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80年代农村题材的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80年代农村题材的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良家妇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TmFoHoCGDHHMQvxEx9dpAw
⑵ 求国产老电影,东北农村题材的。类似李保田主演的《过年》这种。。。。。最好是以东北的冬天为背景
《天堂之路》反映农村打工妹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边》是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红了》是一部反映农村干部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会说话的风筝》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证书》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
《果实》一部勾勒陕北农村风情画卷的影片
《燕衔泥》新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电影
《圣水湖畔》 20集电视连续剧 讲述了一个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的故事。
《稻花飘香的季节》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本剧——以江汉平原上由两个行政小村并村后的变革与发展为主题。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边》 这是讲述一名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烧锅屯钟声》8集农村题材连续剧 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进驻烧锅屯,为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烧锅屯终于有了掌声与笑声。
《山坳里的庄户人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该剧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农村青年农民的生活
《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奔小康过程的现实题材作品
反映8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
《生财有道》
《月亮湾的笑声》
《喜盈门》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相信至今仍为人们所记得。这些电影,影响了无数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⑶ 上世纪70、80年代反映农村的老电影有哪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老影片许多。像《青松岭》《喜盈门》《春苗》《金光大道》《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等。
这此当今农村故事的喜剧片大多数反映七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精神实质,反映新时期农户为早日改进社会主义社会乡村新风貌,勇于同一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的红色精神。
70时代乡村老电影大全有《侦察兵》,《闪闪的红星》,《黑三角》,《渡江侦察记》,《小花》,《火红的年代》,《创业》等。
80时代农村老电影有《人生》,《大桥下面》,《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红高梁》,《芙蓉镇刁,《牧马人》,《骆驼祥子》,《知音》,《喜临门》,《月亮湾的笑声》,《天云山传奇》,《庐山恋》,《第二次握手》,《戴手铐的旅客》,《城南旧事》等。
⑷ 80年代好看的老电影(十部80年代最美的老电影)
时光的胶片,记载着纯真年代最养眼的靓影,
80年代老电影,封存着一代人最美的回忆。
十部80年代老电影合集!
祝观影愉快!
01《街上流行红裙子》1984
导演: 齐兴家
编剧: 马中骏
主演: 赵静/姜黎黎
类型: 剧情
十部80年代最美的老电影!有没有你的梦中女神?(点击这里可以看所有相关电影)
齐兴家执导,赵静、姜黎黎等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棉纺厂女工、青年劳模陶星儿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生活之美的故事。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部时装主题电影,接到该片的拍摄任务时,姜黎黎刚做完手术,还在治疗期间。她不顾病痛接受了齐兴家导演的邀请,一边拍戏一边治疗。
每次拍完戏回到招待所,她都累得一动不动,但是第二天照常参加拍摄,决不耽误工作。
由于该片与时尚有关,导演自己翻了不少时尚杂志,还三次派服装员到深圳蛇口买港台流行的衣服。
把戏里的衣服穿到公园或南京路试着走走,观察有没有人关注,发现回头率低,就又到蛇口买服装。
女主角穿的红裙子最终是在上海服装研究所制作的,经在街上检验回头率高才拍板定下来。
02《红牡丹》1980
导演: 薛彦东/张圆
编剧: 阎丰乐
主演: 姜黎黎/孙树林/高保成
类型: 剧情
阎丰乐编剧,薛彦东 张圆联合执导,姜黎黎、孙树林主演。讲述了旧社会马戏明星红牡丹及其师史妹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的故事。
由于故事内容是中国民间杂技艺人的悲苦人生,剧组为了拍好此片,到著名的杂技之乡采风,并以当地著名的杂技班班主作为原型。
姜黎黎在影片中的回眸一笑,雪为肌肤,花为容貌,梨涡浅笑,成为少女偶像,她的明星生涯从此开始。
该片自放演后,由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歌《牡丹之歌》广为流传,至今不衰。姜黎黎因为拍了《红牡丹》后红极一时。
03《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导演: 张其/李亚林
编剧: 张弦
主演: 沈丹萍/贺小书/杨海莲
类型: 剧情
张其,李亚林联合执导,沈丹萍、贺小书等主演的爱情片。
荒妹从小对男生产生戒备心到喜欢荣树,再到被迫嫁人还钱反抗,恰好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她终于勇敢面对爱情的故事。
沈丹萍此时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因在片中扮演女主角荒妹,从此走红影坛。
04《明天回答你》1981
导演: 王亚彪
编剧: 王兴东
主演: 杨蓉/孙彦军
类型: 剧情
失去丈夫的某机车厂女工程师卢曦,与青年工程师冯少衡,正在进行车床自动化的研究工作。
这一科研项目得到了部里的批准和厂领导的支持。
厂里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电子班,但车间主任冯德昌对儿子冯少衡与卢曦的科研工作却持怀疑态度。
两人为了四化建议,全力投入到科研中。
影片响应影响却聚焦现实和发展,少许回忆只为交代现实人物关系来龙去脉。
触及断交、暧昧和分手,结局按现在标准有点不尽人情,却立意高远超越自我,稍出意料却有令人敬佩的崇高!
