之外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这诸多艺术形式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是血肉相连的伙伴关系。

音乐与舞蹈最早起源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人类艺术活动。传统舞蹈始终离不开音乐。原始时代,人们用击掌、敲鼓、呼喊来为舞蹈伴奏,或者边歌边舞。所以,从人类历史开始,舞蹈与音乐就是一体的。那时候的舞蹈和音乐还不具备艺术的样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作为听觉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音乐艺术,而舞蹈具有了艺术性形式,但始终离不开音乐。

(一)
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与舞蹈动作两者和谐统一,音乐可诱发舞者舞蹈时的灵感,还可以起到提示舞蹈动作的作用[1]。舞蹈中舞者的形象是靠视觉和听觉和谐一致而引起美感的,离开了音乐的配合,舞蹈就失却了它的生命力。美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音乐、舞蹈艺术的灵魂。音乐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不同点之一,是用声音来展现美,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给人以美的享受,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思想道德情操。而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依靠人体形象、动作、线条、姿态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一门综合艺术,失去音乐美的特征,舞蹈也就会失去它基本的艺术品格和艺术功能。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且离不开美感的训练。摄影艺术中的美感,主要是靠光线的明暗、角度的选择、景物的取舍等来表现,其中缺少任何一项,都称不上美。舞蹈训练中的美感则是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出来的。这当中,音乐的美感是伴随着舞蹈者的动作溶入其中,而达到舞者的最佳表现并使其舞蹈有一定的内涵。所以,音乐美感训练应是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它训练的是一种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也是舞蹈魅力的体现。

1、音乐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达情感、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2]”。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音乐凭借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凭借形体创造视觉的形象。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来帮助舞蹈表达情感。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舞蹈表演者就必须对所表演的舞蹈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情感体验,一定要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真正“入戏”;同时,又要在表演中进行情感表现,要倾情投入,以情带舞,做到形动与心动的统一,使形体成为由心灵驾驭的形体,心灵是形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一体,形神兼备,以情为核心,强化舞蹈作为人体艺术所应有的动情的审美品格。

例如在同一舞段中,动作的高低起伏对比;舞者间的交织与造型;舞台调度的层次感与流动感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起到了烘托形象,补充形象,对比形象的作用。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因为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而且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而舞蹈是无法离开音乐的,舞蹈的目的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其内心的情感,在舞蹈中能将自己的感觉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如在情人身边时一首伦巴是多么柔情蜜意。胸口充满热血时一首探戈又是多么的豪情一舞。舞蹈运动使我们将所有情绪一同抛了出来。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2、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舞蹈构思进行创作

情感是舞蹈创作的催化剂,艺术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3]”。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元素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将音乐与非音乐因素的人体肢体语言相结合的舞蹈艺术,通过音乐辅助描述舞蹈的艺术形象,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就高校舞蹈教学中音乐艺术对舞蹈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功能性作用进行了探索性论述。

舞蹈艺术离不开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胜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由于一些动作可能只能是略而展示,局限于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蒙古舞教学中,所要表达的浑然,刚烈,大方,无拘无束的概念,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学生很难体会,如果能听上蒙族歌曲就相信会有所收获的,因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能恰到好处。这样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校中大多都是采用这一形式教学,是符合科学的,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载歌载舞能力,更重要的是音乐使舞蹈艺术更形象更直观地激发舞蹈所表现的内在情感,唤起了台下观众强烈的心声共鸣。舞台上,多彩变幻的霓裳配上悦耳的丝竹,从视听觉两个方面对人产生的震撼效果是舞蹈或音乐单方面所难以企及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在如血残阳下的大漠,边塞羌笛可使戍卒倍感悲壮苍凉;与皎洁月光下的潺潺流水相随,姑苏的钟声更使游子感到空旷悠远;而流行通俗歌曲与现代劲舞却使千千万万花季少年如痴如醉,这些正是声景交融的魅力所在。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横亘古今,历久不衰,正是因为它触动的是人内心掩盖或尘封的真实人性,它对人的视听觉造成巨大的冲击。

鼓励学生参与舞蹈音乐的创作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在舞蹈中,动作的交织及舞台调度的交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如同音乐的和声一样,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

例如在教授蒙族舞蹈教学时,可以先听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这样学生们可听出蒙族音乐节奏舒展、悠长,旋律优美、抒情而高亢,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展开了对蒙古大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想象,更好的了解蒙古人民对家乡的深沉、真挚的情感。在听完音乐后教师教学生做“柔臂”这一个舞蹈律动,起伏的双臂,舒展的动作配合〈牧歌〉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然后欣赏双人舞〈牧歌〉,通过舞蹈演员的形象、流畅的肢体语言,品味〈牧歌〉的深邃意境,充分把握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与音乐作品固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来激发学生舞蹈构思创作的潜能。

