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电影音乐作曲家访谈录怎么样
郭文景访谈节选 问:您的成长经历对您日后的音乐创作风格有何影响? 答:这种影响当然是存在的,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个人的创作风格是和他的个性,气质以及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的。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就是他的文化背景。对于我来说,我的成长经历可能是使我的音乐风格,显得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娱乐,最大的影响是使我很难转入到商业化的创作方向。 问:在您刚开始寻找自己音乐创作道路的时候,您似乎一直想摆脱欧洲传统音乐创作技法的影响,寻找自己的方式。在当时看来,您的这种做法似乎是离经叛道的,那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您坚持下去的? 答:在80年代初,我还是被认为有自己个性语言的一个创作者,比如说中国西部地区巴蜀文化是我的文化背景,音乐的那种粗犷,力度都是我的个人风格,但是除此之外,还是可以看出我受西方影响的成分,我们那一代人都带有这种痕迹,像我们班上80年代的同学,就说最有名的那几个,都受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这些人的影响。 到了90年代初,我就开始要摆脱这种影响,我发现当时中国的作曲家喜欢说:“我是把中国的艺术,东方的艺术和西方的结合。”我就在思考,我的作品要有时代感、现代性,就一定要和西方文化结合吗?我难道不能从中国的元素直接提炼出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本身就具有现代性吗?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肯定是离经叛道的。我创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找到更纯粹的个人语言。但是事实上,这种想法只能是我的一种愿望,不管从逻辑的角度还是从音乐史的角度来说,这种想法都是有问题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我要建“空中楼阁”。因为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源和流的过程,它终究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荣,这跟它吸收新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音乐不要说几十年,半个世纪甚至100年的历史,你就是追溯到唐代,它也在吸收外来文化。从美学、哲学的理论上我知道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是“无水之源” 、“无根之木”,但我仍着迷于这种想法,痴迷于这种狂想,因为它是我创作的驱动力,驱使我去寻找,让我不满足于受到各种影响的束缚,这是一种很强大的探索的驱动力,让我去建造这种“空中楼阁”。 问:在您的音乐创作中是带着哲学性的思维吗? 答:我在音乐创作中倒不是带有很多的哲学性思维,但是我平时对很多问题喜欢用历史的哲学的思维去看待。中国很多的作曲家,有时候过于注重“形而下”的技术问题了,把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技术上,对“形而上”的问题考虑的较少。我觉得思索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我在音乐学院的具体工作是教技术的,是一位作曲系的老师,我觉得作为专业作曲家,技术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技术什么也谈不上。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行的。 问:您觉得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电影配乐会造成观众理解电影的困难吗? 答:我觉得现代音乐有一些先锋性实验性的成分,当它作为一个纯音乐作品面对观众的时候,可能会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往往造成观众理解和接受的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不能进入电影这种非常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里。恰恰相反,电影还有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先锋的实验的现代音乐,在电影特定的环境、气氛里,当现代音乐和画面水乳交融,音乐能非常好地烘托画面气氛的时候,观众接受起来却没有丝毫的难度。 我觉得通过电影向更大范围的人群传播更多样化的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有时候一些人说他不喜欢民乐,觉得民乐比较土 ,可如果在一部电影里恰到好处的使用了民乐,就会使他们重新发现民乐的魅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对音乐的传播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电影音乐创作者想不想的到,敢不敢将这种尽可能多样化的音乐运用到电影中,担心音乐写的有距离感,观众又可能接受不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要音乐与影片结合的好,观众就能接受。 三宝访谈节选 问:曾经有一位作曲家这样形容他的创作感受,他说:旋律是最难创作的.听了您的一些作品之后,第一个感触就是您特别擅长写旋律,是什么激发了您的创作灵感? 答:写旋律的确不是很容易的.其实跟绘画一样,旋律相当于绘画里的线条,结构就是绘画里的框架、骨架,和声算是它的色彩吧。