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蒂姆伯顿
蒂姆。波顿可以说是一个鬼才导演,他的电影渗透着哥特的风格,约翰尼德普作为他的御用演员,已经名扬四海。他的处女作《阴间大法师》(也叫《虫汁》),十年前他和德普的绝对佳作《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系列的巅峰《蝙蝠侠》(就是有杰克.尼科尔深演小丑的那一部)。他的电影中我个人觉得最强的还是《理发师托德》。以上就是本人对蒂姆波顿电影的一个概述,这几部应该都看看,真的很不错
Ⅱ 歌特风格的电影有那些特征
黑夜传说1、2》
《范 海尔星》
《断头谷》
《吸血惊情四百年》
《吸血鬼女王》
《狼族盟约》
《夜访吸血鬼》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
《无颜之眼》
《剪刀手爱德华》
《人狼生死恋》
《第九道门》(这部片子很好看的)
《魂断仲夏夜》
什么是哥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歌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么,若是歌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哥特电影】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影片。众所周知,当时的电影刚刚诞生不久,还处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还是凤毛麟角,电影特技也是简单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在银幕上复现了一些有关“巫术”的影像资料。说是纪录片,但其中的镜头基本上是摆拍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倒更像是一部专题片。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电影。由于影片的主题过于超前,《历代的巫术》遭禁映达数十年之久,到二战以后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历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来自于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相隔千年之后,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人类第一部哥特电影。
不过第一部有影响的哥特电影却是来自德国,在《历代的巫术》诞生一年之后,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事实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笔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茂瑙才给它改了个名字,不过此举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后,版权方面就一直麻烦不断,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尘埃落定的说法。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轰动,茂瑙也凭借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师级导演的地位。《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也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德国影坛,正是表现主义电影处于统治地位的阶段,而除了《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泥人哥连》,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电影。只不过由于《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于《泥人哥连》几乎都被人遗忘了。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巨大影响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时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好莱坞对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自然是来者不拒,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便依照斯托克的原著小说原原本本的将吸血鬼德库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该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哥特电影,上映后同样是好评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贝拉·卢戈西,他所刻画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于在他死后多年,还有人坚信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方兴未艾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所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银幕上的恐怖来得要可怕得多,在战争年代,人们在电影里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灵魂的抚慰,而不再是宣扬死亡、痛苦的哥特电影。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电影产业也逐渐回暖,而哥特电影也再一次被纳入到了电影创作的轨道上。1958年,在德库拉小说诞生的地方——英国,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这便是特雷西·菲舍尔所拍摄的影片《德古拉的噩梦》。该片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影片开始,吸血鬼开始拥有又长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张开嘴就会露出来。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来岁、高大英俊、两鬓花白、举止威严,神情兼具贵族的优雅和兽性,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样板。可以说,《德库拉的噩梦》奠定了至今为止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
1959年,法国导演乔治斯·弗郎吉所拍摄的《无颜之眼》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了黑白影像的电影,摄影术运用精湛、画面效果精致、情节离奇恐怖,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影片的诗意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另一种全新的气质,极大的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不过总的来说,从战后一直到80年代,哥特电影还处于发展期,势头较弱,数量也不多,有影响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几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尔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辈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尔佐格号称“德国四大导演”之一,辅之以克劳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绎,赫尔佐格版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在50年后取得了不亚于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个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电影得算1983年好莱坞出品的《欲望》。