05《知音》1981
导演: 谢铁骊
编剧: 华而实
主演: 王心刚/张瑜/英若诚
类型: 爱情/历史/剧情
华而实编剧,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执导,王心刚、张瑜、英若诚主演。
影片描写了民国初年,护国儒将蔡锷在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掩护下,冲破袁世凯的监控,回滇兴师讨袁的故事。
当年的电影人对于作品的态度之严谨是现在一些投机倒把的制作方拍马也及不上的。
片中的古琴是真正用于演奏的琴而非道具,演员也是经过专业古琴培训的,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前辈也在片中出镜并为影片配乐。
正是这些前辈的专业和严谨才成就了这部经典的影片。
张瑜饰演小凤仙,1980年因在影片《庐山恋》中饰周筠,获得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和郭凯敏一起成为80年代一对家喻户晓的银幕情侣。
同年在影片《巴山夜雨》中饰刘文英,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1981年主演影片《知音》和《小街》,让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内连获四冠的演员,分别为: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
06《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
导演: 姜树森
编剧: 李玲修
主演: 方舒
类型: 剧情/爱情
根据蒋子龙的同名小说改编,以解净、刘思佳等几个性格各异的青年人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讲述了青年人在经历了 的磨难后,在建设时期端正思想、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
作为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本片没有将目光投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硝烟中的英雄人物,历史风云,也没有树立品格高尚毫无瑕疵的典型人物,
而是将目光聚集到了一个当代都市工厂里的年轻的身上。
她相貌平平,没有什么手腕,带着几分羞涩,意志也没有钢铁般坚定,不想干了还会找书记哭鼻子。
她是一个先知或人生导师,具有几乎洞察一切的能力,她的话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她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不仅为了融入基层可以学抽烟学喝酒,更可以为了别人,或者说自己人民的幸福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情。
她更是一个拯救者,她让刘思佳、叶芳、何顺走出了过去笼罩在各种阴影下的生活,迈向了人生的新阶段。
影片在叙事上采用闪回和插叙的手法,但手法成熟不露痕迹,循序渐进地将剧情推入高潮。人物塑造饱满,性格鲜活。台词精辟,引人深思。
07《丝路花雨》1982
导演: 颜学恕
编剧: 赵之洵
主演: 贺燕云/柴怀民
类型: 音乐/古装
取材于著名的敦煌壁画。在唐代的河西走廊,飓风骤起,将波斯商人伊努思带领的商队卷入了风沙之中,伊努思被埋在沙堆里。
中国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无意中发现了伊努思,及时救了他。
莫高窟内,女儿的舞姿,激发了神笔张的灵感,绘出了敦煌壁画中的衡世珍品《反弹琵琶伎乐天》。
影片熔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
它被称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情节之外,这是一部美的电影。
刨除画质不清晰的影响,画面质感几乎可以媲美敦煌壁画,人物舞姿妙曼身段灵活,将琴技与舞技融为一体,瞬间的反弹琵琶之绝妙被画师一笔千年流传于世。
而本片作为舞剧,一无对白二重配乐,恰到好处的帮助观众感受舞乐传达的情绪。
08《张铁匠的罗曼史》1982
导演: 齐兴家
编剧: 齐兴家
主演: 王馥荔/侯冠群
类型: 剧情
齐兴家执导,王馥荔、吴冠群主演,改编自张一弓的同名小说。
通过张铁匠一家悲欢离合的坎坷命运。
影片延续了80年代初期文艺作品的伤痕风格。
镜头语言丰富,善用蒙太奇,音乐鲜明且具有中国乡土特色,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情绪和影片氛围。
09《大桥下面》1984
导演: 白沉
编剧: 白沉
