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什么电影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出自电影《英雄儿女》。《英雄儿女》是1964年的一部战争片。该部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武兆堤执导,刘世龙、田方等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一名志愿者的妹妹最终与自己父亲在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该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者王成不幸阵亡,在阵亡后,王成的妹妹王芳,在王文清政委的帮助下,最终与自己的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团聚。其中塑造了王成,以及王芳等经典的影视形象,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中展现出的牺牲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更是一直都在激励着后人。
(1)战士一等功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人物原型——王成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他的碉堡顶开炮。
1953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美军同归于尽。
1950年11月,杨根思在坚守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人物原型——王芳
解秀梅,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队员,她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
② 1950年,一个连136名战士全部被授予一等功臣!他们都做了什么
在革命期间,有很多人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在战场上和敌人浴血分奋战。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每次战斗结束后,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战士,都会荣获荣誉勋章。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很多英雄都获得过军功勋章。不过,当时能被授予一等功的战士却非常罕见新中国后不久,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恢复和平,老百姓们都在为新的生活而做准备。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因为离中原地区比较远,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依然有些混乱,
而当时的战士们,既没有氧气瓶,也没有后续补给,却凭着自身的毅力克服了这样的恶劣环境,最终顺利到达西藏,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这支连队的战士,原本有136人,但在有一半战士都倒在了路途中。因此,为了表彰这些战士们的功勋,国家决定授予全连战士一等功。这种特例,在中国建军91年仅此一次。
③ 00后战士冰河救人牺牲记一等功,这名战士是否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值得我们永远将他牢记在我们心中。冬季已经来了,河边都基本已经结冰了,有些孩子会因为贪玩而跑到河上面去玩耍。虽然现在外面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现在河面上所冻的冰溜子并不是很厚,通常都承受不住一个人的身体重量,便会掉入水中发生危险。所以冬天在河边行走时要特意的注意安全。而在最近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从而导致有一名兵哥哥在河中因救队友而牺牲了,而且这个当兵的仅仅只有21岁,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都没经历,他的前程还是光明的,他还有保卫祖国的梦想没有实现。
④ 对越反击战中,战士肖家喜没歼灭一个越军,为何却被授予一等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故事里没有一个小角色,就算是一名“龙套”角色,也有他存在的道理。
伏尔泰也曾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从这些名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的地位不重要,人际关系如此,工作关系也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小岗位的大作为,眼里只看得到名人的光辉事迹。比如警察抓坏人,警察很伟大,消防员救火,消防员很英雄,医护人员赶往第一线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很厉害。
面对这些英雄们,我们也时刻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来标榜自己,约束和鞭策自己,于是就忽略掉了在小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小结:
肖家喜的事迹如今看来都令人惊叹和佩服,谁也不会想到这位炊事班的士兵,竟然也能有如此钢铁般的意志,不愧是人民子弟兵,而他后来的荣誉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是在何种岗位上,只要有一颗为岗位奉献的精神,成绩就一定会做出来的。
肖家喜虽然是一名“小小”的炊事班工作人员,但是他的这个岗位却是部队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是战前战时还是战后,炊事班都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兵种。毕竟“人是铁饭是钢”,战士们都饿着肚子,如何能够上阵杀敌呢。
更枉论肖家喜不仅是一名合格的炊事班士兵,还是一名热爱祖国,立志保家卫国的战士,所以他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到极致。
因此在了解到肖家喜事迹之后,我们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端正自己态度,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相信成功就在我们不远处。
⑤ 像电影战狼吴京后来立了,一个个人一等功,会不会被送去军校读本科,有这可能吗
可能,如果你有幸荣立一等功
士兵被保送入军校
军官的话,在晋升团级之前,你算是上了快车道
活着获得一等功,很不容易
如果还是全须全尾,太难得了
⑥ 2分钟救4人的95后战士荣获一等功,其中有何感人故事
7月31日,在八一建军节的前夕,第72集团军隆重举行庆功授奖大会,给予奋不顾身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95后战士王亮记一等功一次。生死一线,天降神兵!2分钟,勇救4人!王亮,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英雄,就要受到表彰!
7月21日下午,已经获救的群众亲属曹亮从江西老家不远千里辗转赶到福建沿海某地,向正在海训现场的英雄王亮献上了锦旗,并深深鞠了一躬。经第72集团军党委研究决定,为战士王亮记一等功。感谢你,人民子弟兵,这个一等功,你值得!
⑦ 00后战士获一等功,这名战士到底是谁呢
这名战士就是王子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胆子非常的大,也非常的有责任感,所以才会获得一等功。
⑧ 95后战士2分钟救4人获一等功,军队一等功代表着什么
即时得到的:全国劳模待遇,保送军校,慰问金,光宗耀祖配得上人民功臣的称号!!
⑨ 电影战狼1吴京后来立了一个一等功,送去军校毕业后会不会授于副连职,有这可能吗
目前正规军校毕业,都是副连级,像你说的还带个一等功,一定会有个实职。
⑩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