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聂耳名字的由来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中国音乐家,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叫他“耳朵”。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
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1)电影音乐家原型是谁扩展阅读:
成就贡献: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2019年6月,《义勇军进行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创造出中国音乐史上多个第一:
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
2. 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的原型
电影《音乐之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之声的故事》的作者阿加莎,是《音乐之声》中大女儿的原型。写这本书时,阿加莎已经87岁。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情,回忆了冯·特拉普一家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书的风格平实朴素,娓娓道来,有点絮叨,有点琐碎,但都是实在的叙述,没有夸张的描绘。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生活经历,和电影《音乐之声》并不完全相同。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阿加莎的父亲特拉普上校。这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军人,曾指挥奥地利潜艇击沉一艘法国潜艇,成为海军英雄。他很早就退役,所以有很多时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主角。他正直坚毅,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处世低调。孩子们对生活对音乐的爱,是受了他的影响。和电影中的上校不一样,孩子们自有记忆以来,他就是一个慈爱和善的父亲,并没有电影中那种戏剧性的性格转变。阿加莎和她的弟妹们曾经对电影《音乐之声》颇有微词,认为电影中的情境和他们的生活有距离,不真实,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对父亲的描写;生活中的继母也没有电影中的玛利亚那么完美。但是随着《音乐之声》的深入人心,随着全世界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认同和热爱,他们终于逐渐改变了看法。
影片女主人公的原型玛利亚就是萨尔茨堡诺恩贝格修道院的一名见习修女
3. 音乐家聂耳的一生故事
1912年2月,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3)电影音乐家原型是谁扩展阅读:
聂耳的创作生涯:
1932年4月,由田汉介绍加入左翼剧联及其剧评小组。8月,聂耳来到北平,参加当地左翼剧联和音乐家联盟的活动与演出,并于次月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仅参加了文化公共课的笔答初试,未能通过。以后他又报考过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因为“没有拉好”未被录取。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
1935年初,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了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
4. 《绿皮书》原型人物有哪些
电影《绿皮书》音乐家唐的人物原型是唐谢利,意裔美国人托尼的人物原型是维果莫特森,托尼和谢利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生活经历,通过电影形式展现了出来。
《绿皮书》是以美国60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知名的非裔钢琴演奏家唐与他雇用的司机兼保镖托尼前往当时种族歧视严重、民风保守的美国深南部地区进行巡回演出,两人在几个月的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后来逐渐相互磨合,相互理解,最后建立了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真实故事:
发生在1962年,谢利是牙买加移民,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从2岁开始,谢利就展现了惊人的钢琴天赋,却因为谢利是黑人,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肤色的不同注定让谢利无缘舞台,但谢利靠着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融合的成果,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古典钢琴家。
谢利遇到托尼就是在巡演的时候。和谢利不同的是,托尼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者,受从小生活环境影响,托尼很讨厌有色人种,这一观点直到遇见谢利才有所改变,可以说是托尼的不拘一格影响了谢利,谢利的平等思想影响了托尼。性格保守严谨的谢利学会了用手吃炸鸡,托尼也改变了对黑人的看法,认可了谢利的平等思想,二人感情越来越亲密,谢利巡演结束后,还一起开车去旅行。
5. 电影《楚门的世界》有现实原型吗是谁呢
有现实原型,《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原型是聚光灯下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
“你可以看到《楚门的世界》里的金·凯瑞演技超凡,但事实上,迈克尔·杰克逊才是真正的‘楚门’。他是我构思‘楚门’这个角色的原型,他最接近‘楚门’这个人物。他就是整个名人文化荒诞历史的缩影。”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威尔在他的一次采访中透露。
迈克尔·杰克逊本人多次表示:“他就像生活在一个玻璃钢里,所有的人都在窥探着他。”
(5)电影音乐家原型是谁扩展阅读
《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
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魏楚豫评)。
6. 边缘日记原型是谁
《边缘日记》电影主人公的原型是作家和音乐家吉姆·卡罗尔。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市下东区,在教会学校读书,表面是一个好学生,私下里吸毒成瘾。
吉姆从12岁时开始动笔写《篮球日记》,除了自身经历之外,他还记录下冷战、越战、种族冲突和纽约的“反文化运动”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剧情简介
吉姆·卡罗尔是高中篮球队中最强的队员之一,篮球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吉姆梦想着成为篮球明星时,他最好的朋友死于白血病,高中球队的教练,青少年朦胧的性冲动,再加上海洛因等毒品的影响,让吉姆开始滑向堕落的边缘。吉姆的妈妈试图把他引入正道,他反而更加胡作非为。一名流浪者改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7. 田汉和聂耳的介绍
一、田汉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二、聂耳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1912年2月,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7)电影音乐家原型是谁扩展阅读:
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义勇军进行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英勇的东北人民组成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接着,日军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3月热河全省沦陷。之后,日军又大举进攻华北的长城各关口,广大的华北地区遭到了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从1933年到1935年,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丧权辱国的协定,使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国土沦陷到侵略者手中。广大的爱国民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全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众多的左翼作家以戏剧、电影和歌曲等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左翼戏剧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共产党员田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期间,创作了几十部抗日题材的戏剧、电影和歌曲,成为救亡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1935年1月,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田汉在写影片故事梗概的时候,为片中的主人公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来,它被作为影片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
