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79年,江西老农以身“撞车”求见老首长,一首军歌证明红军身份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曾经有过一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的这次长征不仅是我党、我军 历史 上的伟大壮举,即便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长征中,红军不仅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还在行进的路上不断地同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一路上,红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大小380多次的激烈战斗,解放了700多座县城。同时,红军官兵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战后统计,红军部队中仅营以上指挥员就牺牲了多达430余人,而且他们大都是一些20几岁的热血青年。特别是,在长征途中,不断有红军战士因为伤病或饥饿而掉队,还有一些红军战士因其他原因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有些受了伤的红军战士被敌人抓住杀掉了;还有一部分红军战士流落他乡异地,隐姓埋名生活在民间……
解放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这些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的老红军。
1986年,国家民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调阅档案、走访革命老区。很快,一批与组织失散多年的老红军、老战士被重新寻找了出来。根据相关政策,组织上给他们补发了荣誉证书并授予了革命者的光荣称号。同时,在生活待遇上,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资金补贴。
一次,县政府为一批失散多年的红军老战士举行纪念仪式。会场上,几十名老红军战士表情庄重地坐在前排的位置上。主持会议的县领导高兴地向全场宣布: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请‘失散红军’上台领取红军证!” 话音刚落,就见一名红军老战士气呼呼地大步跨上主席台。老红军拍着胸脯对县领导说: “凭啥管我们叫‘失散红军’呢?我们就是红军,红军就是红军,没什么失散不失散的!” 没等县领导反应过来,这名红军老战士指着台下的老战友们接着又说道: “你问问他们,他们当中有谁是愿意掉队的?有谁是愿意脱离红军的?我们都是红军,都是为了革命,同样地抛头颅洒热血,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称呼?”
县领导先是愣住了,继而,他明白了,这些年迈的红军老战士把“红军”这两个字看得比生命还重。因为,他们是这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于是,县领导向这名红军老战士深深地一鞠躬,然后他重新走向麦克风表情严肃地郑重说道: “请红军老战士们上台领取红军证!。” 这时,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群红军老战士里,有一名叫肖成佳的老人。此时,他手捧“红军证”仔细地端详着,不知不觉中,他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几十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1928年,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吉安地区。年仅12岁的肖成佳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积极地投入了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当地的农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肖成佳率领儿童团员白天打土豪分田地,晚上负责站岗放哨,他的优异表现受到了党组织的多次表扬。
肖成佳小的时候上过几年私塾,是村里有名的能识文断字的小秀才。他学过的文化知识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写标语、喊口号,他样样在行。
1931年,年仅15岁的肖成佳作为文化基础好、思想进步快的青年干部,被党组织派往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从此,肖成佳成为了工农红军的正式的一员。
当时,驻扎在宁都县城的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该部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被蒋介石收编改为第二十六路军。在蒋介石的驱使下,第二十六路军参与了围剿中央苏区的进攻。不料刚一接火,就被红军歼灭了一个旅。这场战斗对第二十六路军的官兵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官兵中间产生了厌战情绪。此时,我党的秘密党员赵博生正担任第二十六路军的参谋长,他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思想进步的军官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在宁都举行了起义,带领所部17000余人加入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肖成佳作为红军的骨干力量来到了红军第五军团。组织上因材施用,他被任命为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充分地发挥了他能说会写的特长。不久,肖成佳又被组织上调任到第九军团担任宣传队队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途中,肖成佳带领宣传队员总是出现在队伍的前面。他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对红军战士们喊道: “同志们加油啊!曙光就在前面!胜利就在前面!加油啊!”
一次,肖成佳正在肖成佳部写标语。这时,朱德总司令来了。他表情严肃地对军团长罗炳辉和政治部主任黄火青说: “据侦查员报告,有一股敌人从侧翼摸上来了,你们赶快组织力量进行阻击!”
此时,第九军团的主力部队都被布置到正面去防守阵地了,军团部里只剩下警卫排。罗炳辉和黄火青商量了一下,黄火青挥手叫来了肖成佳说道: “肖队长,现在有一股敌人要偷袭我们,我命令你带领警卫排去堵住他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肖成佳一听迟疑了一下,当时,他在红军里一直从事宣传工作,上阵打仗还是头一次。因此,肖成佳有些犹豫。黄火青见状便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 “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这次,肖成佳没再犹豫,他大声答道: “报告首长,我有信心完成任务!” 他站直了身子,向朱德、罗炳辉和黄火青三位首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肖成佳带领警卫排直奔旁边的山口而去。
到了伏击地点,肖成佳和战士们选择好有利地形隐蔽起来。说实话,这是他第一次拿枪上战场,心里面多少有些紧张。一来他怕自己的战斗经验不足,贻误了战机;二来他第一次真刀真枪地跟敌人干,心里确实有点发虚。
一个多小时后,一群敌人悄悄地爬了上来。这时,肖成佳反倒冷静下来。他通知战士们先不要开枪,等到敌人完全进入了有效射程内,肖成佳喊了一声:“打!”这时,警卫排的战士们一起开火了,瞬间,一道道火舌射向敌群。敌人突然遭到袭击,一下子乱了起来。加上警卫排里有几只手提机枪,火力异常猛烈。敌人见红军火力很强,以为遇见了大部队,在胡乱地放了几枪后,就丢下几具尸体仓皇逃窜了。不过,肖成佳在指挥这次战斗中右手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在包扎伤口时,他笑着对战友们说: “我第一次打仗就挂了‘彩’,我得记住这个日子啊!”
