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配音演员他们都配过哪些影片的声音
李梓 (1930.12.23-) 女配音演员。
原籍河北栾城,生于石家庄。中学时 代在北平求学。1948年赴山东解放区 、入华东大学。1952年 肄业于山东大 学艺术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1954年任译制片配音演员,是中国 影协第四届理 事。曾为《音乐之声》 、《白夜》、《阴谋与爱情》、《被 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红与黑》、 《红 菱艳》、《红色宣传员》、《简 爱》、《巴黎圣母院》、《望乡》、 《叶塞尼娅》、《英俊少年》、《 啊 ,野麦岭》等三百余部译制片配音。 还曾为《居里夫人》、《安娜·卡列 尼娜》等外国电视连续剧 配音。
丁建华 (1953-) 女配音演员。
山东诸城人。高中毕业。1971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文工团 任演员。1976年任上海 电影译制厂配 音演员。先后为《追捕》、《远山的 呼唤》、《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 《卡桑德拉大 桥》、《情暖童心》、 《昏迷》、《细雨梦回》、《莫斯科 之恋》、《无头骑士》、《茜茜公主 》等 百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刘广宁 (1939.1.27-) 女配音演员。
原籍福州,生于香港。1959年上海第 四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次年入上海电 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是中国影协第 三、四届理事。曾为《叶塞尼娅》、 《绝唱》、《吟公主》、《生死恋》 、《白衣少女》、《大篷车》、《望 乡》、《苔丝》、 《尼罗河上的惨 案》等近三百部译制片配音。还曾为 《天云山传奇》、《沙鸥》、《胭脂 》、《夜上海》等国产片、电视剧配 音,并参加广播剧演播
乔榛 (1942.11.17-) 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
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 员。 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 、导演。1984至1986年任该厂厂长。 曾担任《魂断蓝桥》、《叶塞尼娅》 、《美人计》、《生死恋》、《红衣 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 ·卡列尼娜》等二百余部译制片的主 要配音演员,并任《坎贝尔王国》、 《罗宾汉》、《湖畔奏鸣曲》、《三 十九级台阶》等十余部译制片导演。 其中《追捕》、《苔丝》、《国家利 益》分别获1979、1982、1983年文化 部优秀外国译制片奖。1980年后曾主 演《珊瑚岛上的死光》、《R4之谜》 等故事片。
陈汝斌
1932年生于北京市。1950年调入东影演员科任配音演员。40多年来曾为《复活》、《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蝴蝶梦》、《舞台生涯》、《神秘的黄玫瑰》等近500部外国影片配音。还曾在国产故事片《地下尖兵》、《兵临城下》、《寂静的山林》、《黄英姑》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并曾担任译制片导演、演员剧团团长、译制片分厂厂长等职。
尚华
1922年,一个啼声嘹亮的男婴出生在山东省黄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中。从商的父亲尚勉臣欣喜异常,为 了将来男孩能子承父业,他前思后想为儿子取名“尚乃忠”。固执的父亲当然没能料到,成年后的乃忠并 没有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反倒在另一个艺术领域中叱咤了大半个世纪。 尚乃忠的青年时期,正逢国内战乱不断,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京剧艺术的痴迷。即便随着父母颠沛 流离到哈尔滨当了一家五金店的学徒,仍然经常独自一人偷闲跑到戏院里过把瘾。“一定要当个演员”这 样的梦想,就这样悄悄地在一个少年人的心中萌动着…… 19岁跟随全家来到上海落户后,尚乃忠第一次违拗了父亲的意愿,弃商从文偷偷报名考进了当时的上 海现代电影话剧演员专校。他在这所私立学校中潜心攻读,刻苦学习语言、表演等一系列课程,像一块干 渴的海绵汲取着艺术的养料。 毕业后,尚乃忠如愿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表演生涯。从1942年到解放初期,这一干便是八年。在这青春 放飞又略显艰辛的艺术旅途中,他辗转于京津沪各剧社之间,参加了《雷雨》、《原野》、《林则徐》等 诸多著名剧目的演出。很快他便成了剧社的主要演员。但是,固执的父亲对于家里出来这样一个“戏子” ,感到颜面无光,每每回到家中,尚乃忠最不忍见到的就是父亲痛惋的目光。考虑良久,乃忠遂给自己取 了一个艺名“小臣”。最终,为了避免大家误解他为“陈先生”,又给自己正式取了一个名字——尚华。
向隽殊 (1925.4.7-) 女配音演员。