音乐创作很多都跟绘画是很相像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人画线条画的很好,有人对色彩特别敏感,看他偏重于哪一个。我觉得我写旋律好的原因,唯一一个让我自己可以解释的可能就是我从小是学小提琴出身的,因为小提琴基本上是个以旋律为主的乐器,这跟学钢琴的人不太相象,学钢琴的人大概对和声感触更深一些。我觉得一段旋律写好听了并不难,而是难在有特点,有特点并且悦耳就更难的。 问:您的母亲创作了交响史诗《噶达梅林》,她运用了民歌的旋律并将其丰富发展,您母亲对您的作曲有何影响呢? 答:《噶达梅林》的副部主题是我母亲创作的一个旋律,那个旋律也非常美,从主部主题延伸过来,虽然她运用的是那首民歌的旋律为主线,但是里面还有其他的旋律出现,并且还把这个旋律分解,用作曲的手法表现出来。我母亲从来没教过我作曲,我也从来没有跟我母亲谈论过作曲技法之类相关的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告诉你,旋律应该怎么写出来,不可能手把手的教你某个音的组合应该怎样怎样,只能是你写完之后,他给你提出一些意见。其实我觉得作曲还是很需要天赋,不只是是作曲,做音乐这个行当很多都是要靠天赋的。 问:您是从记录片《百年恩来》的主题音乐《你是这样的人》开始了您的影视剧音乐创作,之后就开始了您的“电影音乐时代”,那么请问您是因为这部记录片开始您的“触电”之旅的还是您本身对电影也情有独钟呢? 答:都有吧。因为我从小很喜欢电影,只要有机会就要看,看的也比较多,加上我从小学音乐,对我所有看过的电影,我对里面的音乐都很关注,小时候的兴趣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只是一直没多少机会写电影音乐,因为没人找我去写,那个时候我20岁出头,基本上别人不太会信任我能写电影音乐,他们也不了解我,甚至在我写《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之前,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以前是学古典音乐的。其实在那之前我大部分写的都是一些流行歌,那些歌曲也不会让人去想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创作出来的。在创作这首歌以后,人们才知道我以前是音乐学院学指挥出身的,然后就开始有导演找到我写电影音乐。当然以前也有找我写过影视音乐的,但都不是特别受关注,或者说我也没有刻意的去运用一些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去创作.只有那首歌才是。所以如果说这首歌再提前五年写,我也一样可以写出来的,只不过是有那么一个机会。 问:电影《嘎达梅林》是导演冯小宁继《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战争三部曲”之后推出的“生命与环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浓郁的内蒙古地域色彩与音乐的渲染是分不开的,冯导在电影中重视音乐也是很出名的,你当时是怎样构思影片音乐的? 答:我为《嘎达梅林》这部电影配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它是一部蒙古族的影片,第二它也和我们家有一定的渊源,我母亲是写这部交响音乐成名的,而且我的老家就是在那儿。为这部影片创作音乐最初,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与嘎达梅林的渊源,因为有我母亲的作品在先,如果没有她写的那部交响乐的话,我可能和平常的作曲家写英雄人物一样。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我在写这部影片的音乐时就像写一个关系很近的人。 这部电影音乐的创作比较辛苦,因为音乐量非常大,一百分钟的电影中涵盖了近九十分钟的音乐,基本从头到尾都铺满了,我用了两个星期才把它完成。这部影片的音乐主题是人们熟悉的《嘎达梅林》民歌旋律,另外我又加了一个主题,表现嘎达梅林与牡丹的爱情,《嘎达梅林》的主题是一个英雄主题,而爱情主题则较为舒缓。在音乐上,我运用了管弦乐队,主要风格是比较古典的,但加入了大量的电子音乐。在影片中演唱的除了腾格尔还有两位当地的民歌手,女歌手演唱的是蒙族的长调,而男歌手则是男低音,歌手们都会唱那首《嘎达梅林》。 但其中的有些配乐还是被导演做了很大改动,有些段落音乐被重新剪了放在影片中,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音乐是有语汇的,它不是可以硬剪的,它有很多很多的逻辑顺序在里面,有情绪上的,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比如和声的关系,调性的关系,如果你生硬的将音乐剪断,就会破坏这些关系。影片的音乐尤其在后半段被剪的比较多, 音乐被剪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了.我后来看了完成片,不是很满意,所以我才出了一张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唱片,这里面有些音乐段落是和影片里剪过的音乐是不太一样的。 叶小刚访谈节选 问:你在美国时,美国80年代的那些电影,威廉姆斯等电影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大白鲨》等,都已经出来了,当时你对美国电影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答:我当时觉得美国的电影音乐做得是比较到位,怎么说呢,它有资金上的保证,作曲家、音乐家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它那个工作所需要的那些量。从我在中国电影工作的经验来说,一般电影音乐是不怎么受重视的。但美国电影不同,美国片子有时候片子很烂,但音乐很棒。说明它的技术层面、音响层面做得很到位。它把音乐不光是作为音乐来考虑,而是作为整体音响的设计之一来考虑。那么我想中国现在的电影音乐也越来越受这方面的影响,中国目前的电影音乐有好转的迹象。 问:能谈谈是怎么进入电影音乐创作这一个领域的? 答:倒不是我加入,是我被人邀请进来做,我也很愿意做,因为电影音乐的可塑性特别大,对你的要求特别高,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对体验生活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如果你没有感觉当时的情节、氛围就很难产生好的作品,对吧?