在随后的日子里,肖成佳跟随大部队一直转战在长征的征途上。
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肖成佳先是被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随后,根据工作需要。他又被组织上派到了西路军政治部工作,肖成佳干得还是他的老本行——负责部队的宣传工作。
西路军一路向西北前进,在甘肃省西北部,与国民党指挥的马步芳、马步青等“马家军”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遭遇到了重大损失,红军著名战将董振堂就牺牲在西征的战场上。
肖成佳在战斗中也身受重伤,炮弹在他的身旁爆炸,他被弹片击中,身上血流如注。要不是卫生员冒着枪林弹雨把他从战壕里背了出来,肖成佳当时可能就“光荣了”。
负了重伤的肖成佳随着军医院向后方转移,不料在半路上,他们被马家军包围了……
由于肖成佳身负重伤,而且当时他只有20岁,瘦弱的他看起来就像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于是,他被马家军遣送回了原籍江西泰和县,关押在泰和县反动民团的监狱里。
肖成佳的母亲得知儿子被关押在监狱里,她变卖了家里的粮食和牲畜,勉强凑了30块银元把儿子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从此,肖成佳彻底与红军失去了联系。
1949年,肖成佳的家乡迎来了解放军。当他得知眼前的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时,肖成佳激动地哭成了泪人。此时,他的心情异常复杂:他即为解放军的到来感到高兴,同时又为自己当年因负伤与红军失去了联系而感到遗憾。在随后的几十年岁月里,肖成佳常常想起他在红军的那段日子,想起那些曾经和他肩并肩一起战斗的战友,想起了手把手教他唱歌的老首长黄火青。每当这时,他的心情总是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肖成佳多次找到当地政府,述说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可是,事过多年,他无法能够拿出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后来,民政部门的同志告诉他,只要能够找到他曾经的上级领导为他出具一份书面证明材料,他就能够恢复红军军籍的身份。
一次,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当年的老首长黄火青的名字。此时,黄火青已经担任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肖成佳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进京去找当年的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1979年,肖成佳乘火车来到了北京,他一路打听着来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大院门口。站岗的武警战士目不斜视地注视着前方,肖成佳走上前去想打听一下老首长黄火青的情况,可是小战士始终保持着威武的站立姿势没有答话。这时,警卫班长从大门旁的警卫室里走出来上前盘问肖成佳,肖成佳就把想见老首长黄火青的事情讲给班长听。那位警卫班长是个帅气的小伙子,他听了肖成佳的来意后,浑身上下把肖成佳打量了一番。在他看来,肖成佳讲的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耐心地劝肖成佳离开这里,不要影响大门的正常出入。这时,一辆红旗轿车从远处向大门驶来。警卫班长笑呵呵地指着红旗轿车对肖成佳说: “老大爷,你‘故事’里的老首长就坐在那辆车里哩!” 肖成佳闻听此言,立即向红旗轿车冲去。红旗轿车正要驶入大门,司机师傅突然发现有一个农民打扮的老大爷冲了过来,就立即踩了刹车。他摇下车窗生气地对肖成佳喊道: “你不要命了!” 此时,肖成佳也顾不上解释了。他向车窗里喊道: “老首长,我是红九军团宣传队的肖成佳,我是您手下的兵啊!”
这时,车门打开了,黄火青从车上走了下来。此时的黄火青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了,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一身农民打扮的肖成佳,他摇了摇头,没有认出来肖成佳。也难怪,两人自1936年分开,已经有43年没有见面了。那时,肖成佳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几十年的岁月,人的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火青确实认不出来了。但是,黄火青从肖成佳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那种期盼。于是,黄火青就把肖成佳请进了他的办公室。
落座后,黄火青问肖成佳: “几十年过去了,你说你是我的老部下, 怎么证明呀?” 这时,肖成佳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年,黄火青是军团首长,接触过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而且,时隔几十年了,老首长认不出自己也是正常的。但是,肖成佳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低头思索了一会。忽然,他张口说道: “老首长,您还记得当年您教我的那首歌吗?” 没等黄火青说话,肖成佳就满怀深情地唱了起来: 行路不怕道路弯,爬山不怕荆棘拦,革命不怕苦和累,红军不怕远征难,黄连树后有甜柑……
此时,听到歌声后的黄火青早已是满脸的泪水,他一把握住肖成佳手说: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宣传队长肖成佳!”
