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动画之所以有电影的性质是因为什么

动画之所以有电影的性质是因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2 18:38:39

① 动画与电影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动画是带神话色彩的电影
是专门根据儿童心理制作的
而电影是针对大众人
是为了解除人苦闷
消磨时间的

② 试论动画片创作与电影创作的相似性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将配音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上的配音是指,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以及解说、台词的录制等等。狭义上的配音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门为对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和旁白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活动。影视配音和动画配音都属于配音艺术,但两者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创作依据不同影视人物配音简单地说就是替人物说话;复杂地说就是由于某种原因,由配音演员为已经完成或已基本完成的影视剧中的由某一演员饰演的角色完成台词的录制;通过声音塑造和有声语言再创造准确生动地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影视剧配音是配音演员以原创人物的语言、性格、音色、音量、语音、语调、情绪、节奏为依据,需要对作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配音演员只能在原片所提供的语境中,说人物“正在”说的话,哪怕他并不完全认同原片演员的表演,但是他不得不迅速调整,向人物靠拢,努力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剧中表演者的表演风格,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具有强烈的规定制约性。动画配音是配音演员以文字形象和动画设计师绘出的画面形象,也就是视觉形象为依据,通过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运用自己的声音展现动画人物造型的个性,把握语言节奏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再创造。由于动画电影是一种极端假定性的艺术,不受任何物理性质的约束,它无需模仿生活而只需解释生活,所以动画片的思维本身也不会受到任何物质现实的制约。二、创作基础不同1.人物和原作是影视配音创作的基础。深刻理解原片,用心体会人物,是配音中获得准确的心理依据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配音创作的任务不是创造“另一个”不同的角色,而是创造性地完成“这一个”角色的语言塑造。配音创作的最高任务就是还原——通过配音演员的有声语言创造给每一个角色“还魂”,进而恰如其分地还原作品的整体面貌。在国外影视片的译制配音中,还原的特点和要求显得尤为突出。从一种语言译制成另一种语言,无论翻译、导演还是演员都必须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还原不仅是靠单纯的声音和语调的模仿,而且还需要对原片严格的分析观赏、看懂吃透原片的创作、理解和体会原片演员的表演,才可能准确还原。2.动画片与传统的真人演出的电影不同,因为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因此动画片的创作内容大量取材于通话和科幻故事,片中的卡通角色在真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但在片中却要给这些现实生活中不会说话的事物配音,用声音的加入为这些卡通角色注入生命和活力,使观众相信它的真实,认同它的存在。在动画片中,配音的主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无论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还是主观创造出来的物体,都可以具有说话的功能。因此配音演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加上自己对动画画面的理解,通过自己有特色的声音来塑造有特点的卡通形象。例如在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中,为小新配音的演员故意发出有些略显迟钝的闷闷声音,那句“小白,小白”已经让小新的声音成为一种符号。经典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中唐老鸭那句“啊哦”至今仍让不少观众念念不忘,这句配音没有太多的实意,却通过夸张的语气,幽默的表达和略显扁平、类似鸭叫的声音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三、声音造型不同1.影视配音的声音造型是以原创人物的声音造型、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为依据的。影视配音必须根据已经完成的样片,通过语言艺术,丰富、完成剧中的人物形象。它必须统一在影视剧导演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构思中,与演员所体现的人物形象达到音貌的和谐与统一。由于影视剧表现的都是比较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影视剧配音的演员在声音造型上追求的也是自然、真实的风格。2.动画配音的声音造型与影视剧中的配音大不相同,对于外国动画片来讲,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在翻译并配音的时候是把原创人物的声音造型作为参考;对于我国原创的动画片来讲,声音造型则地是从生活中寻找依据。但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动画片在声音造型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动画片的视觉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绘画造型大部分都是漫画式的,给夸张的视觉形象配以夸张的声音也是很贴切的。前文也提到过,由于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本身并不会说话或者可能并不存在,当配音人员从生活中也无法找到灵感依据时,便只有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创造声音造型,因此动画配音中音色的表现可以是无限的,而音色则决定着角色的根本特征和直接印象。例如《怪物公司》中的苏利文,与《冰河世纪》中的曼弗雷德都是体格健硕、沉稳寡言的英雄人物,代表正义的声音自然需要坚定、有力的音色来诠释,但二者的音色又有略微的差异。苏利文为人善良憨厚,乐观亲切,内心情感丰富。为他配音的演员音色低沉却不沉闷,既符合其外表的健硕,又符合其性格中阳光可爱的特质。毛象曼弗雷德从一出场就是冷峻的独行者,外表威严,行动迟缓,没有太多机会展现可爱童真的一面。其配音演员的音色坚定有力,但缺乏温暖和活力,有些许沉闷。与这两个角色搭档的第二主角,大眼麦克与树獭希德都是喋喋不休又有些神经质的乐天派,二者略显扁平却易于变化的声线都与第一主角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其形象是作为第一主角的陪衬,但其配音却更加出彩,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四、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同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产影视剧以同期声也就是演员本人的声音代替后期配音的活动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观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外译制片以字幕形式直接播放,也逐渐地取代了大量的后期配音活动。大部分观众看原版电影,一句“锻炼听力”的背后是对配音版的不信任和失望。遇到英文电影还能听懂绝大部分,可遇到了德国、法国电影,影迷们只顾得上看字幕,根本就来不及仔细欣赏画面上的内容。而国产影视剧的同期声录音效果也是良莠不齐,因为有些演员虽具有过硬的演技,但不一定有过硬的普通话和台词的表现力,现场录音的效果不够完美,当然不能满足观众的试听。2.动画片配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画家也不可能让笔下的动画人物自己说话,因此,动画配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但近几年来,动画片配音明星化的现象也越来越热,用明星为动画片的宣传造势和炒作,已成为一种被默认的手段。但应该明确的是,动画角色的配音并不是由配音演员的音色和经验来决定的,最重要的是演员的声音与角色是否合适。即使是明星,在配音方面也有优劣之分,《宝莲灯》当年宣传时打的就是明星配音的牌,甚至以这些明星配音演员们为原型进行创作,但票房依然不够理想。观众们怀着猎奇的心态看被明星配音的动画人物,已经忽视了电影本身的情节和艺术。

