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部关于俄罗斯车臣战争中一个狙击手被高射炮打死那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风暴之门》
2.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疑惑
兵临城下 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利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利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
这电影是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的。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
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
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
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
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
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
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
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
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
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
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
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
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
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
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
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
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
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
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
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
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
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
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斯大林格勒之战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如此评述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狂轰滥炸:“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平民,摧毁苏军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一名德军军官在日记里写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苏军指挥官崔可夫回忆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到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
3.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说的是几个女兵操作一台高射炮,把敌机击落了,有个战机驾驶员跳伞了,那几个女兵的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电视剧版、两部电影版,都有这个情节
4. 求一部电影
应该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有1972年版,和2015版两个版本。
剧情简介: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狙击战的故事。1942年之夏,苏联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女兵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为了阻击德军的深入,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娘子军五人小分队去搜查敌军,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这些美丽的苏联女战士,不得不在丛林中与人数众多的敌军反复周旋。
1972年版:
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
编剧: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尤里·科罗特科夫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索菲娅·莱贝德娃/更多...
类型:剧情/战争
官方网站:www.zori-film.ru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2015-08-25(中国大陆)/2015-04-30(俄罗斯)
片长:115分钟(中国大陆)/ 120分钟(俄罗斯)
又名:A zori zdes tikhie... /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带领两个班的女机枪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 Anastasia Mikulchina 饰)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空降的德军计划要袭击苏联腹地的军事设施。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索菲娅·列别杰娃 Sofya Lebedeva 饰)、迦尔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饰)、丽达、索妮娅(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饰)、冉妮娅(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饰)等五个姑娘。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这些美丽的苏联女战士,不得不在丛林中与人数众多的敌军反复周旋......
豆瓣链接
5. 前苏联电影,二战时期苏联女子高炮部队
这里黎明静悄悄
http://ke..com/view/204200.htm?fr=ala0_1_1
6. 请各位高手详细介绍下电影《风暴之门》中的情节和人物,以及全部的电影内容,谢谢了!
转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影片简介】故事发生在切克尼亚(Chechnya)叛乱时期,由陆军上尉多洛宁(Doronin)带领的战斗连,被派到一个四面环绕巨岩的狭窄山区,他们的首要任务看似很简单,即阻止一伙叛军匪徒通过这个峡谷。士兵们希望这次任务一切都能顺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职务,一些作着随时离开的打算,另一些人则期盼着爱人的来信……没料到由泰姆拉兹率领的叛军达到1000人,并很快地进入了他们所在的阵地,冲突迅速变成了一场血腥的肉搏战。这些俄罗斯战士们能否坚持信念,与十倍数量的叛军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吗?
【影片评论】《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片中“米 24”强大的攻击力第一次作为电影镜头有着强大的视觉震撼,了却我一桩曾经的心愿——“这个和阿帕奇直接对抗的家伙到底威力如何?”影片的战争场面相当真实客观,并且具备很强的可看性。片中寻找狙击手的一幕战争戏扣人心弦又惊险刺激,而森林中的侦察分队的遭遇战短兵相接之处惊心动魄,凶险之极。而最终的大决战宏观壮伟且触目惊心。由这些场面构成的《风暴之门》对于军事题材的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当下少有的选择。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前苏联常规武器和作战模式最全面系统化演练的一部战争电影,尤其对于军事迷来说。
电影实战背景: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2000年2月28日至3月1日,发生过一个著名“766高地防御战”。其战斗之惨烈,双方伤亡之巨大,为近年来公开资料中所少见。
直接对阵的双方为俄空降兵第76师第104团第2营第6连90人和由巴萨耶夫、阿尔萨诺夫、巴库耶夫等一批战地指挥官的匪帮和达吉斯坦伊斯兰共同体的一支1500人训练有素的匪军。
背景:2000年2月28日,根据俄军东线集团军的命令,第104近卫空降兵团的团属战斗队接到一个任务:次日14:00前赶赴乌鲁斯克尔特东南四公里处的阵地。该团的一部分兵力则封锁谢利缅陶津居民点地区,阻止敌军从马赫克特、基洛夫—尤尔特、埃利斯坦日、韦杰诺等方向突围。
由此在766高地发生了一场长达1天多的极其激烈的阻击战斗。
关于766高地防御战斗的官方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已经有不少了。因此本文重点评价根据这一战例拍摄的电影《风暴之门》。评论的内容则尽量来自于电影本身。
空降兵部队经过列车长途开进,到达战区,在前进指挥所受领任务后,俄军空降兵第6连,乘坐伞兵战车和卡车,到达766高地,进行卡谷锁口作战,坚决阻止叛军突围,不许放过一个敌人。
在山顶,有一废弃砖石古堡,6连以此为依托,构筑野战防御工事。山下前沿为山毛榉树林,为山谷地形,有一居民点,当地民情倾向于车匪。[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是东线前指以及6连指挥员对敌情预测不足,未能估计到车匪在此突围的庞大兵力和凶悍战斗力。而仅仅挖掘了单兵掩体,从而为以后的过大伤亡埋下了祸根。
战斗经过:
“2月29日中午,当第6连的主力还在766高地上时,沃罗比约夫上尉指挥的轻装前进的5人侦察组已经眼看就要抵达伊斯特科尔德高地了。可是他们在山麓发现了敌人的一支先遣部队,据事后查明共有20名雇佣兵。
俄军侦察员利用起伏的地形隐蔽地接近敌人,向他们投掷手榴弹,但侦察组因此而暴露了自己,只好朝连队主力急速后撤。好几支敌军队伍尾随他们接踵而来,企图从西侧包抄侦察员们。连长莫洛多夫少校率领部分空降兵前来援救自己人。
然而这场遭遇战的实力太过悬殊,因而空降兵们不得不背着伤员返回766高地。
正在这个时候,俄军成功截获了哈塔布与巴萨耶夫的无线电通话。[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时候匪徒们分成数量大致相当的两路人马,分别沿着沙罗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前进,从叶夫秋欣所部驻守的766高地的两侧迂回。他们隐蔽行进,没有命令绝对禁止开枪。但空降兵发现了他们。这160名匪徒一直在追赶后撤的沃罗比约夫和莫洛多夫小分队。
正在这个时候,哈塔布下达命令,要求以各种火力杀伤尚未来得及掘好掩体的空降兵。一场极其猛烈的火箭炮射击开始了。火力袭击之后,敌人第一次向近卫军战士们提出缴械投降以换取保全性命。然后此时此刻空降兵们没有一个人胆怯,没有畏惧不前,绝不屈服于敌人的挑衅。尽管在类似的情况下,严格说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为自己拿主意。在空降兵拒绝投降之后,战斗以更大的力度重新爆发。
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炮筒上的油漆都烧焦了,后坐力垫破裂并开始流油。形象地说,大炮已经挺不住了,而被团团围困的空降兵们却没有屈服。
炮兵校正手组长、自行火炮营长维克多•罗曼诺夫大尉当时就在高地上,与叶夫秋欣营长共同校正炮兵团炮手们的火力。炮兵团长亚历山大•托勒斯特克整整一昼夜都和他们保持着通讯,将一发发炮弹打到被围困的空降兵指定的地点。罗曼诺夫甚至双腿被迫击炮弹炸断之后,仍然在不停地召唤炮兵火力。