当晚,黄火青把肖成佳请到了家里。他让夫人做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好好地款待了这位失散43年的老部下。
第二天临别时,黄火青亲手给肖成佳写了一份证明材料。同时,他还拿出了200斤粮票和50元钱,他握着肖成佳手说: “小肖啊!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肖成佳满含泪水,他站直了身子,还像当年那样向黄火青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❷ 惊沙电影简介
影片《惊沙》讲述的是共和国开国名将秦基伟将军一九三七年一月,在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河西走廊时期,面对着马家军重兵疯狂围剿血腥屠杀,在敌众我寡,红军伤亡惨重饥寒交迫,粮弹无济的生死关头,临危受命率领指挥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终实现临泽城突围的故事。
《惊沙》,它是我国第一部正面反映红西路军悲壮惨烈历史和伟大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影视作品。影片歌颂了西路军将士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颂扬了我军英勇不屈的军魂。
《惊沙》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展示了真实残酷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折射出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情操,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电影不仅成功塑造了西路军战士的群像,更加重笔墨、突出展现了桂芳、秦基伟两个英雄式的人物性格。作为一部典型的树碑立传式的主旋律教育片,相对以前的老战争片。
整部片子的基调、颜色和西路军的悲壮遭遇很是相配。影片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外表下坚毅决绝的红军将士更符合历史真实。
❸ 电影惊沙观后感700字
惊沙观后感【1】
电影结束了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它所展现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的故事是那么的壮烈,那么的英勇无畏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和弹尽粮绝的局面依然没有退缩没有投降,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这更是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电影中还有一个英雄的人物就是当时的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年仅23岁,还只是红军的一个侦查科长,身处前无补给、后无援兵的绝境,他临危不乱,与敌人斗智斗勇,接连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在很年轻的时候便显露出一代将帅卓越的指挥才能。故事就发生在他守城突围的三天里。在这之前这支部队就已经弹尽粮绝了,没有补给也没有援军,秦基伟就要在这种局面下领导部队进行决死战斗。电影对桂芳这个角色刻画得浓墨重彩。她是和秦将军一同参加革命的同村人,与秦将军情同兄妹,生死致交。她性情刚烈,在得知自己已有三个月身孕后,坚决选择和孩子一起留在阵地上战斗直到牺牲;同时她又有很温柔的一面,,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等有时间了穿上最漂亮的红衣裳,请全团的人都参加,风风光光的把自己嫁出去。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到了第三天夜里,红军顽强打退了敌人三天的疯狂进攻后,死的死,伤的伤,已经濒临弹尽粮绝的绝境了。秦将军深知部队已经不能再撑了,当晚,他决定派遣一支赶死队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一直与他有战术分歧的老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阵亡将士名薄里,主动请缨留下来掩护突围。其实他心里已经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临走的时候还回头对秦基伟说,“老秦,咱俩的事还没完呢,你等!”等。等什么呢?等如果万一我还能活着回来,等战争结束了,咱俩接着吵?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率太美好,也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太渺茫,所以只说到一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渴望能够成为焦点、成为英雄,但是英雄是那么好当的吗?平常的生活又是何等的珍贵,相信在看完这电影后会有所感悟吧!
