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态批评就是从文艺角度审视人类文化对吗
生态批评是90年代兴起英美的批评浪潮,通过文学文本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天人合一.
B. 电影类型的分类
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说这个片是恐怖片那个是青春片,还有什么苦情片乱七八糟的,看多了还有什么类型反类型,让人头大如斗。那么,类型片究竟是什么?我想,看看提出这些类型的美国人是怎么说的,至少有助于理清思路,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找来wikipedia上关于电影类型(Cinematic Genre)的词条,翻译好贴在这里供同好参考。
这篇词条基本上说清了一些东西,但也就是启蒙水平,刚够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扫盲(甚至连我都不能完全打发,比方说里面就没有提到校园片或曰青春片),所以也不用看得多么权威。网上网络全书么,其实就是你我这样的人写的。至少,看完可以在互吹的时候多几样趁手的家伙。
想看原文的,可以点击这里,保证是全文转载(wiki那点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上附各子词条的链接,可以深入了解。想用的尽管拿去,但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再注上是本人翻译即可
电影类型(Cinematic Genre):
在电影理论中,类型是指(商业)影片分类的基本手段。一种“类型”通常是指构成影片的叙事元素有相似之处的一些电影。
影片类型划分:
常用的划分影片类型的标准有三个:场景、情绪、形式。场景是指影片发生的地点。情绪是指全片传达的感情刺激。影片也可能在拍摄时使用特定设备或呈现为特定样式,即形式。
●场景
·犯罪片:人物出现在犯罪行为领域
·黑色电影:主要人物出现在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领域,或用这样的手法描写主人公
·历史片:发生在过去
·科幻片:人物出现在不同的现实中,通常是未来或太空
·体育片:体育项目以及属于某项运动的场所
·战争片:战场以及属于某场战争的场所
·西部片:美国西部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
●情绪
·动作片:通常包含一场“好”“坏”之间的道德争斗,通过暴力或物理力量进行
·冒险片:包含危险、风险、和/或机遇,经常含有高度幻想
·喜剧片:试图引发笑声
·剧情片:主要关注角色的发展
·幻想片:现实之外的玄想虚构(例如:神话,传奇)
·恐怖片:试图引发观众的恐惧
·推理片:通过发现与解决一系列线索从未知到已知的前进过程
·爱情片:详述浪漫爱情的元素
·惊悚片:试图引发观众的兴奋或紧张
●形式
·动画片: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制作的静态图片连续呈现制造的动态错觉
·传记片:不同程度改变事实基础,将真人的生活戏剧化的影片
·纪录片:对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追踪,用来获得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理解
·实验电影(先锋电影):为测试观众反应或拓展影片制作/故事呈现的边界创作出来后公映的影片
·音乐片:不时用所有或部分角色歌唱穿插的影片
·短片:在较短时间内努力包含“标准长度”影片的诸元素
●年龄
·儿童片:幼儿电影,与家庭片相比,并不试图吸引幼儿以外的观众
·家庭片:试图吸引各年龄层人士,且适合幼儿观众观看。例如迪斯尼影片
·成人片:仅为成年观众准备的影片,内容可能含有暴力、使人不安的主题、淫秽语言或明确的性行为。成人片也可能作为色情片的同义词使用
影片类型批评:
类型不是什么?
影片分类手段除类型外还有其他标准。例如作者(auteur)标准根据导演划分影片。有些分类标准也被随意称为类型,但这样的定义是有问题的。例如,独立电影有时被当作类型,但实际上独立制作不能决定影片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影片可以属于任何类型。
有人认为类型需要与影片风格进行区别。影片的风格涉及摄影、剪辑、音响等,某种风格可以运用于任何类型。影片类型确定的是影片最明显的内容,影片风格则确定用何方式将这(些)类型呈现于银幕上。风格可以由情节结构、场景设计、灯光、摄影、表演以及其他有意图的成片艺术元素决定。也有人说这种区分过于简单化,因为有些类型主要是通过其风格识别。许多史家就黑色电影展开争论,焦点在于其究竟是一种类型,还是只是全盛期常被效仿的一种影片制作风格。
影片类型可以定义吗?
类型通常是一个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作品跨越了多种风格。就这一点,电影理论家史录伯(Robert Stam)写道:
一些持续存在的疑问始终困扰着类型理论。类型真的在世界中“在那儿”,还是仅仅是分析家的构造?类型有有限的分类法还是原则上是无限的?类型是时间无关的、柏拉图式本质还是短暂的、受时间限制的实体?类型是受文化限制的还是跨文化的?……类型分析应该是描述性的还是说明性的?
