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观电影音乐家心得

观电影音乐家心得

发布时间:2021-07-09 16:26:51

『壹』 一部很感人的电影 关于一个音乐

好像是西部片吧

『贰』 观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有感噗

[观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有感噗] 看我朦胧的睡眼,其实我昨晚没睡几个小时,因为看冯导的音乐会熬到比较晚了,然后看完了又心情激动不能淡定,滚了半天的床不知道几点才睡着,观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有感噗。本来昨晚就像趁着那股激动的劲儿码字写点东西的,可惜了,苦逼的键盘噪音会饶人清梦的!嘛~所以不是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么 于是我来码字写点感受了这应该是2012的第一篇日志,距离已经过去的2011才过了4天,我记得我2011年的最后一篇日志也是关于音乐会的观后感,嘿嘿,这应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纪念,代表2011的年尾和2012的开端我都追逐着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吧(“微妙”哈哈 我这是怎么用词儿的,肚子里墨水少不知道该写什么,小学和初中的优秀作文的写作水平全还给老师了Orz~大家讲究看吧)然后来吐槽下自己,之前写爱乐的新年音乐会上因为对爱乐有种很微妙的感觉(噗~我怎么今天爱上“微妙这词儿了,哈哈~我这哪首微妙的感觉,我够~)总之就是新年会没有看到的,其他的音乐会又没有直播的,幸运的是冯导的这次电影作品音乐会居然有直播,大大的表扬一下山东卫视 ,算是解了我的那啥苦了(啥苦自己想~)果然觉得还是在北京比较好,唉我想如果这会儿要是还在京的话,我估计会忍不住去买票到现场看吧(冲动才不是呢,这会儿早就结束了Orz)觉得这种演出不会有很多,而且它虽然是商业演出,但是渗透的音乐艺术真的好高雅,本来自己是闲来无事在新浪微博看着乱七八糟的微博,结果新浪微博的一条信息直接吸引我了,其实吸引我的不是冯小刚噗,是‘中国爱乐乐团’六个字,于是就想,这次总该看到了,哈哈~当时还失落以为看不到电视直播呢。真是谢谢老天大发慈悲,让我看了电视直播 ……………………………………………………………………………………………………………………………………分界线以上这全是废话,这那是观后感,哈哈 都说了在吐槽自己的,嘛~冯导这次的电影作品音乐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他自己说的:因为今年没有产贺岁片,于是就来个‘交响梦一夜’回顾一下自己15年12部经典电影(有时候真TM的佩服自己的记忆力,这都记得!!!)现场真的来了不少大腕儿啊即可修,除了冯导夫妇,张国立夫妇,还有宋丹丹、葛优、刘蓓、邓超,八阿哥(冯绍峰)也来了耶(哦哟哟还是那么帅啦啦啦)还有邓超、张静初、我记得我还有看到李冰冰(我幻觉了么,但是镜头总是对着一个很像她的女人咦?分不清楚了呢)然后其他的明星,真的叫不出名字哈,我太久没关注过娱乐圈里,这方面信息比较匮乏,总之大家知道来了很多影视界的BUG就好了。演出刚开始的那段激昂的序曲听的真叫人澎湃呀澎湃,每次看你们演奏我都激动的心脏要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觉得这种比较有其实的演奏真的帅呆了,然后演奏一开始,我就开始双眼锁定屏幕,使用自己的双眼GPRS导航功能,开始搜索定位了,哈哈,最后终于被我找到你了,但是……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摄影师, 乃怎么设定镜头的,居然出现了2次全部都是半张脸,而且还很不清晰,还黑暗呼呼的(干脆连灯光师也一起吐槽好了!喂)你在的位置真的光线太暗了耶,这样看谱子不会很费眼睛么~唉不管怎么说有摄像到你已经很满足了。对于韩磊唱的那首歌,我真的没什么太大感觉,因为那个年代,我还小P孩儿一个,哪懂什么《甲方乙方》神马的,这就不说了。当孙楠出来唱《不见不散》的时候,矮油~楠哥,你太给力了(为啥有点想把‘楠’改成另外一个谐音的字勒)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摄像师照到某人的脸2次,而且还都是全脸照了,我真应该当时直接在线录下来的,唉 后悔莫及啊TVT,之后孙楠和那英合作的歌曲又看到了3次,嘿嘿~接着,张靓颖粗线!!!