列兵符拉德金眼看着伤员被严寒冻得痛苦不堪,便决定从废置在高地斜坡的睡袋后面出击。他的这次尝试使他遭到了厄运。步步紧逼的匪徒们发现了这位近卫军战士,残酷的拷问他,用冲锋枪托打他,打得他周身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便将他扔在雪地里。然而这位备受折磨却英勇不屈的俄罗斯士兵被夜间的严寒冻得清醒过来之后,竟然设法找到自己的机枪,带着它突破重围返回了自己的驻地。
空降兵部队司令员眼见得伤亡惨重,完全明白整个局势的悲剧性质,为了援救自己被围困的战士,他命令一个空降兵连(据查为104团4连)连夜赶赴战区。空降兵经过山地行军,试图渡过山间的阿巴祖尔戈尔河,却遭遇了伏击,只好在岸边设防固守。在炮兵团的火力掩护下,他们曾数次试图渡河,但全部都归于徒劳,每次都被敌军猛烈的火力所阻。全连拼命厮杀,但冲到766高地时已是3月2日早晨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结果:俄军空降兵第76师第104团2营第6连,以及加强的侦察分队共90人,84人阵亡,仅6人生还;车匪在高地前被击毙400人以上,其余大部被俄军主力围歼,仅少量漏网突围。
评论:这是一场典型的山地防御战斗,双方都可称装备精良,作风硬朗。
俄军的优点:枪械精良,火力配置基本得当,6连装备有小口径双管高射炮,伞兵战车,30毫米榴弹发射器等支援武器;上级提供有Mi-24武装直升机以及纵深炮群进行火力支援。
官兵训练有素,基本战术素质高,作风顽强,敢打敢拼。
俄军的缺点:
1、6连缺乏战斗经验,且麻痹轻敌,仅仅挖掘了单兵掩体,没有在战前或者战斗间隙抓紧时间挖掩体战壕等工事,修筑工事水平也不高。说明俄军步兵基本技能较差,可能是习惯于打机械化战争的缘故,忽视了传统技能训练。6连也没有利用机械化,摩托化的优势,战前运输充足弹药和构工器材。
2、2门双管23毫米高炮没有部署在旧城堡的围墙后面,而是暴露于开阔处,固然便于射击,却也导致被车匪火箭筒轻易摧毁。
3、单纯依托城堡防御,没有布设假阵地,预备阵地,机动阵地,士兵也没有挖掘防炮掩体,而车匪在第一次冲击失败后,马上调集2门迫击炮,重点轰击旧城堡,大量杀伤俄军。
4、6连在防御上缺乏弹性,阵地面积过小,这可能与其布防仓卒有关,但我看主要还是轻敌所致。
5、6连没有利用车匪冲击受挫,队形混乱之际,组织火力和兵力对车匪进行短距离阵前出击。6连完全可以利用暗夜,或者地形优势,组织好火力、烟幕掩护,迅速出击,猛打快撤,并利用缴获补充弹药,电影中看出,双方轻武器基本相同。
6、6连战场管理差,战斗尚未开始,2个士兵摆姿势站立照相,当即就被车匪隐蔽狙击手打死,影响士气和战斗力。
7、俄军许多士兵没有在石头或者掩体右侧射击,导致身体暴露较多,遭致杀伤。
8、战前,6连有8名侦察兵前出至阵地前的树林,企图布设定向雷,却因为战斗队形不好,八人拥挤在半径约五米的范围内,被车匪全歼。如果这八人派出二名尖兵,八人分成两个三人小组,一个尖兵小组,其中尖兵小组在前方约二十米处,两个三人小组在尖兵小组后方二十到三十米后方跟进,形成前三角队形,就不至于被车匪全歼。
9、未重视及时歼灭车匪的火箭筒手,遭致阵地围墙、高炮等被摧毁。
10、6连长在已查明车匪进攻出发地为阵前树林时,未及时呼叫上级提供炮火支援,如果此时由纵深炮群火力覆盖射击车匪,则将大大减轻766高地主阵地压力。
11、6连如果携带几门迫击炮以及多配备几名狙击手,就可更有效压制车匪。
12、6连还应该尽可能抓紧战斗间隙在阵前补充布雷。
以上为电影中第6连本身的缺陷。
下面谈谈俄军上级指挥机关的问题。
1、俄军围歼车匪,上级指挥所对敌情不明,动用的兵力不足,且对车匪的凶狠以及战斗的残酷性认识不够,是6连遭受重大伤亡的根本原因。
2、在车臣人内线-“刀疤脸”已经通风报信的情况下,前指依然对突围的车匪兵力估计过低,未曾想到是敌人是多股汇集的1500名悍匪,从而让6连单独坚守766高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至少派1个营兵力坚守比较合适。
3、在车匪进攻766高地6连时,增援力量过于单薄,仅出动一个机步连(104团4连搭乘伞兵战车),2架Mi-24武装直升机。而机步连受到车匪伏击,本身遭受不小伤亡;Mi-24直升机也被车匪击落一架。
4、增援的俄军机步连战术有误,遭受伏击后的反应比较混乱,没有发扬步战车机动和火力优势,拉开距离脱离火箭筒射程,或者快速机动规避;搭载的步兵也未按照复杂地形步兵引导步战车冲锋的原则进行战斗,导致增援机步连伤亡大,未能及时冲破车匪阻援。看得出这个连步装协同战术不佳。
5、空中支援和纵深炮火薄弱,仅有Mi-24武装直升机4个架次和1个团属122榴炮营提供火力支援。“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这个数量我认为对于主要防御方向,是不够的。美军对于主要防御支撑点的坚守连,可以提供3个155毫米榴弹炮营(54门)和1个武装直升机营的火力支援。
6、既然是山地围歼作战,前指没有及时判断出车匪主攻方向,也没有果断调动其他方向俄军向突围车匪主力进行合围,减轻6连压力,反倒是让车匪得以从容组织向6连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进攻。
7、俄军装备有些欠缺,没有给6连配发夜视仪,战场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连必备的迫击炮。
7.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的英格(图)她的结局是什么
《帝国的毁灭》中这位女配角和一名同龄男孩共同坚守一个88mm高射炮阵地,结尾男孩一枪打死了她,然后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因:德国后来宣布投降,这两位都不愿意接受。结尾部分有交代。
电影剧情: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
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培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
电影评价:
《帝国的毁灭》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对真相的揭露,它不是一种简单化的反讽,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世界的复杂本性。
这种简单化反讽混杂着盲目的道德优越感,使希特勒越来越远离历史的本来面目,变成了一个任由后代涂脂抹粉的邪恶符号。
任何对希特勒做出的有悖于这种道德感的阐释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与莫名其妙的焦虑。对于奥利弗·西斯贝格来说,这一切似乎显得非常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