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评价下《无间道》这首歌 可结合电影评价
这个电影很火爆的时候,我在忙着啃书,所以没有看过!念着这歌词心里有些伤感。歌词让人感想到人生的无奈,迷茫:纵然外面好景一片,可是终归要回到起始的原点
㈡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㈢ 《无间道》歌曲背景谁给我解释下这首歌歌词
首先 以我看过这部电影的角度给你解释下
“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 已经忘了身在何处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两位男主角 陈永仁和刘建明 对自己目前生活的恐惧 无奈 压抑 迷茫等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地哭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两人都算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边缘人,他们所处的生活状态使得他们只能日日带着一副假面具对待身边的人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两位主角所承受的那种无以言说的痛苦是普通人无法体会的 是道也道不出的
“我不愿意结束 我还没有结束 无止境的旅途 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 已经忘了身在何处”痛苦归痛苦,像陈永仁 他有他的使命在 没完成之前就算他再痛苦也无法全身而退
其次 建议你去看这部电影 才能对歌词透彻理解
㈣ “无间道”主题曲 歌词赏析!速度!
昨天无意中注意到《无间道》的国语和粤语主题曲歌词,很有意思。
或许你知道《无间道》第一部有两个版本,在港版的无间道I结尾处刘健民升官了,而内地版的还是很主旋律以刘健民被抓结束。而且无间道I内地版剪切过多,以致于后来的无间道II 无间道III好多人没有看懂。
出乎我意料的是无间道的国语版歌词表达的是那样的无奈 悲观 消极,粤语版却反其道而行之充满挑战动力和豪情以及那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同样是对时间 生命 路 方向的内容,同样的音乐竟然做得如此绝妙,奇了!在广电总局的努力下我们竟然还有幸欣赏到两个版本,不易!
㈤ 求一篇《无间道1》或《阿凡达》的电影音乐赏析论文,1000字左右,急!哪位好心人帮帮忙,谢了
自己写吧,我也在找呢,校友
㈥ 浅谈无间道的配乐艺术
来谈谈:无间道系列之配乐篇!
无间道系列终于轰轰烈烈的画上了句号。之所以说轰轰烈烈,不单单是指以最强烈的阵容,最复杂的剧情作为终结篇,还有网络上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也是久久不绝!
为了写出片子的精髓,很多人需要多次观看,来体味出其中的奥妙。但是这部片子毕竟不是《大话西游》,隐藏的含义不如实际展现于人前的故事情节来的重要,所以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挖掘工作,“前人之述备矣,”我就来稍微分析分析这三部曲的音乐方面吧!
无间道1
就像很多人说过的,这第一部的成功在于“出其不意”!很久没有这种以巧妙的情节制胜的商业片了!几位演技过硬的影帝加盟,片子的分俩就不清了!再加上刘德华梁朝伟这两位影帝破天荒的合唱主题曲,无间道1就犹如一粒重磅炮弹,且不论有没有瑕疵,先声夺人的打响了无间道系列的头一炮!这首由两位影帝合唱的与片子同名的主题曲,也是意义大于实质!
就像大多数的观众一样,我也是在头一次看完影片之后,才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困惑!怎么听着像是一个人唱的呢!?可能是因为许久没有听到梁朝伟的歌声了,也可能是他们本来声线就比较像,总之在错愕中就听完了第一遍!之后的反复细听之下,声音却是不一样,梁朝伟的声音比较平静,没有什么特别的修饰,就如他的角色一般,没有变化也就没有破绽!在见到前女友和可能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在如兄如长的长官坠落在眼前的时候,在洞悉谁是内鬼的时候,在天台上对峙的时候,在电梯中倒下的时候,他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和表情,一切起伏波澜都蕴藏在心底,蕴藏在淡淡的表情后面。
每次听这首《无间道》的时候,都觉得是在听陈永仁的心灵独白一样,连唱歌都入戏,真是厉害啊~~~刘德华已经唱了这么多年了,有固定的吐字发音的特点,但唱此歌时还是魅力难挡。个人认为,广东话版本的主题曲比较好听!不但是作词方面略胜一筹,两位以粤语为母语的影帝,唱起广东话来也游刃有余一些,不想唱国语的时候,稍显吃力。
无间道(粤语)
华:我要为我活下去 也代你活下去 捱极也未曾累
伟:忘掉我有没有在陶醉 若有未来依然要去追
华:生命太短 明日无限远 始终都不比永远这样远
伟:不理会世上长路太多 终点太少 木马也要去继续转圈
华:明明我已昨夜无间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
伟: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华及伟:有没有终点 谁能知道 在这尘世的无间道
伟:生命太短 明日无限远 始终都不比永远这样远
华:不理会世上长路太多 终点太少 木马也要去继续转圈
伟:明明我已昨夜无间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
华: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华及伟:有没有终点 谁能知道 在这尘世的无间道
华:如何能离开失乐园 伟:能流连忘返总是情愿
华:要去到极乐条长路远 伟:吃苦中苦
华:苦中苦 伟及华:热永不间断
华及伟:明明我已昨夜无间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
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快到终点 才能知道 又再回到起点 从头上路
另一个无间道1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首英文的女声歌--《再见…警察…再见》,在黄警官坠落在车顶的时候,枪战声四起的时候,这首犹如天籁般的清唱轻轻的从天际飘了下来~~~仿佛天堂之门,在正义一方陨落的时候,静静的打开了。当这首听不清楚词的歌声响起的时候,真是惊艳啊~~~~
无间道2
这部戏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贯穿始末的各种配乐。整部片子的配乐几乎就没听过,开始觉得有些聒噪,甚至有些累赘。但仔细体味,这让人不安,咄咄逼人的配乐,不正是这个年代这个特殊背景下,无间道中摸索着的黑道白道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嘛?