哇靠~太女神了,唱功真的太牛逼了,所以整首歌摄像师把镜头全对准这位美女歌手了~靓颖唱歌真的太赞了,感觉好投入啊,不过……我在这里吐槽点她什么勒,就是她那身演出服,为啥会给我一种她似乎胖了的感觉呢,因为明显的我看到了她腰上有点点游泳圈的痕迹耶,观后感《观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有感噗》。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打哈欠很清醒没看错耶(嘛~人家就算再长那么一点肉也比我肉少,自我检讨吧TVT)然后杨坤演唱《那一天》咳咳,刚上来那句到底是啥语言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囧啊~不过真NB,可还是要吐槽一下你,坤哥您唱歌的时候站的位置实在是太不给力根本就拍不到我想看的人,你应该学学楠哥噗~然后再说说摄像师吧,我写东西一项是想到哪里写到哪的 哈哈 对不住大家啊,那个……摄像师拍演奏家的时候,看到了在春节音乐会上的几个演奏家,发现小提琴声部每次摄像都好多,其他乐器就不给力了,特别是圆号,虽然出现了好几次,但是为神马每次都把第一排的那几个老人家照的那么清晰 我要看第二排啊喂(群殴打我吧~)即可惜啊这是然后坤哥你的第二首歌《兄弟》比《那一夜》给力了,因为这次摄影师傅终于太给力了一下,TVT 拍到清晰的,而且还定格了好几秒,啊~ 我是有多久没看到这张熟悉的脸了~但是灯光师傅您已就不给力,就不能给我照亮一点么(我眼神不好使对不住啊TVT)当这首歌完结的时候好像也露了个脑门儿哈哈写到这儿了,来说说张国立,大师您主持真不赖,突然发现乃的幽默感真的很丰富啊有木有~乃针对葛优先生的‘光头论’直接让我想到了《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喝水论”(这差的也太多了点啊哈哈 我是怎样想到的)再然后,尚雯婕演唱《非诚勿扰》里的主题曲,法文牛逼啊,弹舌好厉害,我吐槽一下乃那个舞台妆吧,那个黄色的眼影实在是太非主流了,总感觉和高雅的交响音乐不搭调似的,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哈,你看人家靓颖的舞台妆就很漂亮啊,你俩反差太大了。尚雯婕和羽泉组合唱的《信以为真》虽然歌曲我没多大兴趣,不过还真的又让我激动的好一下子勒 ,因为这首歌里我听到了好多喇叭的声音耶,而且摄像师傅这时候真给力,直接给你来了个特写,照了个大半身呢,清楚的看到了你好用心的在吹喇叭的表情哟嘿嘿(吐槽自己应该照下来的唉~)每次看你吹喇叭都好用心好认真,这是第一次看你正式的演奏时吹喇叭的样子,所以比较激动难忘接下来,那位小哥演唱的歌曲名字没记住,但是最后他的一句念白太真理了:“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继续,到《唐山大地震》了,唉~让人揪心的片子啊,感叹徐帆的演技实在是太传神传情了,这片子我到现在都不敢看,据说是看几遍哭几遍,为了不浪费面巾纸做个环保人士,我还是继续不看了吧,等什么时候想泪腺崩溃的时候再看!!后来放的那个《大腕儿》里的曲子《白痴》(噗噗 这名字咋取的呀~)镜头整个就是电影画面, 我要看演奏!看演奏啊!你放什么片子,即可修~不过从这个画面里咱们可以来说说冯导,因为画面里乃的抽烟镜头实在是太多了,唉 不过当导演拍电影还真的是很辛苦啊,冯导乃这十多年辛苦了,给您鞠躬啊,喂全国人民拍了那么多好的作品,我给您抹把辛酸泪,您是全国人民骄傲啊……在冯小刚上台和张国立大师“聊天”那会儿功夫,终于看到了你的眉毛(真的只有眉毛,话说那么多眉毛呢,我怎么肯定那身你的呢,反正就是肯定,那是你的眉毛!!)那会儿功夫直接盯着那个眉毛以上部分纠结了起来,哈哈(要笑死自己了,怎么总看脑门儿呢)到后来似乎还看到你打哈欠了,这个真不确定是不是你,不过这场演出真的蛮久的,而且白天排练也很辛苦很累了,是个人打哈欠都能理解~最后的最后,冯导亲自指挥乃们演奏那个《拉德斯基进行曲》真的要笑死我了,哈哈哈,简直就是个拍手指挥,不过这曲子演奏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宋晓晨了,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黑乎乎的~听到台下笑声不断,我再想,台上演奏的你们是不是忍笑很辛苦呢,哈哈哈~ 好吧,就到这儿吧,写了一大清早了,希望网上可以快点出个完整的视频吧,这样我和大家都可以好好再回顾一下这次难得的音乐会