(你的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是?)我的第一部电影音乐是《情漫黄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记不得了。《情漫黄山》、《金色的梦》、《湘女潇潇》、《望日莲》是1987年我去美国留学之前做的五部电影音乐。 问:您在专业音乐和电影音乐领域都有很显著的成就,你怎么看待两者之间创作的区别?就您个人来说,更喜欢那种创作? 答:区别在于电影音乐首先要服从导演的要求。你恐怕要更多的时间站在导演的立场来考虑音乐的问题,而不是从你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从比较客观,站在观众的、主人公的角度、站在导演的角度,来考虑音乐的出发点。而且观众,受众面也不一样。因为专业音乐是以专业音乐工作者或音乐爱好者为主。而电影音乐是广大的老百姓,它的接受面更广,层次更加宽泛。所以你不得不考虑你的音乐手法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或接受,因此电影音乐更要大众化一些。这也是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的音乐走向更多人。所以一般只要有电影音乐的机会,只要不是太忙,我一般都是愿意参加的。 问:在您的音乐创作中,您喜欢去体验生活,这种创作方式是否比单单看样片更有灵感?和那些导演是这种创作方式?您认为电影音乐较理想的创作方式以及与导演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答:一般我都会想到现场去,那样会给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我扩大我自己生活圈的机会。《天上的恋人》是去广西,《湘女潇潇》是在王村,《惊涛骇浪》是在荆州大坝,那个抗洪的大坝。我全去了,有些片子没要求我去我都去了。比如说有的电影如《汉武大帝》最后我没有作曲,在横店,我都去了。 问:您的电影音乐一般什么阶段参与到电影创作来? 答:一般都是靠近后期了,演员也拍得差不多了,片子画面也出来了,我才会进去。因为一开始白纸黑字,什么都没有啊,一片空白好像我去意思也不是特别大。我跟导演合作一般是比较愉快的,没有碰到过什么问题。如果有什么不愉快,最后导演也还是听我的。不是我能够说服他,是我的音乐能够说服他。 赵季平访谈节选 问:您的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元素,这可能与您对戏曲的深入研究很有关系。您觉得对您的创作影响最大的哪种地方戏曲? 答:秦腔。秦腔是陕西的一种地方戏曲。我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中的音乐实际上都用了秦腔花脸的发声办法和那种行腔方式。而秦腔及别的地方戏曲都和地方方言有着极密切的联系,离开地方方言就没有地方戏。在研究秦腔的过程中,我发现秦腔实际上是一种很老的板腔体,程式化很强。我研究它的腔体、板路、节奏、调式、多声部,还要配和声,为我后来的创作准备了很多积累。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中国戏曲与戏曲之间关系又很密切。比如我为《往事如烟》作曲,要写京韵大鼓,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京韵大鼓,所以找资料,结果发现京韵大鼓的关键处就是一板之眼,这样我一看就清楚了。我写了一曲京韵大鼓《梦唱大西厢》用在电影中,同行还都认为很地道。后来研究京剧,我发现京剧实际也是在秦腔第三大声腔的基础上集几个声腔之大成形成的国剧,而晋南梆子、蒲剧也都是由秦腔发展来了。秦腔往东走、过了黄河还形成了晋南梆子。河南梆子也是板腔体,只是板路与秦腔不同而已。而京剧也都是源于板腔体,所以,研究这些戏曲对于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秦腔,我小时候还特爱豫剧,所以常跟我父亲说要看戏,父亲让我去找范翠亭范伯伯。豫剧是河南戏,河南人叫樊戏,因为樊粹庭是将豫剧发扬光大的关键性人物,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 说实话,你要想让你的音乐走向世界,不写出中国味不行。而要写出中国味,最佳途径便是从民间戏曲和音乐中吸取营养,创造不同的音乐风格。 问:《黄土地》是您第一部“触电”的作品,它几乎可以被称作是一部音乐片,音乐成为影片情节发展中最为必须的、最有机的组成部分,用陈凯歌导演的话来说,《黄土地》的音乐与其它部门的创作一起“形成了一个隆隆滚动的球体”,既“利于内”,又“不伤于外”。这部电影的成功也给您的创作带来很大的转折,当时是怎么开始的? 答:《黄土地》是我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初恋。1983年底,凯歌、艺谋、何群三人一起到西安找我。那时我在音乐上的创作正处于上升时期。第一次见到艺谋时,他向我一一介绍陈凯歌和何群,给人的感觉像副导演,但我却觉得他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凯歌那次告诉我:他们想找一个在艺术感觉和情绪上能与他们沟通的作曲家。他们听了我的管弦乐《秦川抒怀》和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然后告诉我还要去听听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我说:“很好!”同时向他们介绍了另外几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长处。凯歌后来跟我说:“我们听完你的音乐,当下就定了你了。之所以说要去听别人的作品,只是想看看你的为人”。我当时的心态比较平和。 问:导演最初对《黄土地》的音乐创作有何要求? 答:凯歌要求音乐在构思、配器等方面“力求单纯”,在旋律上力求简练、上口,并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同时他希望通过音乐增强影片的抒情意味。 