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雪绒花这首歌的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而且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雪绒花作品分析:雪绒花这首乐曲旋律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A乐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乐段,第一乐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乐段材料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雪绒花秉承了精良的制作水准,以欢快的旋律,温馨的笔触演绎出歌者纯洁真挚的情感。细腻温婉的编曲加以真挚动情的演唱,成功地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节日氛围。年轻人之间的爱慕与思念,如倾诉般,在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中娓娓道来,更是为听者在脑海中展开一幅精美绚烂的节日画卷。
B. 电影 音乐之声
电影《音乐之声》按影片类型分的话应该算音乐片,最初的舞台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获得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C. 创造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这首歌是《音乐之声》(1965年初搬上银幕)的插曲之一。
这首歌把edelweiss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类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难怪男主人公在开始唱之前对观众说他要唱首情歌。不错,他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一生长在高山的植物,更主要的是,他通过这“小而白、洁又亮”的小花儿保佑自己的祖国永远平安、顽强。
这首歌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
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创作背景
《雪绒花》(Edelweiss)是《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的相关内容: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军官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瑞士。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之后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在上校 的示意下奥地利观众都激动地与他们合唱了起来。
还有一次出现是上校弹着吉他为孩子们唱的,上校唱了一段,大女儿也唱了一段。
D.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
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E.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故事梗概:
22岁的玛利亚是一个萨尔斯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看护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护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看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亡妻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限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阿比斯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长告诉她她要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赶回萨尔兹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导。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的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F. 创造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雪绒花这首歌的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而且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作品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G. 《音乐之声》属于什么剧种
《音乐之声》最初指的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于1959年问世,由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根据《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后来大家熟知的电影《音乐之声》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在1965年的电影作品,此电影还荣获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等五项大奖。
音乐剧《音乐之声》有诸多版本:
罗杰斯版
1959年,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崔普的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1960年该剧还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大奖。1963年6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
伦敦新版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经51岁,但其饰演的女主角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丽亚”。
韦伯版
从2006年11月开始在伦敦帕拉丁剧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驻演就一票难求、好评如潮,不断打破记录。直到2009年2月21日闭幕演出为止共演出954场,吸引了超过200万的观众。2009年7月该版本的演出在英国开始了为期106周的巡演,超过150万名观众观看。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剧中的多首插曲,早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藏和回味的经典之作。2014年,韦伯版《音乐之声》来到中国开启全国巡演。
H. 美国音乐之声是哪一年拍摄玛莉亚是多大去世的
《音乐之声》是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1965年美国福克斯公司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玛丽娅生于1905年1月25日,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
I.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9)创建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J. 《音乐之声》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修女玛丽亚成为了奥地利海军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师,上校自妻子去世后,像管理军队一样经营自己的家庭,7个孩子个性叛逆,而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家:
她教会孩子们游戏、唱歌,也用音乐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时恰逢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上校带领他的孩子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合唱一曲《雪绒花》,深爱家国的情怀感人至深。
(10)创建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扩展阅读:
作品版本:
罗杰斯版:
1959年,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崔普的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1960年该剧还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大奖。
1963年6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
伦敦新版: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
虽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经51岁,但其饰演的女主角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