(二)音乐在舞蹈实践中的作用

舞蹈课堂中,舞蹈教师承担着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任务,他们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和掌握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技术外,必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表演意识和情感意识,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4]。特别是那些初涉舞蹈领域的学生,不但缺乏舞蹈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对音乐在舞蹈中的美感认识。所以,强调音乐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审美意识的培养。音乐美感教学都是从较小的孩子们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强化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中,伴随音乐而开始的。由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只注重强调培养学生们的舞蹈技能、技巧,而忽视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这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合格的舞蹈艺术人才,使之服务社会并创造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此,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一投足、一伸手就能带给人们音乐和舞蹈美的享受。当然,对于初学舞蹈专业的孩子们来说,这并非容易做到,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博釆众长,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新意、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想象是创造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活生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加以巧妙的构思,激起他们创作动作的欲望与勇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音乐的所包含的内容及音乐所描述的意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在欣赏《游击队歌》,学生对这段历史不熟悉,老师可以放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英勇作战的影片,然后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学生兴趣极浓,创造出各种动作,有站在凳子上持枪瞄准的、有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有种枪英勇倒下的等等,从而培养他们艺术的鉴赏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

首先,要了解舞蹈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特征,民族的、地方的或时代的,只有了解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音乐的重要性。

其次,应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音乐的节奏特征和音乐风格是舞蹈动作编创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注意听赏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与融合性。

再次,在音乐美中感受舞蹈美。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好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编创之前就必须有音乐了。在表现舞蹈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特征来表现舞蹈作品的内容。如节奏的变换、情绪的改变等,都能够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舞蹈的内容。学生拥有的切身体验,会促进他们更好地诠释和表现作品。

最后,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升华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所以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创编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编创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启发、协助、鼓励学生,并对其作品作出合适的评价。

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古典芭蕾以音乐旋律为灵魂来展开运动技巧,即称作舞蹈乐曲,这是采用匀整和谐的音乐来进行的舞蹈表现。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由此可见,音乐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中的音乐,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

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语言不可能代替音乐。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探索和实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运用音响效果换取听众思维上的共鸣而产生的心理感知过程,这种感知过程是一种情感勃发过程,它使人大脑产生各种音乐形象,使抽象的音乐具象化,而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也得更胜一筹,随着实践的尝试,音乐似乎发挥着无比巨大的作用。

音乐凭借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凭借形体创造视觉的形象。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舞蹈是流动的诗、运动的画、跳动的音乐。在教学中运用舞蹈语汇来帮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曲《查尔达什舞曲》时,由于《查尔达什舞曲》属于匈牙利的“特征舞曲[5]”。为了让学生理解匈牙利的《查尔达什舞曲》。的典型的特征(有两个性质不同的段落互相对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该舞曲的舞蹈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段不同性格的舞蹈。A段舞蹈动作幅度小,显示沉重,音乐采用小调式,带有悲壮的情绪;B段舞蹈动作麻利,出现连续的跳跃,显得朝气勃勃,音乐也显得活泼,通过直观的舞蹈画面来启发学生认识这一匈牙利特性舞曲的音乐风格,加深对〈查尔达什舞曲〉的理解与感受,同时被精湛的舞蹈表演所陶醉。

充分把握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与音乐作品固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情绪,走出单一的形式,创立以“听、动结合”的舞蹈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听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与此同时即兴音乐舞蹈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感情表达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让情感促发学生创作激情。

例如黄豆豆先生在他的一个讲座上指出:对于艺术而言最重要的是个性,演出创作都是为个性服务;艺术的价值在于严肃认真,勇于探索[6]。黄豆豆酷爱舞蹈事业,勤学苦练,并且追求个性,灵感的火花终有燎原之日。在讲座中,他以视频加介绍的方式展现了他对舞蹈的理解,对艺术之路的不懈探索。他原创的起点——舞蹈与武术的融合,《武之舞》是一部锐意创新的作品,它把中国传统的武术精髓与舞蹈的唯美凝聚力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武为舞生,舞为武升的完美境界;《勇气的握手》在日本名古屋现代舞比赛时一举拿下银奖,深邃地刻画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

