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意味深长的《禁闭岛》,细节氛围耐人寻味,剧情却很烧脑吗
拿到小金人功成名就后,老马丁就开始玩起了超越自己,在黑帮片浸淫多年后改拍惊悚悬疑却依旧劲道十足,细节氛围以及娱乐性做得都足足的,当然还有扎实的剪辑和小李出色的表演;《禁闭岛》虽然不能算是部伟大的电影,但作为斯科塞斯的跨界之作,它却足够惊艳。这是一部极其出色的悬疑惊悚故事,烧脑的剧情,悬念的铺设几近完美,惊悚戏让人无法呼吸,回忆/梦境/幻觉场景如此梦幻诡异,令人过目难忘!不仅仅是开放的结局,同样是意味深长的结尾。
感觉本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电影,确实包含了太多的细节,很经典烧脑,看到最后看明白了,然后好像又糊涂了,片中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对细节的掌控,一闪而过的地方有些还真是没留意到,本片在气氛和故事构造上出奇制胜,背景选在美冷战反共时期,结构有《穆赫兰道》、《小岛惊魂》的影子,大量铺垫后,几个镜头揭开悬疑,干净利落,结尾细节再加强似是而非感,阴沉氛围劲道十足。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叁』 求电影,逻辑性强高智商的电影。
《禁闭岛》
电影《守法公民》是由杰米·福克斯,杰拉德·巴特勒为主演,F·加里·格雷执导的犯罪片。影片的主人公曾是一名治安警员(杰拉德·巴特勒饰),他认为由于有黑幕的交易,使得杀害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其中一名谋杀者将被释放,所以他准备策划一次复仇,惩治那些谋杀者和幕后审判交易人;而负责这起案件的地方法院检察官(杰米·福克斯饰)也卷入这次复仇阴谋的漩涡之中,他察觉秘密复仇的计划后,试图捍卫法律体制。
拓展资料:
《禁闭岛》是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该片强调电影视听手法的运用,通过镜头运用、听觉效果等将影片的紧张恐怖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 。
《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一切细节都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断蚕食,而这一切在导演的安排下都无懈可击。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
参考链接:网络-禁闭岛
『肆』 推荐几部类似盗梦空间的电影
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都是2个多小时看去吧。
『伍』 电影禁闭岛影评
禁闭岛》:大宗师玩死人不偿命 【破除延期诅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电影都不咋地。 《禁闭岛》(Shutter Island)原定于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后不知什么原因硬生生拖后了一个季度。如果回顾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没发现有类型重合或者其他潜在威胁;看看本片前台幕后的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热门,通杀其他中小级别的牛鬼蛇神是没问题的。然而,本片居然还是延期了,这其中必有古惑。 撇开延期的内幕不谈,“延期没好片”是个简单的判断句式,其逻辑上的正确性取决于状语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况下,延期上映的电影基本上没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闭岛》就是一个惊喜。 从类型来说,本片总体上可以归为“悬疑惊悚”一类。比较讽刺的是,本来应该是最容易产生惊喜的这一类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让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不仅不能称之为好,甚至隐隐有成为“烂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虚的大自在】 《禁闭岛》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虚;而后者,正是近年来“悬疑惊悚”这个类型让人“审美疲劳”的根源。确切的说,悬疑片的质感不在于那种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节转折的多少,而在于那种紧张的真实感觉。 一般而言,“故弄玄虚”式的悬疑惊悚片,都会在开局的时候故意营造平静、正常的氛围,编导会竭力掩盖汹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后半段集中展示来使得观众措手不及。只是,这种手法用多了,如果观众事先知道影片的类型,就会通晓其中的惯用伎俩,那么那些故弄玄虚的小手段就不成为秘密了;也就是说,编导越是卯着劲制造前后氛围的对比、事实真相的差异,反而越是符合影迷们的猜测;而一切悬疑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打破观众的预期;这在观众都已熟悉“故弄玄虚”模式的情况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为在新形势下打破观影预期、重新制造悬念的唯一途径。只是,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因为“反故弄玄虚”意味着不遮遮掩掩,纯靠事件说话,如何让观众的神经时刻保持紧张、且不会过度紧张以至于麻木到无法欣赏其中必要地转折,这对任何编导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幸好,站在《禁闭岛》剧本与影像背后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顶在圣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师级人物,一部分影评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电影社会学家”的头衔,以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马一生的电影理念。