这部由托尼·斯科特导演、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影片同样以吸血鬼为题材,但在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为了主角。当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现过女性吸血鬼,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则彻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而又危险的女性吸血鬼的标准形象,也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标版,在此后的影片中所出现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离不开《欲望》中所塑造的那个模式。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强尼·戴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天才的蒂姆·波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波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强尼·戴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波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为我们描述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坚定了好莱坞制片人们投资哥特电影的决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库拉伯爵终于再一次粉墨登场了。这一回,掌镜的是好莱坞“教父”级导演科波拉。科波拉网罗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大手笔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横亘数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惊情四百年》以好莱坞的方法彻底重构了德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给流传了几百年的德库拉传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影片大气恢弘,特技眼花缭乱,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很快席卷了全球的电影市场。
90年代初的哥特电影浪潮并不仅止于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开始对哥特题材感兴趣。199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振臂一呼,好莱坞三大帅哥便齐集麾下,为我们集体奉献了另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一般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恐怕在于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时间跨度达数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横跨欧美两大洲,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并存的吸血鬼世界,并别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出了它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夜访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于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在此后20、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超过他们的同类型电影了。
在吸血鬼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部名为《乌鸦》的电影闯入了哥特影迷们的视野。相对于好莱坞主流大制作而言,《乌鸦》显得更独立、更另类、也更cult一些。这是一个有关灵魂转世和复仇的爱伦·坡式的哥特故事,诡异的巫术气质贯穿全片,影片的摄影、化妆等等细节也无一不渗透出哥特的氛围,例如自始至终的阴暗场景,例如演员脸上涂抹的白色油彩……《乌鸦》对哥特文化淋漓
Ⅲ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的插曲是什么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的插曲有很多,主要的插曲如下:
1、Wonka's Welcome Song
2、Augustus Gloop
3、Violet Beauregarde
4、Wonka's First Shop
5、Wheels in Motion
关于这部影片的配乐是很成功的,获得了音乐类电影的奖项提名,那首威利旺卡之歌的旋律清新上口,是一首很好听的的童谣,但是,蒂姆让这首歌的停止方法又有种破碎美好的感觉,尤其是玩偶眼睛掉下来和歌曲扭曲声音的配合,也在间接告诉观众童话的毁灭和不实感,这就是蒂姆波顿,亲手建筑一个童话,又把这个童话毁掉。
(3)蒂姆波顿电影音乐特点扩展阅读:
在影片的开头一段蒂姆风格很强烈的配乐,用的是钢琴和弦乐器,在两种声音很清晰的乐器当中,加入了一种鼓类乐器的鼓点点缀,听起来风格就很明显,有一点鬼魅和奇幻的感觉,与《剪刀手爱德华》的开头是一样的格式,一系列说明性的镜头和暗色系的画面,再加上这种有特色的配乐,在片子的开头就奠定了基调。
还有一种打击乐器在奥布伦博人出场的时候就会有它的伴奏,这种乐器很有地域风格,丛林的很原始的感觉,会很好使用地域性乐器的导演所拍出的片子中的配乐都可以很强烈地定位在每一个观众的听觉里,产生标识性。还有一处的配乐是参观一行人在进入奇特的房间的时候,配乐轻快,有一种走入很憧憬的世外桃源的感觉,豁然开朗,渲染了观众的情绪,产生了共感。
Ⅳ 蒂姆伯顿电影的音乐
TIM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在好莱坞有一种说法,凡是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是有自闭症倾向的,TIM电影中的音乐都是给人既阴暗又绝望却又带着一点温情的奇特感受,就像是恐怖面具后的温情面孔。要听他的音乐,看他的音乐剧再适合不过了,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电影配乐由在音乐剧界贡献相当多的Stephen Sondheim全程担纲制作,同时他也为1979年【疯狂理发师】百老汇音乐剧包办全部的歌曲,并创作过无数经典音乐剧舞台剧及电影歌曲,其中著名作品包括【拜访森林】、【西城故事】、【玫瑰舞后】、【小夜曲】、【春光满古城】等剧;个人著作受到许多奖项的肯定,从1954年出道至今赢得一座金像奖、一座普立兹奖、两座葛莱美奖、七座东尼奖以及肯尼迪文化中心为表扬国宝级艺人所特别设立的「彩虹勋章」终身成就奖的殊荣,现年77岁的他可说是当代美国音乐剧坛硕果仅存的伟大词曲创作者之一,Stephen在音乐剧界的贡献直逼他的精神导师,音乐剧词曲创作大师Oscar Hammerstein II!特别的是Johnny Depp也因为剧情需要,难得在剧中大开金嗓,以歌剧的方式诠释「My Friends」、「No Place Like London」等曲,全剧演员也将在电影里演唱Stephen Sondheim创作的歌曲。
曲目
Opening Title
No Place Like London
The Worst Pies in London
Poor Thing
My Friends
Green Finch & Linnett Bird
Alms Alms
Johanna
Pirelli s Miracle Elixir
The Contest
Wait
Ladies and Their Sensitivities
Pretty Women
Epiphany
A Little Priest
Johanna
God, That s Good!
