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雪绒花的词作者是谁曲作者是谁
《雪绒花》词作者 哈默斯坦 和 曲作者 罗杰斯。
生平简介: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1902—1979年),美国作曲家。出生于美国长岛市。罗杰斯在一个宽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音乐戏剧。14岁时第一次尝试写歌。1981年他认识了词作家劳伦茨·哈特,两个人立刻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1952年他们因为《加里克狂欢》(The Garrick Gaieties)写的歌曲《曼哈顿》与《伤感的我》而开始出名。20年代晚期与30年代早期,虽然他们创作的音乐剧只获得了一般的成功,但剧中的歌曲很动听并且单独地取得了成功。30年代早期,罗杰斯与哈特一起在好莱坞工作,回到百老汇后,1935年他们写了音乐剧《庞然大物》、《足尖上》(1936)、《臂弯里的宝贝》(1937)、《我最好是对的》(1937)。1938年,他们写了两部音乐剧《我娶了个天使》和《西来库斯少年》。他们合作的歌曲还有《太多姑娘》、《更高、更高》(1940)、《派·卓依》(Pal Joey,1940)中的歌曲。他们合作的最后一个剧目是《朱比特所为》(1942)。罗杰斯与哈特的合作天衣无缝,罗杰斯极富作曲天才,特别了解爵士乐风格。哈特很有天赋,但和罗杰斯的联手总有些不协调,他写的东西带讽刺性,有特定的流派,擅长利用连音节的韵律,长于事后填词。罗杰斯是一个严谨的人。他在哈特之后的同路人是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汉默斯坦在音乐风格上及在个性特点上都与哈特完全不同,他把较早期的音乐剧(汉默斯坦比罗杰斯大7岁)中的精华带入了新的合作之中。他们的作品是美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们把歌曲与故事脚本融为一体,并能推动剧情的进展和角色的发展。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剧目是《俄克拉荷马》,1943年3月31日在百老汇上演,该剧总共演出2248场。剧中的歌曲有:《啊,多美的早晨》、《有花边顶蓬的四轮马车》等。1945年,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合作推出了《旋转木马》。该剧没有《俄克拉荷马》那种轻松愉快型的主题,而表现了人的更深刻以及更沉重的感情。有些音乐段落和独白像是在大歌剧中的表演,这也是罗杰斯特别钟爱的。在整体创作上,它明显地与《俄克拉荷马》一脉相承,非常流畅自然地把歌、景、剧情串连为一体。该剧于1945年4月上演,共演出890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9年,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合作推出《南太平洋》,这是一个有关二战海军官兵的故事。
1951年,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创作了《国王与我》,再度把大量舞蹈运用于音乐剧。歌曲创造出了一些经典作品。百老汇重演是1996年,获最佳重演音乐剧托尼奖。《国王与我》,也是一部在舞台和电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罗杰斯在50年代的杰出剧作不很多,但仍奉献不少好歌,其中有音乐剧《我与朱利叶特》中的《唯一的爱》。罗杰斯与汉默坦合作的另一部音乐剧《灰姑娘》(1957)是为了电视而写的。1958年,这对搭档带着音乐剧《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回到百老汇,剧中的佳作歌曲是《很高兴我是个女孩》。1959年,这对搭档上演了他们最成功的作品《音乐之声》——他们的最后一部合作作品,这以后他们结束了在百老汇的职业生涯。在《音乐之声》首演8个月后,汉默斯坦就因癌症不愈而离开了人世。6年以后,它被搬上了银幕,由朱莉·安德鲁丝(Julie Andrews)主演,成为本世纪红得发紫的音乐电影,在中国上演后成为中国观众最喜爱的电影之一。片中的《雪绒花》是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合作的最后一支歌。罗杰斯和汉默斯坦还有几部相当重要的合作作品。如1947年的《快板》(Allegro)、1953年的《我与朱利叶特》(Me and Juliet)、1955年的《管道之梦》(Pipe Dream )和1958年的《花鼓歌》。
罗杰斯是一个极具适应能力的作曲家。与哈特合作时,他谱曲,哈特填上圆滑而诙谐的歌词。相反,与汉默斯坦合作时,罗杰斯根据汉默斯坦写的词谱上曲,这就需要某种能力,以适应舞台上还未展开的情节的发展。在他生命快结束的几年里,罗杰斯得到了很多荣誉,包括一项托尼特别奖。1993年,为了纪念他与汉默斯坦合作50周年,百老汇上演了一部纪念性的轻歌舞剧《歌唱之夜》,剧中集中了他俩创作的歌曲。20世纪百老汇音乐剧的第二个纪元以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音乐之声》划上了句号。
只有他的
② 《雪绒花》这首歌好像源于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啊
《雪绒花》故事:一个纳粹奥地利修女是一个富有家庭的家庭教师。纳粹的所作所为不习惯,他们逃到了美国,组建了一个TRAP家庭合唱团来访问这个国家。这个故事非常感人。
《雪绒花》通过赞美这朵美丽的国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对故乡的真挚爱。影片中,雪绒花的旋律重复了很多次。当拒绝为纳粹效劳的上校准备带全家去冒险时,他把他最喜欢的歌曲《雪绒花》献给了家乡的父母。
但在歌曲结束之前,声音哽住了。她的妻子玛丽亚加入了合唱,把电影推向了最激动人心的高潮。
(2)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扩展阅读: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雪绒花》汉语歌词:
雪绒花,雪绒花
清晨迎接我开放,小而白
洁而亮,向我快乐地摇晃
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
雪绒花,雪绒花
永远祝福我家乡
③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
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④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充满浪漫色彩的歌曲。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并收录在专辑《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中。