惊沙观后感【2】
《惊沙》是一本革命影片。讲的是一九三七年的一月,在红军西路征战河西走廊时,面对马家重兵疯狂地围剿,血腥屠杀,连续战斗三天三夜,最终实现临泽地突围的故事。为什么西路军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我认为是因为西路军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们团结一致,勇敢顽强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惊沙》这本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秦基伟,因为他勇敢,关爱大家。在大家都饥寒交迫时,他把唯一的羊奶让给了伤员喝。还有桂芳也很棒。她不想被俘虏,结果和她三个月大的孩子一起死去。还有勇敢的米蛙,战场上一颗炸弹落在了他身边,将他的耳朵炸聋了。可是他依然坚持战斗,为了救战友,他用身体挡住了锋利的刺刀,年轻的生命被鲜血染红了……
总之,《惊沙》是一部以秦基伟将军为首的革命烈士群图谱,是一部苍凉壮阔的西进战争浮世绘。每一位烈士的形象都鲜活立体,栩栩如生。又放在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西路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洪流中,首次以电影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再现了西路军浴血突围的`悲壮情景。对于西路军的影视宣传一向很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红军打过这样失败的四大败仗,不知道红军长征过草地反复过了四次,雪山反复爬了二十多次。然而,正是这些英雄们永远寂寞地长眠在那些冰雪戈壁,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共和国,才使得中华民族终于有一天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影片展示了真实残酷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折射出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情操,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西路军执行创建河西根据地的战役虽然失败了,但西路军精神将永存,他就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情操,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胜利的历史是高耸云天的丰碑。它光耀千秋,为人民所瞻仰、称颂。
失败的历史则是深埋地下的基石。它默默地承载着共和国的大厦,却不为人所见。
然而,没有基石便没有丰碑。基石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往往更坚硬,更丰富,更加耐腐蚀,更有承载力,因而也更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就是这样一块共和国大厦的基石。
惊沙观后感【3】
今天看的电影《惊沙》。坐在电影院,开片了才知道是打仗片。心挖凉挖凉的,。可是,看着看着,我就被故事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教科书上说,红军是最可爱的人了:为了不做俘虏,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看完后,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桂花的呼喊。要有多勇敢,才能有那样子的呼喊。她放天看的 惊沙。。。坐在电影院,开片了才知道是打仗片。心挖凉挖凉的,。可是,看着看着 被故事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教科书上说,红军是最可爱的人了,。为了不做俘虏 为了胜利 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脑海中一直浮现桂花的呼喊 。。。。。。要有多勇敢,才有那样子的呼喊。。。。。。她放弃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肚子里三个月的孩子,。纠结的电影,。残忍的画面,。我憎恨像马家军一样残忍的坏蛋,。很庆幸自己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不用整天游走在弥漫硝烟的战场上。很多时候,我也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做个有用的人,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哪怕把命搭进去,。一个字----值。
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女营长桂芳,在妇女儿童优先撤离时,她毅然担负起了营长的责任,怀着三个月的身孕依旧英勇作战,被俘之后那句“三哥,快开枪啊,我不能做俘虏!”让人心痛,让人流泪。如果身处战争年代,危难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潜藏着那份无畏的勇气和顾全大局的意识?
片中的秦基伟总指挥,大敌当前却临危不乱,在人少、枪少、粮少的情况下指挥作战,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如果身处战争年代,大敌压境,我们是否也能够镇定自若、坚守岗位?
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❹ 电影惊沙讲的什么故事
电影《惊沙》讲述了秦基伟率领西路军战士守城3日,最终胜利突围的故事。
1937初,在西路军艰苦征战河西走廊时期,面对着马家军重兵疯狂围剿,西路军高台失守,第五军全军覆没。在敌众我寡,伤亡惨重饥寒交迫,粮弹无济的生死关头,接着临泽被围,这时秦基伟临危受命,困守孤城。
秦基伟率领的300多名的西路军后勤部队战士在零下二十摄氏度,衣不遮体、缺少弹药的情况嫌亮下,对抗马家军5个团7000余人的围攻,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守城3日,最终胜利突围。
《惊沙》角色介绍:
1、秦基伟