每当提起这部电影,我的脑中就会回响起翠巧、翠巧爹、憨憨所唱的“信天游”,还有农民吹鼓手的唢呐声和打击乐、顾青去采风时听到的歌声、腰鼓阵中的鼓声,还有农民求雨时的合唱声……那段合作对我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因为我和凯歌、艺谋一样,为《黄土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问:在写《黄土地》之前您会关注当时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状况吗? 答:谈不上关注,但确实很上心。我那时的音乐创作虽然和电影没关系,但几个同行朋友在一起,我们也经常谈论电影,我们虽然没有电影作曲经验,但凭直觉,我们自信会比别人写得好。所以当凯歌他们来找我,问我对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有何想法时,我说:“我觉得电影音乐既要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又要有现代意识。凯歌、艺谋听了点头说:“对!咱们的观点一样!”实际上我后来的电影音乐都比较注重民族性和现代感。 问:《黄土地》有很多插曲,象《女儿歌》、《尿床歌》等,具有浓郁的泥土味,与民风民俗一起构成了影片清新脱俗的风格。 答:它们来源于陕北的民间音乐,具体说是《信天游》。《信天游》曲调淳朴、高亢而且悠扬,节奏自由,我很喜欢。1984年元月2日,我和艺谋、凯歌、何群四人早八点出发,坐上由西影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奔赴陕北去找感觉。我们徒步跋涉在陕北高原上,或走村串户,和老乡们在炕头聊天,看农民的绘画和剪纸。到达黄河边时,气温低到零下二十多度。在米脂大车店,床上爬满了虱子,我们不敢穿衣服睡觉,于是四人全裸。在安塞,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农民歌手贺玉堂,听他唱了整整一个下午和晚上。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并将他的歌声全部录了下来。贺玉堂一家几代都是出名的歌手,所以他的歌属于祖传艺术。用凯歌的话来说,他不是用技巧在演唱,而是在用心演唱,所以能感人肺腑。他的歌是原始的,却是最富生命力的呐喊。他的歌对我创作《黄土地》民歌和音乐带来了灵感和启发。
2.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
3. 歌曲风格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光摇滚下面就有上百种分类,电子乐至少有五百多种分类。
我只能告诉你最大的分类
最大分类是 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
现在主要讲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下分一级的主要大类是:乡村音乐,民谣,爵士乐,节奏蓝调,HIP-HOP,福音歌曲,灵歌,摇滚乐,流行美声,电影音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电子乐,先锋实验音乐。
(其中爵士乐,节奏蓝调,HIP-HOP,福音歌曲,灵歌的根源都是属于黑人音乐)
现在往下再粗略分一下
乡村音乐有乡村和西部音乐,兰草音乐等等。乡村音乐的种类变化不大。
民谣主要是指五,六十年代的民谣,比如BOB DYLAN,JOAN BAZE的(并不是各民族的原声的民谣,那不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
爵士乐:爵士乐的分类就多了,主要的大风格有:新奥尔良爵士,RAGTIME,大乐队,摇摆乐,比波普,冷爵士,芭莎诺娃,FUSION,硬波普,酸性爵士等等。
福音歌曲:福音歌曲是世俗性的宗教音乐,区别教堂制的宗教音乐。也就是说是流行化的宗教歌曲。
灵歌,主要有传统的灵歌和流行的灵歌。现在欧美流行的主流音乐多数是灵歌(还有R&B,HIP-HOP)
节奏蓝调:节奏蓝调就是R&B,但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流行的R&B,其实传统上的R&B是比较接近摇滚乐的那种布鲁斯摇滚,比如B.B.KING的那些,现在流行的R&B是舞曲化的R&B
摇滚乐。摇滚乐的分类实在太多太多了。最传统的摇滚乐是指猫王的那种融合了节奏蓝调和白人乡村音乐的风格。后来经过快速的裂变发展繁殖,现在的风格已经不计其数了。主要有 金属,朋克,迷幻摇滚,后朋克,后摇,GRUNGE,乡村摇滚,等等分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交错繁殖,结合,裂变,形成各种不同的新风格,又可以再往下分,这里不赘述了。
顺便说一下,现在国内的摇滚乐概念主要不是指具体的什么音乐风格。主要是指独立音乐,区别于最主流的商业音乐而言。
流行美声。就是介乎流行与美声之间的歌曲,比如芭芭拉史翠珊,朱蒂柯林斯一类的歌曲,属于比较正统的流行歌曲。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原声音乐,风格不定,主要是管弦乐和电子音乐的结合。
世界音乐:是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经过商业的开发出来的。比如蒙古族的民间音乐,你是唱片公司的老板,你投资出这些音乐唱片,那么这些音乐出来就可以叫做世界音乐了。本质上就是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
新世纪音乐:就是什么天籁发烧一类的。山河天空大地海洋落日微风,我说出这几个词语你该明白是什么音乐了吧?不过其实新世纪音乐是属于现代器乐的范畴,现代器乐还包括一些用乐器演奏的流行曲,比如你在唱片店看到的什么钢琴流行曲,笛子流行曲之类的。
电子音乐的风格也太多了。电子音乐是现在裂变最快的音乐,根据统计有五百多种呢。主要的风格有 HOUSE,TRANCE,TECHNO,DUB,DRUM & BASS,DOWN BEAT等等等等
先锋音乐是主要是属于实验性质的一些音乐,包括噪音音乐等等
4. 有哪些好听的中国管弦乐
贺绿汀:森吉德玛,鲍元恺:管弦曲五首,李焕之:春节序曲,刘铁山、茅沅:瑶族舞曲,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改编自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黄河》钢琴协奏曲