得知这首歌词后,青年音乐家、共产党员聂耳主动要求为之谱曲。聂耳于1935年3月中旬开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3月底写成初稿并唱给朋友们听,经过修改,4月下旬将定稿交给电通公司。《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影《音乐之声》原型家庭最后成员辞世。
2014年2月24日电据英国媒体23日报道,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原型家庭中的二女儿玛丽亚·冯·特拉普在美国去世,享年99岁。
玛丽亚一家在1938年逃离纳粹控制的奥地利,后曾凭其出色的歌喉在美国各地巡演。她的继母玛丽亚所写的叙述他们经历的自传,在50年代末被改编为百老汇歌舞剧,而1965年推出的同名电影更是成为多年来盛演不衰的经典影片。
剧情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9. 《绿皮书》的原型是什么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唐”的原型是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托尼”的原型是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他是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保镖,曾在酒吧担任保镖工作。但当酒吧关门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成为唐·谢利的专属司机,并成为唐的朋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种跨种族的友情,往往不被认同。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了如此值得赞颂。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黑人音乐家和一名白人司机一起南下的欢喜故事。这部电影的围绕种族歧视的现实问题展开,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同时又十分的幽默诙谐。
这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故事改编,种族歧视这种沉重的话题,却是用搞笑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这种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巨大的亮点。
《绿皮书》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其故事情节的新颖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社会描写种族歧视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这部电影却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奖项,是因为其的人物设定就让人惊奇。黑人成为了高贵优雅的音乐家,白人则是普通暴躁的司机。一黑一白,一个吃肯德基要用刀叉,一个用手拿着吃,一个白人在一名黑人手下做事,等等。这些剧情无疑是亮点。
这部电影更是将美国社会里的种族歧视表现得淋漓精致。黑人能够进入的旅馆、餐厅等,这部电影描述得十分仔细。
10. 聂耳的生平事迹
1、参加革命
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1928年11月底,出于投入实际斗争的革命愿望,他瞒着家庭报名参加滇系军阀范石生所招收的“学生军”,秘密离开昆明,中经越南、香港等地,到达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谓新兵训练。当年底,离开新兵队,任特务连的上士文书。
1929年3月,随军官赴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4月中旬,以聂紫艺的名字,考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音乐班,但入学后发现与其志愿不合,即离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乡。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师范,插入原班继续学习。仍然作为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九九音乐社。当年10月,开始参加该校的戏剧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中文话剧的演出活动。与其在云南的初恋女友袁春晖结识。
在昆明发生大爆炸后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在毕业(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于7月10日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达上海,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开始没有工资,于8月下旬,才给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由上海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发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云丰申庄倒闭。聂耳随即失业,开始四处寻找职业。4月,聂耳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
2、创作生涯
1932年4月,由田汉介绍加入左翼剧联及其剧评小组。8月,聂耳来到北平,参加当地左翼剧联和音乐家联盟的活动与演出,并于次月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仅参加了文化公共课的笔答初试,未能通过。以后他又报考过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因为“没有拉好”未被录取。
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
1935年初,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了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
(10)电影音乐家原型是谁扩展阅读:
聂耳故事:《卖报歌》的背后
1922年6月的一天,苏州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小毛头”7岁时,父亲病故,不久,她跟随母亲和姐姐逃难来到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日军飞机轰炸闸北,全家又逃到了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
当时在上海滩的马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了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想方设法凑了点儿钞票做本钱,批发来了一些报纸,让母亲和姐姐在吕班路的霞飞路口摆了歌卖报摊。不到十岁的“小毛头”每天也跟着卖报。
那个年代的上海,像“小毛头”这样的孩子不计其数,她们奔走在上海滩的各个角落,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地站在路边,叫卖着手中的报纸。
这时,一辆电车靠站了,乘客们纷纷从电车上涌了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一个陌生的叔叔忽然走来,帮她拾起报纸,还扶她起来,并将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当时,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几个同事路过这里,看到了这凄惨的一幕。此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
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为其写了歌词,他自己作曲,一首活泼明快、朗朗上口的的《卖报歌》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