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型我秀高阳的高阳の路
7岁:开始学习电子琴
12岁:第一次登台唱歌
16岁:进入抚顺师专学习音乐教育专业
19岁:参加“2007雪碧我型我秀”
★个人名次:“07雪碧我型我秀”全国19强
(后加入OP组合并以组合名义获“07雪碧我型我秀冠军”等三项奖项) ◆沈阳赛区海选:《爱情转移》、《蜗牛》
◆400进100:《黑色幽默》
◆百强晋级战:《你比从前快乐》
◆40强保位战:《世界末日》
◆40进20:音乐剧《如果爱》
◆20强晋级战:《借口》、《简单爱》
◆20进15:《一场游戏一场梦》、《唯一》(清唱) ◆担任2008我型我秀《音乐三国 VS 五代经典》部分歌曲的编曲
◆担任SMG艺术人文频道《光阴的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节目的音乐制作
◆担任“上腾之音”节目的常任DJ及后期制作
◆担任09型秀音乐剧《在彼岸歌唱》的音乐创作/制作
◆担任上腾娱乐艺人薛之谦、马海生等人专辑/歌曲的制作
◆担任上腾娱乐艺人高娅媛单曲的制作
◆于2011年3月创办“Gary音乐工作室”
◆担任网络视频综艺节目《娱乐铁金刚》的音效及助理主持
◆担任微电影《逆时·恒美》主题曲的创作及演唱
◆担任话剧《我在天堂遇见你》主题曲的创作及演唱
◆于2012年4月创办“乐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友情出演薛之谦2009新专辑同名主打歌《未完成的歌》MV
微电影《逆时·恒美》饰演男二号泡泡
⑵ 姚国强的个人生平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
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
《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
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
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
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
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
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
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
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
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
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
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
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
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
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
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
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
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
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
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
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
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
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著《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著《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
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著《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著《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著《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著《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
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
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著《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著《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
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
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
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著《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著《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
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
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
(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
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
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
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
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
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
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被编著《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
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
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
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
2.编著: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3.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编著: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编著: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译著: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7.专著: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
10.专著: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著作类)三等奖
11.译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
14.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
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项目
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
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
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
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⑶ 光辉岁月演唱会的光辉岁月演唱会简介
光辉岁月演唱会是由中视传媒和最美年代共同投资主办的迄今内地摇滚史上最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光辉岁月巡回演唱会将在18个月的时间里,将足迹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城市推及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温哥华等海外城市。光辉岁月演唱会的主体阵容是唐朝、黑豹、黄家强( BEYOND)三支华语摇滚乐坛最经典的摇滚乐队。
去年在北京、上海成功举办的“怒放”演唱会,让中国的摇滚迷们集体缅怀了一番中国摇滚乐的辉煌,引起相当热烈的反响。今年,一场定名为“光辉岁月”的中国殿堂级摇滚乐世界巡回演唱会又将开始。
据悉,这场光辉岁月演唱会将在1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26场世界范围的巡演,巡演站点除了大部分内地的一线大城市,还包括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温哥华、旧金山、墨尔本等城市。如此规模及范围的中国摇滚巡演,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大型的一次,也是中国人自从有了自己的摇滚乐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巡演。北京站之后,光辉岁月巡回演唱会于6月初将在上海上演,随后将到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城市开唱,在未来18个月里完成总共26场演唱会。谈到这场摇滚演唱会与去年8月在工体上演的“摇滚怒放”演唱会有什么不同时,这次巡演的发起人之一、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表示,“ 怒放 把中国摇滚人集中到一起,是一次集体爆发,勾起了大家青春的回忆。这次演出则是按照不同的主题将三支乐队的经典作品进行组合和编排,配合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现场视频,呈现一个融合音乐电影、音乐剧、演唱会等多重元素的新形态表演。”
为了配合光辉岁月演唱会,主办方还投拍了一部名为《光辉岁月之再见理想》的电影,讲述的是与音乐有关的青春故事,也会有乐手客串演出。赵明义透露,该片是为演唱会服务的,届时影片的视频片段也会在演唱会中作为演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播出。
自去年以来,摇滚乐正逐渐成为中国演出市场的主力,这其中既有华语流行音乐整体不景气的原因,又是中国摇滚乐沉淀多年触底反弹的结果。目前从商业角度观察,受众对本土摇滚乐演出的消费需求极其旺盛。
众多摇滚演唱会纷纷登场之时,光辉岁月演唱会的主办方打出了“这不是一场演唱会!”的口号,那么光辉岁月不是一场演唱会又会是什么呢?在上周的光辉岁月巡回演唱会发布酒会上,主办方透露了一些细节:这次的光辉岁月演唱会从形式上完全打破了传统拼盘演出轮流演唱的常态,将按照不同的主题把各乐队经典作品进行编排,配合专为本次巡演投拍的一部商业电影≪光辉岁月之再见理想≫中的核心画面,在现场用音乐讲述一个有着完整剧情的青春成长故事。当然,有关“这不是一场演唱会?”的真正答案只有在5月13日光辉岁月巡回演唱会北京站的演出中才能彻底揭晓了。敬请期待光辉岁月巡回演唱会精彩演出!
