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谢霆锋歌曲《罗生门》是什么含义
首先谢霆锋的确有唱过这首歌!!!不是罗志祥的!我们小谢在很早很早以前及已经唱过了,不过是粤语版的!从日语来的。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如“伊能静黄维德,娱乐圈中罗生门”、 “车祸罗生门”、“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等。有小说、电影、音乐专辑等以此为名。
Ⅱ 日本黑白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泽明导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罗生门》的故事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则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竹林中》,效仿英国现代侦破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的结构,对同一桩案件听取各方证词,布设一个将所有人牵涉其中的迷局,透过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该奖项在日本文学界与“直木赏”齐名。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惊世之作《罗生门》。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这又是一个三人组。黑泽明继《姿三四郎》后再度涉足三角关系,而此次意图更为明显,就是要让人性在这看似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分崩离析,而观众也和剧中人以及影片创作团队形成隐含的三角关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绑地送审公堂,原来是三船敏郎饰演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过的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阵风吹过,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见,后者顿时心花怒放动了邪念。他诱骗武士到竹林深处,将其打倒后捆绑,又将真砂骗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给其夫君看,满足自己变态的欲念。到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后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尸体被樵夫撞见后报官。影片中使用了倒叙手法先给出樵夫撞尸的情节,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侦探破案故事,但黑泽明显然不想被人误解成爱伦坡。接下去故事开始有点儿意思了,围绕着武士是被谁杀死的,几位当事人开始各抒己见。第一个受审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关己的表情,让人觉得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对自己杀死武士的罪行供认不讳,对于自己能够和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以及轻而易举地捕获美女芳心的举动,甚至颇为自豪。在他的故事里,早坂文雄编写的配乐高亢激烈,衬托着多襄丸的英雄壮举。
既然疑犯主动招供,看似可以结案了,但当事人真砂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真砂承认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对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觉羞愧,所以意图让丈夫结果了自己成全名节,但一不留神她昏了过去,也许在摔倒的过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着真砂的倾诉,音乐变得平缓而又略带哀伤。案情又一次陷入扑朔迷离。
为了彻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术也发挥了出来。本间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虚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说了一个更为伤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后居然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更觉悲愤。即使心里原谅了强盗,但对妻子仍是充满了诅咒和怨恨。怀着这种激愤的情绪,他挥刀自尽,以一种武士道精神实现救赎。音乐在这里有些阴森而诡异。同一个故事,却因为当事人不同的陈述,出现了三种说法。伴随着这三种各自为政的说法,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背景配乐。时而激昂时而幽怨时而诡异的音乐,衬托着陈述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将三个故事的界限划清。张艺谋在《英雄》中尝试复制《罗生门》的结构,但用不同的色调替换了不同的音乐,在大银幕上看来风格化更趋明显。