原名徐佩华。原籍四川巫山,生于北 京。1943年就读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 音乐系。1949年入华北大学文艺部戏 剧科学习,结业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 译制片配音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 理事、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参 加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其中有影片 《复活》、《静静的顿河》、《战争 与和平》、《舞台生涯》、《人证》 、《蝴蝶梦》等,以及外国电视连续 剧《女奴》、《石人圈》等。此外, 还曾为《冰山上的来客》、《杜十娘 》等许多国产影片的女主角配音。19 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 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81年获金鸡 奖配音演员特别奖。
曹雷 (1940-) 女演员,译制片导演、演员。
浙江浦江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 学院表演系。1965年入上海电影演员 剧团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 《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 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 演员兼译制导演,先后为《非凡的艾 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 》、《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 曲》、《姊妹坡》等外国故事影片的 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 、《战争与和平》、《靡菲斯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 》等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导演。其中《 国家利益》、《斯巴达克斯》、《靡 菲斯特》等影片曾获广播电影电视部 优秀译制片奖。还曾为《鹰冠庄园》 、《画家的女儿》等外国电视连续剧 的女主角配音。
孙敖 男 (1932--)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配音、演员。1932年出生在北京。1951年到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6年调到长影厂当演员。当演员期间,他曾在影片《三进山城》(饰王翻译官)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不同个性的人物;从事配声工作以来,为400多部外国片、200多部国产片配音。如《永恒的爱情》中的哈迈德、《蝴蝶梦》中的德温特先生、《两个人的车站》中的普拉米·谢尔盖维奇、《斯特凡大公》中的大公、《疯狂的贵族》中的萨吕斯特、《独立与死亡》中的佩德罗皇帝、《诱拐报道》中的古屋数男、《杀人狂》中的夏邱、《警告》中的季米特洛夫等男主角,均由他配音。其中,《永恒的爱情》、《蝴蝶梦》、《两个人的车站》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李真 女 (1935--)
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8年考入长影厂,参加了第一期演员培 训班学习毕业后到长影演员剧团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参与创作的作品至今已超过300部集。其代表作有《 两个人的车站》(苏),为女主角薇拉配音,该片获文化部优秀配音而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参加 配音的还有:《岸》(苏)、《爱情与女王》(美)、《邦斯舅舅》(英)等。此外,还担任了《寅次朗 的故事》(日)、《稻草人》(苏、又译“丑八怪”)、100集电视剧《卞卡》(墨西哥)的译制导演。 1988年被文化部评为“尖子”演员。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沈晓谦
沈晓谦是80年代中期加入上译的,也可以说他赶上了上译最后的辉煌时期,曾经有人说沈晓谦的音色比较像已故的邱岳峰老师,感觉在一些词句上也许有些类似,但整体感觉不是很像。沈晓谦的音色也是哑哑的那种,比较适合配坏人的角色。
赵慎之
有谁会忘记《望乡》里阿崎婆那充满孤独和辛酸的声音呢?为阿崎婆配音的就是赵慎之。赵慎之与苏秀是70年代以后公认的专门为老太太角色配音的高手
杨成纯
杨成纯曾担任过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厂长,他的声音冷峻潇洒,与邱岳峰的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追捕》中的矢村、《野鹅敢死队》中的“军师”、《海狼》、《逃往雅典娜》中大卫·尼文扮演的角色以及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卡西诺等等。杨成纯80年代末举家前往美国定居,现在在美国一家华人电台工作。
童自荣