将领,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指挥销灶只有后勤部队、警卫连和妇女团的300多兵力,对抗7000敌军,浴血鏖战三昼夜,最终胜利突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2、韩仕宏
外号老韩,与巾帼英雄桂芳是一对夫妻,二人芹斗宽一直未举行婚礼,但两人相濡以沫的爱情却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最为温馨的一幕。但在面对妻子和他未出世的孩子双双魂断沙场的时候,老韩却将悲伤化作了满腔的斗志,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英勇就义。
3、桂芳
泼辣但是却充满了女战士特有的坚强。她不听哥哥和丈夫的劝告,即便怀着身孕,也还执意留下来和大家并肩作战,最终也不愿意做敌人的俘虏。
❺ 张国焘红四方面军长征路路线是什么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鄂豫皖苏区到川陕苏区(三千里的西征转战)
红四方面军未能突破国军的第四次围剿,开始先是找贺龙的红叁军,没有找到,于枣阳新集再陷重围,一番激战,丢下一千多红军重伤员不管,被迫继续西行。漫川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以两千余人的牺性为代价,冲破包围,死里逃生,进入陕南。全军二越秦岭,进抵小河口。 在小河口会议上,决定出秦岭,南下汉中建立新根据地。小河口会议后,全军走出秦岭,向南进入汉中盆地的城固地区。正是在这里,曾中生提出南渡汉水,看看那一带有没有搞根据地的条件,若不行,则翻越大巴山,南下川北。南渡汉水后,红四方面军终于甩掉敌人,至此,经过五十余天的艰难远征转战,全军剩下一万四千人,西北军委会再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全军翻越大巴山,南下川北,建立新根据地。 两天后,红四方面军全军越过大巴山,胜利进入川北,就此结束了退出鄂豫皖苏区后近叁个月长达叁千里的艰难远征,开始了川陕根据地时期。
第二阶段: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
前期,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不久,中央北逃,四方面军南下,百丈关战役后,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
后期,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7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2、6军团正式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军总部决定将第32军编入二方面军建制。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编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北进。左路纵队由贺龙率领,7月3日从甘孜地区出发。中央纵队,由徐向前率领,7月2日,从炉霍地区出动。右路纵队由董振堂率领,7月10日,从绥靖(大金)、崇化地区出动,负责后卫。10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第三阶段:西征
宁夏战役失败后,渡过河西的红军为3个军,其中9军和30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5军则为原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11月10日,西路军正式组成,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西路军总指挥。下辖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有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5发子弹;红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有6500余人,枪2500支,平均每枪15发子弹;红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枪3200支,平均每枪25发子弹。此外,还有骑兵师、妇女独立团及机关人员,全军总数为21800余人。可以看出,西路军的武器只能装备全军一半人马,弹药更是缺乏,此次远征前途多难。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一手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在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后,他指挥红军进行了许多次重大战役,作战风格以狠、勇、缠著称,令国民党军非常头疼。蒋介石当年对这个学生并没放在眼里,不料日后竟成了心腹大患。蒋介石出了10万大洋买徐向前的人头,价码和毛泽东、朱德的一样。陈昌浩则是留苏学生,当年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此人年轻气盛,作战勇猛,因紧跟中央路线而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委,成为红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张国焘之下的人物。
西路军渡过黄河后,即向一条山方向杀去,将挡路的青海军阀马步青的部队杀了个落花流水,前锋直向西进。初战胜利,红军上下充满了乐观情绪,认为马家军不过如此。其实,大错特错了。马家军是指青海和宁夏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和马鸿逵的部队,都是封建家族世袭统制的军队,其中马步芳被称为“青马”,马鸿逵则被称为“宁马”。西路军所要作战的对象正是马步芳和马步青的青马。青马部队士兵主要来自甘、青两省交界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人。在上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下,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与仇杀,青马士兵在对外族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和奋勇精神以及残暴行为。青马军队作起战来极为凶悍顽强,擅长骑兵奔袭与白刃格斗,经常残杀俘虏,臭名远扬。此次红军大举西进,所过之处正是马步芳的地盘,他惟恐红军会占着不走,急忙调集青马军队主力步、骑共7万余人,大举向红军杀来。