三个故事的经过不同,但起因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时的冲动,多襄丸看上了不该看上的女子,于是兴起这一番荒唐事,其结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里,武士是被长刀劈死的,而在后面两个故事里,武士则是被属于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谁在说谎,衙门看一眼尸体就知道。但黑泽明无心纠缠于事实真相,因为这不是一个查案子的故事,导演想要表达的深远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站在罗生门下的樵夫讲的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后哀求她跟自己走,不愿做决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决斗,没想到丈夫却因为嫌弃被人侮辱过的自己不愿意跟多襄丸较量,同样多襄丸也丢了胆子不敢跟武士拼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溃的真砂挑唆后两人终于大战一场,场面却是丢盔卸甲十分难看,最终误打误撞多襄丸占了上风杀死了武士。这个故事没有配乐的伴奏,就如同我们的平凡人生那样毫无渲染,暗示着这才是事情的真实经过。至此真相大白,杀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长刀。那么那把短刀哪里去了呢?黑泽明在这里埋下伏笔,直到后文才揭开真相。通过路人的口,观众得知短刀原来是被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伪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不仅仅是如其所言担心被纠缠到案情之中。
这个谜团一解开,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点,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面四个故事中有真有假,我们还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们还想知道,他们各自为什么说了一些假话,这些谎言究竟维护了什么?细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贪财,多襄丸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虚荣,真砂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名节,武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樵夫的谎言代价最小,由于案件无关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财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么小的事情,毕竟也是丢面子的,所以他没有对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尽量往自己的脸上抹金,试图用英雄壮举来满足自己被认作强贼的虚荣心,掩盖自己其实不过是一胆小毛贼的本质。真砂是女人,发生了这种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节。所以在她的故事里,掩盖掉了自己因为爱欲快感而放弃抵抗的细节,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贵,他打不过人家,而且还胆怯如鼠。对于他而言,最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编造出一个剖腹自尽的壮烈故事。出身于武士世家的导演本人在此唏嘘武士道精神业已不再。案情终了,因果也都有了报。但导演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而让罗生门的那场雨继续下。为了拍出雨的效果,摄制组还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员们要长时间在这摇摇欲坠的罗生门布景下工作,也实是敬业万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雨声,樵夫发现路人在偷弃婴的外衣欲加阻拦,这才让路人将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带着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骗的事实,一句“人间即是地狱”惊醒所有看电影的梦中人。此时的黑泽明已不仅仅是剧中戏的导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态向世人发出哲学语气的质问。
在这时影片格外沉默,剧中人在沉思,观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骗,更为甚者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信口开河。当为了获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为了维护一些自我形象,我们都会不断地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却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当人世间失去了真诚的价值,这世界还值不值得去为之奋斗?探讨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吉姆·凯瑞在《大话王》里嬉笑着慨叹人生,匹诺曹被教导着不能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但黑泽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种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种末世姿态对人类表示绝望。