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生于1944年,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1973年开 始从事电影配音工作,为中外影视作品千余部配音,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约三百部。
邱岳峰
(1922—1980)原籍福建福州,生于黑龙江呼伦贝尔。早年就读于福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北京 外国语专科学校。1942年后相继在天津大亚剧团、艺风剧团、上海影人联合剧团、天旅剧团、国艺剧团、北京紫竹林剧团任演员。1950年后任上海电影制厂译制片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善于以具有丰 富表情的不同声音再现银幕形象。曾为《伟大的公民 》、《安娜·卡列尼娜》、《警察与小偷》、《科伦上尉》、《白夜》、《第四十一》、《红菱艳》、《 悲惨世界》、《简爱》、《凡尔杜先生》、《大独裁者》等二百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毕克 (1931.7.21-) 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
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 。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50年 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 、广西宜山地 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1952年后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 译制厂任配音 演员、导演、艺委会副 主任。先后为《海之歌》、《白痴》 、《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 情》 、《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 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 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 拿 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 、《追捕》等约五百部译制片配音。 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 教片配音。 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酒 馆》、《铁面人》、《老枪》、《罪 行始末》、《总 统轶事》、《威尼斯 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 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 化部 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② 老电影,一个女的拖着一个男人在雪地里走。男的好像瘫痪了,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电视总放这一段,
前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
③ 请问,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中的进行曲曲名
《两个人的车站》
中文名称:两个人的车站
英文名称: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简介:
【原 片 名】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中 文 名】两个人的车站
【出品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出品年代】1982
【国 家】前苏联
【类 别】剧情 / 爱情 / 浪漫
【导 演】埃尔达?梁赞诺夫
【主 演】柳德米拉?古尔琴柯(饰演薇拉)
奥列加?巴希拉什维利(饰演普拉东?格洛莫夫
【内容简介】
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影片的导演是苏联喜剧电影大师梁赞诺夫。他的作品都是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他的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他的每部影片,都有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获奖:第16届全苏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女演员
提名: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④ 跪求前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下载地址
链接:
提取码:psd1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简介:《两个人的车站》是艾利达尔·梁赞诺夫执导的爱情喜剧片,由柳德米拉·古尔琴柯、奥列加·巴希拉什维利主演,于1982年10月28日上映。