③ 动漫是什么意思

《纯洁的轮舞曲》,这是一部在某个日漫分类领域里面名垂青史的作品,具体来说,这部动画应该不是剧场版(也就是电影),而是ova。

什么《垫底辣妹》《叫我No.1》《幸福来敲门》对我来说都没有这部动画给我的学习动力三分之一强。

因为我不是啥学渣,也不是啥学霸,就是个学酥。中考考的一般,托亲戚关系进入区排名第二高中的精英班,然后从高一的倒数前三,不知怎么到高二变成了“常年班级前20”(班里50人)。

我曾经和不少人一样,把自己想象成励志电影里面的主角,但我发现没有动力就是没有动力。

版本分类:

电视动画: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画作品。

剧场动画:影院公映的动画作品,是日本动画按传播方式分类的一种,在中国又被称为电影版。

动漫(Animation & Comic),“动漫=动画+漫画”,即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并非专业术语。在台湾也常被称为“动漫画”。

④ 电影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电影动画特点是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结合,使画面达到完美的效果。

电视动画特点是对观众的层次、故事的拓展、角色的鲜明等针对性较强。

网络动画特点是具有成本低廉、收看免费、带有实验性质。

电影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区别为:渠道不同、剧情模式不同、动画类型不同。

一、渠道不同

1、电影动画:是指在电影上播放的动画作品。

2、电视动画:是指在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画作品。

3、网络动画:是以通过互联网作为最初或主要发行渠道的动画作品。

二、剧情模式不同

1、电影动画:电影动画剧情环节多为统一的模式,即展开、起伏、高潮直至完整结局

2、电视动画:电视动画在创作构思上,依据剧情流畅的节奏,通过长片叙事给人视觉乐趣。

3、网络动画:网络动画剧情精简、剧情模式风格多样化。

三、动画类型不同

1、电影动画:电影动画的动画类型以3D动画为主,取代了2D动画。

2、电视动画:电视动画的动画类型以平面的二维动画居多,非原创,重播率高。

3、网络动画:网络动画的动画类型以原创的短片为主。作品既有二维,也有三维的动漫作品。

⑤ 我们国家电视上播放的儿童动画片,都属于商业性质的影视作品吗

动画片本就是商业 没有人愿意无利润的做事情 人家画动画就是为了赚钱的 你想 如果制动漫 没钱 谁会去弄 别人画漫画是为了卖钱 人家制作动画是为了卖钱 本来就没有不是商业性质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是需要成本的 会有人投入成本 而不求回报? 所以 多是商业性质

