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教案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孤独的牧羊人》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 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 爱好 ,就是喜欢 唱歌 ,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 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 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 五线谱 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 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1) 高音区——小山羊
(2)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 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 。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 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二: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的了解歌曲内容及结构形式,并能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练习,熟悉节奏,学习分声部演奏打击乐曲,并体会演奏效果。
3、培养节奏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点:
熟悉掌握2/4拍节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能使用打击乐器合拍的演奏。
能够掌握八分音符节奏,并能与指挥和同伴之间互相配合默契协调的演奏。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歌曲,会哼唱歌曲旋律,了解牧羊人。
2、节奏图谱、乐器图片。
3、铃鼓、碰铃、圆舞板人手一个。
4、《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当牧羊人,小朋友当小羊,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情景。
二、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1、课前我们一起听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现在我们在来听一听。(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①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②你知道歌曲内容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
2、教师小结:歌曲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牧羊人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很孤独,但是他每天会在山上快乐的唱歌,歌声传到了远处的城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所以他也是快乐的。
3、歌曲共分为两段(A段和B段),引导幼儿分段听。
①引导幼儿说一说听完A段有什么感觉。(A段比较欢快活泼)
②B段与A段有什么不同?(B段与A段相比较来说较轻柔一点)
4、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并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教师 总结 :
这首歌曲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里的一首插曲,歌曲旋律非常欢快幽默。
三、出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打节奏。
1、看图谱熟悉节奏。
①老师为这首歌曲做了一个好看的图谱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问:图谱上都画有什么?(大羊、小羊、鞭子)
②引导幼儿看到大羊叫咩X,看到小羊叫咩咩XX。 并学一学甩鞭子的动作。
2、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引导幼儿看图谱创编肢体动作节奏,并注意强弱拍的体现。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大羊、小羊、鞭子应该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来打节奏呢?为什么?
②引导幼儿多次变换不同的肢体动作练习节奏。
③在熟悉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听音乐练习肢体动作节奏。
四、运用乐器演奏
1、引导幼儿探索打击乐配器方案.
①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三种乐器看一看都有哪三种乐器?(碰铃、圆舞板、铃鼓)
②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讨论应该怎样配选乐器?
教师:大羊、小羊、鞭子分别应该配用哪些乐器呢?为什么?怎样演奏?
③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
2、组织幼儿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引导幼儿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③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④交换乐器进行演奏并请幼儿注意交换乐器时不争抢、不让乐器发出声音等。
3、成立小乐团
教师当指挥,小朋友当演员一起汇报演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歌词
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孤独的牧羊人
MARIA (sings)
High on a hill was a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oud was the voice of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Folks in a town that was quite rem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usty and clear from the goatherd's thr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bove the stage, the children work the puppet strings. On stage, goats dance alongside the shepherd.
CHILDREN (singing)
O ho lay dee odl lee o, o ho lay dee odl ay
O ho lay dee odl lee o, lay dee odl lee o lay
MARIA (whispers) Marta! Marta!
Marta unrolls a new backdrop: a castle.
MARIA (whispers) Gretl! The prince!
Gretl shoves a prince puppet onstage.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Two bearded male puppets with backpacks walk on.
THE BOYS (singing)
Men on a road with a load to t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 curtain rises to show: A beer hall. A puppet carrying many mugs of beer to two men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forks and knives at the ready. Marionette musicians play while marionette customers drink mugs of marionette beer.
THE CHILDREN (singing)
Men in the midst of a table d'h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MARIA (sings)
Men drinking beer with the foam af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ta blows the foam from a beer and splashes Maria who coughs. A girl puppet with blonde braids appears to join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blonde girl's bosomy mother appears and pushes the girl to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What a 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other and daughter dance with the shepherd. Three couples dance the polka as the band continues to play. Above them, Maria and the children manipulate the puppets with all the consummate skill of professional puppeteers like, oh, for example, Bill and Cora Baird. Max, the Baroness, and the Captain laugh with delight.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Ummm (ummm) ...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
Maria breaks out into a serious case of yodeling. She sighs, wipes her brow, and signals to Marta for the next backdrop. Onstage, a boy and girl goat replace the shepherd and his girlfriend.