⑷ 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题:文化,在改革中创新、繁荣——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发展回眸 新华社记者廖翊、周玮、白瀛、隋笑飞 金秋10月,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好戏连台: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52台剧目轮番上演;日本文化周、长三角文化周、国际演出交易会等活动次第展开。 与此同时,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在河南平顶山拉开帷幕,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天津时调纷纷登场,民族曲艺的魅力倾倒中原。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 30年来,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回眸30年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的步履,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感奋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高。 “爱情的位置”——中国文艺在冲破禁区、回归人性后步入繁荣 (历史镜头)1978年春,作家刘心武在大型文学月刊《十月》创刊号发表“文革”后的第一篇爱情小说《爱情的位置》。仅仅一个月,他就收到7000封读者来信,人们对这篇作品赞誉有加。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刊登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引起社会强烈共鸣。报纸破天荒地加印150万份仍然脱销。 随着文艺回归人性,文艺家创造活力再度激活。此后,产生了话剧《于无声处》、电影《天云山传奇》、小说《人到中年》《芙蓉镇》《乔厂长上任记》、油画《父亲》等一大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如今,新时期中国文艺创作又步入新的繁荣。 (今日镜头)2008年10月底,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协:“本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宗旨,我们从2003年至2006年公开出版、发表的130部长篇小说佳作中遴选出了贾平凹的《秦腔》等四部长篇。” (记者点评)突破文艺禁区,打破题材禁忌。爱情,这一文学永恒主题在遭遇长时间的禁锢后,还给了大众,还给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源头。30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不仅用心记录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足迹,也悉心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从多方面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从“乡恋”到“奥运演出季”——文艺走向开放、多元 (历史镜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80年前后,一批青年诗人风靡诗坛,其诗作被称作“朦胧诗”;1980年,歌唱家李谷一演唱歌曲《乡恋》一度受到批评。 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多样化的诗歌创作渐渐为大众接受,《乡恋》成为观众最热衷点播的歌曲。此后20多年,“意识流”、港台歌曲、“西北风”、摇滚乐、“新古典主义”画派、第五代导演、韩剧、进口大片、百老汇音乐剧等登上中国文艺舞台,呈现中国文化多元盛景,文学艺术进入争妍斗奇的新阶段。 (今日镜头)2008年,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汇聚全球139部经典剧目,诸多中外艺术团体和各种中外艺术作品纷纷登场。 (记者点评)文艺是多元文化的汇聚,是民族丰富性的结合。开放与多元是实现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繁荣局面的前提。诗人、艺术家的探索、创新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步,符合新时期大众文化审美多元的需要。 村村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历史镜头)1999年3月,全国人大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列入国家计划项目。随着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去年底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43%和96.58%,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今日镜头)2008年3月起,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逐步对民众免费开放。当年,全国免费开放场馆达500余家。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激发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凡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观众人数均比免费开放前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加了数十倍。人们普遍认为,博物馆社会贡献率明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明显拓展。 1978年全国只有博物馆349座,2008年达1722座;1978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为4.4亿元,2007年达到198.7亿元。 (记者点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求。“民心工程”的赞誉充分反映民意。 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81102/15165830.html其余部分