『叁』 外国电影音乐欣赏心得

推荐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赎》,看完了随便写一点,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实在不想自己写,那就参考下面这篇吧,万能的老师啊,老衲有罪!

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
刚看完,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
《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
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
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
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肆』 肖邦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 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 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http://tieba..com/f?kz=65320390)。

二、 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 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 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人说,不知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们,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忘》,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

『伍』 心灵的洗礼--《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心灵的洗礼--《钢琴师》电影观后感]《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它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洗礼--《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在这部电影中许多美的形式都表现的近乎完美。首先,《钢琴师》这部作品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美就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虽然《钢琴家》的剧本来自波兰犹太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而电影《钢琴师》却是一部电影,他是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所拍的,他是经过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节、景象和当时经历的人有所出入。这就符合了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还有他选了这个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了二战的屠犹浩劫中,这段可怕的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他父亲幸存下来。所以艺术创造是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实践-精神活动。这种审美反映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灵激荡,又推涌审美创造的同步展开。这种审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包含对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真切关照和加工美化。其次,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一般地说,艺术家的强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直接出面说服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本身的力量感动欣赏者。因此,艺术家总是把客观性融入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之中。在电影中,镜头和场景的细节就成了艺术家展现个人情感的工具。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罗曼·波兰斯基他还用审视的镜头表现了极端环境里人性的残酷悲歌,当然犹太人也是有好有坏,从随即在街头死去的流民,为了抢夺食物无奈的锤打和哭泣。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这就表现了他比较客观的视角。细节刻画中从主角在极端困顿情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甚至连德军军官办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镜头留意了,德军军官最后的话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和他对和平的渴望。前后有三个长静景对比镜头,一是嬉戏的华沙广场,指引远方的铜像;二是德军浩荡地行进的广场,依旧指引远方的铜像;最后就是依旧指引远方残破的铜像,逐渐出现大规模残垣断壁的远景。这种满目苍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最后也在《降A大调波兰舞曲》里结束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没有仇恨和报复;有太多哀伤,有太多期望,却依旧是讴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再次,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形象,甚至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观后感《心灵的洗礼--《钢琴师》电影观后感》。这部电影其实说的是个幸存者的故事。刚开始我认为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而慢慢地开始我懂得了剧本中为什么主人公的职业是特定的,并且片名叫《钢琴师》。因为导演要强调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多。就这样这种故事就具有独创性,他也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的特质的把握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对这一特定对象的独有感悟和发现上,体现在他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义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独一无二的。最后,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主人公去找东西吃的时候,被一个德国纳粹军官遇见。当时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当看见德国军官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很绝望了,但是也有一种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心情,他其实等待的是命运的安排。可是那个德国纳粹却动了怜悯之心,他叫主人公弹了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令我吃惊的是德国军官居然叫他弹的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固然是自然,而一个德国人要弹波兰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后来才想到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国界的。一个德国人喜欢波兰人的曲子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现在想来当时认为德国人喜欢这种曲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我到觉得当时我的那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我怎么有那么多民族主义的想法呢?其实一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国军官带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实哪个人没有家庭和亲人,也许那个德国军官以前也做过许多灭绝人性的事,但是他在听主人公弹奏的时候,好像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就恢复了人性,放过了主人公。而后,当德国战败时,德国军官在战俘营看见了一个和主人公一样的艺术家,他哀求的求着那人,讲出了他曾救过主人公一命,他那种眼神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多么渴望活下来。那种悲切的眼神是一种人类求生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让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动容,我留下了眼泪。我想要是我曾经做过一些错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谅,我也相信人是宽容,而那个犹太人主人公也是这样。当他得知那个德国军官在哪里时,他也就立即去,可是为时已晚,战俘已经转移了。其实他这样的行动也表示了犹太民族的宽容和知恩图报。战争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军官一丝人性的闪光,就救下了钢琴家的一条命,而其他千千万万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钢琴曲又一次响起,有生以来头一次,我觉得钢琴曲是那么的忧伤。我也就真切的觉得战争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体现了欣赏艺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在我看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德国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当时二战时候的景象,而那些现在的新军国主义一定不敢去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一定怕看见战争的结果。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现实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死亡是一种可怕的事,但主人公一次次逃过了死亡,每一次经历着死亡,他都感觉到绝望,当时他并没有倒下,他是为了他的家人活着,也许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他一个个逃脱死亡的同时,雕刻着死亡,给我们一种生需要的希望,给我们勇气面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其实我们遇到的和主人公所遇到的挫折简直是差的太多了。〔心灵的洗礼--《钢琴师》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陆』 党课上看了部电影,是描述一位老音乐家从只喜欢一些悲伤的音乐到接受欢快音乐的故事。电影中音乐家一家...