个人以为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现实中远不如他作品背后的形象那般宏大肃穆,这当然不仅仅是指老马那“短小精悍”的体格与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与对作品风格的追求,其实是非常活泼、有时候甚至是顽皮的。他在《禁闭岛》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无间道》的方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规章的随意出牌,实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电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运用。所谓大师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从心所欲”是不拗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前人的成规,“不逾规”则指的是所有的变化又始终是符合电影与观众互动的基本原理。 【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严肃玩笑】 具体说来,老马在《禁闭岛》一开始,就向观众表示:这事情不简单,肯定有不少猫腻,您就等着看好戏吧!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故作镇静地诱使观众进入一种放松的情绪、随后用转折来给你一个惊吓,而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囔囔,等于是直接告诉观众——我就要吓你了,而且接下来我要不断地吓你!按照常理,这种“事先张扬的惊悚事件”是不会有多少悬念的;可事实是,《禁闭岛》是本人近年来看过的唯一一部从头到尾都比较紧张的电影,那种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实惠又过瘾。 既然已经悬念的感觉已经“事先张扬”了,为什么还能“精彩”呢?不少影迷这时候可能会联想到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希胖子认为那种“不知结果如何”的悬念不算厉害,“已知结果却不知结果如何发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悬念。可是,以上这两条,都无法套到《禁闭岛》的头上。因为,老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没玩,但同时却达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听着有点玄不是?这当中的诀窍,就在于老马最先展示的紧张感觉,其实和故事情节无关,他压根就不是在透露与剧情发展相关的东西,所以和故事结果完全无关;可以说,老马从一开始就纯粹是在撒着欢儿玩表现手法,只是因为大众对悬念惊悚片整体结构的思维定势,才会以为他是在严肃认真地讲故事,因而才会上当,从而在观感上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不知结果”的茫然,另一种是“不知过程”的期待;更为奇妙的是,这种难得的双重悬念,还同时扣住了一般观众与资深影迷,让他们在各自的认知轨迹上还都保留了这种双重悬念,这就远远不是工匠级别编导所能达到的了。 正由于全片故事细节以及演进方式,都是老马交织悬念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这种悬念紧张的完整感觉,最好是对剧情只字不提;所以,这里无法就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不过,可以从经验的层次,来描述一下影片对于不同观影人群而产生的悬念效果。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因为对于电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上的,所以当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一个主角们出场的理由时,观众会以为已经知道了结果、但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更何况,影片提示的这个“结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强调“匪夷所思”,这就更令这些观众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与情节演进的假性提示相反,观众对主要角色命运的发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对于资深影迷而言,他们在关注故事与表演的同时,可能会留意编导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来,他们多半会发现,一方面,老马在悬念基调上的“事先张扬”显得有些诡异,这当中肯定隐含了什么玄机;另一方面,影片开局对紧张气氛的营造,似乎过于“用力”了一些,好像弹钢琴时每敲一次琴键都使出吃奶的劲似的——这过于轻佻,过于明显,不太像是老马这样宗师级导演应有的沉稳手法。如果不是老马突然脱线,那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而为之,是为了诱导什么,隐藏什么:“诱导”有经验的观众得出错误的结论,“隐藏”自己看似过于严肃实则电影顽童的本质。可以说,老马非常“邪恶”地利用了资深影迷自诩渊博的观影经验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团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的迷雾、让观众们沾沾自喜地放松了警惕,以为老马其实很老实,结果却发现他却再狡猾不过了……换句话说,可能连资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马可以狡猾如此,他们知道老马高明,却不到最后不会明白老马的高明之处在哪。 【老顽童的实力与趣致】 如果考虑到普通与资深影迷之间观众群的更多细分,以及不同人对两种悬念的感知能力,那么《禁闭岛》所能产生的感知效果的组合就更令人眼花缭乱了。问题是,难道老马的原意,就仅仅是创造出这种万花筒般的效果而满足自己玩弄观众期待的恶趣味么?显然不是。 老马对于电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态”可以是戏谑的,其“手法”却是纯熟到无懈可击,这就是俗话中那“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的境界。