BRIGITT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oo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IESL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girl goat's mother appears and bucks her daughter into the boy goat.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mm hmm
What a 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two goats snuggle and that's all it takes for a baby goat to appear and dance with them. Apparently, the Austrian mountain goat is equipped with some very advanced biological mechanisms.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Happy are they lay dee olay dee lee o ...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Soon the et will become a trio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THE CHILDREN
Whoo!
猜你喜欢:
1. 儿歌《风娃娃》优秀教案设计
2. 大雨和小雨儿歌音乐教案
3. 儿歌仿编教案
4.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
5. 大班儿歌《小雪花》教学设计反思
6. 大班音乐
⑵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网络: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网络: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⑶ 急求《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的创作背景
课 题 第三课《Do Re Mi》第一课时课型课教学内容 聆听 表演《do re mi》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2、情感目标: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3、能力发展目标: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备 注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 三、介绍 师生问好 1、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2、请生说说影片《音乐之声》的感想,并谈谈对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4、师弹琴,生唱。 1、听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的背景。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3、聆听《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4、生听琴哼唱。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 Re 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四、下课 教 后 记《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⑷ 初中教育电影有哪些
1.张思德
2.一个都不能少
3.暖春
4.太行山上
5.美丽的大脚
6.沉默的远山
7.邓小平1928
8.放牛班的春天
9.春风化雨
10.乡村女教师
11. 十七岁的单车
12.妈妈再爱我一次
13.美丽人生
14.生死牛玉儒
15.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16.鲁冰花
17.雷锋
18.风雨哈佛路
19.东京审判
20.上学路上
21.我的父亲母亲
22.激励永远感人片
23.我的兄弟姐妹
⑸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特点。
2、积极参与活动,能有表情,较完整地演唱歌曲。
3、愉悦的参加歌唱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小狗抬轿》ppt,模拟花轿、小狗和老虎头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谁到我们大2班来做客了?(出示小狗和老虎)小狗最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小狗抬轿》ppt)
二、欣赏故事,理解歌词。
1、回顾ppt内容,了解歌词内容。
提问:刚刚故事里小狗和老虎,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ppt看完,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出示图谱,然后逐句跟读1-2遍)。
2、完整学说歌词。
过渡: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说一说吧。(完整朗读一遍)刚才小朋友说得真不错,老师觉得要是你们能有节奏的朗读就更棒了,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就开始吧。(完整朗读第二遍)
3、小结:小狗和老虎之间发生的这个故事,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并且给它也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狗抬轿》,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4、教师完整演唱歌曲。
三、多种形式、学唱歌曲、过渡:《小狗抬轿》 这首歌曲好听吗?(好听)那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完整唱第一遍)
1、完整唱两遍。小朋友这次唱得真不错,如果你们能用更好听的声音来唱这首歌曲,再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棒了。
2、过渡:我们学会了这首歌曲,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歌曲接龙"。
歌曲接龙:
(1)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
(2)幼儿唱前半句,教师唱后半句。
(3)女生唱前半句,男生唱后半句。
四、创编动作、情境表演。
1、情境表演:《小狗抬轿》
过渡:小朋友们唱的声音真好听,那你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小狗抬轿》的这首歌曲呢?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那小朋友想一想,小狗抬轿用什么动作来表演呢?老虎坐在轿子里摇扇子怎么表现呢?小狗疼的汪汪叫又怎么表演?(幼儿一边说一边学)那下面老师来扮演老虎,请八名幼儿里做小狗一起表演,其余幼儿跟钢琴演唱歌曲。
3、幼儿分组表演。