5. 求电影“木兰花”的片头曲名字
专辑名称:Magnoli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core
专辑艺人:Jon Brion
专辑类别:Soundtracks
发行公司:Warner Brothers
发行日期:March 14, 2000
音乐流派:Classical
专辑介绍:
尽管提起《木兰花》这部感人电影的原声音乐,人们通常想起Aimee Mann为电影所作的原声歌曲专辑,不过对于电影中情绪的渲染和气氛的铺陈来说,这张由著名音乐制作人Jon Brion谱写的管弦乐作品却更加得功不可没,似乎能够以它极具戏剧化的张力和感染力带你进入一场半催眠式的的梦游,只不过这张专辑更适合看过电影的人来欣赏。
专辑曲目:
1. A little library Music / Going to a Show
2. Showtime
3. Jimmy's breakdown
4. Wdkk theme
5. I've got a surprise for you today
6. Stanley/Frank/Linda's breakdown
7. Chance of Rain
8. So now then
9. Magnolia
6. 中国交响乐经典名曲都有哪些
中国交响乐经典名曲有:《怀旧》管弦乐序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烟波江上》交响诗。具体如下:
1、管弦乐《怀旧》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管弦乐作品,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29年为悼念胡永馥所作。
此曲原名《悲壮的一页》,后来受到启发,江先生用崔灏的《黄鹤楼》改填了一首词,该词作的最后一句是 “烟波江上何人愁”。这恰恰正是江先生写交响诗大江滚滚东流去并在充满希望的钟声中结束全曲的尾声用意巧然吻合,故而将此曲正式改名为《烟波江上》。
7. 中国音乐家有哪些作品急急!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音乐之父——巴赫(德国);
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
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代表作:《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
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音乐神灵——亨德尔(德国);
代表作:《里纳尔多》,《弥赛亚》等。
指挥之王——卡拉扬(德国);
代表作:
歌剧之王——威尔第(意大利);
代表作:《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赛罗》等。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代表作: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代表作:
进行曲之王——苏萨(美国);
代表作: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国);
代表作:《噢·苏珊娜》。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皇帝》;波尔卡《闲聊》,《拨弦》等。
交响曲之王——海顿(奥地利);
代表作:《创世纪》,《四季》。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法国);
代表作: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特洛伊人》等。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法国);
代表作:管弦乐曲《春》,歌剧《配利亚斯与美丽桑德》等。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法国);
代表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巴黎人的生活》等。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法国);
代表作:《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等。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
代表作:《葬礼进行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代表作: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乐《浮士德》。
舞剧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俄国);
代表作:《第六交响曲》即《悲怆》,《天鹅湖》。参考资料:网络
8. 推荐一些比较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管乐或弦乐
火之战车(CHARIOTS OF FIRE)
很雄壮有力的歌曲,大家应该很熟悉。
艺名为‘范吉利斯’的Evanghelos Odyssey Papathanassiou,于1943年3月29日出生于希腊Volos。他以为包括“刀锋战士”等多部电影配乐而闻名,大家对他最熟悉的作品可能就是1981年影片“火战车”的主题曲,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也为他赢得一座奥斯卡奖。开场的小号声宣告了响弦鼓和钢琴旋律的来临,而这部永恒不朽的影片描写的对运动的奉献和奥运理想也令人难以忘怀。
小号进行曲
广告很喜欢用的曲目之一,较为恢弘。某国产汽车用其作背景音乐。
出埃及记(Exos)
