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朝鲜老电影
关于朝鲜老电影,有一部电影,女教师帮一个瘸腿的男孩补课。
是朝鲜故事片黑白《秃鲁江畔之花》,拍摄于1964年,70年代在中国放映。
主演:顺玉老师(金贤淑)
金贤淑还在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原形毕露》中扮演女工程师(姐姐)
Ⅱ 电影英雄儿女是不是说的上甘岭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讲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
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
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
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
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2)朝鲜老电影英雄危机图片扩展阅读:
王成:演员刘世龙
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王芳:演员刘尚娴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回归部队后和父亲团圆。
王文清(王东):演员田方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后来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之后和王芳团圆后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Ⅲ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在最后关头坚守是什么高地
楼主你好
那个是 无名高地
毕竟是在抗美援朝时期 在朝鲜地界
史料记载的是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
绝境中高喊 向我开炮
PS;王成是电影人物原型叫 --蒋庆泉
其实他没死活到了80几
Ⅳ 抗美援朝的电影有哪些
1、《金刚川》
《金刚川》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七印象影视传媒(海口)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
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讲述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该片于2020年10月23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
Ⅳ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Ⅵ 老电影《英雄儿女》的主要内容用文字描述是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
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动。王文清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这时父女终于团圆。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回国后,巴金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团圆》改编成电影。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1953年,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在了解到蒋庆泉的事迹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因为蒋庆泉后被俘虏而未能发表,同年7月,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揉合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角色介绍:
1、王成:演员 刘世龙
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2、王芳:演员 刘尚娴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回归部队后和父亲团圆。
3、王文清(王东):演员 田方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后来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之后和王芳团圆后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4、王复标:演员 周文彬
王文清的战友,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幕后花絮:
1、影片插曲《英雄赞歌》的曲作者刘炽在得到公木写出的歌词后并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接着创作了《英雄赞歌》曲。
2、《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并致电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对《英雄儿女》作出了评价。
3、毛烽和武兆堤为了确认刘尚娴的演技,特意观看了刘尚娴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4、为了配合影片拍摄,一支高炮部队进驻了本溪市第九中学,为了向这支英雄部队学习,本溪九中给每班聘请一位战士作辅导员。
Ⅶ 朝鲜老电影有哪些
卖花姑娘
Ⅷ 电影《英雄儿女》的1080p版本,求求各位了
你好,9.73G的1080i央视六套录制版本已经网盘你,请接收
Ⅸ 无名英雄的介绍
一部全景展现朝鲜战争宏大场面的历史巨作,一部风靡全国的朝鲜战争电影史诗。《无名英雄》1汇集了朝鲜所有的顶尖艺术家,以1952年朝鲜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为背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南北朝鲜特工之间的殊死斗争。在所有战争惊险片里,《无名英雄》绝对称得上旷世杰作,在中国播映时曾经轰动一时。值得提示的是,这部作品不是电视连续剧,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电影,当然,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电影了,由导演刘浩孙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影片具有浓厚的惊险色彩,情节紧凑,一气呵成,极为流畅,跌宕起伏之处更是动人心魄。
Ⅹ 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的原型是谁啊
一个说法是说王成是以“特级忠臣、二级英雄”李文彦为原型创造的。“在最紧急的时刻,李文彦命令没有负伤的两名战友带着一名伤员往主阵地转移,自己一人坚守阵地。面对再次蜂拥而来的敌人,头部负伤、血流满面的李文彦先用石头砸倒两个敌人,接着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高喊着“共产党万岁”冲入敌群。”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王成原型是大功团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当时身为副指导员的赵先友在连长和指导员受伤下火线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指挥作战的任务。他与战友了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与另一位战友也都挂了彩。赵先友两眼被打瞎,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喊出了“向我开炮”。连巴金老人生前也曾到英雄生前所在团队采访。
再提供一种说法。“《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就其喊出“向我开炮”这一动人情节,只能是于树昌和蒋庆泉;抱炸药包(影片中是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别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说得更好,王成的原型名叫蒋庆泉。
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真正的王成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这个集体。“《英雄儿女》的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10)朝鲜老电影英雄危机图片扩展阅读: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