By the Sea
Not While I m Around
Final Scene还有TIM的一些音乐人偶剧:僵尸新娘:最难抉择的人鬼情
哥特式的童话,鬼魅般的木偶,阴郁的脸庞,加上德普略带沙哑,略带调侃的声音,一部光怪陆离却充满浪漫色彩的成人的童话。虽然影片一直在强调地狱的新娘更可爱,心地又善良但是最后男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在阳间的新娘。对于艾米丽来说,也许是一辈子(死人还有一辈子吗?)难忘的记忆,为爱而死,为爱羽化。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为爱付出,为爱羽化,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让我们举起手来为天堂的emily祈祷,祝victor和victoria能够幸福!同时,也梦想自己能够向他们一样快乐 圣诞夜惊魂:想为人带来快乐的鬼怪王子僵尸新娘:最难抉择的人鬼情
哥特式的童话,鬼魅般的木偶,阴郁的脸庞,加上德普略带沙哑,略带调侃的声音,一部光怪陆离却充满浪漫色彩的成人的童话。虽然影片一直在强调地狱的新娘更可爱,心地又善良但是最后男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在阳间的新娘。对于艾米丽来说,也许是一辈子(死人还有一辈子吗?)难忘的记忆,为爱而死,为爱羽化。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为爱付出,为爱羽化,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让我们举起手来为天堂的emily祈祷,祝victor和victoria能够幸福!同时,也梦想自己能够向他们一样快乐 我只找到了圣诞夜惊魂的曲目,希望不要介意Overture
Opening
This Is Halloween
Jack's Lament
Doctor Finklestein/In The Forest
What's This?
Town Meeting Song
Jack And Sally Montage
Jack's Obsession
Kidnap The Sandy Claws
Making Christmas
Nabbed
Oogie Boogie's Song
Sally's Song
Christmas Eve Montage
Poor Jack
To The Rescue
Finale / Reprise
Closing
End Title
现在我记得且能找到的只有这些了,我也很喜欢TIM,希望你以后也支持他
Ⅳ 有哪位好人能给我介绍一下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
Tim Burton
蒂姆波顿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早年毕业于加利福利亚州艺术学院。曾在迪斯尼片厂工作,喜欢玩电影特效、特技,制造特殊的诙谐讽刺。
蒂姆-波顿Tim Botton这个鬼才导演,就算没听过他的大名也应知道《僵尸新娘》,《大鱼》《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这些诡异的影片。没错,这是个以诡异阴暗的风格而出名并永远只拍此类片子的家伙。关于他的秘密生活是那些锐利的棱角、那些乱七八糟的发型、以及一个充分内向Seussian式的奇思怪想倾斜的世界。在好莱坞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喜欢蒂姆•波顿的电影的人都是一群孤独的人,因为蒂姆•波顿就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不知是地球上孤独的人多了起来,还是仅仅因为怪异是潮流,这家伙的片子最近非常受欢迎,于是蒂姆•波顿同好会就把他的童年背景挖出来了,果不其然,就是这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才造就了他:蒂姆·波顿小时候常常被父母锁在屋子里,后来,又离开父母跟年迈的祖父一起居住。理所当然的,习惯于孤独的蒂姆·波顿的世界被小人书和恐怖电影包围。他把自己独自关在阴暗小屋里无穷无尽地想象异世界,摆弄万圣节party,并且挖地三尺找僵尸新娘。之后又理所当然地跑去加州艺术学院学习,发挥他的绘画特长。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后,波顿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八十年代早期,蒂姆•波顿先后做出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从题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顿动画实验短片的倾向,但这些早期作品太过显露伯顿的个人趣味和品质,最初被认定不适合儿童观看,并被永远禁放。因此《文森特》看过的人寥寥,而今却成为粉丝们挖地三尺寻找的东东。当初这部粘土动画短片试映时,把迪斯尼的老总们看得直头疼,认定这个叫波顿的小子是没有希望了。然而它同时也是波顿的自传,并且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片子,伯顿的鬼马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已经冒出苗头,这种怪异而恐怖的风格追随了他一生。有时甚至觉的他和库布里克有太多的相似处,可是TIM的电影更像是巧克力,不管是甜是苦,都让人温馨不已 .