此曲荣获第33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配乐金像奖,出自电影《出埃及记》。离别的时候用这种曲子有一种恢弘的悲壮感。马克西姆谱写。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气势恢宏的曲目,某著名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开头似乎都用的这首曲目。
不知这首曲子录制时有什么特殊考虑,貌似20秒钟以后才出现音乐,所以大家请耐心等待。
交响诗,作于1896年,当年初演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他最为著名的交响诗,这部作品是根据尼采的同名作品自由创作。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解说:“我的意图并非是写哲学性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这一思想,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查拉图斯特拉即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古代波斯宗教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
在这部作品首演的节目单中,施特劳斯自己撰写的说明是:“第一乐章:日出,人类感觉到上帝的威力,但人类仍然在渴望,他陷入激情(第二乐章),心神不宁。他转向科学,试图用一首赋格(第三乐章)来解答人生的问题,然而徒劳无益。接着响起了悦耳的舞曲曲调,他变成了个别的人,他的灵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后,包括连续不断的八段,各用一个尼采原著中的章节标题:1.来世之人,2.渴望,3.欢乐与激情。4.挽歌,5.学术,6.康复,7.舞曲,8.梦游者之歌。这里选的是第一乐章的片段
大明宫词-序曲
电视剧《大明宫词》的片头序曲,气势磅礴。CCTV的《清十二帝》以及一些记录片多用此曲。
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
大型颁奖晚会最喜欢用的背景音乐,地球人都知道。伯恩斯坦作曲。
行星组曲
霍特斯作曲。《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不仅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谐谑曲。俏皮的旋律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乐曲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它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气势异常浩荡,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这一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音乐作品。 乐章的第一部分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C大调,快板,2/4拍,喜悦的情绪十分明显;第二主题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富有气势;第三主题转为3/4拍,象一首民间舞曲,气氛热烈。 乐章的第二部分为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类似东方五音音阶的旋律,亲切感人,朴实生动,又不乏庄严与伟岸。 乐章的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 是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蹒跚、滞重而单调的步态,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
布兰诗歌
也称为 《博伊伦之歌》,原是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歌词用拉丁文,其性质是放浪于饮酒、女人与爱情的学生歌曲, 分为3大部分:1.春,2.小酒店,3.爱情,演出时有哑剧动作,伴有丑角和舞蹈场面。 此曲写作手法简单,摒弃了常用的对位、主题发展、变奏等,而是用同度,八度,三度的声部进行,句段多重复, 是一部音效极佳的作品, 现在经常被影视作品所引用
另一名称为《风雨雷电-神剑》,传为卡尔欧菲所写。
乱世佳人
这是获过奥斯卡大奖的影片《乱世佳人》的主题曲,常在一些怀旧或人物专题片中作背景音乐。马克斯·斯坦纳作曲。
奥林匹克鼓号曲
威廉斯的经典之作,运动会常用曲目。
星球大战主题曲
约翰·威廉斯作曲。嘿嘿,令男孩子们热血沸腾、产生无限遐想的《星球大战》主题曲来了。不过这个是超长版的,大家可要耐心听,真正的主题音乐从1分20秒才正式开始……
英雄的黎明
很恢弘的一首曲子,在日本动画片《三国志》中出现过,也在95版《神雕侠侣》出现过。
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日本电影《大逃杀》里用其作背景音乐。
与狼共舞主题曲
电影《与狼共舞》的经典主题曲。电影台的电影节目预告片喜欢用此音乐作背景音乐。皮特·巴菲特作曲。
以上转自http://www.verycd.com/topics/126396/
9. 中国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优秀的管弦乐作品有哪些
1950年《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 《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 《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 《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0. 谁能给出一些电影场景中所用的管弦配乐(交响乐)
下面这个是《电影百分百》的cd,里面的曲子全部选自电影,都非常好听,非常经典,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
专辑介绍:
寻找100个影画和音乐交织的回忆
百分百感动 百分百珍藏