这个可以从局部细节、与全片手法的逻辑两方面来体会。从细节上说,这部电影给人以“很电影”的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技术细节,都可以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们细细咀嚼的对象。光影的运用、场景的调控、机位及视角的变化、色调的心理暗示、乃至视觉特效的运用,都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具体描述的质感。这种质感,迥异于工匠型导演亦步亦趋小心锻造,这是真正在电影王国里锤炼、积累到飞升阶段后在天堂里随意挥洒的结果。老马在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装清高,更没有卖弄高难度,他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调子导演视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风韵来、甚至能以假乱真,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品味那些细节,仍然有一种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画面去的感觉,传说中的电影“魔术”,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评认为老马的影像语言,强悍归强悍,终究“目的性”太强了,显得过于迫不及待,不稳健内敛,以至于反而落了下乘。他们举例说,片中的音乐、光影空间处理、乃至演员表演,都有“过火”的嫌疑,远远达不到希区柯克玩弄悬疑的那种优雅风度。个人以为,这帮人要么是选择性失明,要么是压根没看明白老马想要表达什么。如前所述,影片的绝大部分,有种故意而为之的味道,这本身并非什么秘密,人老马是摆明了给人看的,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您得看完电影以后才能公布);说白了,那种“牵强”的味道,正好是体现某种“主观视角”,合理与否,只有从全片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来解释,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想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影片,那影片整体、从细节到结构的过渡与变化,就不仅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会觉得以老马如今的地位,还能拥有如此新鲜的活力,实在是影迷们的幸运。别的不说,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关注一下影片不同场景的含义,会发现不少与老马“身份不符”的B级类型片经典元素,从纳粹到监狱,从疯子到天气,乃至场景的建筑结构,都可以指向历史上成名的众多B级片。原著小说里这些元素感觉并不明显,但被老马这么有意无意一放大,就变成那“信手拈来”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为上】 当然,惊悚片悬念玩得再出人意料,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关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心灵情感的纠结,那些悬念的产生过程很快就会被忘记。个人觉得,这也是近年来悬念惊悚类影片日渐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闭岛》则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后,老马没忘记实实在在地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事实上,所有主体情节的演变,都只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而这种纠结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难忘的。 而这种情感的力量,自然是离不开演员们张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实”来评价其中的绝大部分表演,但这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调。片中所有演员都极好地把握了这个平衡,特别是当观众知道最后结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细节时,会更好地体会到那微妙瞬间所展现的神乎其技。 可以预见的是,本片肯定会得到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但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对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话,应该是能更多地体会到该片的妙处的。老马的玩性也许不如昆汀那么明显,但这种闷骚而自得其乐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师才能玩得出来。
『陆』 有什么要推荐的电影哪里值得推荐
要推荐的电影是《流浪地球》。因为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刘慈欣本人看电影初稿时就已泪流满面,这部影片也许标志着中国科幻正式启航,要说流浪地球已经开启中国科幻电影之春为时依然尚早,但是我们却能够明确的感知到这种潮水流动的方向。
这是因为在“流浪地球”这一计划实行的特殊时期,只有全球形成统一有序的集体,才能保证人类渡过难关,延续下去。因此,必须像军人那样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任务。是这样的精神,赋予了这部电影史诗级的厚重感,宏伟而壮丽。
『柒』 《禁闭岛》到底讲得什么啊帮忙完整分析一下剧情
1.主角是探员和搭档一起到孤岛病院调查一名女性越狱案,但真正目的是找1名杀害他妻子的精神病人,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精神病院对病人实行洗脑和药物控制,所以他决定找出真相,但最终没能成功.
这是电影的表面版本
2.主角其实是精神病人,由于妻子和子女的死亡,从而产生幻觉在大脑中产生了1.版本的内容,最后清醒过来却无法面对现实,选择死去也可能是选择精神上的死去,电影结尾没说,
这是更进一步的理解,比较合理.