黄豆豆始终在用他自己的独特思维去解读艺术,品味艺术。他的舞蹈《周朝之舞图》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优秀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以及舞蹈艺术的浪漫与优雅、粗犷与悲壮,更有黄豆豆数年耕耘和艰辛所磨练出的甲骨文似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舞来舞去系列之《窗外的天空》中的《棋》用舞蹈作为语言来与世界人民交流。豆豆始终坚信观念和意念比任何技术都要重要;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中国功夫》舞蹈汲取了大量的武术元素,跳跃、翻腾、旋转、快速移动等技术动作,展现了中国功夫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魅力;《黄土地》再次把这层含义深化;在《禅宗少林》中更是把舞韵与武韵高度完美结合,舞韵重艺术,武韵重技术,走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即将出炉的歌剧《秦始皇》将把我国的歌剧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黄豆豆在最后的《落汐》展现自己创作的疯狂过程,让人惊讶,让人佩服。一个个精彩的创作故事被他侃侃道来,整个讲座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同学们的掌声多达十余次,而且通常都是经久不息。

舞蹈表演者就必须对所表演的舞蹈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情感体验,一定要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真正“入戏”;同时,又要在表演中进行情感表现,要倾情投入,以情带舞,做到形动与心动的统一,使形体成为由心灵驾驭的形体,心灵是形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一体,形神兼备,以情为核心,强化舞蹈作为人体艺术所应有的动情的审美品格。

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而在舞蹈创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着音乐的音素。任何一种舞蹈,任何一个舞者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没有音乐伴随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节拍或歌唱相伴和。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需要音乐的情感激发和动作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舞蹈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其表现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乐是时间、空间、听觉的艺术。舞蹈是空间、视觉的艺术。它们虽然有着不同却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来舞蹈与音乐被作为姐妹花艺术来看待。从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来看,节奏是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从产生之初,两者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结合的基础。

从上古时代,舞蹈、音乐就伴随着人类声场劳动而产生。动作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与言,是言之不足,故叹之,足之蹈之也[7]”。人们用手拍打,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既是音乐的也是舞蹈的节奏。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也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在节奏相同的情形下,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抒情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两者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

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音素、动机、主题旋律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8]。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就来说说舞剧当中的《乌纱魂》的编导情况为例。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他没有单纯地去设计舞蹈动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剧情中设计的动作和音乐融为了一体,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场上,剧情不靠回忆动作,更不靠场记,而是先和演员一起反复听音乐,交代对音乐的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他便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动作来。这时舞蹈随音乐驰骋,动作从胸中流出。因此,《乌纱魂》剧的动作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自然流出来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这正是源于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9]”。在音乐中尽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就像是没有了绿叶衬托的花儿一样,缺少了很多生气。音乐与舞蹈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舞蹈在音乐中得以展示,而音乐则决定了舞蹈的风格、特点。它们共同存在,不存在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舞蹈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还能更能表现音乐的情感。音乐与舞蹈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并结合在一起。通过视觉和听觉得以完美的展现。由此可见,音乐元素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受舞蹈教学中的音乐,是舞蹈艺术实践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而且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于两者相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10]”。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

音乐与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不同之处。如舞蹈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是属于听赏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我想,从今天完整的舞蹈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音乐使你感觉这些小鸡活了。这是用音乐去解释图画,而不是和图画本身的什么结合。音乐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据",存在着共同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天然合理的,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反映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至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在音乐中尽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就像是没有了绿叶衬托的花儿一样,缺少了很多生气。音乐与舞蹈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舞蹈在音乐中得以展示,而音乐则决定了舞蹈的风格、特点。它们共同存在,不存在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舞蹈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还能更能表现音乐的情感。音乐与舞蹈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并结合在一起。通过视觉和听觉得以完美的展现。由此可见,音乐元素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受舞蹈教学中的音乐,是舞蹈艺术实践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给舞者对舞蹈更好的表现,也是对舞者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提高,音乐在舞蹈中,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激昂的舞姿,更能给使舞者在舞蹈中培养节奏感、韵律和审美观,从而激发对舞蹈的理解能力,激发舞者的情感,使舞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给舞蹈注入新的活力、生命。

④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

3、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

4、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

5、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⑤ 每一部歌舞电影中的歌曲或者舞蹈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升华情感 渲染气氛 带动节奏

⑥ 歌舞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1000以上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介入电影领域,不仅意味着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带来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电影带来了挑战与新的变化。

一、传统电影艺术的变化

作为一种伴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的艺术,电影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响,这种革新使传统电影理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能颠覆既有的美学基础。