4、小结:今天我们学了这首歌并且还进行了表演,开心吗?那我们回家后把这首好听的歌唱给爸妈听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气氛非常好,孩子们和家长都非常开心。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活动场地。由于当天是家长半日活动,所以人比平时多一倍。所以在表演的时候就显得非常拥挤,如果我能在活动前将椅子排成马蹄形,那表演的场地就会大出一倍,就不会那么拥挤了。还有就是活动材料准备的不够充分。当天就准备了一对竹竿做花轿。孩子们在做游戏时的等待时间就比较长。如果能准备三对竹竿的话就不会出现等待的情况了。而且活动的场地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面,走廊里也可以表演。在“表演”这一环节,我担心幼儿不会表演,就把我的思路说出来让幼儿们去表演,虽然他们每个人都为能够表演感到高兴,但是却显得很被动,我说怎么演就怎么演,表演得没有什么创意。我想,如果我能够大胆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表演,那么他们也许会设计出多种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发现周围声音的节奏。
2、幼儿能根据歌曲旋律创编节奏型。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明力。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歌谱若干张、乐器若干、会发响的玩具若干、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室。
二、引题:根据动作和声音找节奏
(1)、师拍球,全体幼儿拍拍节奏,师把节奏型写出来。
(2)、请一幼儿跳踵趾小跑步,全体幼儿拍出节奏,再请一名幼儿写出节奏型。
[幼儿通过听辨节奏用各种形式来表示节奏,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写出基本节奏型,这样引题使幼儿能把听到的用自身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为下面的各环节做好铺垫。]
三、寻找节奏:
幼儿自由玩弄周围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找出声音的节奏,并把节奏型写下来。(可与邻近的小朋友交流:你拍给我听、我拍给你听,且可一起再创作)。
[教师投放的都是幼儿周围的事和物,在带着问题的自由探索中、互相交流中,幼儿自然而然地从身边、周围发现各种各样的节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再创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发明力,又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四、创编节奏型:
1、分组创编:幼儿四个人一组一起为曲谱(已学过的曲子)配上节奏型。
重点引导幼儿创编与简谱对应的有特色的节奏型
[幼儿已有创编节奏型的经验,为曲谱配上节奏型使幼儿更加明白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节奏的巧妙变化推动了音乐发展的动力。给曲谱配节奏型是幼儿一次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假如节奏谱再多几份可能效果会更好。]
2、幼儿自由组合,互相配合合奏。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唱旋律,一组配伴奏,进一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和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复习舞蹈《扭秧歌》。
六、律动《小燕子》出室
活动反思: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行程了最后版规律性的节奏乐。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生活是不存在的。大到对四季变换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于人脑一时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一、设计意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是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技能协调发展的最佳时期,活动设计《我来关心、帮助你》正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去年夏天,当我们愉快地度过暑假时,长江流域却发生特大洪水。在抗洪抢险期间,解放军挺身而出,他们为了灾区人们,在抗洪第一线与洪水搏斗,舍生忘死,在后方的人们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献出一片爱心,这些事迹感人肺腑。而当今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能够体会到别人的辛苦与困难,形成自私、狭隘等不良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依据《规程》第二十一条“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设计此课题。
二、活动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抗洪精神。
2.激发幼儿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产生帮助他们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录像一:洪水情景
录像二:解放军抗洪救灾的情景
录像三:人们捐款、捐物献爱心的场面。
四、重点:培养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学会共同生活,做二十一世纪社会的主人。
难点: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抗洪精神,运用材料操作帮助灾区的人们。
五、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新课。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位叫江珊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的家乡非常美丽,想请我们大家去参观,你们想不想去? 2.出示画面:美丽的家乡。 她的家乡在长江附近,有高高的楼房,漂亮的房子,小鸟快乐地在天上唱着歌,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可是,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事,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就请小江珊来告诉大家。
3.放录像一(配音:小朋友,我是小江珊,你们看,天又下雨了,我们这儿发了大水,大水真可怕。你们能想像出,我们美丽的家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提问:
1.小江珊的家乡发生了什么事情?
2.大水会将他们的家乡变成什么样子?
3.出示灾区模式图: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大水淹了他们的房子,什么东西都被冲走了,许多人爬到了房顶上、树上。怎么办呢?除了我们小朋友,还有谁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
4.放录像二(配音: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大水淹了我们的房子、学校,许多人没有了家,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我们等呀,盼哪,希望有人来救我们。看,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他们还救了许多爷爷、奶奶、阿姨、小朋友,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提问:
1.刚才你在电视里看到谁在帮助他们?
2.解放军叔叔是怎样帮助他们的?他们在堵决口、救人救东西时表现得怎么样?