讲述了替妻子顶罪入狱的普拉东在审判前请假回家看望父亲时被困于某车站,与车站餐厅服务员薇拉相识相爱的故事。
⑤ 求 两个人的车站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两个人的车站 网络网盘免费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wWwYu8iOOw-OsGtvLOHmbA
电影讲述了钢琴师普拉东有一个漂亮但平庸自私的妻子,夫妻间没有任何生活乐趣。普拉东整天东奔西跑,妻子不甘寂寞,想从代丈夫开车之中寻求快乐,结果轧死了人。
⑥ 求一部俄罗斯(前苏联)电影名字,故事背景是在一个下大雪的火车站,好像一个个的都在等人
两个人的车站
⑦ 一部很老的苏联电影……结尾好像是在雪地里拉手风琴唱歌,求救的……一定要赶
柳德米拉·古尔琴科
苏联和俄罗斯著名演员柳德米拉·古尔琴科的作品之一,由梁赞诺夫执导的两个人的车站
1982年10月28日
片子很感人
⑧ 求前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影评
《两个人的车站》,前苏联片,我还特地用中文配音放,法国人用法语,英国人用英语,哪怕土耳其埃塞俄比亚,我都没关系,可是,苏联人,明明就是讲中文滴!我调出的俄罗斯语配音,死活也听不下去。
这种似是而非的熟悉,弥漫在中文的“同志”称呼,老配音演员们的鼻腔音以及影片国营饭店的种种弊端中,太亲切了,仿佛看小武一样。
好片子,有很多好法,有些是故事好,有些是演员棒,有些是镜头没话说,有些是配乐无与伦比。
可是这个电影,从编剧,演员,摄像,美工,导演,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胶片的颗粒感非常强,虽然是20年前的技术所限,但非常有怀旧气息。苏联影片那种特殊的油画似厚重的色调,没有一种是高纯度的颜色,没有一个是特别明亮的颜色,仿佛所有的颜色,都是往下沉的。同样是雪景,日本片里的干净通透,苏联片则体积感特别强,略带灰度的大片白色,完全不轻盈。
演员就不说了,影片中非常多的长镜头,只是定焦在演员脸上,没有完美的演技,绝对无法撑过去,普拉东在弹钢琴时眼神的细腻温柔- - - -迷死人了。
那些细节的设计,薇拉拨拉胸前荷叶边的俏皮,见老情人用小腿蹭一下皮鞋的谨慎,还有分别场面时,薇拉已经红肿的眼袋(请参考不敬业的演员,哭了3小时仍然双眸有神哟,就我这种好哭包知道,哭完之后眼睛应该啥样子)。
镜头,镜头,非常棒!室外远景的拉,切,挪,移,广角得厉害,完全是俄罗斯民族才有的大气。是我见过的用最多逆光光圈的影片(就是逆光拍摄,阳光形成的光环),但每次用的场合,毫不重复。
两人在车站分别时,薇拉行走在天桥上,头顶的钢梁形成V字形,她踩背景音乐的节奏,毫无风度地哭着,但又倔强地摇着头,用力往前走,普拉东离开的火车从下面呈十字型飞快驶过。那一段镜头的组合,有非常非常长的,但是毫不拖沓,也有非常短的切换,节奏把握非常之好。
编剧,哇,那就不说了。 且不说如何在一个小场景,描画一个合乎逻辑的中年人恋情,且不说在一个爱情故事里,要弄出如此多的笑料,且不说哪怕只有出场2次,每次不超过30秒的车站警卫,都显得如此个性鲜明,就说结尾处。普拉东一转头,见到爱人,一愣(我心想,不要狗血),然后呛到食物,咳嗽起来(赞),薇拉一愣(不要狗血),抢上一步,猛烈的一拳打在他背部,咳嗽停止(赞,笑)。普拉东站起来,脱去薇拉大衣(靠,要床戏了),然后又坐下来,说“我可以再吃点吗?” (赞赞赞),此刻,食物成为一切温暖的象征,是栖息地,是生命力。 薇拉为他盛好汤,转眼,汤喝完,东西吃完。 薇拉又拿了猪排放在他面前,他很饿狼地动手,然后又停下,刁难说“这猪排烤焦了亚”。 (他们是因为难吃的食物认识的),薇拉一声不吭,把猪排换了,然后把面包肉肠全部堆在他盆子里,两人相视- - - -而笑(赞赞赞赞,赞死了)。
当然还有最后的雪地里,一路狂奔,围墙内的监狱长开始点名,没有准时返回就做逃兵处理,男女主人公坐在雪地里,背靠背(爱情就应该背靠背吧?),拉起手风琴,监狱长侧耳听着,说“他没逃跑”。 镜头从主人公身上迅速拉开,沿着他们走过的路,非常快速地拉到远景,远处,一轮红日!
一个大团圆结尾,居然能处理地毫不煽情,毫不拖沓,简直不得了。
编剧的作用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不让观众随便猜出下一段,让你笑五分钟,还能保证突然让你飙泪,笑的时候保证不咯吱你,哭的保证不乱撒狗血,还有就是让人看完之后,余音回绕,绕越久越好,这些东西,这个片子都能做到!
有些人说此片情节不合逻辑,估计是不能接受一个车站艳遇会变成真正的感情,这个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何不把它想成,有些人,是能够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相遇的时间长短,断不是问题。
唧唧歪歪说了这么多,都不靠谱,最靠谱的是,感谢这部电影在一个高温日的黄昏和夜晚,给我带来的那种放松和感动。
⑨ 一部俄罗斯老经典电影
两个人的车站,相当老的老电影了。前苏联的
中文名: 两个人的车站
导 演: ( 伊达·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
主 演: ( Lyudmila Gurchenko) ( Oleg Basilashvili)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 Nonna Mordyukova) ( Mikhail Kononov) ( Anastasiya Voznesenskaya)
上 映: 1982年03月12日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的距离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