西路军以红30军为先头部队出凉州,红9军出古浪,红5军断后。因为地势和人口稀少的原因,全军成一字长蛇阵形,一个团与另一个团之间也隔着一天路程。11月15日,红9军占领古浪城。古浪为河西走廊的要冲,南北两面临山,只有东西一条狭长的通路。红9军以2个师驻于古浪城外制高点,军部及机关人员驻于城内。因为对马家军估计不足,红军的战斗情绪松懈了下来。16日清晨,马家军以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兵力向古浪发起突袭。马家军骑兵在旷野戈壁上奔驰迅速,闪电而至。9军仓促迎战,陷于被动之中。马家军武器虽比不上国民党中央军,但比红军可强多了,而且还有山炮助战。城外红军很快被分隔开,许多人被压缩进古浪城中。守卫南山的1个团部队孤军无援,在马家军的反复攻击下几乎全军覆灭。马家军随即向古浪城发动猛攻,古浪城墙残破,多处有缺口,红军阻击火力薄弱,终被马家军突破。马家军骑兵冲入城内,沿街道猛烈砍杀。城内有许多红军机关人员,并没有枪,结果死伤惨重。9军组织反击部队顽强苦战,总算把马家军赶出城去。这时红军又犯了一个错误,竟出城进行追击。不料马家军进退神速,骑兵很快杀回将出城红军截断于旷野之上。经过苦战,这些红军全部战死。马家军又返回攻城,红9军官兵拼死守城,用木棍、大刀片、甚至砖头瓦块与敌血战。危急关头,城外的红9军1个师冲破马家军封锁,向古浪接应而来。马家军见天色已晚,又不惯夜战,便收兵而去。
古浪之战,红9军损失2000多人,达全军三分之一,特别是电台及技术人员损失很大,可以说元气大伤。当日夜里,红9军放弃古浪向永昌退去。许多红军重伤员无法带走,只好留在古浪,并留书信希望马家军善待俘虏。第二天马家军进入古浪空城,第一件事就是把红军伤员全部杀光。
古浪一战的失利,已暴露出西路军面临的困境。西路军装备低劣,人数又远少于马家军,从作战态势上就处于下风。而马家军盘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骑兵作战,机动迅速,战斗力甚至强于国民党中央军。河西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瘠,西路军补充不易,粮弹缺乏,前途不容乐观。
11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西路军,要求他们暂停西进,在永昌、山丹、凉州一线建立根据地。实际上这里地形狭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庄零落,居民回汉杂处,实不容易建立根据地。以徐向前为首,西路军高级指挥员都对中央的这个命令很不理解。许多年以后,徐向前才弄明白,当时国民党重兵云集陕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的情况极为危急。中央此令意在摆出河东红军可能渡河向西与西路军会合的假象,使国民党分兵扼控黄河沿岸,陕北红军主力可借机向东或向南突围。
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军苦苦坚守于永昌、山丹、凉州一线。西路军已伤亡达6000余人,马家军死伤也差不多,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战斗渐渐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扣压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发动第二次长征,率陕北的红军主力向南渡过黄河另寻根据地。西安事变的发生,真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永昌,西路军将士一片欢腾。对面的马家军也有些傻了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停止了向红军的进攻。12月22日,中央来电令西路军东返??要营救蒋介石。红军已和东北军、西北军订立三位一体的联盟,准备联手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央令西路军东返,意在从西面牵制国民党军,以策应西安局势。此时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气,西路军缺乏补给,伤员病号又多,大军行动非常不便。如果回头向东,面对的将是国民党军和马家军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则只有马家军的拦击。就现时情况而言,向东不如继续向西。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军只有执行。正在大军集合的时候,中央又来电,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路军仍执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务。中共中央的意思还是希望西路军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国共谈判还没有结果,万一不行,中央也好有个依靠。
12月下旬,西路军以5军开路,9军和指挥部居中,30军断后,顶风冒雪向西开进。1937年1月1日,红5军攻占高台县城。这一带粮食较多,西路军停下来进行短期休整。如果红军继续向西走,马步芳是乐得让他们快点离开的。可红军一停下来,他又急了,立即调动2万部队围攻过来。1月5日,西路军指挥部各机关和红9军在甘州(今张掖市)西南的甘浚堡遭到马家军骑兵突袭,结果部队被打散,损失200余人及大部分电台等通讯设备。此后西路军各部队联系不便,严重影响了统一指挥。 1月16日,中央来电要求西路军分兵向东。此时西路军人困马乏,损失严重,可说已到危急时刻,中央如何这样要求呢?原来此时蒋介石已回到南京,将张学良扣押,国民党大军兵围西安,局势又紧张起来。中央又有了放弃陕北的打算,想让西路军东进配合。而马步芳已看清了形势,立即向蒋介石表示效忠,同时集中兵力开始猛攻西路军。1月12日,马家军以一部兵力进攻红9军和30军,主力则绕道向西围住了高台。此时高台城内有军长董振堂在内的红5军3000余人,5军政委黄超带着5军仅有的一部电台和部分兵力驻守临泽,高台守军遂与西路军总部失去了联系。