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幻电影的影评
《银翼杀手》观后感
看完《银翼杀手》到MTIME网上去找影评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认为好看的人把这部电影捧上了天,认为不好的人,把这部片子贬得一无是处,摄于二十六年前的《银翼杀手》,虽然已经被许多权威电影机构认定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但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连绵二十多年依旧争执不休。
这部电影是拍过《角斗士》的雷德里·斯科特大导演继1979年《异形》之后贡献给科幻片的第二部里程碑式作品,拍完伊始刚在美国本土放映的时候,因为其阴暗压抑的影像风格和缓慢凝重的节奏而掌声寥寥。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部电影因为他在科幻电影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爱戴,在许多无聊的科幻电影排行榜上,它一直就没有跌出三甲之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趣味,同一个审美客体在不同的审美主体中会有不同的艺术体验这很正常,但是做为我个人来说,这部融合了侦探片刺激悬疑的充满想像力的科幻电影简直完美无暇。各个电影元素都有异乎寻常的成就,即使受科技进步制约的特效处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几乎没有任何破绽。
而这部电影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一个看似荒唐的故事框架下,导演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讲述了科学、伦理、生命、本能、爱与恨、生与死的诸多问题,还涉及到了灵魂,即永恒,以及生命的最终归宿和身份的自我认同,使那些已经习惯用眼睛和耳朵来欣赏大片的电影观众重新把心灵武装起来,来静静体会来自机械文明制造的虚幻光影带给我们的深切感受。
斯科特对画面惊人敏感成就的影像风格还为以后的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影像模式,由他创造出的乌烟瘴气、永远灯火阑珊的未来世界,被后现代理论称为“奇观社会”的“真正的沙漠”。 我们在许多科幻电影甚至魔幻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部电影的影像痕迹。
刻画人物时,斯科特很少用远镜头和中镜头,在银幕的炫眼的光亮之下,大量的近镜和特写使演员无法掩藏起自己的内心,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扮演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国好莱坞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与我最喜欢的电影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文.帕西诺齐名。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一个银翼杀手奉命追杀六个违背人类意志冒险骑劫太空船回到地球的人造人,这些人造人与真人无异,虽然生性残暴,却对自己只拥有的四年生命充满着渴望和留恋,他们返回地球只为了寻找长寿的方法,想拥有一个正常人的权力。哈里森.福特在追杀的过程中不断陷入迷茫,人造人是人吗?他们拥有与人类无异的思想感情并且比人类更加优秀,应该是人,如果他们不是?那么我们自己是什么?特别是当他碰上高贵美丽的女复制人,在她的帮助下侥幸脱身以后,哈里森.福特的迷茫加深了。哈里森.福特把这个进退两难杀手的困惑和窘迫用眼神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这个角色具有了打动人的悲剧性力量。成为电影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之一。
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的出色,观影以后让我感到巨大的精神满足,我本可以和那些悠闲的生命一起投身于物质文明制造的各种狂欢中,却唯独钟情于面对屏幕坐在黑暗的一隅,为那一烧就着的透明胶片倾情一生,就是因为有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不断地用天才思想在电影的时空转换中把我带入艺术的天堂。
2. 科幻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是2017科幻电影观后感,请参考!
星期五,我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70%-80%;堆肥法,约占10%-20%;焚烧法极少,仅占1%。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不得不说,做为一部“电影”,Oblivion用到了代表当今世界上最进步的手法,摄影和後期无可争议,每个画面都美到不敢想像,甚至超越了一些以画面取胜的,比如王家卫,的作品;很沉静、却在该闹之时闹地非常到位的,张弛有力,毫无糟点。
我一直在找片中的缺陷,剧情的不合理,全片下来,除了:
1. “wapean”的重量(感觉随便都能毫不费力拿起来)有小许疑惑,但2077年也许采用了宇宙金属,轻型也不是不可能。
2. “cage“里面的移动生物,也许是智能机器(後面的“主脑”也是超智能机器)往坏的方向发展而衍生的情景。
其余无。
编剧在面对心理、记忆、回忆之中运用恰到好处;
在回到Tom Cruis,我想不到第二个能演好这角色的actor,Leonardo Decaprio和Brad Pitt虽然是同期形象比较相近的演员,但前者略痞,後者反叛,眼神中只有Tom的深邃,那种经历过浮沉迷事的好男人的眼神,眼角,嘴唇,包括举动,才能是最佳人选。
Oblivion有Jerry Maguire的情怀、Eyes Wide Shut的悬疑/逼近、和Vanilla Sky的迷失,它是一部极其用心、不铺张、不试图一次说太多(比方说Trance)的绝赞作品。
2小时4分钟下来,我一直好奇导演的名字,他有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严谨、大胆,却能用较为现代的方式把一切呈现出来,又有种Paradox的给人以迷思、不那麽直接end的小手段,Joseph做为新人,实在非常用心。
妆容、後期也不用多讲,完美至极。我没有找到任何一处有失优美或衔接不当、突兀的场景,高科技的外太空元素当然是比较好掌控,只要把每个画面都做的乾净,充满未来感就好;但那些禁区、瀑布、和Jack发现的森林,那个小屋子,夜景、俯视图、爆炸、地表人......都做的淋漓尽致,滴水不漏。
最highlight的是OST.这部片我是在Melbourne Central的HOYTS看的,巨幕加上绝赞的杜比环绕音效我不知道加了多少分,但起码那种post punk加上迷幻的夹杂摇滚和电子的配乐,实在太喜欢了;比“Silent Hill”都更好,甚至超出了“Trance”。
我经常拿“Trance”和“Oblivion”比较,因为撇编剧不谈,两者的表现手法是极其相近的,但前者是讲述一个小主题,加上乱七八糟的掺杂,实在没办法太把客观面的视听效果推到更高处;而後者,也就是本片,用鸿篇钜制的未来场景和高度对比、时而沉默,时而紧张的反差,一点不客气地虎上添翼。就拿简单的例子:两片都用慢动作,但前者的慢动作就好像comedy,後者会让你心跳加快,无法自拔。
片尾“Because I'm Jack”完後,黑幕打出来,紧绷了124分钟的神经突然松懈,心中无限情感宣泄出来,一直在深夜(快12点)的影厅坐到片尾曲结束。
好久没看到这麽好的佳作了,或应该说,是我至今看过最棒的科幻片。毫不夸张。
3. 你怎么评价国外的科幻电影
特效一流,剧情那就。。。。看热闹好。妇联4最后决战居然是白刃战。。。。。。。。。。。。。
4. 怎么评价电影《功夫机器侠之南拳》
虽然电影《功夫机器侠之南拳》在豆瓣评分上只有3.1分,网友们对它的评论也不是很好,都认为是一部制作很烂的片。但我却觉得这部电影也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将中国功夫和科技元素相结合,很好的呈现出了科技快速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武术精神。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这部剧的评价不同也是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挺不错的,但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还是有自己的缺陷,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是好的。
5. 如何评价《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无声和缥缈。冗长、晦涩、哲学,是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5)科幻电影评论范文大全扩展阅读:
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
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
在本片问世后,这项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由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
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
为拍摄出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
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
Howard)联手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