其中最让人触动心弦的是当吴镇宇饰演的黑道老大倒于枪口下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弟弟陈永仁(卧底)身上藏着的窃听器,那不可思议的眼神,以及在断气前,艰难的把弟弟身上的窃听器又再度藏好的小动作,真是赚了一大堆观众的眼泪~~~~
这时的配乐又是一段天籁般的声音。与第一部不同,这次是近乎完美的合音~~~来自于匈牙利合唱团(Hungarian Choir)的Black Hawk。开始的3分多钟是节奏紧凑的配乐,但是快到4分钟的时候,音乐渐渐慢了下来,简单而清晰的钢琴声,犹如泉水般,一滴一滴的缓缓道来。天堂之门慢慢的打开了,天使们的歌声舒缓而又遥远地慢慢倾诉着…
和第一部的那首《再见…警察》相比,同样是听不清楚(也听不懂)的词,同样是天堂中慢慢飘下来的音乐,只不过这次是一群天使,迎接的是一个不够圣洁的灵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吴镇宇的最后那个小动作,终于得到了天堂的宽恕,得以接纳了他呢?
主题曲《长空》由Beyond演绎的。只有一个词来形容:绝配!不单是风格与Beyond配,也和整个片子相配!Beyond的一贯风格就如他们的一首歌曲名一样----我是愤怒!这并不是那种消极的愤怒,而是振奋人心,想要突破枷锁,笑傲长空的豪情!
无间道2又名无间道的前传,说的就是那个还算是青涩的年代。这时的人们,不管是恶人韩琛,还是正义一方的各位代表,大家都没有什么执著的意图,只想做个平凡人,只想一切平平静静的,但就如陈道明在第三步所言的:人改变不了事!没有人想成为他们后来的样子,大家都想改变命运赋予他们的宿命,但没有人成功。毕竟,若是宿命能被改变的话,也就不叫宿命了!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在大家还在现实和梦想当中摇摆不定的时候,《长空》是最贴切的他们感受的一曲了!在片子的结尾,当人们兜了一圈,结束了命运的探索,又回到了他们应该走的轨迹的时候,Beyond用没有修饰,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长空(无间道2主题曲)
看过去现已没法改变的 一双手怎去作修补
无对与错但有因与果 冲不开心里那心魔
若这生得失不稀罕 只想不再躲 空嘘侵占我
下半生 剩下我孤影 永没尽头再没自由要继续承受
*笑望长空 逆转一生天数 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笑望人生路 爱恨最深 以道灭道日后谁被操纵
看破了没有绝对的结果 吹不熄恩怨的灯火
看你与我面对生与死 分不清欢笑与悲哀
无间道3
片子刚播完没多久,电影院声带也还没看到,所以就来说说主题曲吧!我是从网络上下载的DVD版本,当片尾字幕开始转的时候,我就仔细倾听,期望能听听那首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主题曲是什么样子!但是听到的却一直没有人唱的声音,和一般的配乐相比,这而且很明显是一首没有录进人声的歌。
惊讶之后,马上觉得这真是绝妙之举!让人不禁想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终极无间到底是什么!?不就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描绘的世界嘛!我们经历了一正一邪的针锋相对,又回忆了那个青涩的年代中的一番挣扎,当尘埃落定,桥归桥路归路的时候,还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呢?
当刘建明在洗底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崩溃和毁灭的时候;当他一方面要做好人,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自我揭发的时候,他最后射出的子弹犹如定音锤,让观众也让他自己看到了结论:坏人就是坏人!再怎么改过,本性还是如是!因为,警察的枪口,永远都不会对准对方的头的!!