……
有些类型是基于故事内容的(战争片),有些则是从文学(喜剧、情节剧)或其他媒体(音乐剧)借用而来。有些基于演员(阿斯泰-罗杰斯片)或票房(票房大片),有些则基于艺术状态(艺术片)、种族身份(黑人片)、地域(西部片)或性取向(酷儿片)。(史录伯2000,14)
许多类型是由观众或相应的支持出版物如杂志、网站建立的。难以用类型划分的影片通常不太成功。因此,影片类型在行销、批评与消费领域也有用处。
好莱坞故事顾问图毕强(John Truby)说:“……你必须知道如何超越种类(类型),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原创与惊讶的感觉。”[1]有些编剧将类型作为决定剧本使用何种情节或内容的手段,他们通过学习某些类型的影片得到范例。这也是某些编剧得以将成功影片的元素复制到新剧本中的方法,但这类剧本通常原创性不足。正如图毕所说,“编剧对写类型剧本所知甚多,但未曾加工该类型的节奏,使其以原创面孔出现。”[2]
对编剧来说,违反既有作品中的元素,使用不同或相反的元素是有意义的。原创性与惊讶是形成优秀电影故事的元素。例如,意大利西部片为人所熟知就是因为颠覆了西部片的类型,让好人既坏又好。在此之前,西部片有一些如今称为类型俗套(genre clichés)的内容,例如好人戴白帽,坏人戴黑帽,好人永远在决斗中胜出。在意大利西部片打破了类型“规则”后,俗套西部片也消失了。
参考资料:www.kaixinba.net.cn
C.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有哪些文化负载词关于生态,物质,社会,语言宗教文化
摘要 2014年3月4日,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去世。两年之后,他的遗作《百鸟朝凤》终于上映。4日晚,吴天明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于他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首映礼。谢飞、凯歌、黄健中、何平、管虎等数十位业界名人特来为作品助阵,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也出席首映礼并发言。近日,《百鸟朝凤》将“迎战”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5月15日 《南方日报》)
D. 什么是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20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E. 电影按照题材都有哪些分类,分类标准又是什么
大体分 :
动作 / 伦理 / 恐怖 /喜剧 / 动作 /战争 / 灾难 /剧情 / 惊悚 / 几种 。
商业片专指向票房 ,从编剧到主演均从此角度考虑 。
文艺片则反其道行之
文艺片,全称“文学艺术片”,这个词应该是偏正结构,“文学”修饰“艺术”,而不是并列结构。
本意为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 ,现在已经是专门针对商业片讲的了。
F. 《可可西里》与《2012》:中西方不同的生态关怀与文化取向,你怎么看
这位具有特殊身份的记者视角的设定对于电影文本的生态伦理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有一半藏族血统。当他们从北京来到可可西里时,他们似乎在精神血液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对这里的人、动物和山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电影经常用他的眼睛展现这片土地令人敬畏的纯粹之美。
他和这里的中国和西藏同胞也有着无形的特殊感情,更加体贴地关心和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所以,他眼中的可可西里,不仅仅是一个“奇观”,更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人情,都是这个生态环境的自然部分。保卫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已经成为可可西里人的自然选择。因此,台日和他的山地巡逻队成员的非凡英雄行为既令人敬畏,又容易被普通人理解,他们的悲惨牺牲甚至可以更令人震惊。
有了这样的艺术处理,影片成功摆脱了中国主流电影所使用的英雄叙事公式。
同时,记者毕竟是局外人,在北京接受过良好的现代法学和新闻采访教育,这让他与可可西里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能够更理性地审视这里的人类危机和生态灾难。
记者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和对叙述者角度的关注模拟了观众相对于可可西里的身份和角度。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自觉地认同了记者的叙事视角并受其引导,在价值判断、伦理体验等诸多方面与记者叙述者保持着相同的状态。
这样,通过记者特殊的叙事视角,影片不仅成功地让观众从视觉层面触摸到了可可西里的生态灾难和由此引发的人类危机,而且将这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情感到心理再到理性思考渗透到观众中,令人难忘,具有启发性。
可可西里显然抛弃了好莱坞生态灾难电影中常见的二元思维。而看似天人对立的故事,却蕴含着东方方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不同于《永别了亚特兰蒂斯》在灾难中的自我救赎意识和人类对天的胜利,可可西里人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虔诚和敬畏,在自然的强大力量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但同时这种看似渺小的生命又是那么顽强,不屈服于自然的严酷,无论是日本和泰国守护藏羚羊,还是偷猎者进行生态破坏。
与电影中蕴含的生态思维相一致,《别了亚特兰蒂斯》基本上使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无论是外聚焦叙事还是零聚焦全知叙事。人物惊恐的表情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毁灭性场景交替出现,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惊险刺激,另一方面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可可西里,几乎完全不需要比较蒙太奇,但是象征性的蒙太奇手法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伦理,比如流沙吞噬了巡山队员后的宁静山川画面,一大片藏羚羊皮在阳光下刺眼,偷猎者在暴风雪中萎缩等等。,默默地传达了可可西里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共同分担的深深的悲哀,以及这种悲哀中蕴含的坚韧。
这种艺术处理使得可可西里超越了一般的善恶美名,对人性和生态有着极大的关注。
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曾主张,人们不仅要把地球看作一个可用的东西,而且要把它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和爱护。
当人们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开垦土地、砍伐树木、捕猎动物时,也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表现出尊重,谦虚谨慎。
像《永别了,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好莱坞生态灾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对生态危机和生态问题的关注,让人们警惕生态灾难。然而,人为创造的世界毁灭和拯救的画面本身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仍然延续着自然是人类创造的反生态宗教思想。
“可可西里”以简单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实现了对消费主义的顽强抵抗,就像可可西里人以生命为代价,抵抗了欧美市场藏羚羊绒的变态消费,代表了东方生态理念的形象书写。
中西方生态电影形象背后的价值选择以及由此决定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伦理的差异,提醒我们反思人类在利益生存和生态平衡之间做了哪些努力,如何达到真正的生态伦理关怀,以及这种真正的生态关怀如何以更加合理和适度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影视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而不被娱乐消费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