⑥ 动画与电影的关系或者动画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动画和电影:起源和分类Edward-D-Wood 发布于:2005-09-07 17:53

1-动画:
早先看过一个某动画节的宣传片,一个野人在一个洞穴的石壁上画了一列一个女人跳舞时不同姿势的各种神态,然后这个野人回到第一副跟前,沿着石壁开始飞奔,这个时候他的眼镜里就出现了那个女人跳舞的画面,最后这个野人由于速度够快撞到洞内的石头上了事。
这个片子说明了几个形成“动画”的必要因素:
单个画幅是基本单位;
运动是特征;
视觉暂留原理是形成机理;

倘若我们用上述三个特点去考量我们看到的电影,也不是未尝不可的。但显然这些岩壁上的画加上这个野人的视觉感受的组合却并非电影;这个例子就如同我们在一本厚厚的书的页边角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画面,然后翻动书页形成的视觉效果同出一辙,这些是动画,但是并非电影。而电影却具备了这些动画的所有特征。
单就动画来讲,它是一种“运动的”感观经验,所以电影起源于动画。而动画才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以运动形态被感知”的艺术形式。但因设备和技术限制,这种艺术形式无法轻易表现,也就无从风行普及谈起了。(中期印象派竭力捕捉的那种非确定性画面,立体主义一种多维度的观察方式是想表现一种受时间影响的东西,但这些终究不满足“以运动形态被感知”这一条件,所以他们也就无法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艺术而只能归为绘画一类。)

而另外两种也以运动形态呈现的艺术形式--舞台剧和影戏,却因其采用了现实的可见的手法而长久普及。但这两门艺术却有其短于动画的先天缺陷。它们的确“以运动形态被感知”,但是这个运动形态本身是实际存在的;而动画的运动形态却是“通过感知的缺陷被实现的”。(这也造就了动画在艺术表现力上无穷的能力!)在观众接受其他艺术形式中间,“幻觉的参与度”从未达到如此的高度。

所以,这里所说的“动画”(Motion Picture),是先于电影而出现的,而动画只需依赖那些可以连续展现画格的简易放映机械便可普及。如我国古代的走马灯,还有诡盘等等。因此动画的出现应该能追溯到比电影早很多年的历史中去。

2-动画片:
动画是电影的祖先,而由于电影的诞生和动画的普及同时利用了同一种原理产生的设备,所以在电影史上他们的关系会如此含混。
在这里我首先肯定一个观点,动画和电影的确不是一回事情。正如上文所说,电影是动画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说明两者关系还是回到开头提及的三个特点:
单个画幅是基本单位;
运动是特征;
视觉暂留原理是形成机理;
要区别动画和电影,得从基本单位入手,动画的基本单位只须是画(picture)便可,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作用于任何媒介的画;但电影不同,电影中的“画幅”必须满足电影本身的另外一个本质:照相纪录性-画幅必须是在“胶片上的影像(film image)”。而且还原过程依赖“光影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拿电影术语来说明两者关系:在“纪录”过程中,动画的基本单位多种多样,而电影必须是胶片上的影像;“还原”过程中,动画可以不依靠光影技术即可被人感知,但是电影必须依靠光影技术才能被感知。所以有人用西洋镜的方式把电影胶片放在里面人工转动形成的效果是属于“动画”,而非属于“电影”。
所以雷诺发明的那个装置只是一个“电影放映设备”的前身,然而整个装置在呈现的活动却是货真价实的“动画”。这也是很多人把它当作“动画片”起源的原因。
而按照此三个特点出发,雷诺只是一个动画技术的改进者罢了,并非动画片的创始者。他的机器可以被称为“image player”。而动画则需要picture和motion两个条件,雷诺只是改善了“动”(motion)一个,“画”(picture)的发明者绝非是他!

