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会火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会火,大概是他让人觉得,每个专注工作的人,头顶上仿佛都在发光,吸引得人移不开视线吧。
这样的一种反差萌,反而让大家瞬间觉得,原来这些从事神圣工作的修复师,也不都是一群严肃的老学究,原来他们也都是离我们很近的普通人。
现在,在新媒体时代,生产出观众愿意看的内容并不够,还要让观众愿意去分享,去免费“安利”。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将中国美食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还有一点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借着传统文化走红的节目越来越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内涵与底蕴,是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所缺少的,互联网+传统文化,已经如泡面遇见开水一样,逐渐香起来。我们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很有人情味,修复师们对职业的热忱和热爱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让文物也不再是冷冰了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也是一个启发,它提醒我们怎样对待民族的文化,如何去珍视它、欣赏它、保护它。
愿这样美好的纪录片,能在我们的生命里多出现几次。
㈡ 有哪些连续剧是在故宫拍摄的
1、《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中国内地拍摄期间,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并且第一次开放皇城故宫的实景为该片提供拍摄场景便利,片中百官上朝、军机议政、木兰秋狩、圆明残垣,皆是实地实景实物展现。
2、《日落紫禁城》
1997年由斯琴高娃和刘若英领衔主演的《日落紫禁城》这部电视剧的一些室外场景是在故宫内实景拍摄。
3、《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合作拍摄的电影。李翰祥要求剧组尽可能在故事发生的地方拍摄场景。影片的实景拍摄地点包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清东陵等等。
(2)故宫图片微电影扩展阅读
作用价值:
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食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
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
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
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
㈢ 在故宫拍摄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第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电影三部曲。在《火烧圆明园》中饰演咸丰皇帝的张家辉回忆:“日出时的故宫、傍晚的故宫、几乎每一个角落我都走过。
电视剧《戏说乾隆》则是第一次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电视剧,除了故宫,该剧还在苏州园林、寒山寺、京杭运河、承德避暑山庄等地进行了实景拍摄。在2016年剧组成员聚首时,郑少秋曾感叹:“当年我们又是进故宫拍,又是在苏州拍,南下北上,照片却很少。
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则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获准进入故宫太和殿拍摄的西方电影,但任何设备都不能触碰地面。在采访中他说,“慈禧死后,孩子被加冕为新皇帝,这是在紫禁城太和殿拍的。
有关部门不希望我们在那里拍,因为建筑都是木质材料,很怕火。最终,我们得到许可可以使用斯坦尼康摄影机,只有一名摄影师操作。
㈣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了庆祝故宫多少年院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
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中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该片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
剧情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我在故宫修文物
㈤ 在故宫拍摄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在故宫拍摄的影视作品有《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
有不少影视剧是在故宫拍摄或取景的,比如第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电影三部曲。
大量影视作品就将故宫作为背景进行拍摄,电影《末代皇帝》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都在故宫进行了取景。
故宫介绍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㈥ 在故宫中拍摄过哪些电视剧和电影
故宫是我国古代君王所居住的一个宫殿,很少有电影或者是电视剧能够进入拍摄,但是也有一些著名的电影和电视剧是在里面拍摄的,而是电视剧里面最为经典并且是家喻户晓的,就是还珠格格了,而电影行业里面能够在故宫里面拍摄的就是末代皇帝了,其实这两个影视作品我基本上都是看全了的,而且也是特别喜欢,因为这两个影视作品真的是特别的经典。
还珠格格但是由于这一部影视作品真的是意义深大,而且也是讲述了溥仪的一生,所以说中国文化保护协会就破例在故宫里面去拍摄了这个影视作品,当然这个影视作品所带来的方向也是特别大的,它给我们很多年轻人都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且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溥仪的一生。
㈦ 出动了2000名解放军当群演,唯一在故宫拍的片子有何拍摄细节
现在中国的娱乐圈电视剧的历史上关于我国早年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但是如果要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那么关于当时朝代下的王朝的都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王城都城都是在横店拍摄的,以内横店专门有着仿真的这种地方。
而中国政府那时候也是想要宣传,因此全力的配合,甚至还调遣了2000名解放军为群演。这部电影是在86年拍摄的,也成为了唯一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㈧ 故宫图片原型图片谁有,就是改建前的
你说的是修缮之前的吧?故宫什么时候改建过啊?大概只有李自成大火烧了之后有一些重建,或者是遭遇大火之后会一定程度上的重建,不过那都是300多年前的事了。
http://tieba..com/f?kz=567454659
帝京旧影---100年前故宫最珍贵的黑白图片集
http://tieba..com/f?kz=519955770
新老照片中的慈宁宫
㈨ 北京故宫外貌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记得采纳哦!!!!!