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联系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来。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而如今再看《罗生门》,也依然为其深入人心的发问而感到震撼。当今影坛愈来愈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人性在物质大潮冲击下的流失,《黑客帝国》《28天之后》《人工智能》《三峡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达到50年前《罗生门》的哲学高度。都说电影是娱乐,黑泽明却用电影写了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书。他的西方弟子库布里克也十分赞同大师的情怀,在后者的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
《罗生门》没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夺走,作家给出了悲观和绝望的答案。但黑泽明终究还是在影片末尾给出了一点希望,故事最后雨过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从游僧手中抱走弃婴决定收养,游僧则表达了对人间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学思想。导演试图用传统的道义来教化新新人类的意图也很明显,而伴着这种有一些希望的结局,音乐变得平静而优美,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亦是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婴儿即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怀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师在最后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们观影者则不该沉醉在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应以身作则地思索自身的价值,并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诚的事情。电影只能探讨生命的意义,惟有每个人的行动才对生命有实际价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罗生门》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划时代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本片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次走进森林拍摄,更是第一次将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拍摄。技术上的实验成功,让我们有幸观摩到如此瑰丽迷人的《罗生门》。主要故事都发生在斑驳陆离的树叶下,光和影交相辉映,一如人心的叵测与未知。黑泽明对移动机位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竹林中的几场戏,很少出现单调的反打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构思精巧的镜头移动。角色视角的移动不仅自然,而且成功地过度了情绪。在50年代就能达到在画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结合,难怪世界也为之倾倒。
本片卡司也是实力超群。和黑泽明有过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坛的传奇人物。这个出生在愚人节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回国后参与电影拍摄,在《泥醉天使》中一鸣惊人。本片中他将一个看似牛气冲天实则熊包一个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把握得恰到好处。之后他凭借《保镖》和《红胡子》两度夺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泽明一起被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60年代后三船敏郎和黑泽明发生不和,之后再未合作过,不得不说是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在《罗生门》的优异表演中仅次于三船的就是饰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将一个时而坚毅时而软弱时而疯癫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见优雅,蹙眉转眼现忧伤。京町子被称作“最优秀赏女演员”,从上台表演至今始终是单身。
和三船敏郎演对手戏的森雅之,是黑泽明班底中的优雅美男。他沉着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纵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被人称为“静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肠癌去世,他的女儿中岛葵也是一名演员。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乔和饰演僧侣的千秋实,也都一直活跃在日本影坛上。《罗生门》公映后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电影震惊了世界影坛,而《罗生门》也一举将黑泽明扶上电影大师的王座。
