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要被翻拍,大家心目中最合适的演员都是谁来饰演每个角色
其实胡歌,王凯,赵丽颖,靳东来演我觉得就挺好。
自从电影《第一炉香》宣布演员阵容之后,网上的各种吐槽声可谓是不绝于耳,尤其当大家看到开机仪式上男女主演的状态后,失望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
因为,回看这几年的影视作品,很多角色在公布演员时都遭到了万千网友的吐槽,但是最终演员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又纷纷实现了口碑逆转,一片“真香”好评。可以说,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其实,观众对于演员的不满,大都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外形不达标,符合不了原著中的形象或是剧本设定的模样;另外一个,则是大家对于该演员的演技不看好,觉得他无法诠释出人物的精髓。
B. 要一张这个张爱玲图片的高清壁纸,高清的,壁纸! 还要木心的一张高清壁纸
只有这个
C. 为什么张爱玲的《色戒》要比李安的《色戒》残忍很多倍
文:H
色是感性,戒是理性。
李安在拍色戒的时候这么说过。
这部电影我拖到前不久才看,心里复杂之情无以言表,抛开电影吸睛的情色画面不谈,这是一部非常隐喻和发人深思的电影。
但看完原著后觉得张爱玲比李安残忍太多。如果说李安让我心里一凉,那张爱玲就彻底用冰水将我浇了个透。
张爱玲在卷首语写到: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要在爱情里保持理性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王佳芝那样深情的女人怎么做得到。
她不愿意相信易先生是不爱她的,或者说没有到为了她牺牲自己的地步,但又看到易先生“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这种温柔怜惜的神气时,心里顷刻间软踏踏的,突然冒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样的想法。
于是她说“快走。”
从而断送了好几条命,包括自己的。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非常触动。易先生从珠宝店逃走后,佳芝怅然若失的走在街上,许久才拦到一辆空车。等待红绿灯的间隙,她从衣服上取下组织备好的自杀药丸,潇洒的扔了。随即深呼吸后又有些轻松的露出笑容。
她在赌,她在用生命去赌一个答案。他是汉奸也好,卖国贼也好,那缠绵的柔情是真实的,哪怕只有一瞬让她觉得他是爱她的,那就值得了。可不是所有人都爱的这么热烈纯粹。
所以,她输了。
被自己深爱的人下令枪决是多么心碎和屈辱的事,尤其当自己以为有赢的可能。子弹一颗颗穿过同伴的头颅,枪声渐近,她平静的脸上有些悲伤但似乎又带着点甘之如饴。
易先生呢,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电影中的易先生坐在佳芝睡过的床上,摸着床单上的皱褶,一抹月光恰到好处的撒在他的手背。他侧过脸,仍然是佳芝爱着的消瘦面颊,没了警戒,去了提防,有些隐忍亦有些悲哀。那褶子或许还带着余温,然后渐渐地,又变凉。
这个易先生是有温度的。
小说里的易先生更像是生硬的现实,解决了佳芝后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他不怕她恨她,甚至还期待她恨他,但他心里无不得意的明白,若自己不是这样的“无毒不丈夫”,王佳芝也不会这么爱他。
他早已为佳芝的死想好了说辞,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嘛!而感情,感情是什么,他与佳芝本就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战友,她为他而死,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个易先生才是常态的。
李安的含蓄让人回味,张爱玲却是直白的撕开背后的阴暗扔给你。我始终觉得,王佳芝即使结局凄凉,也比易先生要幸运。
哪怕你给我的山河岁月是一场无力挽回的空悲切,哪怕我下了最大的赌注你也舍得让我输,但在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也只是睫毛在你脸上歇落的,那温柔怜惜的神气。
D. 张爱玲的哪些小说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张爱玲的作品深受大导演们喜爱,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比如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李安导演的《色戒》等等。作家杨大侠说道,好的文学作品就是电影灵魂。
E. 晚年在美国的张爱玲生活到底有多凄惨
1995年,洛杉矶西木区的警察在一幢平淡无奇的房屋里,发现了已经死去一周的张爱玲。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在这个屋子里,整间屋子朴实无华,只有一些必要的家具和物品。也就是说,这位二十世纪久负盛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穷苦环境中度过了晚年。
据张爱玲生前好友、当代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回忆:张爱玲晚年生活尤为凄凉,在丈夫赖雅去世后,她便一人独自生活,由于为丈夫治病,张爱玲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己和胡适都曾为她介绍过工作,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罢了。在出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中,更是透露到,张爱玲晚年生活十分凄苦,甚至自称活得“像只狗”。
此外,晚年的张爱玲还患上了精神幻想症,以为身边时时刻刻围绕着美洲跳蚤,以至于不断搬家。但是她根本没有多少家具,只能抱着一大堆纸篓和箱子来回折腾,在这期间,还将自己花费十几年心血翻译的《海上花》手稿原件都给弄丢了。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她平生最爱穿旗袍,第一次拜访胡兰成时便身穿旗袍,逝世时也是如此。一个曾经散发着无限魅力,一个写出惊世之作的文学家,就以这样的方式凋零,孤苦伶仃,一如生前那样。就像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写的那样:"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
F. 盘点描写张爱玲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描写张爱玲的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倾城之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G. 张爱玲喝烟吗
是的抽烟喝酒都会~可以查阅下她以前的照片和书籍中她曾经对自己的回想
麻烦采纳,谢谢!
H. 张爱玲说女人如果连烟都咽的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她
是的,这里只是一个形容,并不是指会抽烟就什么都能承受。到底能不能承受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
张爱玲说女人如果连烟都咽的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她承受不来的~
颓废是破罐子破摔的东西,
这种放肆的碎裂声音,已经陪伴在身边很多年。见过许多颓废的人,聪明的,偏执的。身上一种潮湿的气息。是彼此都熟悉的气味。
I. 关于张爱玲的简介、生平事迹。最好多点详细点。
1.早年经历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931年,在小学写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秋,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
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
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1938年,年底参加英国取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
2.步入文坛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的小说《十八春》。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1954年,张爱玲两部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先后在《今日世界》连载。
3.旅居美国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58年,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0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2]
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
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
4.晚年岁月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J. 电影《第一炉香》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第一炉香》是由许鞍华执导,王安忆编剧,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张钧甯等主演剧情爱情片。
该片改编自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讲述了上海女孩葛薇龙到香港求学,发现自己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该片2021年10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上海女学生葛薇龙(马思纯饰)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俞飞鸿饰),被梁太太利用,当作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彭于晏饰)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最终,当葛薇龙失去了利用价值,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