蒂姆•波顿是黑暗,可是他又总在黑暗之中带给人一点点希望,好像是在黑暗尽头的一线光。很多喜欢蒂姆•波顿的片子的人会对你说,他们对生活是多么热爱。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热情,他们的乐观主义已经超过常人的想象了。他们——剪刀手爱德华,南瓜杰克,旺卡,这些都是属于异世界的王子,只是一到人类世界时,再乐观也要由于不懂这个世界的规则而迷惘,最后他还是要回到异世界里去。
事实上,蒂姆•波顿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因为他总是牺牲情节、人物和可能性来满足他的想象力的需要。他大多数的电影即使主调阴暗,也拥有哥特式的华丽。我们看他在断头谷中把油画般的色彩运用到极致,阴沉的诗意和哥特式的抚摸,以及那源自浓雾中森林深处的血光森然。而本身光亮可人的影片也决不落俗套,糖果般鲜艳异常的颜色似乎在说明,他永远是在给成人编织童话和梦幻。2003年大鱼,水里的美人鱼和吊在空中的缤纷的鞋子,一片金黄水仙花中的伊万麦克雷格。2005的巧克力工厂中炫目的色彩涂满了屏幕。蒂姆•波顿给我们一些时刻,展现电影的魔力……一个又一个故事就像充气公仔,吹一口气,哗,长颈鹿和狮子王就出现在你面前!
1981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卡通短片,之后又以第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剧情短片《小科学怪人》的拍摄,然后导演的电视片是《阿拉丁神灯》,这一系列在影视界的逐步尝试培养了他的信心和能力。在这几部神怪题材影片中,蒂姆波顿把他之前所学和他天马行空的异想做了初步的发挥,片中呈现出的琦丽影像也引起了好莱坞业界的注意,而好莱坞鬼才之称也不径而走。
1985年蒂姆波顿有机会执导他的第一部长篇剧情片:《PEE WEE奇趣历险寻车记》,这部影片由华纳公司出品,该片获得业界人士好评,使他更为信心大增。《阴间大法师》则是蒂姆波顿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时鬼电影已经泛滥成灾,如何推陈出新,让观众去接受鬼片,已成为这类电影的创作者殚思竭虑的主题。蒂姆波顿和编剧另辟蹊径,他们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在片中塑造了一对好心肠的“鬼夫妇”,受到一家坏心肠的“人”百般刁难。这种角色错位使影片产生了新鲜的喜剧色彩。正当观众以为那一家人胆大得什么都不怕时,蒂姆波顿却奇峰陡转,创造出一个耍坏专家“阴间大法师”来收拾他们,一山还有一山高的妙趣因而得以源源涌现。这部“cult”电影中散发出的急智与诡异使它成为类型电影中的另类经典。而蒂姆波顿则顺势成为好莱坞片商心目中商业大制作的理想人选。
不过一般认为蒂姆波顿最重要的影片还是1990年的《剪刀手爱德华》。影片虽然是讲述一个不容人世的例行爱情故事,但蒂姆波顿却用他擅长的独特视角、声光构图以及特技画面使影片打动人心,蒂姆波顿似乎也开始从只炫耀夺目画面到重视人物心理活动和道德转变,爱德华在片中的内心活动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2001年,蒂姆波顿又因为《人猿猩球》的重拍而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当时竟夺这部影片执导权的还有另两位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和詹姆斯卡梅隆。
《看电影》列过关于burton的定律,大约总结如下:
*角色往往有童年阴影。
*歌特文化氛围:我不是说尖尖教堂和玫瑰窗啊。黑色或偏暗场境,惨白的脸(从Pee-WeeHerma到甲虫汁到丑客再到剪刀手爱德华、到威利•旺卡都是白色的),神经质的话语和动作(限主角啊)当然还有明显故意的黑眼圈……
*疯狂破坏的场境时背景音乐往往是欢快的。
*burton认为好人不被社会接纳,他的主角一般都被人当成异类变态。
*burton对节日的喜爱,特别是万圣节和圣诞节的喜爱好像数十年如一日,并没有随着tim哥年龄增大而消失。特别是万圣节,就是他眼中的节日表象和常人眼中的表象好像不太一样……。
*tim哥好像对中国感兴趣.
*他的一部电影中往往有极黑暗和极光明的对比。
*不得不说这个……tim burton对肢解、脑壳、血浆喷脸情有独衷,而且还要用特效制造不断的惊悚。(《僵尸新娘》里,他终于可以发泄他的恋尸狂倾向)
*他的电影几乎不用CG,却要用摄影技巧和模型来表现一种童话氛围,让你认为童话世界存在。
*burton对歌舞剧的形势情有独衷。
*tim哥们的女人们都有福气,不是他剧中角色就是他的灵感女神(不是我说的啊!是他自己抖出的!)。
波顿作品年表
2005《僵尸新娘》Tim Burton's Corpse Bride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3《大鱼》Big Fish
2001《决战猩球》Planetof the Apes
1999《断头谷》Sleepy Hollow
