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漫威电影中强大的机器人有哪些
我认为,漫威电影里的机器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各自强大。 在神奇的宇宙中,有很多我们喜欢的超级英雄。自2008年漫威漫画进军中国以来,我们认识的著名超级英雄包括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等。他们都有各种能力。例如,钢铁侠可以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机器人,而美国队长是一个增援者,拥有许多比普通人更强的能力。雷神是众神之父奥丁的儿子,他可以控制雷的力量。此外,绿巨人、娜塔莎和鹰眼也非常强大。
这个机器人同时出现在电影《雷神》中。起初,他被奥丁指派看守约德海姆冰河巨人的宝藏。但后来,洛基篡位后,下令驱逐舰的装甲摧毁来到地球上的雷神,所以我们看到雷神与驱逐舰装甲战斗的场景在最后。所以我认为,漫威电影里的机器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各自强大。
B. 求一张背景丰富的机器人图片谢谢
网络图片、搜狗图片、图片素材网站,你可以去找找找
C. 这张图片上的机器人是哪部电影上的
I, Robot <我,机器人>
其它译名: 《机械公敌》《智能叛变》
出品时间: 2004年
出品公司: Canlaws Proctions 等
制片地区: 美国 / 德国
导演: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编剧: 伊萨克·阿西莫夫等
主演: 威尔·史密斯 詹姆斯·克伦威尔 布丽姬·穆娜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科幻 / 悬疑
片长: 115分钟
上映时间: 2004年7月16日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于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并计划达到平均每5人便可拥有1个。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留恋以往简单生活,爱听老歌,喜欢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尔·史普纳接受了此案的调查工作。他根据对朗宁博士生前在3D投影机内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对自杀现场的勘查,怀疑这起案件并非人类所为,而公司总裁劳伦斯·罗伯逊似乎也与此事有关。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帮助下找到答案。向来崇尚逻辑与科学的苏珊坚信,机器人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人类进步,而且决不会违背“三大安全法则”对人类有所伤害。过去的经历令史普纳对机器人深感厌恶,对于机器人安全性的怀疑与苏珊的坚定南辕北辙。
史普纳发现了一个名叫桑尼的机器人极有可能就是奉命杀害朗宁博士的“凶手”。在追捕中他发现桑尼不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拥有酷似人类的情感。讯问中桑尼告诉史普纳,他并没有杀害朗宁博士,而是在帮助他做一件事情。劳伦斯以只有人杀人才能定罪,机器人杀人只能认定为“工业意外”为由将桑尼带回公司。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却更坚定了史普纳追查到底的决心。
史普纳继续追踪一切与朗宁博士有关的资料。深入的调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机器人的追杀,显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纳于死地。苏珊来到史普纳家中,告知在对桑尼的检查中发现,他不仅是完全超越了旧型号的新一代机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做任何事情。
苏珊无意中惊讶地发现,史普纳原来是一个利用高科技修复合成的人。史普纳向苏珊讲述了他几年前经历的一场严重车祸。前来救助的机器人以存活率为依据,放弃了一个12岁女孩的生命,这就是他对机器人冷酷无情、深感厌恶的原因。劳伦斯承认他知道确实存在着能够超越三大安全法则的机器人,而自己也在尽力挽回这个由朗宁博士犯下的错误,并要求苏珊尽快将桑尼销毁。桑尼将自己的梦画在纸上交给了史普纳,希望这个被朗宁博士载入的信息能够对他有所帮助。在执行销毁命令时,苏珊使用调包计将桑尼救出。
根据桑尼梦中的情景,史普纳寻察到一个机器人的存放基地。他发现一项所谓“人类保护计划”正在实施。新一代NS-5型机器人正在基地奉命销毁所有旧型号机器人,然而这仅仅是计划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大批新型机器人走上街头命令市民回到家中,并对抗议的市民实行宵禁。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时机器人已完全不受人类操纵,整个城市顷刻间被它们所控制。苏珊也被自家的机器人限制了自由,幸好史普纳及时赶到将她救出。
史普纳、苏珊和桑尼一起来到USR公司总部,却发现劳伦斯已死。史普纳忽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怀疑的其实并非人类。真正的幕后操纵者竟然是公司名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统。正是“她”利用上层控制系统囚禁了朗宁博士并对机器人进行操控。“薇琪”的影像出现在他们面前。“她”认为人类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国家发动战争,人类摧残地球,而机器人则必须拯救人类,保证人类的持续存在发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线路控制了NS-5的程序来实施拯救计划。
真相大白,而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用抹除剂摧毁“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统,制止这场人类的灾难。大批受到控制的机器人向他们涌来。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纳米机器人终于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统,“人类保护计划”的所有命令随即终止。城市恢复了正常,机器人重新开始为人类服务。史普纳也终于消除了对机器人的怀疑和厌恶,与桑尼成为了好朋友
D. 电影里的机器人和人类什么关系
母子
E. 这图片里面的机器人是现实中的还是科幻电影中的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不是科幻电影里的。一个能自己搭乘电梯为客人端茶送水的机器人,由Savioke公司开发,望采纳答案~~~楼下那个人发的是病毒,不要点击!
