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举例谈谈电影音乐如何配合剧情结构和视觉画面的节奏 急 在线等
电影画面传递的是内容,音乐四电影表现力的载体,贯穿电影发展的始终,电影音乐不仅仅是作为画面的陪衬存在,而是要传递出去。
《泰坦尼克号》一开头就以苏格兰风笛的哀怨之声配合高远清澈的女声营造除了悲剧色调的音乐,人民仿佛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在轮船上展开的爱情故事是多么凄凉,随着故事的推进,整部电影的音乐曲调也发生了变化,由暗转明,速度开始变快,管弦乐队演奏的有气势的节奏又把人带到了这艘豪华的大船上,人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船上豪华的装饰都能够在你脑海中浮现,这种欢快的基调配合热热闹闹的画面,简直是最好不过了,随着男女主角爱情的升华,最经典的曲目《我心永恒》应运而生,苏格兰的风笛与钢琴交织,配合男女主角激情奔放的爱情,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是对男女主角爱情最好的诠释,最后一首《上帝与我们同在》则在整个船即将沉没的时候播放出来,画面中每个人都急急忙忙地逃生,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船上的乐手安静的演奏,这一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乐手、船长等人的高尚品格,也包含了对人们的安慰,希望上帝与人们同在,给人以心灵的安静。
《理发师》被称为油匾电影的里程碑,选取了交响乐和童声合唱来表现整个故事,这种摆脱浓浓吴音,只依靠画面是不能够展现出来的。
《地方英雄》中使用了两个主要的音乐主题,当场景切换成西南部都市时,响起得是摇滚乐曲调,海边的村庄伴随的则是一种较低沉,较辛酸的民间曲调,在最后一场戏中,年轻人回到休斯顿后,深情地回忆起苏格兰那片土地,这时影片两种音乐同时响起,给整个故事结尾。
⑵ 音乐与电影艺术的联系是什么
对于电影的作用
是
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着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提示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的演进和发展。而音乐一旦融入电影其风格和特色又受到电影的限制其创造与构思、节奏与速度必须适应影片的整体要求随着声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影与音乐将有着更加进一步的融合力争尽善尽美
⑶ 音乐与电影的关系
一,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
动作片里面:配合动作,力与美的结合。
喜剧片里面:深刻场景主题,吸引观众入戏。
爱情片里面:人物感情悲喜更加明显。
二,电影中的音乐使人对电影印象更加深刻
现在的电影里面,往往会借鉴现成的音乐,例如我刚刚看过的《豚鼠特工队》里面很巧合地跟另外一个我刚刚看过的美国动作电影(片名暂没有查证)同样使用了黑眼豆豆的歌曲《boom boom pow》。
三,音乐会因电影的成功而更显出色
个人认为从前的电影,音乐往往量身定做,歌曲会因为电影而风靡,例如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面的《再见吧朋友》,三毛剧本《滚滚红尘》的主题曲《滚滚红尘》,梅艳芳的《胭脂扣》,还有因电影而饮誉的歌曲例如《卡萨布兰卡》、《霸王别姬》。由此又可以说,是电影影响了音乐。
⑷ 电影与音乐有何密切关系
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的而是具体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反应是最准确和细腻的。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视听形式所不具备的,音乐情感表达的强度和直接性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音乐所表现的更多不属于题材本身,而是对题材的情感关系。音乐的情绪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神韵、情绪。电影电视中的音乐不同于纯音乐之处在与音乐是为电影的具体空间和叙事环境提供辅助,与人物性格、情感状态、故事的发展走向有直接的关系。
⑸ 求《浅谈音乐与电影情节的关系》
电影音乐的作用——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于用得多,便往往处理得一般化,缺乏个性,不够考究,也常常分量过重,因此遭到评论家的批评。如果能克服这些不足,提高背景气氛音乐的品位,那么,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这种音乐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去为父亲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纯朴的农村妇女宋妈也要离开她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于吕其明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影片的音乐,使他荣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当然这种音乐要用得准确适度。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贴窗花一段:酿酒作坊掌柜、麻疯病人李大头死后,九儿(巩俐饰)带领伙计们把老掌柜用过的东西烧的烧、埋的埋,还用红高粱酒在地上连泼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儿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过,被褥重新换过。此时画面上,身穿红上衣的九儿在新窗户纸上贴着新窗花,脸上绽开从未有过的喜悦,好像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随着此画面的音乐,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唢呐曲,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欢欣、祥和的气氛。 再如影片《红高粱》中抬花轿的队伍经过青杀口这一段,气氛是很恐怖的,刚才还疯狂颠轿的轿夫们,此时偃旗息鼓,收敛了那股嬉闹劲,个个低头屏息、蹑手蹑脚地走在两旁长满野高粱的小路上。只听画外音说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过青杀口,这地方不知从哪年起,长出了百十亩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老家的人都说这是野高粱,还说这儿常闹鬼。”画外音说完,音乐仅以小锣、低音大锣等打击乐器的两三下声响,便十分形象、准确地制造了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作曲家赵季平写的这段渲染环境气氛的音乐真可谓惜墨如金,十分精练。它去除了有些影片这类音乐过于臃肿累赘的弊病。 http://tieba..com/f?kz=21248416