看了LZ的描述,表示不知道到底是哪部电影

如果找到了也发我一份吧,我也想看看

『柒』 影片观后感

[影片观后感]观《长江7号》有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影片观后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对比小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用心灵赢得心灵《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观后感《影片观后感》。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影片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捌』 弦乐四重奏(电影 泰坦尼克号 情景音乐)的鉴赏心得

影片的音乐非常柔美自然,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宁静贴心。其实泰坦尼克号中最出名也最动听的就是那首席琳迪翁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这首歌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知名度!很多中国人就是凭借这首歌来认识西方音乐的!观众观看影片时,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体会着影片中的一切,其中的弦乐四重奏再配上情节的跌宕起伏,这就是吸引观众,使观众不疲于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原因!
想象一下,当Jack和Rose在舞池里翩翩起舞时,背景音乐的温馨和浪漫令人感动;当他们在船头上感受风的吹拂时,背景音乐的舒缓开阔,令人浮想联翩!当他们互相亲吻拥抱时,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柔情似水,甜蜜温情,这一切单靠导演的悉心描绘是不够的,而配合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才能做到这一切,所以我认为影片中的情景音乐另这个有着太多好莱坞色彩的大片给人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步好电影是需要音乐的装扮的!

『玖』 如何感受电影音乐的魅力

可以多听一些,或者是看一些电影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带入其中,就会感受到他所有表达出的那种情感,同时就能够给他们魅力所吸引。到