F.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G. 一部美国未来机器人电影
你看一下
《人工智能》
http://ke..com/link?url=_XAu1UeD7Isorh9OS2M9HD7XXHik5-C8mmpin325TmyPXFEQmq4r-sqJpeUrETbV_PuKX3hCIa
电影剧情
这是一个自然资源有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你可以对你的住所进行监控,对自已的饮食进行精心地制作,而为你服务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人类本身,而是一个机器人。诚然,园艺、家务、友谊----机器人可以满足你除了爱以外人类的每一个需求。[1]
人工智能
在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赋予机器人以情感是最富有争议的,也是最后未能做到的事。通常机器人被视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装置,人们认为他们不会具备感情。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时代的需要就使这种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终于,Cybertronics Manufacturing制作公司着手解决了这个问题,制造出了第一个具有感情的机器人。
他的名字叫大卫(David,海利-乔-奥斯蒙特饰,Haley Joel Osment)。
作为第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大卫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萨姆-罗伯兹饰,Sam Robards)和他的妻子(弗朗西斯-奥康娜饰,Frances O'Connor)的一个试验品,他们夫妻俩收养了大卫。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却最终因病被冷冻起来,以期待有朝一日,有一种能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会出现。尽管大卫逐渐成了他们的孩子,拥有了所有的爱,成为了家庭的一员。但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卫的生活无法进行下去。
人工智能 截图(20张)
人类与机器最终都无法接受他,大卫只有唯一的一个伙伴机器泰迪(Teddy)----他的超级玩具泰迪熊,也是他的保护者。大卫开始踏上了旅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发现在那个世界中,机器人和机器之间的差距是那么的巨大,又是那么的脆弱。他要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早在20年前就有了推出《人工智能》的构思,重点刻画一个代表未来技术条件下思维的人物形象。该片最终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老朋友,奥斯卡获奖导演/编剧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担任了此片的导演兼编剧。斯皮尔伯格曾表示,"在20世纪的80年代,斯坦利-库布里克就把我当作十分信赖的朋友,告诉了我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美丽得让人无法忘记的一个故事。我想也正是科学和人性的魅力才让斯坦利急不可待地告诉了我这个故事。他‘走’了以后,我特别想完成他的遗愿”。
H. 电影《未来机器城》中有哪些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讨论:影视剧作品需不需要“三观正”?的确,不需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帮我们解读人性,但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就不会做出坏事,反派也会有难言之隐,结局也不一定就事事都善恶终有报。毕竟人物应该是立体多维的。
如果你决定带小朋友去看这部《未来机器城》,也记得一定要告诉他们: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个熊孩子,世界上不是只有你有委屈。
偶尔不开心没关系,但咱还是要做个好人。
无论如何这部中国人深度参与的机器人题材的动画长片,是一次难得的尝试。我们如何与机器人相处,这是未来社会的日常。《未来机器城》给观众印象最突出的设定,其实还是故事里的机器人完全与绝大多数西方影视剧中习以为常的“机器人三定律”不相干,阿西莫夫对于机器人存在价值的框定是一种基于人类优先的绝对前提。
I. 想要几张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图片,外形轮廓近似人的,比如电影《我,机器人》(好像也叫《机械公敌》)里的
J. 电影中的黑科技能够在未来世界里出现的有哪些
未来黑科技有
人形机器人
全息图
飞行汽车
仿生学
人形机器人:《星球大战》电影中人形机器人无处不在。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机器人都是专门设计的工业机器人。它们与我们完全不一样,而且不会像电影中的C3PO机器人一样与我们进行交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2012年到2015年间举办的机器人挑战赛是一场国际性的技术研发竞赛,这场赛事给予机器人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赛团队需要打造出能够在人造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虽然波士顿动力研发的阿特拉斯机器人无法讲话,但是它足够灵敏而且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后空翻。丰田汽车打造的THR3机器人能够实现远程操控来模仿操控者的动作。其它的机器人设计了人机互动功能。
最接近于《星球大战》电影中全息图的就是HoloLamp公司的投影技术,工程师们研发的投影设备会投射扭曲的2D图像让大脑误认为是3D图像。由于这种设备必须追踪使用者的面部来维持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只能针对单人使用。这也就是说我们与《星球大战》电影中的那种全息通讯能力还有一段距离。Roberts认为,像微软的Hololens那样的增强现实头盔最终将提供更灵活的方法让我们获得类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