我找到了李克勤演唱的主题曲《自作自受》,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了,我没有太大的感觉。正如一些乐评人评论的,这与前两部的主题曲大大的不同!音乐平缓不说,还多了很多的人情味,内容也是为刘建明写的,这也是大多数观众的心态:怜悯与无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下来听听!
自作自受(无间道III主题曲)歌词
作曲 : 刘德华/陈德建/温浩杰
作词 : 刘德华
编曲 : 褚镇东
监制 : 刘德华/陈德建/江港生
主唱 : 李克勤
人类已没有习惯用冷静去把心看透
忘掉每段故事结局只靠你的手
绝对相信有道理 离开了之后
谁留名万世里自有解救
*期望有日决定你上我下结果怎会有
衡量每份胜负制度化 盼你共我未够
想改写一切际遇 掩盖你内疚
其实已 前面没有路走
下意识驱使我去 每日自作自受
白与黑的世界 两极争到最后
创造了也破坏了 最终失去自由
惩罚已受够 落泊的四周
自有固中的 理由*
Repeat *
下意识驱使我去 每日自作自受
白与黑的世界 两极争到最后
创造了也破坏了 最终失去自由
惩罚已受够 落泊的四周
伦回落世中 逗留
最后,来说说贯穿整个3部曲的那首经典之作吧: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这首曲子因为无间道系列的推出而红遍大江南北了!蔡琴的声音好的没话说!正如第一部片中提到的,很多音乐发烧友去试音响的时候,都是拿蔡琴的CD去试的,其声线完美可见一斑!
第一部中两个互为对立的卧底在音响店的首次相遇,这首悠扬的歌曲随风飘至,两个人仿佛在这一刻,忘记了现在的身份,卸下了所有的包袱,倾听着打动心弦的音符,暂时的变回了他们已经快要遗忘的自己。在剑拔弩张的争斗当中,恐怕只有这一刻,两个对手是最为放松的吧。
第二部中这首曲子是属于刘嘉玲的。她是大哥的女人,也是刘建明钟情的人。她的出现,她的消逝都对刘建明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刘建明来说,她就是那个已经消失却难以忘掉的人。午夜梦回,莫名空虚的时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就是那段被遗忘的时光吧。
第三部中,这首曲子出现在最末尾。在作为刘建明罪证的录音带中,这首尘封已久的老歌又断断续续的播了出来,刚刚经历过枪战的警局突然静了下来,人物全都定格住了。回顾这三部片子,回顾跨度10几年的岁月,回顾那些生生死死,为什么总觉得少点什么!?到底,我们遗忘了些什么呢!?仅仅是那一段时光嘛!?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记忆中那欢乐的情景 慢慢的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 不停的打在我窗
只有那沈默不语的我 不时的回想过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走向天国……我们走向地狱…… 被遗忘的时代”
㈦ 《无间道》主题曲是什么
《无间道》主题曲是《无间道》。
警匪片《无间道》的主题曲叫《无间道》,作曲人是伍乐城,作词人是林夕,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风沙》里,有普通话和粤语两个版本。电影《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在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导演刘伟强、麦兆辉执导,演员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
《无间道》歌曲鉴赏
这是一部配乐优秀的电影,音乐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间道》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离不开影片中独特、经典的配乐,通过音乐揭露环境、强调人物、渲染气氛、突出主题思想。片中有些音乐反复出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观众的试探。
影片中出现的这两次音乐都是通过影片中的音响播放出来的,这种配乐的形式很独特,通过试听音响,自然的给画面加上配乐,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有利于影片中故事的叙述,推动故情形节的进展。
㈧ 无间道的歌曲鉴赏
歌曲《无间道》中的词句与梁朝伟所演的电影《无间道》紧密相关,歌曲除了加入电影中的意境外,还加入梁朝伟本人的想法和心情,《无间道》是《风沙》这张包含梁朝伟在电影工作的记录与缩影的专辑中的一首单曲,是他电影工作缩影中的一道,将歌曲和电影做一个结合,是梁朝伟从演员的身份到歌手的身份做个巧妙的转换和连结,将用眼睛看他的电影转化成由耳朵听他的电影,从歌的意境中去想象每一个情节与画面。
专辑《风沙》第一主打歌《无间道》是由梁朝伟和刘德华合唱,加上作词人林夕不凡的写词功力,歌曲充分表达出男人对情义的挣扎。
㈨ 对无间道插曲《再见警察》的描述或赏析
再见警察_聆听地址:http://music.tianya.cn/upmusicfile/2006/12/7/9431_5951892.mp3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4%D9%BC%FB%BE%AF%B2%EC+%CE%DE%BC%E4%B5%C0&lm=-1