大师离开人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罗生门》的诞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图,连专心做电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娱乐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欣赏一下《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如同喝惯了可乐,也需要坐下来品一杯香茗一样。《罗生门》有这样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让人省身,让人回味。
许多人都说,《罗生门》这部电影,是一辈子都要看的好电影。竹林里犯了错无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师在天堂看着呢。
Ⅲ 看电影也是一种享受,你觉得呢
可以这么说,但每个人对影视剧的观感都不同,而不同的电影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只能说看一部好电影一部和你胃口的电影自然就是享受,但反之可能就令人难受了。
每一部电影经过创作者的宣传路演,经过影评人的评价等等,对于观众来说就有了基础期待值,一旦看的时候没有满足基础期待值,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难说是享受,毕竟结果就是会让人觉得粗制滥造。
不过想要让电影变成享受,你还需要选择一部对的电影,不然对你来说视听上就是很大的折磨,毕竟一部不让你自己喜欢的电影,确实会成为失望收场。
当然了不到电影放映完的那一刻也很难说是喜欢,所以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建议可以了解电影的类型,大概的预告片,基本的梗概,还有电影的演员阵容。当这些都契合你的喜好,那么久没那么容易失望。
Ⅳ 寻找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中的背景音乐
《罗生门》是一本小说 后被拍成电影 60年前的电影了 罗志祥是有这么一首歌 可是我要的是那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Ⅳ 《罗生门》是黑泽明哪一年的作品
《罗生门》 黑泽明
大雨瓢泼,残破不堪的城门摇摇欲坠,三个男人躲在下面避雨。这不就是基督教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吗?但是《罗生门》与基督教神话毫无“瓜葛”。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平安时期(794—1184年),那座残破的城门——罗生门,是当时日本的京城——京都的城门。《罗生门》是第一部引起国际关注的日本电影,它的第一个场景就带有明显的黑泽明特点——用一个画面就把基督教和佛教的禅宗轻而易举地联系起来,这恐怕只有黑泽明能够做到。通过电影语言将一种文化的神话介绍给另一种文化的受众,同时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是贯穿黑泽明导演生涯的理念,电影史上也由此多了几部优秀的影片。
《罗生门》所讲述的故事围绕一起凶杀案展开,从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三个男人的谈论中我们知道:一个强盗为色所诱,攻击一对夫妇,将丈夫绑起来,并当着他的面将他的妻子强奸了。不久人们发现了丈夫的尸体。谁是凶手?接下来三个当事者——强盗、妻子和死去的丈夫(通过女巫之口)以及目击者樵夫分别讲述了一遍事情的经过。同一件事,四个人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最后我们才知道这四个人都在说谎,为什么?
●三船敏郎在《罗生门》里扮演强盗,他在黑泽明的多部影片里担任主要角色。
●三船敏郎(饰强盗)、京真知子(饰妻子)和森雅之(饰丈夫)共同演绎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三个男人在罗生门下避雨是现在时,法庭审理是过去时Ⅰ,凶杀案的发生是过去时Ⅱ。黑泽明用自己特有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时间。现在的故事发生在罗生门下,在这里“罗生门”就像一个戏剧舞台,演员们都在上面表演,像一台室内剧。法庭审理那场戏是以一个固定的镜头完成的,摄像机总是正对着说话的证人,这个角度是法官的视角,但是法官始终没有出现,而且一声未发,只听见证人们在滔滔不绝地讲述。在拍摄凶杀案时通过迅速移动摄像机使画面充满了紧张和刺激,既有对当事人主观描述的再现,也有远距离的客观记录。同时黑泽明还用不同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同的时间:罗生门上乌云密布;法庭里一片雪亮;凶杀现场阳光普照。影片里时间不断转换,但是不用任何解释,观众们马上就能知道是现在还是过去。
●三船敏郎(饰强盗)和森雅之(饰丈夫)在剧中——一桩案件,四种说法。
四个人的回忆先后展开,他们的分歧就在于对各自所做所为的叙述上。强盗说,他是为爱而战,为了得到被他强暴的女子就与她的丈夫进行了决斗,经过公平而艰难的打斗,最终他赢了。被强奸的女子说,被强盗强奸后她请求丈夫杀了她,而丈夫却非常冷漠和鄙视地看着她,羞愤难当的她就用自己那把宝贵的短剑将丈夫刺死了。死去的丈夫则通过女巫之口表达了自己所受的伤害,他说妻子被强奸后竟然要跟强盗一起走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他就用妻子的短剑自杀了。樵夫说,他亲眼看见了所发生的一切,事实是这样的:强盗强暴了那个女人,刚开始他的确想拥有她,但当他发现女人的丈夫已经嫌弃她时,他也决定丢弃这个女人。女人羞愤之余,说出了“谁是强者我跟谁!”,于是两个男人开始决斗,其实在打斗过程中两个人都很害怕被杀死,最后强盗用自己的剑杀死了女人的丈夫。而夫妻两人都提到的那把贵重的短剑樵夫说他根本就没有看见。