1 传统电影美学的解体
经典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过摄像机和胶片捕捉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经由艺术家不同风格的创造呈现在观众面前。多年以来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观点一直是人们理解评析电影的起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如《阿甘正传》中来自阿拉巴马的年轻人与已故总统握手言欢,《角斗士》中恢宏的古罗马城,《变相怪杰》里的百变超人,更不要说《玩具总动员》和《最终幻想》等抛开摄影机、胶片和演员,而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画面的影片了。科技的无穷威力使得数字技术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与物质、影像与现实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数字技术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现实和虚拟的界线,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使电影这个“真实的神话”变成了“真实的谎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也宣告解体。除了影像,数字技术还使电影的传播性质发生了转变,巴赞曾认为作为电影唯一载体的胶片是“现实的一面永恒的镜子”,《星战前传》、《女巫布莱尔》等数码电影的诞生和数字影院、网吧院线等的建设,使这一论断显得过时。

2 电影语言系统的裂变
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创造需要依靠编剧、演员、摄像师、剪辑师、美工师、化妆师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术不但使创作者拥有着自由处理空间关系、运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着对人物型貌与表情的控制手段,从而使电影书写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电影美学在这种变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据调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美国有90%以上的特技演员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以前表演人物从150英尺高空跃入水中的场面需要1.5到2万英镑,现在只需花2000英镑让演员从50英尺的高度跳下,计算机会完成后续的工作。许多主人公在银幕上大展身手的场景不过是数字化处理的结果,不用演员、灯光照明师、美工师、摄影师的纯数字电影照样拥有很好的票房成绩。

3 艺术审美价值的迷失
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但过度的炫耀崇拜技术、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制作精良的电影当然更能吸引观众,特别是数字技术营造的视听盛宴带给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使电影越来越具有愉悦性和消费性,但高科技、大投资的制作并不等同于优秀的电影作品。今天的银幕上充斥着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产品以适应观众的大众娱乐消费心理;另一方面,电影的图像化语言表情形态消解了观众的想象力,尤其好莱坞电影用流畅曲折的故事给大众提供消遣,看他们的影片只须要投入影像而不须要费心思索,“在这图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压抑的阀门被打开,非理性的感官的享乐左冲右突”,而无法沉下心来思考社会及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呈现内心期盼却难以实现的画面,来表达一定的真情实感和精神内涵,一旦电影失去了这种最宝贵的艺术品质,即使画面喧嚣华丽、美轮美奂,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躯亮。

二、视听表现力的丰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与保证,电影艺术对真实与美的追求反过来又刺激了数字技术的不断开拓。
数字技术开发了人类创造影像的无穷潜力,造就了新的电影时空。今天,艺术家们可以突破限制天马行空,过去认为无法实现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变幻成银幕上的生动影像。也难怪詹姆斯·卡梅隆不无得意地说:电影的困难不再是能否拍摄,而在于能否想象。
数字技术更新了电影语言,带来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计算机控制的摄影机能够以人无法到达的角度和动感进行拍摄;数字化的灯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声音、服装化妆等电影表现元素可以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画面;镜头组接剪辑更加灵活自如;数字高清晰摄影机使电影离开胶片制作的年代;计算机三维动画、计算机生成图像等技术更让摄影机毫无用武之地……这一切意味着传统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
对于观众来说,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让人经历惊心动魄的视听刺激,也能传达人类的美好情感,让观众在视听和心灵上感受电影的魅力,同时形成新的观影方式和观影习惯。例如像《罗拉快跑》这样的影片,震撼的音乐、快节奏的剪接、鲜活的三段式叙事结构、Flash与动画的结合等等,共同制造出一个有着无穷答案的游戏模拟世界。电影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变了在电影院群体看片的观影习惯,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载体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技术与艺术的双面性特征

科学技术只是电影表现的工具和方法,艺术家的思想性和创造力才是电影艺术和科技发展的源泉,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日丹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技术元素对扩大和加深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元素本身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艺术形象的独特形式和决定因素。艺术与技术、诗学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化对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胶片对于银幕多么重要,还是艺术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义。在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开拓通向观众道路的,是艺术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论胶片的质量和规格如何。”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拓展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时降低艺术表现的深度。如果忽视艺术创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数字技术的虚荣之下。电影艺术家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电影的叙述内容,提升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万能笔描绘出感动人们灵魂的电影艺术精品。