那么动画片(animation)作何解说呢?先让我们给电影来个特点总结:
胶片影像画格是基本单位;
运动是特征;
视觉暂留原理是形成机理;
光影技术是纪录和还原手段;
广义上的“动画片”,也是很多人把雷诺作为“动画片”创始人的重要原因,便可从这些电影的特点中比较得出:它应该是一种“动的画片”(motion image),显然这个image不仅限于film image,因为我们对电影的特点稍加改动便是广义上动画片的定义了:
影像画格是基本单位;
运动是特征;
视觉暂留原理是形成机理;
具备纪录和还原对应影像的技术手段;
显然这个外延还是比电影大,甚至可以包括电影。这势必引起电影拥护者的一阵讨伐。那么如何区分那些动画片、动画电影、电影呢?
再从特点出发研究下两者的基本单位,然后得出我们狭义上的动画片概念:
影像各异,但是归结到动画影像里的影像的重点总是偏重“绘画术的效果”;而电影的影像则偏重“照相术效果”;
所以区别电影和狭义上的“动画片”,也是大家最熟知提及最多的animation的方法便是从这个基本单位是否为“绘画术”和“照相术”的影像便可,当然,需要有对应影像的纪录和还原技术。
而当下动画和电影概念模糊的原因来自于大多数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有将那些影像转换成胶片影像的一个过程,所以无形中一种影像的“复制”功能给动画片平添了许多节外的含义。而且在电影中也时常需要对胶片进行美术加工,也给电影添上了许多动画片占主导的嫌疑。在考量这些作品的情况下,则需要从这种转换手段的功能出发:胶片在“行使复制功能”的时候是否将其的“纪录性变成了主导”,动画在修饰胶片的过程中有否将胶片变成“纯粹的绘画载体”从这点出发,那么我们明显可以得出《白雪公主和七个矮子》是“动画片”而非“电影”,因摄影机作了“纯复制的工具”;而雷奈的《毕加索》便是个电影,因为摄影机不是在复制那些画作,而是在“纪录”它们;因此《低速小说》里乌玛瑟曼在空气里画了个圆圈还有《战舰波奖金》上那面红旗并没有让这两个电影变成动画片,而《梦醒人生》则因为把胶片画成了大花脸而变成了动画片。原理与上面的正好相反。
同样可以用这种分类来解释沙土动画,剪纸动画,真人停格动画这种似乎有点边缘形式的动画片。尽管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有image不具备的“立体形式”,但是要实现动画效果还是需要依赖“视觉暂留原理”,,所以归根结底这些动画片还是通过image的纪录和还原被人所感知,而其中的形象沙土、剪纸、真人停格等等都与美术中的雕塑模特无异,所以这些单元依旧是偏重“绘画术特性”的影像,所以他们也是动画片。
而提线木偶片、皮影戏片则是一种介乎动画片和电影间的混杂体:画面主体依旧是“偏绘画术性”的,然而摄影机仅承担一个“纪录的作用”。所以这些影片的分类需要看观者的侧重点了。(另有一种混杂体下文详细叙述。)

3-动画片的抽象性和抽象电影:
动画片由于画面主体偏重“绘画术性”,因此也就呈现一种抽象的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Fischinger、McLaren等人的作品和《平行线交响曲》、《对角线交响曲》均属于“抽象动画片”;那么那些“城市交响曲”记录片和《机械芭蕾》这样的电影该如何划分呢?在上文提到“真人停格”动画形式中说到这些画面中主体依旧依赖的是“绘画性质”,抽象电影中也仅仅是取了一个“物体的形状”在做文章,那该对这些做如何解释呢?
我们继续回到那个影像的基本单位上去,“抽象电影”中的这些实体,虽然有抽象的性质,但是它在纪录的过程中是偏“照相术性质”的,照相术“将现实中本已存在的个体捕捉下来,而被人加以抽象改造。”即其实影像本身即有现实性又有抽象性的情况下,导演利用了其后者的性质而已,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影像的本初的“照相术特性”,而真人停格则不同,他是艺术家人工塑造出来的形体,本身即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了,所以再如何纪录它依旧是抽象的,因此真人停格是动画片,而《机械芭蕾》和《柏林:大城市交响曲》则是电影,抽象电影。
同样那些沙土动画片和拍摄自然中沙丘变化虽然呈现的状态似乎相同,但是前者是动画片,后者是纪录电影。