●三船敏郎(饰强盗)和京真知子(饰妻子)在《罗生门》这部经典的默片里,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四个人都在某一点上说了谎话,目的是否认犯罪或仅仅是为了美化自己,总之“每个人都在言说为自己有利的话。当事人说谎时,音乐就很强烈,仿佛在愤怒的说:他们在说谎!所以本片的音乐不是纯粹的音乐,它完全独立地讲述了《罗生门》的故事。本片还用音画错位来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戳穿假话和不符合逻辑的说法。本片的演员,特别是三船敏郎(饰强盗)和京真知子(饰被强暴的女子)用丰富但不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思想,所以《罗生门》虽然是无声电影,但却感情洋溢,震撼人心。黑泽明不愧是一个高明的导演,他将发生在11世纪的日本的故事、斯堪的那维亚默片电影的自然隐喻手法、电影史上各个时期摄影和剪辑方面的精妙所在、还有用作解说词的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罗生门》这部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在日本,《罗生门》遭遇了公开的拒绝,而在国际上它却收获了赞誉和电影节的大奖。
《罗生门》反映了人性的一个弱点,那就是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甚至死去的人也要为自己辩解,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荣誉而不惜说谎。黑泽明1981年出版的自传写到1951年,也就是《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的那一年。黑泽明在自传中说“作为一名导演,《罗生门》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国际电影的大门;作为一个自传者,我却不能庄重而缓慢地穿过这道门,去续写我的人生……如果你想知道《罗生门》之后的黑泽明是个什么样子,那你最好去看他在《罗生门》之后拍的那些影片,了解里面的人物角色。因为一个人虽然很难以百分之百的坦率直面自己,但是如果他以别人的面目出现,那么他就很难避开事实。”
●森雅之和京真知子在影片中扮演夫妻——《罗生门》是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日本电影。
●三船敏郎(饰强盗)和森雅之(饰丈夫)试镜时留下的照片。
内心深处的灌木丛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改编自该小说)直指人的内心深处,分析得非常透彻,就像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对人心进行了解剖,它揭露了人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欲望和追求。我用精心设置的光与影的戏来解释这种令人惊讶的欲望和追求。影片里的人们迷失在内心深处的灌木丛里,而且越走越远,陷入了一片荒芜。
黑泽明
《罗生门》黑泽明
剧情简介
三个男人在罗生门下避雨,他们谈论着一起刚刚发生的凶杀案。一个强盗袭击了一对年轻夫妇,他将丈夫绑在树上,并当着他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不久人们发现了丈夫的尸体。强盗被抓了起来。四个当事人——强盗、丈夫、妻子和目击者樵夫,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但说法各异。事实的真相已不再重要,事实的主观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导演
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初中毕业后学过绘画,后从事与电影和文学有关的工作。26岁时他在东宝电影的前身“PCL电影公司”任助理导演,不久该公司被东宝公司接管。作为名导演山本嘉次郎的助手,他开始学习导演和编剧。1943年,黑泽明完成了处女作《姿三四郎》,获得极大成功,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50年,黑泽明导演了《罗生门》,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是日本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在拍完《活下去》(1952)和《七武士》(1953)后,黑则明成为日本电影界最重要的导演,他成功地将日本文化的神话展现给那些已经西化的观众。此外他还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这些电影受到西方的特别关注。1957年,黑泽明导演了改编自《麦克白》的影片《蛛网宫堡》,这部杰作最终使日本演员三船敏郎成为一名国际巨星。后来两人多次合作,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黑泽明关于武士的喜剧片《大镖客》(1960)和《椿三十郎》(1962)也都由三船敏郎担纲主演。1963年,黑泽明又与三船敏郎合作拍摄了《天国与地狱》,这是黑泽明惟一的一部警匪片。1975年,黑泽明导演了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拉》,先后获得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0年,由法国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了《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晚年的黑泽明对艺术上的追求更加执着,作品的哲理性也更加深沉。1993年,黑泽明执导了自己的收山之作《袅袅夕阳情》,影片里的一位老教师每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聚会,每当有人问他是否已经准备好死了,他都说“madadayo(未休矣)”,这个词既有“还没有”也有“或许”的意思。1998年9月6日,黑泽明在东京逝世。