曲调改编于欧洲的一首天主教的宗教歌曲,歌词原为意大利语,在国内成名于电影《无间道》。《一尘不染》和《无间道》均为哼唱。BMG推出的电影原声大碟由亚洲爱乐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合力演奏,水准不错,遗憾的是仅为一分多钟,妙音文化旗下卡洛儿的哼唱则较为完整,近4分钟,听起来较为过瘾,曲调飘缈而似乎充满了唯美的幽怨,随着飘渺轻盈的哼唱袭过耳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到那份神游冥虚的美感:风萧萧兮易水寒,警察一去兮不复返……
㈩ 结合电影《无间道》谈一谈声音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终于买到了“无间道”三部曲的全部电影原声音乐,以前在网上下载的都不全。电影“无间道”三部曲不用多讲,已经是华语电影经典中的经典,曾凭借〈风云〉的电影音乐而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音乐的作曲家陈光荣,这次一口气为三部曲做音乐,让他的才情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他也不辱使命,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且充满惊喜的优秀答卷,使“无间道”三部曲的音乐完全般配得上“无间道”电影在华语影史上的地位。整部电影配乐阳刚大气,但音乐的调子却非常沉郁灰色,充分展现了正邪黑白之间的渗透与交锋,无间地狱概莫如此。动作音乐应该是陈光荣的强项,整个配乐他对悬疑气氛的掌握也是非常出色的,而且整个三部曲的音乐风格也是非常多元,各种音乐元素的搭配可谓纷呈复杂:NEW AGE、电子、拉丁、世界音乐,你甚至还能听到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乐章!旋律之间的转换每每峰回路转,出人意表--也许陈光荣认为不这么做就体现不出“无间道”电影的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影象风格。不过这套电影的音乐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小品式的短章--简单、动听,也许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巨作中,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使人暂时跳出无间地狱的樊篱,感受人间的真与善。 陈光荣在“无间道”电影音乐中,人声的运用非常突出,不过有所区别,除了用人声合唱来营造气势外,第一部侧重与用女声吟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黄秋生殉职时候的音乐〈再见…警察〉和梁朝伟牺牲时的音乐,伤感的女声响起,如圣歌一般,表现了人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奈--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过相比较黄秋生的那段音乐气势要强些,而梁朝伟的那段音乐起伏要平一点,但情绪却更浓烈了。第二部侧重用男声哼唱,往往都是表现的是黑帮杀戮的惨烈。 我觉得影片中最温馨的乐章无疑是第一部的“我在梦中见过你”,相同的主题变奏在第三部中是“我想医好你”,都是梁朝伟和陈慧琳在一起时的音乐,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LOVE THEME”。轻松诙谐的旋律在整部影片的音乐里绝属异类,那种洋溢着的乐观竟和贝尼尼的〈美丽人生〉的音乐品格是一脉相承的,两个人苦中作乐的短暂时光,是影片中最美的一抹亮色,而这两段音乐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每一个看过“无间道”电影的人都和电影里的梁朝伟刘德华一样,都震慑于蔡琴最美的女声,〈被遗忘的时光〉这首歌出现在电影中的版本,是选自蔡琴的经典专辑〈民歌蔡琴〉,这首歌出现在电影中我觉得实属偶然,因为蔡琴这张专辑是发烧天碟,这首歌又是碟中的第一首,HI-FI音响测试人声选她也顺理成章了。可是没想到,这首歌出现在影片中的效果如此之好,似乎冥明中她和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了瓜葛,人性的善恶正邪也有了个诗意的诠释。有了第一部的无心插柳,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这首歌就更成为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音乐主线,虽过于刻意,但也让三部曲的结构更加工整完善。三部曲中的三首主题歌和〈被遗忘的时光〉比起来,实属鸡肋、味如嚼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无间道3〉的原声大碟中收录的〈被遗忘的时光〉不是电影中出现的版本,而是另一个版本。我想看过电影的每个人,都想再次聆听蔡琴醇厚嗓音天籁般地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 <无间道〉中出现的第二首既成音乐作品应该出现在第二部。三叔在倪永孝的安排下干掉仇家后掏出了一把口琴,吹奏出的旋律竟然是〈一路平安〉,初感突兀,但那低回苍凉的调子却很衬景,不知这首曲子是送给亡灵还是祝福自己呢?不管怎样,这首曲子的出现让我想起了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很多评论都把二者相互比较,也许〈无间道1〉的成功让主创人员不自觉地有了创造类似“教父”般经典的想法。于是我们在〈无间道2〉中感受到了些许如“教父”电影般的优雅气度,而〈一路平安〉就更让我们感觉到了这部电影的史诗化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