主演: 龚雪
类型: 爱情
白沉导演,由龚雪、张铁林主演,讲述了个体裁缝秦楠在修车匠高志华的帮助下,摆脱十年浩劫带来的心灵阴影。
向世俗观念和命运挑战,追求幸福爱情、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这是一个朴素真挚的故事,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但是两个人连一个爱字都没有,更没有亲吻拥抱,就是那么静静的流淌在你心里一丝温暖和坦诚。
温馨的情感,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实实在在的做着最普通的事情,过日子。
龚雪本人在电影里的表演非常出色。
她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演绎了一个女人的忧愁,惊恐,怀疑,试探,快乐,十分细腻传神。
凭借《大桥下面》中的秦楠形象,龚雪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的最佳女演员,并且观众选票和专家评选意见空前统一。
10《多彩的晨光》1984
导演: 江雨声
编剧: 吴建新
主演: 龚雪
类型: 剧情
江雨声执导,龚雪、张铁林、王诗槐、李克纯、朱星火、谈鹏飞主演,讲述了雁玲从不懂事的女孩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故事。
角色表演自然,明亮的自然光线,僻远的海岛风光,整体的影像风格如海风般清新明快。
理想主义不知不觉就被现实击碎,平静且向上的生活背后往往是刻意隐瞒真相。
有人想要做个纯净的真实的人,可是每个人都是从浊水中长大的鱼,离开了束缚自身鱼缸,也到不了遥远的空中楼阁。
然而生活是有重量的,亭台楼阁再美也不如脚踏实地奋斗。
十部80年代最美的老电影!有没有你的梦中女神?(点击这里可以看所有相关电影)
看免费视频欢迎关注本经典电影推荐官
⑸ 为帮哥哥还债,供弟弟读书,农村姑娘进城当保姆:80年代老电影
《黄山来的姑娘》是一部于1984年上映的老国产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农村姑娘拎着一块肉,着急忙慌地从老式楼梯上跑下来,一路赶到卖肉的柜台,恳切地说称少了一两肉,镜头一转,是一脸精明的女主人,用手提称锱铢必较地验称着菜的斤两。
挺戏剧化的开头,塑造了一个农村与城市、雇主与保姆的对立,有点脸谱化的老套,以为会是个有时代印记的“阶层压迫”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却很惊喜,从黄山去北京做保姆的玲玲, 代表了在初步开放的80年代中,乡村对城市的试探与融入,在见证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乡村经济的苏醒与崛起。
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农村的实景部分,导演的设计十分巧妙,以暗写明的春秋手法,农村的一系列变化,通过保姆玲玲的家信、以及同乡的攀谈中逐层表现。作为电影主语的“黄山”,最终定格在玲玲与城市女孩星星共同归乡的展望上: “到时候农村和城市都一样了,到处是高楼大厦、电灯电话……”
电影有个镜头是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传来,一个穿牛仔裤、烫卷发的“时髦”青年载着女友,骑着摩托车亲亲热热的经过,背景是红白色的无轨电车以及自行车,玲玲很新奇地驻足观望,眼中闪着惊讶、新鲜、好笑又难以接受的光芒。
这份复杂的情绪表达非常细致真实,从保守的农村走入繁华的城市,局促不安的同时还有一份“本份”的自知,时代更迭,城市和乡村依旧存在难以融合的落差,放在今天,一个农村姑娘初站在摩天大楼之下,也会有这种未见过世面的无所适从。
不过电影并非在制造这种对立,而是通过玲玲的帮工生活,走入城市最为真实的烟火气里,呈现出复杂丰富的人性,有自私市侩的小市民,有热心相助的街坊;有知识分子的认真自律,还有老干部家庭的平等互爱。在立体的城市影像中,展现出玲玲的自尊自爱以及人与人间流动的温情。
玲玲一共服务过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也是八十年代北京市民阶层的一个缩影。 第一家齐家,家庭成员是齐母、在国外出差的齐父、哥哥大力和妹妹小娟。这家人工作于国企,居住的是带有电梯的高层。
第二家柳家,家庭成员是产妇红荣、婴儿以及未曾谋露面的丈夫。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人家庭,居住的是热闹、逼仄的胡同大院;第三家周家,老爷子是退休老干部,老太太知名书法家,还有个高中毕业醉心考歌舞团的孙女星星,住宽敞的四合院。
三个家庭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时代的一个切面。同时玲玲在三个家庭里的境况,亦是一个慢慢融入、感受到关爱的过程。