马家军猛烈进攻高台,红军苦守数日,顽强击退了马家军的一次次进攻,最后枪弹耗尽,开始展开肉搏。军长董振堂一面指挥部队战斗,一面准备突围。不料政委黄超派人送来一信,要求5军死守高台。董振堂长叹一声,这个自宁都起义以来屡建战功的红军著名战将,已决心与高台共存亡。 1月20日,马家军再次向高台发动猛攻。红军用刺刀、砖瓦与敌拼搏,董振堂手提大刀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部队战斗。马家军仗着兵力优势一次次轮番进攻,终于攻进城内。红军战士依托城内建筑,逐街逐屋地与敌人展开巷战,城内到处是惊心动魄的浴血拼搏。激战至最后,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本壮烈牺牲,3000多红军战士大部战死,少数重伤被俘。马家军不但屠杀了全部俘虏,还残忍地将董振堂和杨克明的头颅割下,送到西宁去向马步芳请功。几十年后,董振堂的遗孀见到了当时拍下的首级照片,泪如泉涌。
西路军总部开始并不知道高台被围的消息,直到1月23日才得讯,急派唯一的骑兵师前去救援。路上遭遇优势的马家军骑兵,经过一场血战,红军骑兵大部伤亡,骑兵师长董俊彦和政委秦道贤也牺牲了。 高台既失,临泽的红5军余部转而向西路军主力靠拢。不想路上又遭到马家军骑兵截杀,红5军损失数百人,辎重也大部丢失。幸好红9军政委陈海松带一部人马前来接应,经过苦战,总算将5军剩余部队救出。高台之战后,西路军实力大损,而马家军仍穷追不舍。陈昌浩、徐向前等西路军领导决定全军东返,趁实力仍在杀回河东。 1月28日,西路军全军集结到了倪家营子,还剩1万多人,其中能战斗的人员只有不到一半。这里是个小村落,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几十个土围院落。马家军立即尾随而至,开始发起进攻。每日清晨,马家军以土炮向倪家营子轰击,然后密密麻麻的步兵发起冲锋。红军子弹缺乏,只能以手榴弹阻击一下,然后手持大刀、长矛、木棍等扑上去御敌于营垒之外。双方反复厮杀,从旷野杀进土围内,又从土围内杀回旷野,一直到日落方息。这样的战斗持续了近10天,倪家营子内外鲜血已流成了河,很多红军女战士和伤员也加入了拼杀,有的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握着手榴弹就扑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西路军至此已是弹尽粮绝,伤员众多,且又全无补充。而马家军有后方供给,源源不断而来,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西路军再在倪家营子坚守下去,只有覆灭一途。这时中央又来电,要求西路军就地坚持。因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总算是停止了对陕北红军的围剿,国共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将来要划分防区,西路军如能在河西坚持下去,则等于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自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指挥红军可以说是调度有方,得心应手。可这次为了顺应瞬息万变的形势,朝令夕改,生生将西路军拖垮了。 陈昌浩和徐向前觉得不能再坐等下去,便向中央发电请示行动并要求派红4军和31军前来接应。2月17日,中央发了一封措辞严历的电报给西路军,批评他们不听指挥并将之提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因为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领导下曾于1935年9月犯了南下分裂的错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陈昌浩和徐向前也背了严重的政治包袱。这回中央如此电示,将过去的错误与眼下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二人顿感压力沉重,无法动弹。 经过西路军委员会开会讨论,明摆着眼下是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大多数人支持东返。2月21日,西路军从倪家营子向东突围,边战边走。2月23日,西路军到达西洞堡。这时马家军又追了上来,红30军88师在师长熊厚发的带领下,猛烈出击,将追敌1个团全部消灭,缴获了相当多的武器弹药和物资。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陈昌浩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提出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徐向前和各军主要领导一齐反对这个建议,认为好不容易冲出来了,只能一鼓作气杀回河东,绝没有再入虎口的道理。然而陈昌浩原来曾反对过中央,这次为了表示回到正确的中央路线上来,不顾实际情况,只是机械地坚持要执行中央要求的就地坚守的命令。陈昌浩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是西路军最高领导,有最后决定之权,徐向前等人只好表示服从。 2月底,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这里已是一片焦土,留在村里的红军伤员全遭马家军杀害。马家军见红军返回,立即又围上来发动进攻。红军缺粮少水,有限的弹药很快又耗尽了,指战员们再次抡起大刀与马家军展开血战。马家军兵力源源而来,轮番围攻,加以炮火轰击,红军有耗无补,伤亡惨重。
此时陈昌浩也知大势已去,急电中央请求增援。毛泽东得知西路军的惨况后心急如焚,西路军部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共产党还要依靠着他们打天下呢!毛泽东急忙致电正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要他出面请求蒋介石下令让马步芳停止进攻西路军。同时电令前方的彭德怀、刘伯承等将领,命立即抽调红军部队组成援西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克日西渡黄河以解西路军之危。可是,蒋介石想消灭红军还来不及,怎么会让自己的部下停手呢?马步芳更是纯粹的地方军阀,他不管是什么军,侵入他的地盘就是不行。而援西军虽于2月27日组成,可渡河、造船、长途行军都需要时间,起码要1个月才能与西路军会合,无论如何来不及了。 西路军在倪家营子日夜血战,牺牲消耗巨大,援军又久盼不至,再也坚持不住了。3月5日,西路军乘夜向祁连山突围。马步芳则严令马家军,务必将红军赶尽杀绝!3月8日,西路军进至了临泽以南的三条流沟地区,马家军尾随而至,残酷的战斗又展开了。红军被马家军分隔包围在三条低洼的古流水沟里,以大刀、木棍顽强拼杀,每天都要承受马家军的数次猛攻。马家军发现红30军人最多,也最能打,就重点向他们进攻。30军将士与马家军苦苦缠斗,无数在雪山草地中都没有倒下去的战士,在这里倒下了。30军政委李先念亲自上阵指挥,而最勇的88师师长熊厚发则在混战中被打断了左臂。三条流沟里的血战直持续到了3月11日夜里,西路军总部集合各部人马互相接援,杀出重围向祁连山口的梨园口退去。
