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中音乐的重要作用
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2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电影音乐按照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又叫客观音乐,在影片画面上看到声音来源:如画面音乐会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剧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头演唱以及画面中的收音机、录音机播放音乐等。功能性音乐又称主观音乐,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电影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好的电影音乐应当和影片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本身也优秀,并能离开画面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让人欣赏。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配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和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对位"本是音乐术语,在这里来表现声画的结合目的在于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从而表达影片丰富的内涵。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这需要熟悉音乐资料、善用音乐资料。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在音乐进入电子化时代后,对各种新颖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
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主题歌和插曲,对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专业电影工作者最常用的办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让他为电影的不同场景作曲,但有时也启用一些现成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获得它的版权。电影音乐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画面以后,所以有时间的紧迫性,作曲是后期制作的最后一个创作人员。通常电影音乐综合了导演的作曲家的意见,一旦标定了音乐后便开始创作,作曲家还必须了解影片在音乐制作方面的预算,控制费用不超支。使用流行乐作为影片音乐需要办理版权许可证,这是个花钱的过程。有雄厚资本的剧组才敢问津。
入行途径:
先入音乐那行再入电影音乐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严肃音乐以外的一些地下音乐工作者也有可能为电影音乐作曲。
⑵ 印度电影音乐与西方电影音乐的不同点!
印度的电影向来都会有歌舞并入 ,以大家比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但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名称不满意),里面就会像好莱坞标准电影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插入一段歌舞。印度电影中无论是科幻、动作、喜剧、爱情几乎都会有歌舞片的参入,可以说,印度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标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而好莱坞电影类型众多,如果单是要找想印度电影一样的电影音乐同在的类型的话,并不多见,几乎只有两个类型会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为例,另一个就是少量的动画片(以《狮子王》为例),当然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如《理发师陶德》等风格迥异的骗子。因为好莱坞的电影机制很成熟,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标杆,所以好莱坞电影的配乐多根据电影风格而定,或婉儿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欧洲电影并不像美国电影(好莱坞电影)一样偏倚商业化,人们说起西方电影多是会出现文艺、人文等类似的词,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电影没有商业片,当然也有,只是西方电影导演因为其地域的人文历史等原因,多会将自己的思考社会反思等融入其中,这就决定了西方电影音乐的取材。西方电影音乐注重人文历史的探究,古典大气的配乐以及新世纪现代音乐等都是他们的选择。
但终究来说,电影音乐因电影的类型而定,电影音乐必须符合电影的主题和思想,这就限制了音乐的选取范围。
⑶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里的歌舞
歌舞在电影中的出现,除了情节需要(如大篷车里的歌舞表演),还可以作为人物心理活动外化[3](如TBBT里Raj的那段…),以及快进情节的表现。所以在印度电影中歌舞场景很常见。歌舞已经成为宝莱坞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一提到宝莱坞,第一反应就是众人载歌载舞的场面。所以现在印度电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就像你会给你的产品打上商标一样。
⑷ 电影中配乐的作用是什么
一、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昊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
所以,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因此,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
2、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
例如,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
3、渲染地方色彩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
王云阶作曲的影片《林则徐》,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为林则徐“广州禁烟”标明了地点。 至于国外影片,其音乐的地域性也十分明显。例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影片,音乐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特色。
二、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
音乐最大的长处,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以是歌曲。
1、以画内音乐的形式出现
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借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这一段,就是电影音乐这类借声抒情的著名范例。 这段激昂悲壮的琵琶古曲,以画内音乐形式抒发了邓世昌壮怀激烈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以及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2、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
影片《红高粱》中贴窗花一段:酿酒作坊掌柜、麻疯病人李大头死后,九儿带领伙计们把老掌柜用过的东西烧的烧、埋的埋,还用红高粱酒在地上连泼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
九儿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过,被褥重新换过。此时画面上,身穿红上衣的九儿在新窗户纸上贴着新窗花,脸上绽开从未有过的喜悦,好像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随着此画面的音乐,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琐呐曲,这段画外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欢欣、祥和的气氛。
三、连贯镜头
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暂的镜头都详细地交待清楚,那要占用很多篇幅(画面)。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音乐把这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四、发挥情节评论作用