一、第一任雇主齐家,加深了玲玲对城市的隔阂
齐母与小娟对玲玲的态度,是高高在上傲慢。齐母总是怀疑玲玲手脚不干净,更谈不上对她人格上的尊重。中午吃饭,大力将一颗鸡蛋夹给玲玲,齐母迅速地截下,并把鸡蛋送入女儿小娟的碗里,说:“玲玲不爱吃鸡蛋,她在乡下早吃腻了。”体面的外表下,却对劳动者心存鄙夷,讽刺的是如齐母这样的人,现在仍旧存在。
小娟对玲玲颐指气使,在玲玲放过衣服的床上喷香水,要求玲玲帮她按摩,同时还控诉历任保姆的“劣迹”。玲玲试穿她的马甲,小娟让玲玲立刻将马甲洗了,没好气地说: “农村姑娘就要有农村姑娘的样子,不要打扮。”
尽管雇主对玲玲百般刁难,但为了挣钱她消化了这份委屈。直到有一回小娟的毛衣“丢了”,齐母一口咬定是玲玲偷的,将她的行李翻了个底朝天。后来发现是落在单位了,齐母叮嘱小娟不要告诉玲玲。
纯朴又倔强的玲玲花了快一个月工资买了件新毛衣给小娟,说自己洗的丢了她需要负责,但她毅然决定辞职,就在她出门的时候,听到小娟腹痛难耐痛苦地在床上呻吟,这个善良的姑娘二话不说,背起小娟就往医院赶去,幸亏送治及时,小娟才脱离了危险。
手术后的小娟满心愧疚,坦白她的毛衣没有丢,让玲玲不要走,玲玲第一次体会到城里人对她的真诚,还有工作带给她的被需要感,但之前的诬赖触碰到她的底线,她答应等小娟康复再走。
作为80年代从农村走入城市务工的保姆,在当时人口流动尚未解冻的背景下,不啻于是第一批出来闯荡的冒险者。城里人与农村人其实都在相互的想像壁垒中,互相都给对方贴了标签。
玲玲这样的人,正是将两个不相交的对立面相互融合的存在。齐家母女印证了玲玲想象中城市人的不近人情,而她们亦先入为主地给玲玲贴上缺乏教养的标签, 玲玲与第一个家庭的磨合,其实也是农村与城市的磨合,玲玲与小娟的和解,穿透的是城市第一层坚硬的外壳:偏见。
二、第二任雇主柳家,是玲玲对城市多面的认知
红荣条件并不宽裕,住在胡同大院一个小间里,丈夫工作未归,她咬牙请了玲玲来照顾月子。红荣和丈夫都是工人,平时都喜欢文学,因志趣相投而结合。丈夫的文章被一家杂志社青睐,聘请他去工作。从车间工人到杂志编辑,红荣很为丈夫自豪,和玲玲说起“柳大哥”,一脸幸福溢于言表。
为了省钱,整个月子里,红荣就吃了一只鸡,还舍不得地说“等柳大哥回来一起吃”,玲玲实在看不下,将鸡炖了“强硬”地让她喝汤。
转眼孩子满月,丈夫仍未归,还断了生活费,捉襟见肘的红荣已付不起玲玲的保姆费,心事重重地去找丈夫。深夜归来,红荣看玲玲和衣等睡着,替玲玲脱了鞋盖上被子。她将细心珍藏的定情手帕烧了,伏在书桌上低声啜泣。
玲玲明白了红荣的处境,介绍她来工作的同乡大妈给她另找了户人家,正好玲玲家里催促要钱,那户人家出钱比红荣高了近一倍,但善良的玲玲不愿离开拮据困难的红荣,情愿在休息日再去做一份工赚钱。
红荣知道了玲玲家里缺钱,让玲玲另找工作,她将自己的毛衣送给玲玲,感激她这段时间的照顾,两个互相心疼的女人相拥而泣。 繁华摩登的北京城,有许多像红荣一样艰难生存的底层群体,城市并非遥不可及的盛气凌人,它有落定到地面的烟火气,有悲欢离合、有人生疾苦。
最令人感动的,是红荣背着孩子上班后,本就缺钱的玲玲买下一只鸡炖好在炉子上才离去。红荣下班看着那锅鸡汤,温暖到泪流满面。 红荣的温柔隐忍,玲玲的情深意重,有着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傻气”,胡同里街坊邻居们的互助互爱,也让人看到冰冷的城市表象下,沉淀在市井生活里的“中国式的温情”。
三、第三任雇主周家,带给玲玲精神层面的升华
周爷爷是离休老干部,曾为祖国浴血奋战过的那一代人。他与周奶奶都有着知识份子经岁月积淀的温和内敛。对玲玲也像待晚辈一般疼爱。孙女星星是一个典型的追逐梦想的城市青年,对爱情、事业都有自己清晰的规划与追求,与第一个家庭物质虚荣的小娟形成鲜明对比。
在周家,玲玲感受到家人般的平等关爱,周奶奶每日教玲玲写毛笔字,对她严格要求。周爷爷从黄山 旅游 回来,特地给玲玲带来家乡的零食。星星艺考前,一直要求爷爷利用关系帮她打通门路,可能一个电话就能改变孙女的命运,但这个有原则性的老人,反对一切走后门行为,教育星星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赢取未来。
但因为别人走了关系,星星最终未能如愿。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星星积极的心态,她很快调整情绪,答应居委会的聘请,成为国营饭店的经理,将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 星星身上有80年代青年特有的朝气与热忱,有理想有情怀有拼劲。
玲玲在周家耳濡目染,不仅在文化素养上有所进步,精进了厨艺,更开拓了思维与眼界,随着哥哥戒赌经营养殖场盈利后,她在北京的工作不再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供给时,玲玲也开始思量自己的人生规划……