1996《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 Attacks!
《蝙蝠侠3:永远的蝙蝠侠》BatmanForever(制片)
1994《艾德·伍德》Ed Wood
《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制片、故事)
1992《蝙蝠侠2》Batman Returns
1990《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1989《蝙蝠侠》Batman
1988《阴间大法师》(甲虫汁)Beetle juice
1985《惊异故事之家犬》Amazing Stories
电视剧集《希区柯克剧场之罐子》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电视剧集(episode The Jar)
《阿拉丁与神灯》Aladdinand His Wonderful Lamp(TV)
《大冒险》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4《弗兰肯维尼》Franken weenie
1982 Hanseland Gretel(TV)《文森特》Vincent
Ⅵ 蒂姆·波顿电影的主要电影配乐的风格有哪些
哥特风格的音乐特点啊? 比较阴暗 诡异
Ⅶ 蒂姆波顿的电影风格和作品加年份
圣诞夜惊魂(1993),剪刀手爱德华(1990),哗鬼家族(1988),断头谷(1999),埃德伍德(1994),火星人玩转地球(1996),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人猿星球(1968),僵尸新娘(2005),大鱼(2003),蝙蝠侠1,2(1989,1990)
这些是我看过的,其他作品当然还有,但是不出名
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是含有爱情和科幻的动画片,一点都不恐怖
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是科幻加爱情的,后者有点恐怖
哗鬼家族,火星人玩转地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搞笑加科幻的,其中巧克力工厂更适合孩子观看,
大鱼是关于父子亲情的科幻探险类的
人猿星球是未来科幻,探险外星球的
蝙蝠侠就不用说了吧,科幻中的老大哥了
我建议你先看他近几年的作品,手法成熟,画面优美,内容也很丰富,等到你已经了解他了以后,再看他的前期作品,更好的理解他的艺术
我也是他的影迷,希望你看的开心哈,与君共勉~~
Ⅷ 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详细是什么
最近受打击了,给你抄一段网络好了......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约翰尼·德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天才的蒂姆·波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波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波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为我们描述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中间若干段没有提到蒂姆~)
2007年圣诞节梦工厂和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由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好莱坞巨星约翰尼·德普和波顿的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合作的《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这部影片可谓是哥特中的哥特之作。苍白的面孔、永不忘记,永不原谅的仇恨、欺骗都在优雅的舞蹈和甜美的歌声中酝酿,喷溅的鲜血和矢志不渝的爱情共舞。当仇恨熄灭的一刻,斯维尼·陶德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甘心地被复仇的孩子杀死,而他的仇恨也继承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影片融合了大量哥特元素,痛苦、仇恨、血腥、优雅,颇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组合成为哥特电影的代表 ,蒂姆·波顿指导的两部动画片《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又名《骷髅新娘》)也颇具哥特风格。