100首动人旋律带您穿梭于电影世界的光影之间
EMI Classics 全球销量激破200万「百分百」系列之「电影百分百」Best Film Classics 100。由100首著名电影音乐组成,全套6CD,新老乐迷入门、收藏之精选。
专辑曲目:
CD1:The Great Blockbusters 畅销电影配乐
1.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瓦格纳:女武神-女武神的骑行
3. Amadeus 莫札特传
莫札特:安魂弥撒曲
4. Titanic 铁达尼号
詹姆斯.霍纳:我心依旧
5. You Only Live Twice 铁金刚之勇破火箭岭
约翰.巴里:主题曲
6. Star Wars 星球大战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
7. Gladiator 帝国骄雄
齐默/杰勒德/巴德尔:主题曲
8. Gallipoli 加里波底
比才:歌剧「采珠者」从那圣庙深处
9. The Godfather III 教父第三集
马斯卡尼:歌剧「乡间骑士」间奏曲
10.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s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
霍华.萧:友谊
11.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
12. Saving Private Ryan 雷霆救兵
约翰.威廉斯:坠落的赞美诗
13. Mission Impossible 职业特工队
莫札特:嬉游曲K563
14. Fantasia 幻想曲
迪卡斯:魔法师的弟子
15. Braveheart 惊世情未了
詹姆斯.霍纳:片尾曲
CD2:The Classic Movies 经典电影配乐
1. Somewhere In Time 时光倒流70年
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
2. 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战车
阿莱格里:求主怜悯歌
3. The Deer Hunter 猎鹿者
迈尔斯:卡瓦蒂娜
4. Platoon 杀戮战场
巴伯:弦乐柔板
5. Death In Venice 魂断威尼斯
马勒:第5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
6. American Beauty 美丽有罪
汤马士.纽曼:任何名字
7. E.T. 外星人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
8. Schindler's List 舒特拉的名单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
9. The Mission 战火浮生
颜尼欧.莫里克耐:盖布烈尔
10. 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 Juliet 罗密欧与茱莉叶后现代激情篇
莫札特:第25交响曲
11. Jean De Florette 恋恋山城
威尔第:歌剧「命运的力量」序曲
12. Alien 异形
莫札特:小夜曲K525-第二乐章:浪漫曲:行版
13. Cinema Paradiso 星光伴我心
颜尼欧.莫里克耐:爱的主题曲
14. Eyes Wide Shut 大开眼戒
肖斯塔科维奇:第2爵士组曲
15. A Clockwork Orange 发条橙
贝多芬:快乐颂
CD3:Favourite Movies 最爱电影配乐
1. 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 神探飞机头
莫札特: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快板
2. Out Of Africa 非洲之旅
莫札特:单簧管协奏曲
3. Amadeus 莫札特传
莫札特:双钢琴协奏曲
4. Sideways 酒佬日记
塔瑞加:阿尔哈布拉的回忆
5. The Joy Luck Club 喜福会
莫札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6.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心计
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
7. Lorenzo's Oil 罗伦佐的油
莫札特:万福圣体K618
8. JFK 惊天大刺杀
莫札特:第二圆号协奏曲
9. Carrington 玻璃情人
舒伯特:弦乐五重奏
10. Runaway Bride 走佬俏佳人
莫札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11. Hilary And Jackie 她比烟花寂寞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12. The Living Daylights 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
莫札特:第40交响曲
13. Elizabeth 传奇女皇伊利莎白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宁录
14. Minority Report 未来报告
舒伯特:第8交响曲「未完成」
15. 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情迷索玛莉
莫札特:小夜曲K525-第四乐章:回旋曲:快板
16. Billy Elliot 跳出我天地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17. The Right Stuff 征空先锋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木星
CD4:The Piano at the Cinema 电影中的钢琴
1. The Piano 钢琴别恋
迈克尔.尼曼:我心快乐依旧/承诺
2. Elvira Madigan 艾尔维拉.麦迪根
莫札特:第21钢琴协奏曲
3. Face/Off 夺面双雄