●导演黑泽明,他将东西方文化——禅宗与基督教、莎士比亚与日本古典文学,在电影里有机和谐地联系起来。
影片资料
国家:日本
年代:1950
导演:黑泽明
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改编
摄影:黑泽和雄
剪辑:黑泽明
作曲:早坂文雄
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强盗),京真知子(饰妻子),森雅之(饰丈夫),志村乔(饰樵夫),千秋实(饰和尚)
获奖情况: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点评
《罗生门》是少数几部真正不受时代限制的经典影片之一。
创意: ☆☆☆☆☆
创新: ☆☆☆☆
演员阵容: ☆☆☆☆☆
音乐: ☆☆☆☆☆
经典指数: ☆
Ⅵ follow罗生门歌曲表达了什么
《Follow (罗生门)》歌曲表达“孤独、抑郁的人,内心看清了这人生的事实与假象,就像站在了罗生门;想逃离,却又迈进了下一个深渊,像婴儿一样的无助、无所适从;想要跨过那道门,迎来新生,但我们还是我们,越清醒就越真实,在梦里有期待、在现实中有无奈”。
《Follow (罗生门)》演唱:赵偲钰/莫叫哥哥,词:尚予哲,曲:尚予哲,专辑:《Follow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语种:国语,唱片公司:云夜唱片,发行时间:2021-11-30。
赵偲钰,内地女歌手;莫叫哥哥,内地男歌手。代表作:《我都明白》、《Follow (罗生门)》、《星河万里》。
歌词: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
最后好像陌生人
我们离开后的那个清晨
大雨又倾盆
我们尝尽了世间冷暖爱恨
孤独的发问
我们像两个无助的婴儿
逃进那座罗生门
就让我
一直梦一直疯
一直走一直不停留
那些个
不安的孤独的
寂寞的全部都带走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
最后好像陌生人
我们离开后的那个清晨
大雨又倾盆
我们尝尽了世间冷暖爱恨
孤独的发问
我们像两个无助的婴儿
逃进那座罗生门
不敢怎么去想怎么去猜
怎么发出我的疑问
为什么孤独的人
总是会被自己所困
或许大多数人
都想要逃离时间的围困
可我们就是我们
除非跨过了那道门
我总是期待期待一切来得更快
我总是会依赖依赖你给我的爱
我总是在等待等待梦醒的现在
我总是会在想在想我们的未来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
最后好像陌生人
我们离开后的那个清晨
大雨又倾盆
我们尝尽了世间冷暖爱恨
孤独的发问
我们像两个无助的婴儿
逃进那座罗生门
就让我
一直梦一直疯
一直走一直不停留
那些个
不安的孤独的
寂寞的全部都带走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
最后好像陌生人
我们离开后的那个清晨
大雨又倾盆
我们尝尽了世间冷暖爱恨
孤独的发问
我们像两个无助的婴儿
逃进那座罗生门
不敢怎么去想怎么去猜
怎么发出我的疑问
为什么孤独的人
总是会被自己所困
或许大多数人
都想要逃离时间的围困
可我们就是我们
除非跨过了那道们
我总是期待期待一切来得更快
我总是会依赖依赖你给我的爱
我总是在等待等待梦醒的现在
我总是会在想在想我们的未来
我们看惯了世间的罗生门
最后好像陌生人
我们离开后的那个清晨
大雨又倾盆
我们尝尽了世间冷暖爱恨
孤独的发问
我们像两个无助的婴儿
逃进那座罗生门
以上内容参考QQ音乐-Follow (罗生门)
Ⅶ 电影《罗生门》的视听语言是什么
日本大映公司1950年出品,黑白片,片长90分钟
根据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莜竹丛中》改编
编 剧:桥本忍 黑泽明 一
导 演:黑泽明
摄 影:宫川一夫
主 演: 三船敏郎(饰强盗多襄丸)
雅森之(饰武士金泽武弘)
京真知子(饰真砂)
本片于1951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狮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
剧情简介
在风雨交加的罗生门下,卖柴人和行脚僧向打杂的转述着一桩隐晦的罪行以及案发后的一场审问:武士和他的新娘骑乘穿过森林时,遭到强盗多襄丸的袭击,冲突的结果是武士丧命,他的妻子被奸污。审问中强盗说词是,武士之妻已经被他的男性魅力所征服,是她坚持两个男人中必须有一个为她而死,自己是在一场男人间的公平决斗中杀死武士的。武士的妻子真砂的证词却是,强盗制伏了她的丈夫,之后在他面前奸污了她,强盗离去后她把自己的短刀递给丈夫,请求丈夫杀死她;而这时自己忽然晕厥,无法解释丈夫的死亡。女巫作为灵媒提供的死去的武士的说法是:在被强奸之后,妻子竞答应随强盗私奔,还要求强盗杀死武士,强盗震惊于女人的蛇蝎心肠,愤怒地踢倒真砂,并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真砂逃走了,强盗为武士松了绑,把他独自留在树林里,而武士则因为这种种耻辱自杀了,临死前有人取走了插在他胸前的短刀。卖柴人向行脚僧和打杂的承认自己是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在他的描述中,强盗奸污真砂后要真砂做自己的妻子,真砂则要求两人决斗,二人觉得不值得为这样的女人搏命,真砂便以激烈言辞刺激二人,终于二人厮杀在了一处,而武士死在了刀下。而打杂的则认为卖柴人为了掩盖短刀的不明去向而编造了某些情节。
鉴赏分析