⑸ 《改革开放三十年精彩瞬间》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选自电影<珍珠港>的原声音乐,名为Brothers,整张<珍珠港>的OST都很经典,被广泛应用于背景音乐中,建议你下载收藏^-^
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31014/
⑹ 歌手杜雯媞的个人资料
杜雯媞,本名杜鹃,英文名Windy,1982年6月5日出生于湖北,内地华语乐坛著名音乐人、歌手、和声编写人、制作人,是为数不多的优秀女唱作人。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歌手杜雯媞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歌手杜雯媞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杜雯媞
别名: 杜鹃(本名)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2年6月5日
职业: 歌手、词曲作者、制作人
主要成就: 制作首张专辑《孤独的乐章》
外文名: Windy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湖北
星座: 双子座
代表作: 《雪》、《雕琢》、《浮云》(演唱电视剧《明珠游龙》片头曲片尾曲)
代表作品: 《雪》、电视剧《明珠游龙》片头曲《雕琢、片尾曲《浮云》演唱
歌手杜雯媞的演艺经历
2004年湖北楚天交通台专访。
2005年4月中国电媒体原创歌曲大赛《不想这样一个人》获评委金榜歌曲
2005年8月华纳唱片、太格印象合办《我为歌狂》湖北赛区亚军。
2005年8月接受上海东方卫视《星空间》专访节目录制。
2005年TOM年度最佳女歌手。
2006年11月进入北京明瑛唱片、担任监唱、作曲等制作类工作。
2007年10月进入北京天翼创媒 文化 有限公司担任版权、制作人。
2008年5月携手同实力女唱将千仟成立“Jan.D二人女子组合”。
2008年12月6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人民音乐出版社承办的大型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演唱会——放歌30年” 北京世纪剧院演出。同台汤灿、戴玉强、屠洪纲等。
2009年3月接受北京音乐生活报专访。
2009年9月山西电台专访。
2009年1月1日河北卫视《快乐出发》 元旦 歌会演出,同台汪峰,林依轮等。
2009年12月18日山西晋城电视栏目歌手大赛担任评委及演唱嘉宾。同台前beyond乐队成员叶世荣
2010年与制作人于刚,编曲人张艺等人成立群星文化音乐工作室。
2010年完成个人首张专辑《孤独的乐章》制作,包括作曲,监制,和声编写,和声录制,曲风定位。除制作还包括封面内页设计,企划文案等相关事宜。
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世贸天阶举办“华语流行先锋榜”首张专辑《孤独的乐章》新歌演唱会。
2012年被邀演唱游戏《楼兰:轮回之轨迹缘》的主题曲《缘》。
2012年为电视剧《明珠游龙》演唱主题曲《浮云》和片尾曲《雕琢》。
2012年为电影《落难神偷》演唱片尾曲《星星之火》
2016年,一首由杜雯媞演唱、华数唱片发行的名为《雪》的情歌登陆了各大音乐平台,并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和传唱。
歌手杜雯媞的音乐历程
一位杜雯媞的好友对她音乐历程的深刻阐述:
用生命演绎的歌者——杜雯媞,解密《孤独的乐章》专辑的生命密码。
一个身有缺陷的灰姑娘,面对着世界的冷漠,执着的绽放着自己的梦想。用她最真实的情感,谱写一篇孤独的乐章。势必感动鼓舞每一个平凡的人。——摘自:杜雯媞专辑题首语
歌坛“新”人杜雯媞的首张专辑《孤独的乐章》,终于出来了。很快便被全国各地的歌迷预购大半。我打开电脑,听着一首首早已熟悉的“新”歌,泪流满面。可能这张专辑让我等了太久,不知不觉,从她给我听她第一首原创作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年多。我呢,从一个毛头小伙走到了而立之年,人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回忆过去的林林总总。
说起来,这张专辑也有我的贡献呢。杜雯媞这个名字还是我给起的。她本名叫杜鹃,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一支身有缺陷、意志坚定的杜鹃倔强的等到了她绽放的时刻。
我想有很多了解她朋友都想过她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一步步走近目标。也有些不太了解她的朋友对她专辑的题首很好奇。带着这些歌迷朋友的疑问,我想从我对她这么多年来的了解,带您一起走进这张专辑背后的 故事 ,(似乎是在写芒果台的访谈节目稿了,自己汗一个先)解密这张专辑背后的生命密码。
杜雯媞出生于湖北省汉川马口镇3509军工厂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名服装制版工艺师。母亲是名幼师,也是美声歌手。这使得她从出生就被赐予了对艺术的灵性。很多人认为,在这样一个艺术世家的熏陶下,她的音乐之路会宽敞很多。但父母想她从事服装行业,这样可以继承父业。乖巧的她刻苦学习服装专业5年,如愿的拿到了高级服装制版师的证书,后来也随父亲在家开店从业。但是她始终忘不了她的音乐梦想,最终放弃了服装业,确定了自己要做一名歌手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