安徽是八九十年代出了名的保姆之乡,尤其是无为盛产保姆,这也和 历史 原因不可分割。当时有很多如玲玲一样的农村女孩融入城市,不乏有被雇主关照,重新获得教育机会,彻底改写人生的人。不过电影旨在表达玲玲的回归,并非是消极层面的城乡二元对立,而是通过新时代风貌的洗礼,重塑独立人格,为建设乡村经济添砖加瓦,在理想与拼搏之下,城市与乡村都是平等的。
相较电影的叙事脉络,个人觉得更为珍贵的是富含时代特性的影像 ,将时间定格,让我们得以看到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所特有的城市和人文风貌。 老北京流动的街景,各个阶层居住的建筑特色,带有时代印记的生活气息,故宫、北海、长城,地铁车站、公车立交、钟楼大院……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观众,也可以具像感受到那跨过时间纵度的热气腾腾、朝气蓬勃。
个人对于八十年代的了解来自于文学作品,感觉那是个美好又理想的时代。方兴未艾、百家争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近现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大多崛起于八十年代,诗歌与文学甚至是属于大众的,而不是现在的曲高和寡。比如剧中红荣的丈夫,就是一个因为热爱文学而被杂志社发掘的工人, 感叹80年代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但理想是有滚烫的去处和回应的。
电影纯净舒缓的节奏,镜头平实,并没有什么炫技的拍摄手法,但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身为保姆的玲玲,并不耻于自己的职业性质,而是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地对待工作。大妈对同乡玲玲事无巨细的帮助与照顾,玲玲哥哥创业缺钱,同做保姆的小姐妹虽没什么钱却慷慨解囊。
像大力、星星这样的有志青年,有坚定的精神追求,律己律人,那种积极向上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胡同大院里的人共赏一盆菊花,红荣热心的邻居们,主动帮她照顾孩子。老干部周爷爷清廉守正,周奶奶这样的老艺术家谦顺平和。 知识备受尊重、人情高于利益,精神比物质充足,难怪这样的80年代会被几代经历过的人集体怀念。
影片的结尾有些刻意的理想化,玲玲哥哥从沉迷赌博到踏实创业,也是从侧面反映自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在精神方面从混沌到觉醒的过程,亦是传统农村 社会 结构与经济结构奋进中的嬗变。乡村经济的发展,让玲玲这样走出去的农村人又走回来,镇上开了第一家饭店,“见过世面”的玲玲被邀请回去做厨师。星星陪玲玲踏上归乡的火车,她将目光瞄准乡村更便宜、绿色的菜蔬肉禽,准备与玲玲合作货源。
星星与玲玲这两个分别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女孩,代表了年轻的女性群体,她们亦在时代的红利中受益,自强自立,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追寻与价值实现。衡量一个 社会 的文明进步,就是自女性从经济至精神上的完全独立。从这一点来看,《黄山来的姑娘》是对时代的一曲诚挚讴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未来的展望与想象,现在基本都实现了。星星提到以后农村人富裕了会到城里 旅游 ,甚至走出国门,中国最早的出境游是1983年,不过短短三十多载,理想早已照进现实。1984年,上海才有私人电话安装,1988年第一条高速“沪嘉高速”始建成通行……
我们现在轻易拥有的一切,都历经过过于宏大的惊心动魄,时代所经历的,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多。
突然想到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写的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我们突然开始怀念逝去的年代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 《黄山来的姑娘》中,一个小保姆带给我的质朴与 淳真 。
-End-
⑹ 找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国产喜剧
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这部电影讲述了老农许茂和他的四个女儿在农村生活中的种种趣事,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家庭的温馨与幽默。