Ⅸ 谁知道哥特式风格:蒂姆·伯顿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最早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哥特式艺术指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
哥特式风格最早是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种风格往往利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营造出升腾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大量存在的纵向延伸的线条,则勾勒出迷离而神秘的氛围。哥特式风格后来被移植到其它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墓地、幽暗的森林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虚弱病态而神经质的青年和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是主要人物,这些都成为了哥特式电影的主要象征符号。
“哥特电影”代表了某种气味,某种心境,某种美感。这里是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表达死亡和痛苦等主题的黑色风格的电影,显然这类电影和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和空虚的感情世界。
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迎来了复兴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导演蒂姆�6�1伯顿(Tim Burton)和演员约翰尼�6�1德普(Johnny Depp),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拉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
天才的蒂姆�6�1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6�1伯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6�1德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可以说是哥特电影集大成之作,让喜爱哥特式电影的观众大呼过瘾。这一次伯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影片充斥了哥特电影的各种文化符号,为我们描述出18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蒂姆�6�1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元素:由于《断头谷》是蒂姆�6�1伯顿哥特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所以在本文中会以此片为例着重分析。
1. 人物形象
在演员形象方面,蒂姆�6�1伯顿自然要选择哥特式风格的形象,其最典型的特点是——
着装:哥特时代的服饰,到了公元15世纪的西欧,哥特时代转入了哥特式后期,这个时代被称为后哥特时代(Post-Gothic Age)。后哥特时代的法国女装主要表现为:14世纪末期,胡普兰衫(Houppelande)。这可以说是西欧的最后一款男女通用式样的筒形衣服。女装的胡普兰衫特点是高位腰身的宽松裙子,带一些曳襟,袖子宽大可达地面。特点是装饰豪华,使用白貂皮领子和花样繁多的边缘装饰。尖顶高帽。肤色: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发色: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为了逼真地表现电影的恐怖气氛,化妆师力求用上不同的最新化妆效果,并发掘出戏里人物不同寻常的死样,例如,蒂姆�6�1伯顿要求具有独特风格的斩首场面,被砍下的头并不会那样轻易地落地,还得在斧头上漂亮地转三四个圈。
蒂姆�6�1伯顿最令人称道的自然是同约翰尼�6�1德普的合作,德普无疑是蒂姆�6�1伯顿最心爱的演员,他的形象气质实在是上帝预备给蒂姆�6�1伯顿的绝佳礼物。卷曲的黑发、苍白的面容、神经质的表情,约翰尼�6�1德普在片中敏感、神经质,感情脆弱。他所呈现出的怪异的表演风格成为了蒂姆�6�1伯顿所推崇的哥特式风格的核心之一,他利用德普所饰演的一个又一个人物串连起各种各样新奇诡异的电影元素,并依赖表演所传达出的强大的戏剧力量将这些迥然不同的影片赋予了浓郁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