查看全部20个回答
青海三日游旅游攻略 青海三日游攻略 三天...
青海三日游旅游攻略,青海三日游路线攻略,人均花费1000元左右,当地人来告诉你:青海的游玩时间是6-10月份为佳,景色特别美...
湖南一石旅行社有限..广告
北京古董鉴定中心-在线发图免费鉴宝估价
关注古董的人也在看
北京古董鉴定中心-古玩平台--贵州本土新兴大型古玩鉴赏交流平台,在线发送藏品图片,名家免费为您鉴定。每月藏家交流会共赏古玩,易成交北京古董鉴定中心
西安甲胄拍卖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找品牌_上拼多多_百亿补贴品质实惠
买品牌商品,打开拼多多APP,品质热卖排行。新用户下载可享更多惊喜。
572020-05-20
描写故宫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1)倚着北宫墙那座险峻的石山,就是著名的堆秀山。沿着陡峭曲折的磴道登上山,山上有御景亭,在亭上可观望四周美丽风景,据说是帝王、后妃重阳节登高游玩的地方。 (2)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构造严谨,装饰精美,文物众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3)故宫又称紫禁城,布局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仅无法进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体现了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 (4)在午门十多米高的地方,有崇楼,重檐尖顶阁亭突起,宛如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气势雄伟,因此故宫又称五凤楼。 (5)故宫四周建有围墙,墙外一条护河城四面环绕,形成故宫完善的防御系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6)走过内金水桥,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正中一个宫殿式的建筑,就是太和门,门前两侧各蹲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青铜大狮子。 (7)故宫内的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8)走在这条中轴线上,前后左右流览,故宫的整个建筑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天圆地方,圆这个东西很难说,也很难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还是方方正正,让人觉得踏实、安稳。其实,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佛教常说圆融无碍,在故宫,这两个是融合的,如果说方方正正是说建筑的话,那么圆融理解为故宫深厚的文化积垫,沧桑的历史背景。(9)我曾两次游于天安门,直至午门外而返。在宫门外观之,已令我肃然,深赞皇宫气象,正自非凡!五一假前,便会同好友进宫畅游,更加赞赏皇宫毕竟是皇宫,只此气象,已令人心胸大开,嗟叹不已!琉璃鸳鸯瓦,朱漆大红牖,赤柱挺起,雕梁画栋,尊居于三层大理石阶坛上,雄视南面方物,莫不使人发出"大丈夫当居于此也"之慨叹!当此之际,予又不仅想到今之高楼大厦与之不同:今之高楼大厦也,千姿百态,各各不同,大有炫目于众前之意,极具****之态。使人观之,莫不心清气爽,意乱神迷!古之皇宫大殿也,庄严宏伟,座座皆然,大有雄视天下之气,极具大丈夫之概。使人观之,莫不肃然起敬,心无邪物!此为吾游故宫之心得,盖古今楼阁之不同,正自古今人性情之变化也。 (10)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殿内正中有“允执厥中”四个大字,下方的宝座左右两侧各站着两只四腿独角异兽,均是金子做成,金光闪闪,威风凛凛。 (11)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12)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13)保和殿后阶陛中间一块巨大的石雕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有名的云龙石雕,上面雕着云朵,湛蓝的海水、险峻的山崖,九条形象生动的游龙在海水、山崖和流云之间戏珠,使人浮想联翩。 (14)每逢下雨天,雨水落在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上,汇成的水流从一个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上千个龙头,上千道水流,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15)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56 浏览8062019-10-16
介绍一下北京故宫对称的美
从《故宫》的特色看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故宫 纪录片 特技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影视界的关注和争论。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中,《故宫》的创新和实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在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将来的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线,这些特色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展现舞台 曾经担任第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国际级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先生所说:“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纪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法的运用。”[1]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变革中畅游,电视纪录片这种先天生在夹缝中的艺术样式,当然也不会落伍于这样的趋势。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维动画同样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变革。 拓宽了时空 时空的真实性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很难遵循的原则,特别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故宫作为建筑,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才能接近真实地展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呢?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在故宫的片头中,镜头先展现了庄严的太和殿的内景,发黄的画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但是随着镜头后移,推出门以后,一群游人的出现把历史拉倒了现在。时空在一个镜头中得到了跨越。纪录片的开始,首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些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把数千年的历史于简单的变迁中得以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在空间的展示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运用传统的航拍只能展现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实场景的一一再现,就会打碎观众对它的整体印象。而通过电脑动画却能很好地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舞台,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时空时不再是束手束脚,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扩张,历史和大空间的题材的创作和展现更加简易和生动。 表现方式多样化 表现方式的变化,是《故宫》比较明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现传统方式无法达到较佳效果的内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在此也发挥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时拍摄、定点拍摄、延时拍摄等纷纷登场。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给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福音是长期的,他使得表现的手段更加丰富。 创作的个性化 在表现方式上,怎样才能把一个原本是历史的真实表现得更有现代的意义,怎样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更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融入更多的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周兵认为:“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 [2] 但是,在《故宫》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维动画的制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观众在评论中提到:“电脑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历史纪录片就应该以实景实物为主,画面修饰得太过了……” 技术永远只能是手段,在纪录片中,只能是为表现真实这个主题服务,因此,不能喧宾夺主。 