肖邦:第15前奏曲「雨点」
4. Amadeus 莫札特传
莫札特:第20钢琴协奏曲
5. Private Benjamin 傻妹从军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6. The Truman Show 真人Show
莫札特:第11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回旋曲 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
7. The Associate 合伙人
莫札特:第25钢琴协奏曲
8. A Beautiful Mind 有你终身美丽
莫札特:第11钢琴奏鸣曲
9. Immortal Beloved 不朽真情
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10. The Pianist 钢琴战曲
肖邦:升c小调夜曲
11. The Music Lovers 乐圣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
12. What Lies Beneath 咫尺闪灵
萨蒂:裸体歌舞No.1
13. Paycheck 致命报酬
肖邦:圆舞曲「小步舞曲」
14. Rosemary's Baby 魔鬼怪婴
贝多芬:致艾丽诗
15. The Truman Show 真人Show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
16. Ocean's Eleven 盗海豪情
德彪西:月光
17. Shine 闪亮的风采
肖邦:降A大调第六波兰舞曲
CD5:Opera at the Cinema 电影中的歌剧
1.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麦迪逊之桥
贝里尼:「诺玛」圣洁女神
2.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战地情人
威尔第:「弄臣」善变的女人
3. Closer 诱心人
莫札特:「女人心」风平浪静
4. Basquiat 轻狂岁月
威尔第:「游唱诗人」
5. Trading Places 你整我
我整你
莫札特:「费加罗的婚礼」今后不要再寻花问柳
6. Copycat 叠影谋杀案
普契尼:「托斯卡」为艺术
为爱情
7. John AlerMy Left Foot 我的左脚
莫札特:「女人心」爱的微风
8. Miss Congeniality 选美俏卧底
莫札特:「魔笛」心着燃烧着怒火
9.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刺激1995
莫札特:「费加罗的婚礼」晚风多么轻柔
10. Philadelphia 费城故事
乔达诺:「安德利亚谢尼叶」我死去的母亲
11. Babette's Feast 芭比的盛宴
莫札特:「唐璜」那么拉起手吧
12. Heavenly Creatures 梦幻天堂
普契尼:「托斯卡」星光满天
13. Callas Forever 永远的卡拉斯
比才:「卡门」爱情是只叛逆的小鸟
14. Moonstruck 发晕
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你那好冷的小手
15. Driving Miss Daisy 山水喜相逢
德沃夏克:「水仙女」月之颂
16. Diva 歌剧红伶
卡塔拉尼:「瓦雷」那么
我就要到那很远的地方去
17. Life Is Beautiful 美丽人生
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美好的夜
18.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紫屋魔恋
普契尼:「杜兰朵公主」公主彻夜未眠
CD6:Baroque Goes to the Cinema 电影中的巴洛克音乐
1.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亨德尔:「所罗门」希巴女皇驾临
2. The Aviator 娱乐大亨
巴赫:托卡塔与赋格
3.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疯狂乔治王
亨德尔:神父札多克
4.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悲怜上帝的女儿
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5. Somone To Watch Over Me 情人保镳
维瓦尔第:荣耀经
6. Truly, Madly, Deeply 一屋一鬼一情人
巴赫:低音维奥尔琴奏鸣曲
7. Gallipoli 加里波底
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
8. Kramer VS. Kramer 克蓝玛对克蓝玛
维瓦尔第:曼多林协奏曲
9.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10.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魔盗王-决战海盗船
亨德尔:第12弦乐大协奏曲
11. Runaway Bride 走佬俏佳人
巴赫:弦之歌
12. Ordinary People 凡夫俗子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
13. The Other Sister 恋爱高飞
维瓦尔第:四季-第4号协奏曲「冬」
14. Meet The Parents 非常外父拣女婿
巴赫:耶稣世人喜悦的期待
15. Barry Lyndon 乱世儿女
亨德尔:萨拉班德
16. Lara Croft: Tomb Raider 盗墓者罗拉
巴赫:第5号键盘协奏曲
17. Hannibal 沉默的杀机
巴赫:第3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18. Bridget Jone's Diary BJ单身日记
亨德尔:弥赛亚-哈利路亚大合唱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10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