『拾』 跪求400字关于音乐电影的观后感

香港导演张经纬执导的纪录片的《音乐人生》,带给观众天才的喜悦,却也不忘带给观众青春的迷惑。
《音乐人生》的男主角香港的音乐天才黄家正,黄家正11岁 那年就拿下香港校际钢琴大奖,获得前往欧洲巡回演出,更与捷克布拉格的乐团灌录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唱片,故事就从他睡眼惺忪,赖在爸爸身旁,不敢就位弹琴的时段开始,正因为黄家正是小天才,所以即使只是黄口孺子,即使只是理个小平头,但是古灵精怪的模样,弹起琴来就双目烱然的模样,就是极为吸引人。
因为,崇拜天才,举凡天才的传奇都能吸引目光,况且只要坐在钢琴般人似乎就活了起来,音乐在他的身上燃烧,音乐的光芒在他的手指和躯体间流动,骨碌碌的眼神转动,竖尖尖的敏锐听觉,以及行云流水的弹琴指法,他的录音演出,真的就有如杜甫形容公孙大娘舞剑时所用的最高级形容词:“瀖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人是活的,音乐是有生命的,少年弹琴能有如此光采,除了天才,你找不到更贴切的形容了。
音乐纪录片纪录了传奇音乐家的传奇人生,不论是他是11岁的黄家正或是88岁的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首要的是音乐,其次才是人,《音乐人生》的脉动掌握深谙观众心理,因此能够先以傲世传奇捉住的眼睛,继而再以黄家正的恩师罗老师教他如何用肢体去教释贝多芬的音乐,他也确能记住细节,再逐一实践在自己的录音表演上,精准,不但是音乐演奏家追的极致标竿,也同样是剪辑律动上的至高准绳,《音乐人生》能够在金马奖赛会上打败剧情片的如云高手,夺下剪接和音效奖,关键就在于导演张经纬本身是提琴手,娴熟音乐,知道音乐高妙所在,又有足够的影片细节足以左证教学和表演时的互动场景,因此得能建构极具说服力的音乐奇观。
《音乐人生》华丽的是音乐,复杂的则是人生。古今天才都难以避免的挑剔、孤僻、骄傲等生命个性,他兼而有之,兄妹嫌他难搞,同学嫌他挑剔,面对着这位锋芒毕露,又爱露才扬已的早熟学生,老师的心理负担也很重,毕竟在音乐的世界中他早已跳过了「准不准,懂不懂」的入门境界,登堂入室到了「能不能,好不好」的层级了,但是他还是得接受传统教育,接受以竞赛为职志的音乐养成训练,于是他难免唠叨,难免质疑,特别是来到「彷徨少年时」的叛逆青春期,天才有了叛逃之心,天才遇上了迷航,《音乐人生》的后半段因而在添加人味的同时,也加进了辛辣佐料。
黄家正悠游在音乐的世界中,不管是独奏、指挥或者伴奏,他都俨然有神,那时的他不需要言语,音乐、肢体和神情早就完成了神圣诗篇,听着他用不同的速度和指法诠释肖邦的《别离曲》时,你会好奇他的早熟心灵到底有多纵宽?何以容得下这么细致多变的可能;看着他故意挑战时间限制,精准要来诠释室内乐的真正理念时,你肯定赞成他的音乐魅力。
但是回到真实人生时,年纪轻轻的黄家正却也善于大发鸿论,他对人生的理解与信心,一如他解读音乐时那么精练有神,他的态度固然有雄辩辩滔滔之姿,却也让人觉得理不直而气壮,太早的结论,太必然的逻辑跳跃,反而突显了他的心虚与寂寞。
黄家正的才情与热情,让《音乐人生》有了起飞的跳板,黄家正的迷惑与迷失,却也足以让更多的人去感受他的忐忑,替他寻觅良药处方,但是他的音乐人生才正要起步,《音乐人生》只能算是第一乐章,张经纬还得用更长的时空跨幅和创作企图,来补充后续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和终曲

阅读全文

与观电影音乐家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月说电电影视频完整 浏览:601
角色扮演电影图片 浏览:234
电影木乃伊台湾女艺人 浏览:5
杜伊电影音乐 浏览:800
电影剪辑四大常用bgm 浏览:222
威廉达福电影大全 浏览:880
电影猎杀u571中文高清 浏览:619
男欢女爱法国电影 浏览:910
狄仁杰电影系列演员 浏览:920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18 浏览:10
黑豹高清电影图片 浏览:64
周润发任达华电影大全全集 浏览:491
介绍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 浏览:74
乡村爱情喜剧电影推荐 浏览:645
金三角大毒枭电影全部美女特工 浏览:169
孕妇怀异种什么电影 浏览:942
赛罗奥特曼大电影中文版 浏览:424
雷诺阿电影讲了什么 浏览:295
爱情公寓陆展博电影 浏览:37
天降救兵电影完整版 浏览: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