艺术化手法的渲染,真实性走向内在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documentary的词根document解释为人性纪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朗曼英语词典》说得更直接,“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纪录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的特点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排斥艺术的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考察中我们还可发现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对纪实有着非常有力的呼应,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故宫》专门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包括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曾荣获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编导奖,摄影奖的胡琤、从事摄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摄影师的赤平勉、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张广天。这个强大的阵容保障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 增加画面的美感 画面的美感一直是纪实类题材节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来在专题片制作中,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故宫》在“我们要求它应该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的理念下,在画面美感的方面几乎成为典范。他充分运用了构图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术的美展现了故宫的美。《故宫》中,创作者在深刻领会了故宫的对称美,并把他融入了纪录片本身的构图中。全景展现故宫的形象时,镜头几乎都是沿中间的轴线前后推移。在片中出现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对称构图。另外就是摄影中常用的前后景衬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画面的前景部分以一个较小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作为衬托,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们在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主画面是高耸的城楼,前景部分有一只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狮子。画面不再单调,增强了美感,还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画面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电脑技术。蓝的天空,红墙黄瓦,碧水青树,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异常鲜艳和炫目。整体的色调,几乎是采用了拍摄mtv的画面渲染方法,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
48 浏览38252016-04-09
描写故宫外貌的句子两三句话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行政居住之所,其中雕梁画栋景色雅致古玩奇珍目不暇接,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好去处
47 浏览8012017-11-21
故宫的外形为什么是斜的?
故宫的外形为什么是斜的?要买货架,还是选择钧鸿货架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有房屋8700间。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这座故宫为什么称为紫禁城呢?原来,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这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过滤词语]。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和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房屋建筑面积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门午门,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门座,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也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故宫宫墙周长约3000米,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多间。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门,宫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楼,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宏大壮观,壁垒森严的城堡。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延"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内延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并位於紫禁城的后部。 这组的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还有一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於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建於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名"太和门"。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 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 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 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 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殿进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宫,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后保殿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於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龙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改建后的坤宁宫还把原来的菱花?扇改为直条窗格的吊窗。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间,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进入皇极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庭院,庭院很宽阔,在四周种有松树, 以表示它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处。宁庆门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开间面阔,单檐歇山式屋顶,下面是一层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条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摆开,门前左右还有鎏金铜狮两座,整座大门从形制到规模很像后三宫的乾清门。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慈禧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长达40余年。北京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机往返于北京和其他国际城市及中国主要城市之间。
2 浏览13342016-07-17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外貌特征是什么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大、最高的建筑。它宽11间,深5间,长64米,宽37米,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高35.05米,是紫禁城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容积最大的建筑。宫殿前有一个宽阔的平台,叫做平台。 月台上有日晷、嘉良、通贵、通和、18通鼎。乌龟和鹤是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良是古代的标准尺,两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的殿下为三层大理石雕刻底座,高8.13米,四周有栏杆。栏杆下有一个石雕水龙头,用来排水。每到雨季,都能看到千龙吐水的景象。 (9)故宫图片微电影扩展阅读: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华丽。檐下
㈩ 你知道有哪些影视作品是在北京故宫拍的吗
能够进入故宫拍戏,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特别的允许,一般的人可进不去的,如《甄嬛传》等都是在横店拍摄的。不过下面几部电视剧,都曾是在故宫拍摄的。
《末代皇帝》大决战三部曲之《平津战役》讲述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的故事,该片于1992年01月01日在中国上映。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完全真实,空旷的太和殿,连里面难得一见的千龙吐水也有镜头,此外卢沟桥也是真实的,景山万春亭,中南海等都是实景,规模也是非常宏大了!
真正能得到允许进入故宫实景拍摄的影视作品是很少的,进入拍摄基本上允许的范围也是局限在外景拍摄,内景方面为了保护故宫的文物起见,一般只允许纪录片这些拍摄,像影视剧当中出现的比如像“太和殿”、“乾清宫”和“养心殿”等这些内景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剧组在影棚里搭景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