电影音乐发挥的评论作用,即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等等。在电影中虽然有时可以采用类似戏剧旁白的画外音方式进行评论,但这种方式如运用得不好容易产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觉,而用音乐进行评论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音乐在时间的流程中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当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时,音乐的评论作用可能不一定被观众觉察到,但正是这不被觉察的音乐,强化了银幕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深化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电影主题歌,如《送战友》等,这些主题歌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⑸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因为印度本身气候炎热,很多人选择进电影院是为了一边吹冷气一边看电影消磨时间,所以花了钱的他们希望能长时间待(赖)在电影院里,并且希望有最佳的娱乐观影体验,比如俊男靓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电影时间都很长,一般都是3个小时。
电影时间太短,观众就会觉得没意思。早期的印度电影制片商为了迎合大众这一需求,通过在电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以增加片长(业界良心啊!而且在摄影棚拍摄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电影的这种固定类型风格。
还因为印度电影受传统音乐戏剧的影响很深,印度人民习惯了这种戏剧的表现方式,他们喜欢跳舞,于是电影就像大银幕上的音乐喜剧,看电影就像看戏一样热闹。在情节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适度放缓节奏,让人放松一下情绪。增加了歌舞之后,电影时长被拉长,除了看故事外还有一段眼部按摩,观众也会觉得非常值回票价。
⑹ 印度电影音乐与西方电影音乐有什么不同
印度的电影向来都会有歌舞并入 ,以大家比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但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名称不满意),里面就会像好莱坞标准电影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插入一段歌舞。印度电影中无论是科幻、动作、喜剧、爱情几乎都会有歌舞片的参入,可以说,印度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标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而好莱坞电影类型众多,如果单是要找想印度电影一样的电影音乐同在的类型的话,并不多见,几乎只有两个类型会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为例,另一个就是少量的动画片(以《狮子王》为例),当然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如《理发师陶德》等风格迥异的骗子。因为好莱坞的电影机制很成熟,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标杆,所以好莱坞电影的配乐多根据电影风格而定,或婉儿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欧洲电影并不像美国电影(好莱坞电影)一样偏倚商业化,人们说起西方电影多是会出现文艺、人文等类似的词,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电影没有商业片,当然也有,只是西方电影导演因为其地域的人文历史等原因,多会将自己的思考社会反思等融入其中,这就决定了西方电影音乐的取材。西方电影音乐注重人文历史的探究,古典大气的配乐以及新世纪现代音乐等都是他们的选择。
但终究来说,电影音乐因电影的类型而定,电影音乐必须符合电影的主题和思想,这就限制了音乐的选取范围。
⑺ 印度电影为什么都要加入歌舞
一、传统的影响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即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聚会、结婚等活动,他们也习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⑻ 电影音乐的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根据理查德·戴维斯在《电影音乐创作完全指南》一书,电影音乐的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共十小类:
一、物理功能
1、地点设定
2、时间设定
3、加强动作
4、米老鼠化
二、心理功能
1、铺设氛围
2、揭示人物情绪
3、暗示线索
4、掩盖线索
三、结构功能
1、组接场景
2、主题贯串全片
每当欣赏一部电影,除了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就是音乐了。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有一段或者多段优美的音乐。或许就是有了这些音乐,有些电影才被历史留住。若干年后,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思绪就会把我们带回那段特定的画面中去。大概这就是电影中的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自从音乐融入电影后,电影就一改前观了。总的来说,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首先,对于电影本身而言,音乐的融入使得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初的有声电影只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及声响,留给观众的印象也是极其单调乏味的,似乎只是二维的效果。而当音乐渗透到电影这个集文学、美术等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综合大舞台之后,三维的效果立刻显现出来。
对于观众而言,音乐是其欣赏电影的一大亮点。相比较而言,优美的旋律更容易让观众记住一部影片。表现英雄主义与民主主义的香港90年代影片《黄飞鸿》中的《男儿当自强》,节奏快、变奏快、乐器多样,那种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胆是铁打骨如金刚,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誓奋发自强做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被铿锵有力的歌唱张扬的淋漓尽致,成为当今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电影主题曲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尤其是和故事情节配合的天衣无缝的优美主题曲,不但能起到叙事抒情的作用,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时候,电影可能被人们淡忘了,但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却能做到恒久远,永流传。 电影与情绪的互动功能
⑼ 请问印度电影音乐有什么特点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哦~~具体特点就看它的电影里面所要表达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情节紧张则音乐急促。若是情节欢快,则音乐轻松哈,没有特定的模式。倒是印度电影有个特点那就是“群舞”这样很能拉动气氛,也成了印度独有的风格,一般印度当红明星都懂歌舞。当然多数是在欢乐的时候才有。歌曲一般不是本人演唱,只是对口型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呢,不是印度的本土电影哈,是英国导演执导的,根据印度谋篇小说改编而来,里面的语言也是英语,小孩子不会英语才讲的本地语言。歌曲风格随情节而定哈~
希望能帮到你~
⑽ 电影中音乐、音响的作用
1、电影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基于基础音乐的共通属性,并包含自身的独有特性,在影视作品的内容、情感呈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音乐可以根据画面的特定情景和场景需要,将人物、事物和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为影片的画面提供其所需要的声音造型。
2、电影中的音响,主要作用是补充,即创作者依据作品主题、内容,主要人物情感等,创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补充画面,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传递导演的艺术观念,达到导演所要求的主题呈现、情感表达的传播标准。
(10)印度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扩展阅读:
电影音乐艺术美学功能是: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空间、环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