⑹ 音乐与电影的密切联系
除去音乐这门艺术外,最能体现时间艺术的就是电影了。贾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说,20年前一个女人拒绝了一个男人,到20年后这个男人接受了这个女人,我想用电影来记述时间对于人的改变。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
塔可夫斯基说,电影是记录时间流逝的艺术。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经常出现流水缓缓,一只船,或是一只木块横移的场景。这些都说明了电影记录时间的功能。
除去时间不谈,流畅也是电影大师追求的东西,长镜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是真实的空间再现,还在于它使流畅的时间性。而流畅是音乐的特征。这里包含一个节奏的东西,流畅本身也是一种节奏。音乐讲究节奏,电影亦是。不同的是,电影对节奏的依赖相对来说没有音乐对节奏的依赖来的明显。音乐的本体应该是旋律和节奏。
今天下午我观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飞行〉,其对于音乐的运用令我诚服。开头是巴赫的音乐(塔认为巴赫的音乐最谐和),以及中间的电子音乐(1972,苏联最早做电子音乐的人与塔合作),其运用让人极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学意义与对人世间情感的拷问足以让人战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后,主人公幻觉(姑且叫幻觉)中,出现的往事一幕,已经看到自己的母亲的情景,和画中出现的场景,与音响搭配得天衣无缝。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在电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
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借助音乐来达到营造气氛的效果。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会骇人,这同样是因为时间与影片的画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后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后那一举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乐也起到了将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
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 ,设计了两个哑巴情侣,坐在海滩前,虽然没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们看了依然觉得过瘾。因为沉默的场景突出了镜像的美感,让 观众感觉是在一个窗口前窥视一对情侣的内心世界,时间的流逝通过海的空间流动慢慢地展示给了人,取得了极其诗意的效果。
我个人认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乐不应该有人的歌声,那样起不到电影的效果,已经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样了,更有人认为,不加任何人为的音乐,自然音响就是电影中最美的音乐。这点我也赞同。所谓的天籁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谐,布卢达尔也同样这么认为。
但是只要加了音乐,就应该是符合电影性的。好的电影音乐如安哲的〈永恒于一日〉,侯孝贤〈悲情城市〉,大岛渚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等等。
总之,好的音乐可能会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前提二者缝合,二者主题切合。而不是为了音乐而音乐,那样再好的电影也会被再好的音乐给毁掉。
⑺ 影视作品为什么要使用音乐
一、烘托与渲染画面气氛:
在剧情的发展中,影视音乐通过渲染的表现方法,起着渲染影片剧情的环境、制造剧情需要的气氛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跟电影画面的组合,实现其跟影剧情表达方式的结合,将电影剧情中惊恐、悲伤、喜悦、紧张等情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而在深化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观众听觉感觉,让观众通过电影音乐的暗示,不断渴望着对电影剧情的进一步了解,让电影更具吸引力。
电影《红高粱》里的唢呐极具表现力,唢呐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充满了民族乡土气息,在不同的场景里唢呐所表达的情绪不一样,渲染的气氛不同,在九儿出嫁时,颠轿时的音乐是一种喜庆,在高粱地里野合一段,唢呐宣泄了一种激情张扬的情绪,在最后“奶奶”倒在战火里,此时的唢呐声凄凉而悲哀,更有一种悲壮之感。在不同的时刻,利用同样的乐器,却是截然不同的音乐和情绪,对于渲染烘托影片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描绘作用。试想,在欣赏这部影片的同时若少了这音乐,这部片子将是什么效果,索然无味且情绪得不到表达,影片气氛平淡无奇。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一部电影,是画面与声音结合的产物。视觉与听觉同样重要,音乐自然就成为了电影的灵魂。其中,音乐对塑造人物形象功不可没,而这正是通过音乐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实现的。
三、表现剧情或暗示剧情
音乐还可用来预示剧情里即将要发生的事,导演会通过音乐事先给观众警告,通常都配上带“焦虑性”的音乐,有时它可能只是虚惊一场,有时却爆发为一个高潮。有时角色约束或隐藏情感,音乐也常能暗示他们的内心状况。不成调、不和谐的现代音乐一般带给人的感觉是焦虑。这类音乐没有旋律,甚至像分散混乱的杂音。借音乐制造焦躁、缺乏方向、歇斯底里的印象都是影视音乐常用的手法。最经典的莫过于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中鲨鱼主题的配乐,堪称史上最佳,鲨鱼出现的主题结较为简单,就只是一两个音一再反复,但是加上渐进层递和由简入繁的编曲手法,极为成功诠释出大白鲨的冷血窥伺、神出鬼没,和导演在摄影手法上以大白鲨为主观的运镜手法相结合,搭配出强烈的艺术风格和电影效果。
⑻ 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并行、声画对立、声画分立。
1、声画同步:
即声画统一,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复合观赏性,两者组成有机的统一体。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祈祷烘托、渲染画面作用。
他可以以同一种持续进行的声音为纽带,把一系列表现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
⑼ 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将音乐作为剧作元素推动情节发展
音乐对于影视作品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对影视作品情节的促进作用。因为影视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元素,本质上是为电影情节,为剧情服务的。在电影的情节进行过程中,有大量的音乐作为辅助,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刻画特定情节中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音乐本身是人物的无言的旁白,表现人物的情感。二是加强情节的节奏,推动情节的拓展、跳跃,形成人物在特定情节氛围中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三是作为情节中的一个剧作元素,表达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但是不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都是围绕情节开展的,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某一个阶段的特定情节,用到的仅仅是一种情感基调的音乐,或者是愉悦的,或者是伤感的,或者是玄幻的,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具体来说,音乐在影视作品情节中主要有以下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情节的渲染作用
电影音乐通过渲染情节,为情节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最终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这里举这样一个例子,正如同我们所看过的一些恐怖片,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不管什么样风格的恐怖片,共同特点是全都借助音乐来营造气氛,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再恐怖的片子也都会失去些表现张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发挥渲染气氛作用时,并不是单纯地描绘、解释画面,刻画主要人物的内心,重复或扩大情节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音乐为情节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如临其中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通感。
1. 情节取向
影视音乐在气氛的渲染过程中有着很强的情节取向,是要批判还是要表扬,绝不是模糊的,而是与情节和画面紧紧融合。王家卫在评论电影音乐时,认为音乐成为情节的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音乐在影视开篇中,起到的是开场白的作用,在片尾起到的则是总结以及发人深省的作用。动画电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音乐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此时,音乐的取向就是用歌曲来加强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族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均是为了创造一种民俗的氛围,也是为了其情节的取向所服务的。
2. 情节对比
电视音乐并不是独立成篇的,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总是能够引领情节前后对比的。例如,在前段情节中,音乐可能塑造的是宁静和谐的氛围,相对安静、美好的情节呈现其中;而在后段情节当中,音乐塑造的是凌乱、繁杂的氛围,对应的情节画面是嘈杂、不安的形象,音乐在此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效果。还有一种手法就是在某一段情节中,音乐明显与情节画面是存在反差的。例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段情节,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只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情节展现的是气势恢宏而又节奏紧张的。而此时电影音乐所渲染的气氛却是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此段情节的内在的张力充分表现出来,视听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情节连贯
音乐在渲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情节连贯作用,引起受众对前段已经经历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例如,通常我们的很多影片,都有这样的情节,前段情节当中讲主人公的欢愉的生活,而在后段情节当中,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故或者是主人公的离去,在此间反映前段主人公欢愉生活的情节回放,同时音乐也同时回放,让受众与剧中人物一起去回忆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其间伴随着哀怨和凄凉。这样,在音乐中回想起故事的各个情节,此时音乐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电影音乐将作品里那些性质上容易脱节的情节用视觉手段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比直接转场和空镜头过渡都来得自然流畅,这一点在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摄的镜头中最为明显。但是音乐对于情节的连贯作用,不是处处都用,仅在关键的情节转折过程中才可以用,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⑽ 音乐在影视电影中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