3.鼓励幼儿用操作物品的方式学习解放军堵决口、救人、救物。教师指挥幼儿做到有序不乱,快,听命令。
4.启发幼儿想出更好的办法帮助他们,立志从小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5.刚才小朋友和解放军叔叔一起把他们救到了安全的地方,可是大水已经把他们的家淹了,什么东西都被大水冲走了,他们无法生活怎么办呢? (1)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将如何帮助他们? (2)让幼儿知道全国各地的人们、小朋友都在帮助他们。
6.引导幼儿观看录像三(配音:虽然,我们没有了家,无法生活,但是有那么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们非常感谢你们,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把我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到那时,再请你们去参观。)
7.激发幼儿同情、关心灾区小朋友,用操作图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给他们送去食物、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药品等。
8.评价作业:请每组选一个幼儿作代表,说说自己组的幼儿是怎样帮助灾区小朋友的。
9.引导幼儿今后要注意节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寄给他们,鼓动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也来帮助他们,用各种媒体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都来帮助他们。
活动延伸:现在天越来越冷了,我们都穿上了棉衣,灾区的小朋友他们也需要棉衣,还有很多东西,我们给他们送去一些衣物好不好?为幼儿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让幼儿在爱的气氛中献出一片爱心。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能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并唱准曲调。
2借助图谱学唱歌曲,并尝试创编歌词。
3.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看图谱学唱歌的有趣和快乐。
活动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二、借助图谱,记忆歌词
三、完整演唱,创编歌词
四、结束活动,自然延伸。
活动记录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师:春天到了,小朋友们高兴吗?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一起去寻找春天吧!(随《春天在哪里》音乐,边跳边唱进入活动室)
2.师:春天在哪儿呢?春天就藏在我们小朋友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到处充满着鸟语花香,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带给你什么感觉呢?(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
二、借助图谱,记忆歌词
1.师:啊,多么美好的春天呀!春天,还藏在一首好听的歌曲里,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2.教师第一次范唱
师: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歌曲里的话来说一说,同时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来说歌词。
3.教师第二次范唱
师:你又听到了什么?(记忆歌词)
4.带领幼儿跟着伴奏完整的按歌曲节奏说歌词,难点部分可出示节奏图谱。
三、完整演唱,创编歌词
1.师:小朋友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看着图谱一起来唱春天吧。(学唱歌曲2-3遍)
2.师:小朋友真棒,把春天唱的多么美呀!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将幼儿说的画下来。
3.幼儿看结构图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四、结束活动,自然延伸。
师: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让我们听着音乐到外面再去找一找春天吧。
活动反思
1.原本以为幼儿会对歌词的记忆会很简单,但是,尝试下来发现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学唱歌曲前应当让幼儿发音练习,这对于幼儿接下来学唱很有帮助,在最后以不同的形式练唱时,没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己的情感没有发挥起来。
2.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和教学方法很重要,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是老师在活动中的机智,而适当地调整方法能使幼儿更好体会歌曲,享受演唱乐趣,对于今后的学习将会更有信心。
3.通过图谱让幼儿有对比性地进行演唱。尝试下来,幼儿有所注意,“嘿……和拉……”的唱句有强有弱。但是,由于我的准备仓促,在图谱的设计上出现了重复的错误,所以对幼儿有一定的误导。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活动中一定要多审视自己的活动设计。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更加懂得了在音乐活动中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所以我要扎实的开展好每次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2、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歌曲的柔美。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钢琴、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雪绒花图片
1、出示雪绒花图片,问这是什么花?