雄伟的祁连山横穿河西走廊,而梨园口则是进入山谷的一个关口。徐向前命红9军政委陈海松带9军余部1000余人把守关口,掩护西路军总部及伤员向山中转移。马家军很快围攻上来,陈海松带领9军将士冲出阵前,挥舞大刀奋勇御敌。马家军人多势众,骑兵部队往来奔袭,轮番进攻。红军战士筋疲力尽,仍苦战不退,最后全部牺牲。陈海松,这位被朱德称为“极有前途和希望”的红军将领也战死沙场,年仅29岁。 9军全部伤亡后,30军又冲上来堵住敌军。为了掩护总部和伤员转移,30军将士同样血溅沙场,以无畏的奋勇精神殊死战斗,在打光了全军的2个主力团后,终于击退了马家军。西路军全军陆续汇合到了祁连山中的康龙寺地区,而妇女独立团则在转移路上被马家军截断,全部覆灭。3月12日夜,陈昌浩、徐向前再次向中央告急。中央回电要西路军化整为零,轻装突围。 3月13日,马家军追至康龙寺,一场血战后,虽然击退了敌人,但红30军也终于垮掉了。至此,西路军全军已不到2000人,且大部为伤员病号,枪弹已尽,粮食断绝,已无力再战。3月14日,残余部队来到了一个叫石窝的地方,马家军又追了过来,李先念带30军剩余部队掩护全军边打边撤,直至傍晚才摆脱追敌。当日夜,西路军所余高级将领开了一个会,决定陈昌浩和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西路军余部则分散打游击,突围出去一个算一个。 3月16日夜,徐向前和陈昌浩在一个警卫排的护送下,悄然向东而去。余下西路军则分成数股,各自突围。西路军的河西远征至此失败,遗下了不尽的人间血恨。 徐向前、陈昌浩带警卫排走出祁连山后,即分散行动。徐陈一路,走了几日,投宿到一个湖北医生家中,陈昌浩是湖北人,见到老乡分外高兴。第二天再要走时,陈昌浩提出太累,要休息几天。徐向前是山西人,留下来有危险,便单独上路。徐向前化装成羊倌,一路谨小慎微,晓行夜宿,靠讨饭为生,一直走过黄河,总算出了马家军的地盘。其后翻过六盘山进入平凉地区,在这里遇到了红军援西军部队,终于苦尽甘来。徐向前很快被护送回陕北,向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了西路军的血战征程。日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徐向前仍受重用,被任命为以红四方面军组成的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再往后,徐向前又指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山?北老乡家病了一场,病好后却没回陕北,反而去了武汉,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回到延安。陈昌浩向中央写了报告,检讨了在西路军的指挥上及红军南下时所犯的错误。然而中央认为他开始时紧跟张国焘,后来又极力洗刷自己,不老实,将他送到苏联接受共产国际的审查。直到1952年才回国,被分配到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任副局长。一个曾叱咤风云的红军高级领导人,就这样沉落了。 在分散而行的西路军部队中,副总指挥王树声、红9军军长孙玉清等人一路,结果遭遇马家军被打散。王树声靠讨饭走回了陕北,日后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孙玉清则受伤被俘,坚贞不屈,被马步芳杀害于西宁,年仅28岁。
李先念、李卓然等率最大的一股近千人的红军队伍直向西行,沿路躲避马家军的搜查,餐冰饮雪,历尽辛苦,终于走出祁连山。那个英勇善战的88师师长熊厚发,因臂伤严重,不想拖累部队,自愿留下。后被马家军仍获,押到西宁,残忍地绑在炮口上,活活轰死了,年仅24岁。在甘肃西部,又遭遇马家军的围攻。李先念率部队且战且走,在戈壁滩中顽强突围,沿途很多人伤亡掉队。直至1937年4月底,终于到达新疆,只剩420余人。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正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结盟,对中共也比较友好,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亲自将李先念等西路军将士接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日后李先念返回陕北,再起武装,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再后来,他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
西路军21800余名将士中,力战牺牲的超过了一半,被俘的有6000余人。除了被马家军残忍杀害的外,日后国共合作期间被中共中央陆续营救,加上流落民间通过各种途径返回陕北的共约6000余人。西路军苦战4个多月,以巨大的牺牲支援了河东红军的行动,功不可没。然而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西路军的历史在很长时期内被说成是执行了张国焘的逃路主义路线,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很多老战士都是带着遗恨离开人世的。直到90年代后,中共中央才为西路军恢复了名誉。 徐向前自河西兵败后,一直想率部队打回去,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1949年,毛泽东和中央原本已有意让他带兵解放西北,可是这时徐向前却病倒军中,只好将这个使命交给了彭德怀。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挺进甘肃、青海,在兰州战役中痛歼马家军精锐,终于为西路军的无数英魂一洗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