四、多媒体时代的电影传播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电影从本质、形态到内容的一系列变化,使电影可以从制作工艺、制作方法到传输、发行及播映形式实现全面数字化,也影响着电视以录像磁带采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方式,这种以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的出现加速改变着影视技术和影视观念,促进电影、电视与网络等传播媒体不断融合与渗透,形成一个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进的多媒体环境。
电影开创的数字特技、三维动画等制作手段,正在电视中推广使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已是不少影视工作者的共同选择,这种从前期摄录到后期制作过程的趋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网络早已成为影视工作者的乐园,无论是前期的搜集资料、联络人员还是传送信息、后期处理、宣传推广发行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互联网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已成立两年的“中国网吧院线”目前积累了上万部拥有合法版权的影视作品,将影院播放发行与网吧经营相结合,利用P2XP传输技术与数字加密技术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给网吧,供消费者观赏。在国外,著名的BT已与4家美国独立电影制片公司签署版权授权协议,将在BT的网络上销售它们的1600部电影。网络商参与正版电影的发行,必然也会大大减少盗版电影的生存空间。
网民们不仅可以在个人化的时空中欣赏自己挑选的影片,既当放映者又当观看者。还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采用网友参与的制播方式,边拍摄边播出,网友可以为影片推荐演员,修改网上发布的剧本内容,在网上与影片的创作人员沟通交流,网站也会及时报道剧组的拍摄计划和拍摄进程。
近年来,数字电影与数字影院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数字电影是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发行放映等各个方面全部数字化的影片。数字电影降低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费用,拓宽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天地,而且画面清晰、音质优良,可以无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电影以数字技术拍摄。数字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制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电影业界最大的电影技术展示盛会ShoWest大展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国为例,2006年有超过2000家新影院安装了数字影院放映系统,总数超过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数字影院。美国国家剧院所有者协会主席约翰·菲安斯认为,“这将是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最大的技术转变”。我国电影的数字化放映“胶转数”一直以来在低端和高端分两个层次推进。在低端层面,携带与传输方便的小型数字放映机被广泛用于农村厂矿,进行流动放映。在高端层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数字影院呈急速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34块倍增到2005年的211块。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人的发言也明确了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方向:“中国电影将在未来5至10年内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的战略目标。”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体时代,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影院、广播、电视之外,电脑网络、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视频等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广电总局已正式将手机视频命名为“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中影集团已与R2G(源泉)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视频、图片、音乐、铃声等无线增值业务,传统制片厂在新媒体业务领域终于迈出了一大步。虽然这些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⑦ 歌舞在音乐歌舞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的手法啊,不然怎么叫歌舞电影?

⑧ 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什么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知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道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

3、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

4、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内,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容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

(8)歌舞电影中音乐的意义扩展阅读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舞蹈中的三要素是: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三要素是:内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风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韵律。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是:趣、情、美。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⑨ 偏重艺术性歌舞片存在是否有意义

有意义。
歌舞剧,是指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歌舞剧往往比平常电影更能让我们心头一震,看完就可以惊叹于它的美轮美奂,也会让我们产生深刻的反思。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

⑩ 举例说明电影的声音对于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通过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精神状态。

二、用现实或非现实声音揭示人物内心

三、与画面并列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声音的艺术语言表达当然是电影艺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在其艺术表达中占有关键之地位。在画面语言出现的同时声音的运用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更在有些电影作品中成为点睛之笔。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大致可有协助镜头语言作用和对电影某段艺术构思想的成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10)歌舞电影中音乐的意义扩展阅读

在电影的制作中,配乐是配音的一部分;配乐只处理电影里的音乐。在电影里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歌舞音乐,一为附带音乐。歌舞音乐大都出现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编自音乐剧,片中歌舞音乐与片中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歌舞音乐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附带音乐,则在一般剧情片或记录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只透过映像及简单的文字,就把电影的情节完整的传达出来,而无需音乐的介入。

因此,附带音乐在电影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制造气氛,强调或提高情绪与场景的接连,此种附带音乐,吾人通称为配乐。

阅读全文

与歌舞电影中音乐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万恶之源电影 浏览:834
重庆电影院线 浏览:826
10大经典逃亡电影 浏览:100
韩国三级免费电影爱情骗子 浏览:293
姐弟禁忌爱情电影 浏览:184
插曲音乐古装电影等等的等等 浏览:71
英语电影海上钢琴师经典台词摘抄 浏览:935
蓝光电影pt网站 浏览:315
胖女孩子的爱情电影 浏览:561
泰国高分电影院 浏览:191
我坐公交车到电影院英文怎么说 浏览:331
再见萤火虫电影观后感作文 浏览:810
男人十大必看热血电影 浏览:263
法国电影主要风格 浏览:159
电影院鲁信 浏览:263
天才少女电影英语观后感 浏览:951
2017网络大电影8月排行 浏览:344
朱莉演动画的电影大全 浏览:843
高清字幕电影下载网站推荐 浏览:304
电影大全搜狐视频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