该曲得名于阿尔卑斯山间常见的一种小花高山火绒草,自《音乐之声》上演以来迅速流行,许多人甚至将其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一些卫理公会团体遇将其重新填词后作为赞美诗演唱,这导致该曲的版权持有者警告要将这些团体告上法庭。
《音乐之声》的结局
电影《音乐之声》结局上校与玛利亚结婚后二战爆发,上校一家人最后成功逃亡幸福生活在一起。上校和男爵夫人退婚之后,玛利亚也明白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两人决定一起结婚,可是不久后二x爆发,上校的爱国情怀遭到纳x的追杀,最终上校带着一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后逃出生天。
⑤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雪绒花这首歌的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而且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雪绒花作品分析:雪绒花这首乐曲旋律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A乐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乐段,第一乐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乐段材料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雪绒花秉承了精良的制作水准,以欢快的旋律,温馨的笔触演绎出歌者纯洁真挚的情感。细腻温婉的编曲加以真挚动情的演唱,成功地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节日氛围。年轻人之间的爱慕与思念,如倾诉般,在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中娓娓道来,更是为听者在脑海中展开一幅精美绚烂的节日画卷。
⑥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6)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⑦ 创造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这首歌是《音乐之声》(1965年初搬上银幕)的插曲之一。
这首歌把edelweiss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类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难怪男主人公在开始唱之前对观众说他要唱首情歌。不错,他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一生长在高山的植物,更主要的是,他通过这“小而白、洁又亮”的小花儿保佑自己的祖国永远平安、顽强。
这首歌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
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创作背景
《雪绒花》(Edelweiss)是《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的相关内容: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军官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瑞士。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之后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在上校 的示意下奥地利观众都激动地与他们合唱了起来。
还有一次出现是上校弹着吉他为孩子们唱的,上校唱了一段,大女儿也唱了一段。
⑧ 雪绒花歌词
歌词:
雪绒花 (Edelweiss) - 儿歌
词:理查罗杰斯
曲:奥斯卡汉默斯坦
雪绒花,雪绒花
每天清晨欢迎我,小而白
纯又美,总很高兴遇见我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愿永远鲜艳芬芳
雪绒花,雪绒花
为我祖国祝福吧,雪绒花
雪绒花,每天清晨欢迎我
小而白,纯又美
总很高兴遇见我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愿永远鲜艳芬芳,雪绒花
雪绒花,为我祖国祝福吧
(8)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扩展阅读: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⑨ 1959年音乐之声的插曲叫什么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该曲得名于阿尔卑斯山间常见的一种小花高山火绒草,自《音乐之声》上演以来迅速流行,许多人甚至将其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一些卫理公会团体遇将其重新填词后作为赞美诗演唱。
作品分析
《雪绒花》这首乐曲旋律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A乐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乐段,第一乐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乐段材料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雪绒花秉承了精良的制作水准,以欢快的旋律,温馨的笔触演绎出歌者纯洁真挚的情感。细腻温婉的编曲加以真挚动情的演唱,成功地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节日氛围。年轻人之间的爱慕与思念,如倾诉般,在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中娓娓道来,更是为听者在脑海中展开一幅精美绚烂的节日画卷。
⑩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是哪一首
雪绒花。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简介
这首歌把edelweiss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类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难怪男主人公在开始唱之前对观众说他要唱首情歌。
不错,他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一生长在高山的植物,更主要的是,他通过这“小而白、洁又亮”的小花儿保佑自己的祖国永远平安、顽强。
这首歌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