4-动画技术:
上文提及在胶片上有时会作美术处理,这便是“动画技术于电影的运用”。染色、遮罩、抠像等等无非都是艺术再加工的手段,而这些手段都和美术沾上了边。而近来兴起的CGI技术则正在向先前建立起来的动画和电影理念发起挑战。如果将CGI归为动画,那么难保现今诸多大片都可归为“不入流之杂种”之嫌。而此时我们的标准依旧可用,尽管电影中CGI技术仰赖性很大,但是最后胶片依旧行使它的“纪录性”而非“复制性”,动画依旧是个辅助的东西而非真正的表现主体的工具:所以《星球大战》也好,《指环王》也好,都是电影而非动画。
另外电影和动画的分野也越来越不清晰,两者各取所长为我所用:《迷墙》里的那些动画段落;《麦兜之波罗油王子》中的记录片段落,都成了各自电影中有力的表现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现象便是出现了许多的“动画片和电影”的混杂体,诸如《谁诬陷了兔子罗杰》、《空中大贯篮》、《精灵鼠小弟》等等,(中国在解放后曾有一个以布偶和男孩为主角的电影。电视节目中也很多见,也算是个混杂体吧。)其中的基本单位中部分呈现“照相术功能”,而部分呈现“绘画术功能”,因此动画片和电影进行硬性的分野也是一个未免偏激的论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界限必将越发清晰,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者的融合。

Hints:
1-“视觉暂留原理”目前大都采用frame by frame形式,但是今年上海双年展上我看到一个利用折射原理制作的莲花童子双手合十的动态效果装置,将来也能算一种探索动画发展的方向吧;

2-个人意见:其实强调动画和电影的“还原运动”机理并非能完全说明问题-大凡做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连续性剪辑就相当于一个stop motion,而《天使爱美丽》《再见列宁》中的抽帧则是另一种与动画片十分相似的stop motion效果。而电影本身也是以frame为物理单位的,所以frame by frame不可取。应当从两者的特性入手。

3-因为电影史学家将一个“动画”概念当作公理承认,因此在介绍电影的起源时过多地强调了它和照相的共同之处,因此多提及那些光影技术而少提及动画技术。这也是由电影本性决定。关于电影起源的部分:麦布里奇的可参见虎皮与周传基老师的解说;而卢米埃尔之所以被公认为先驱的原因是因为他同时实现了:拍摄、放映两个环节的革新,而这才是完全的电影组成-摄影机的“复制”和放映机的“还原”,外加放映场地的“仪式化”,而前人都没有做到这点的统一。

4-http://www.atomfilms.com/
为加深印象,推荐这个网站上的两个动画片:
真人停格-harpya
影戏动画-humdrum

5-关于最后那个布偶动画片和提线木偶动画片还是有很多等待理清的疑点存在。感谢Raywong的文章!

⑦ 动画的基本原理和看到的电影电视一样,都是得用人体的什么现象

无论是动画还是电影电视,我们人之所以能够欣赏到那些画面,是利用了人体的视觉暂留(视觉残留)现象。
所谓视觉暂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现象,就是指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阅读全文

与动画之所以有电影的性质是因为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放映哪些电影英语翻译 浏览:299
起跑线电影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149
法国言情伦理电影 浏览:897
电影亲吻图片 浏览:377
很多老电影配音都是台湾人 浏览:569
韩国纯真年代电影图片 浏览:153
韩国一部写妓女的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26
王宝强演员工的电影是 浏览:692
周星驰新电影新浪发布会 浏览:24
飞屋环游记电影中文版观看 浏览:413
和女朋友去电影院干 浏览:83
结局很惊人的电影 浏览:696
电影放逐里主角拿的包 浏览:720
绝世天劫电影图片 浏览:430
音乐电影猫的读后感800字 浏览:186
大地电影院3月7放映表 浏览:587
活着电影葛优电影解说完整 浏览:488
热爱祖国的电影观后感 浏览:925
丈量世界电影演员表 浏览:669
电影院出的电影 浏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