3.在细细看了一遍以后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终极版本的解释,他隐藏的比较深,和历史也有联系,在电影中表现的非常隐晦.
故事是这样的:主角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长官,在盟军攻克的时候选择先杀死妻子和孩子,然后饮弹自尽.但子弹虽然穿过脑子但并没致命,不过却留下后遗症,战后盟军审判战俘,由于主角的精神问题无法审判,只有求助精神病院治疗,(这就像杀人犯虽然受伤,仍然要治疗痊愈以后才能判死刑一样),主角是纳粹分子但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也相当的痛恨和后悔,在中枪的时候他幻想自己是眼前的盟军战士,(许多人在濒临死亡时会以客体的形式,从高处俯看自己的身体)于是就有了上面的1,2版本.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是以德语作为背景音乐,在电影中主角曾经说过一段德语,结尾音乐又是德语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暗示.最后主角说不想像怪物一样活着,而愿意像人一样死去,因为他知道自己双手沾满鲜血,愿意接受审判。
『捌』 电影《禁闭岛》的所有音乐
eMule我不是常用 不过下电影音乐还是少不了的
上emule 搜索——禁闭岛 原声 就行了
其他电影也是一样处理
如果你想知道出处 等下载完 用音乐名网络一下就行
『玖』 电影《禁闭岛》到底说些什么最后到底是主角被困在…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单纯的故事:有痛裂过去的男人被迫在孤岛上面对自己心底的阴暗。莱昂纳多饰演的teddy在影片五分之四的时间里都是干练坚决的联邦警探,和搭档一起去荒岛查案,他怀疑这座隔离大陆的精神病院是政府和不轨分子的血腥阴谋,而自己过去的渊源伤痛亦想从这里揭发——那是他深爱的妻子,谋杀,回忆和面对。马丁尽力把这两条线铺展的层次分明又交融错落,而在两条向前展开的线索之外,还有第三条线,它逆向追索,暗暗指向核心。其实导演也知道,观众是会在揭晓之前就或早或晚猜到谜底的。他也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怎样能更紧张更惊悚,更意外更震动。他要剖开的本就不是真相,而是人心。在每一瓣转折里,随着teddy愈发趋近终点,就会出现越多人性共通的质询。所以,分散心神去猜电影的结果是看似聪明的愚蠢,而如果本就没有不堪回首的惧怕,亦会失却所盼。最后一刻是必然的,导演和原作者都没有想要出其不意去扭转,大概是他们对人性的底线怀有坚定地希望。就像Teddy的始终不愿面对自己——因为面对自己就意味着承认一生的所爱是多么黑暗罪恶,继而承认自己是多么黑暗罪恶。正是他的不愿承认,证明善意的顽强不灭,让这个灰冷惊怖的故事露出温情动人的内心。
『拾』 在影视作品中,配乐到底有多么重大的作用
1确立一场戏的情绪气氛,加强戏剧性效果,配合人物和画面运动的节奏。
2概括和爱是主题。音乐就像非剧中人的解说词一样,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对叙事空间中的事件(感情、情绪)作出评价。
3创造一种地点感和时代感。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是社会内容,乐曲旋律还是曲式,演唱方式还是乐器都各有不同。使用得到时代音乐,可以很好的配合视觉上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把观众带入过去的某个年代。
4提升对话的戏剧效果。音乐有时像对白中的情绪符号,可以传达语言之外的微妙情绪。但这类音乐不应该喧宾夺主,几乎不能让人察觉到它的存在。
5揭示人物内心。音乐有时要超越画面从属地位,而承担部分叙事功能,使导演得以传达那些无法直接通过语言或画面说出的内容,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6塑造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会有自己的主体乐,像一个声音符号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
7评价场面。配乐后的画面多了一层意味,特别是在一些反讽意味强烈的场景中,音乐的这类用法更为常见。
8独立的表现主题。音乐可以充当画面的平台,伙伴扩展场面的含义和情绪内容,独立于影片的具体情节,情景之外。在有的影片中,主题配乐可以非常强烈的吸引和感染,观众,已经超越了配合画面的基本功能,而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元素。
——《影视视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