《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或许可以看做是西方“发现”日本电影甚或“东方电影”的开始。但是,一贯自我中心的欧美电影界从黑泽明令人目眩的电影技巧中误读了他东方式的人文传统。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完全异己的认知和表意方式正巧可以作为战后“东方主义”的视觉标识,用来在“电影艺术”的领域中延续现代主义运动向东方援引哲学命题和表达灵感的冲动。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大师,他的小说寓言化地征用了日本叙事艺术中的“推理”与“解迷”传统。黑泽明从芥川的两部短篇《罗生门》和《筱竹丛中》分别找到了叙事框架和情节原型,进而在电影中微妙地构成了自己的思想主题。黑泽明在其自传申明确地阐述了《罗生门》的寓言性:“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它在)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 在影片中,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者关于该事件的叙述(或转述),都有自我掩饰和美化的倾向。最后观众没有任何办法判断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即使《罗生门》仅仅是关于这种E·弗洛姆称为“文饰性描述本能”的叙事化再现,也足以让西方世界为之震惊。
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中注意到黑泽明用完美的电影技巧整合了破碎而复杂的情节织体,在涉及《罗生门》的寓言性时,他认为强盗、妻子和武士的叙述代表了人们为美化“自我”的形象而编造的谎言(“文饰性描述”的实质是人在潜意识中 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这时人们甚至不惜分裂自己固有的社会身份和道德立场,借助于抬高敌人、贬损亲人以及主动承担罪行来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乎某种体面的准则——“如果这些人一面撒谎,一面又急于承认自己应对金泽之死负责,那么他们实际干的事必然比他们所承认的暴力行为更为恶劣。卖柴的向我们揭露了这些人的本性,而没有涉及他本人的性善或性恶——卖柴的目睹这三个人原形毕露和交互攻击,因而对整个人类产生怀疑。”但是,他仍然认为黑泽明在《罗生门》中维持了表象(谎言)与客观事实相分离的二元性认识论:梭罗门根据影片中不同段落视听语言特质的不同,判断卖柴人叙述了事件的“真实”情况,而且认为他一直反感于其他三人的供诉,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性的堕落而极为沮丧,而非因为暴力事件与一己之身的关联。
影片同时也涉及了“认识”与“表述”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所以黑泽明在影片结尾处安排了卖柴人收养罗生门下的弃婴和打杂的可卑的偷窃,以此阐明卖柴人从“描述”到“行动”的心理治疗动机,以及罗生门下对罪行的描述在“恶”的意义上影响了打杂的。《罗生门》在“伦理”与“认识”两个层面上相互关涉所呈现的东方的文化学意义是很难被西方学者理解的。
作为现代叙事的典范,《罗生门》经常与《公民凯恩》并提(请参阅本书《公民凯恩》一节)。两部影片均是通过多人的讲述作为情节的织体。但《罗生门》并未像《公民凯恩》一样,为叙事组织时序和情节逻辑,而且也并非渐近真相;它是以上次叙事涂抹、消解另一次叙事的意义和影响,这些叙事本文之间无所谓先后、真假,也可以往复地不断进行(黑泽明只是做了其中的六次示范和试验),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覆盖的、“过荷”的“历史本文”。既然没有正本和副本的区分,其意义也就不是确定的。这就是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表述,黑泽明在他的多部影片中(如《蛛网宫堡》、《影子武士》)表达过相关主题。这种形式的意味着,《罗生门》较之《公民凯恩》更有抽象、更复杂的现代性,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革命”的叙事乌托邦色彩。但是,这种色彩的突显是源自前述的东方人文传统。而黑泽明被西方所理解的前提是现代主义运动对东方哲学精神的调用。于此,东西方电影才可能达成文化语义上的平等对话和风格互动。
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传统的颠覆。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罗生门》也在电影语言上颠覆了日本电影的主要类型传统——时代剧。这种类型是以古装、战乱为背景,以两个男性武士(或浪人)和一个女人的情感、责任冲突为情节主题;类型规则是责任战胜情感,两个男人要么不带情欲色彩地为着尊敬女人,要么三人中死去一个,以保持友谊和爱情的完整。这些类型特征都有效地参与了《罗生门》的视觉和情节创造,但是在其中所有的元素都已经被反讽地征用,甚至武士本应神勇潇洒的“格斗”都因为怯懦笨拙而显得特别可笑。在四个人所重复的故事中,每一次都让观众离“时代剧”的心理成规更远,而当影片结束时,类型的运作效能已经完全被现代叙事的多重涉指所取消了。
《罗生门》的外部视听结构也是众多研究者注目的问题。宫川一夫的快速流畅的移动摄影配合了叙事的心理动因的,呈现出运动镜头少有的内省性质,为世界电影提供了典范。音乐和环境音效则主动地参与影片寓意的创造。而太阳、暴雨和残破的罗生门等视觉意象也为影片塑造出意念化的心理环境。如此之多的原创因素和现代观念并未把影片引向晦涩不明的极端,这种惊人的控制与调和又是电影史上的伟大奇迹。《罗生门》往往可以使人们明确:一部艺术杰作的诞生不仅需要调用各种物质的与心理的手段,而且,还必须在不同文化传统和心理预期之间引发复调式的回应与衍射,这或许就是《罗生门》作为世界性的伟大作品的意义所在。
Ⅷ follow罗生门这首歌表达了什么
您好,这里的罗生门代表着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事实与假象的区别,然后能够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