2. 《月亮湾的笑声》(1981):本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轻松诙谐的故事,表现了农村人民的智慧和乐观精神。
3. 《喜盈门》(1981):这部电影以一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80年代初中国农村生活的美好变化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4. 《喜鹊岭茶歌》(1982):影片以茶农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喜剧情节,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风貌。
5. 《咱们的牛百岁》(1983):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牛百岁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多个方面。
6. 《鼓乡春潮》(1983):影片描绘了湖南鼓乡的风土人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7. 《月亮湾的风波》(1984):本片以月亮湾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村人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一系列波折和笑话。
8. 《瞧这一家子》(1979):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家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70年代末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
9. 《甜蜜的事业》(1979):影片讲述了一对青年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故事,充满了乐观和幽默。
10. 《她俩和他俩》(1979):这部电影以两个家庭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婚姻观念。
11. 《小字辈》(1980):本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工厂里的生活故事,反映了80年代初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面貌。
12. 《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8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多彩多姿。
13. 《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幽默的情节展现了家庭生活的乐趣。
14. 《小小得月楼》(1983):本片讲述了一群孩子在得月楼酒店的有趣经历,充满了童真和欢乐。
15. 《快乐的单身汉》(1983):影片以单身汉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中国城市青年的生活状态。
16. 《邮缘》(1984):这部电影以邮政工作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温馨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17. 《阿混新传》(1984):本片讲述了一个名叫阿混的年轻人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城市青年的生活态度。
18. 《黑炮事件》(1986):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人在寻找丢失的象棋棋子“黑炮”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19. 《顽主》(1988):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改革开放时期追求梦想和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时代特色和幽默感。
20. 《哥们发财记》(1988):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朋友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发家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