2、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歌曲就是《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雪绒花
1、欣赏歌曲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2、再次欣赏,理解歌词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说)教师帮忙梳理歌词。
3、幼儿用上述情绪来轻轻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老师弹伴奏范唱,通过展示两乐段的力度变化引导弱与强的对比。
5、以多种形式来唱,来进行。
三、创编动作,进一步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做做动作进行创编,感受音乐。
2、可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来表现。
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中主动学习,大力合作,敢于探究和创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通过《雪绒花》一课,我感触颇深,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实在,具有操作性
我上的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聆听、欣赏和演唱,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和英文演唱的风格,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情。我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快乐”,这也是我在平常音乐教学中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口号。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充分运用音乐语言,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在我的这节课中,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三拍子的节拍和节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势得到了掌握,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知道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雪绒花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我自己认为本节课的优势在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主线明确、过程流畅,师生配合默契,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突出艺术性
教学过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一曲欢快活泼的《哆来咪》片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雪绒花》,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节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原文是用英文演唱的。学生都很想听英文的演唱,他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演唱更加深情,更有风格,情不自禁地要用英文演唱。当我让学生用英文演唱后,他们的歌声是那么优美深情、那么动听,感情已完全溶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正如歌德所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细节,富有个性化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中,我不仅注意了整体的设置,更注重了细节的把握,体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语言简练;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教态亲切自然;方法准确到位等。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找到精美的电影剧照和电影视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视觉享受和最优质的音乐听觉享受。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本节音乐课教学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1、按照新课程理念,情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2、由于第一环节所安排内容过重,所花时间超过了预算时间,导致在后面环节时间不够用。
3、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也不是单一的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欣赏一段音乐而已。所以不断努力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驾御课堂的能力,是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基础。
在今后从师的道路上,我将继续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促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创编"船"河"桥洞"的造型,随音乐边唱边玩游戏,进一步感受河表现歌曲的开始和结束。
2、在造型的基础上,探索"船"河"桥洞"不同方向随音乐律动的可能性。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观察过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幼儿迁移原有经验,表现浮动的船。
1.幼儿回忆有关船的经验,尝试用不同动作表现船的造型。
2.教师反馈幼儿的典型动作,引导有通过变化手部动作来变化造型,鼓励幼儿大但表现。
二、幼儿做"小船"造型,随歌曲《伦敦桥》做节奏动作。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做"小船"造型,坐在椅子上随音乐晃动。
2.师:小船可以怎样浮动?上、下、左、右……
3.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做"小船"造型,边随音乐晃动肢体边走小碎步自由跑动。
师:小船可以怎样在水面上浮动?脚下可以像前面学过的上面(鸟飞)一样,轻轻地、快快地走小碎步?
4.幼儿做"小船"造型,边随音乐晃动肢体,边走小碎步自由跑动,并学唱歌曲。
三、幼儿做"桥洞"造型,在歌曲最后一个音处扣下双手。
1.教师邀请两名幼儿合作表现"桥洞"造型。
师:桥是什么样的?桥洞在哪里?
2.其余幼儿演唱歌曲,教师指导"桥洞"在唱完歌曲最后一个音处扣下双手,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师:唱到哪个字,大桥就一下子倒了?
4.全体幼儿做"桥洞",教师智慧幼儿边唱边在歌曲最后一个音处扣下双手。
四、幼儿随音乐玩游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幼儿手拉手搭成"桥洞",围成圆圈,其余幼儿做"小船",边唱歌边四散穿过任意一座"桥洞",歌曲结束,"桥洞"扣下,被扣住的"小船"退到场外。
2.教师增加"桥洞"数量,并让部分"桥洞"一次站在圈上。教师指导"小船"依次穿过所有的"桥洞",被任意一个"桥洞"扣住均要退到场外。
师: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小船"被大桥压在下面?"小桥"唱到什么时候要准备逃离"桥洞",否则就怎样?"桥洞"呢。
教学目标:
1、练习匍匐前进的动作,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2、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3、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简单的地图示意图若干;口哨一个;奖状一张。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口令训练: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等
2、动作训练:匍匐前进
①教师示范,幼儿练习(个别与集体)
②小游戏:我是一个小小兵。
游戏规则:教师吹口哨,幼儿听见一下哨声,可以前进;听见两下哨声,马上停。中途有违规者,出局;反之,能顺利到达终点的为胜利者。
二、游戏 :军事演习-哨兵和侦察员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当哨兵回头看的时候,侦察员立即原地不动,否则出局。
2、进行游戏:
①游戏第一遍:配班老师扮演哨兵,幼儿扮演侦察兵。
②游戏第二遍:第一次游戏中第一到达终点的幼儿,扮演哨兵,一边观察情况,一边画地图。
③游戏第三遍:请两名幼儿做哨兵,一边观察情况,一边画地图。(在侦察兵还没到达终点前,两幼儿完成地图,哨兵取胜;反之,侦察兵获胜。)
三、演习完毕:
1、集合、点评。
2、颁发奖状。
⑹ 奥尔夫音乐 中班与、音乐课 合拢放开《音乐 do re mi》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表演,走进音乐世界,了解和熟悉“音乐朋友”。2、在“听、唱、动、奏”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萌生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3、在音乐活动中认识简谱“1、3、5”及相应的柯尔文手势和唱名,在音乐游戏中能听辩“do、re、mi”的相对音高。认识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知道其名称,掌握其时值,并能迁移到实践情景中。4、 二、内容提要《DO-Re-Mi》,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奥斯卡.哈默斯坦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这首歌旋律活泼流畅,内容生动有趣,随着电影而流行世界。歌曲的歌词原文是采用异字同音的手法来写的。作者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相同”和“不同”,把原本单调的音阶唱名联系赋予了一定的生活内容,不仅使歌曲充满了情趣,也记号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歌曲采用大调式、二四拍、两段体构成。歌曲第一乐段富于叙述性,以音阶式进行为主,并与歌词的音乐、儿童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第二乐段的特点是将每句起音阶“do re mi fa sol la si”的顺序组织起来,乐句的结尾采取了两种衔接形式。 三、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检查坐姿(二 )do re mi” 1、介绍五线谱2、认识“do re mi”3、跟琴唱一唱4、游戏出示五线谱导入,一群出来觅食的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请你们把小鸟送回去。师弹琴,生唱出音高把小鸟贴在相应的五线谱上。 (三)学唱歌曲“do re mi”1、欣赏歌曲一遍2、导入“do re mi”选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个上校军官为他的孩子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为教师幽默风趣,她让孩子们从do re mi开始学起,直到最后都爱上了音乐。3、学唱歌曲4、提出反复跳跃记号5、完整地演唱6、分男女生演唱或分组演唱(四)歌表演1、分七个小组进行表演,唱到哪个音,相应的小组学生起来表演2、请七个小朋友上来表演(五)拓展1、影片《音乐之声》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等。 六、师生再见 七、教后感采用情境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do re mi》的音乐进教室,简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 故事梗概,观看电影里唱这首歌的片段,以银幕形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当学生熟悉乐曲后,可让学生在出现唱名的地方介入,以准确获得对七个音的音高和唱名的印象。用表演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演唱形式(领唱和合唱)的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扮演剧中的老师,表演歌曲的领唱部分,期于同学分成七个音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七个音符,表演歌曲的合唱部分,听歌曲唱到哪个音,扮演这个音符的小组就边唱边表演
⑺ 音乐之声的教学设计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涟漪:细小的波纹。伫立:长时间的站着。嬷嬷:尊称西方教堂里的年长或辈分高的女修行者(修女)。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弥撒: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 通宵达旦:整整一天,从天黑到天亮。
⑻ 请问那位有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P2cbrN84vKjix0y9x2pMbQ
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摇船调》-何畅|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赵子萱|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答案-谢彩霞.docx|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谢彩霞.mp4|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教学建议-谢彩霞.pptx|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教案-赵子萱.docx|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导学案-赵子萱.docx|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PPT-赵子萱.pptx|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音频-赵子萱.mp3|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牧童短笛》-赵子萱.flv|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摇船调》音频-何畅.mp3|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摇船调》评价标准-何畅.docx
⑼ 跪求!人教版初中音乐课歌曲!
《YIR70 人教初中音乐七下-H》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YG2v65vWxyHEDi7cqrhDA
YIR70 人教初中音乐七下-H|文件目录.txt|人教音乐七下《6唱歌音乐之声》[龙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TS|人教音乐七下《6唱歌音乐之声》[龙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ppt|人教音乐七下《6唱歌音乐之声》[龙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doc|人教音乐七下《5欣赏优雅》[林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TS|人教音乐七下《5欣赏优雅》[林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ppt|人教音乐七下《5欣赏优雅》[林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doc|11音乐 人教版-相关资料下载.txt
⑽ 音乐之声《 雪绒花》鉴赏分析
《雪绒花》/《Edelweiss》是《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纳粹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维也纳。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他们全部起立与上校夫妇合唱。
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
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
电影《音乐之声》和雪绒花:
中国人对雪绒花的了解大都来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片中插曲《雪绒花》已在全世界流行,并被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插曲《雪绒花》则通过对这种美丽国花的歌颂,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发自内心的质朴的爱乡之情。在影片中,《雪绒花》的旋律多次响起。当拒绝为纳粹服务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时,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雪绒花》。但一曲未了,歌喉已哽咽。爱妻玛丽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把全片推向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