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早期的电影海报欣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主要依赖于木板印刷。电影海报多出自画家之手,多采用水粉,还有油画、素描、摄影、雕塑、国画、版画、连环画以及剪纸等艺术形式,电影海报本身也因其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如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以木刻版画的形式,着力刻画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工艺美术中的版画和剪纸艺术,也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抗日宣传中,他们将版画视作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因而版画艺术与民族情感相融合,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
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家餐厅向35位观众放映《火车到站》等一系列短片时,张贴在餐厅门口的《卢米埃电影》的海报应该是距今最久远的一张电影海报。
在西方后印刷时代,出现了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平面设计追求严肃、高贵、丰富、高雅,设计中采用大胆的曲线结构、复杂的装饰和和无联系部分间的整体平衡,版面布局比较讲究均衡、对称,色彩强烈。
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艳后》等电影海报充分体现巴洛克风格艺术特点。
早期的电影海报是纯粹为了电影的上片做宣传广告用途,就如现在卖场中的大多数促销海报招贴,是用手工绘制的,又称手绘电影海报,我们称这种招贴设计为“瞬间艺术”,所以要求海报版面简洁,信息明确,并以可见高度的色彩吸引观众注意。在版面上使用大面积的图形,字体选用较大字号,一使版面觉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好莱坞早期著名影片《飘》,《蒂凡尼的早餐》,《卡萨布兰卡》当初的海报都是手绘的。
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简洁的线条和雅致的明暗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最昂贵海报,传闻中的拥有者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海报大多由当时著名艺术家设计或手绘,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像程十发的 《林则徐》、《霓虹灯下的哨兵》、,蒋兆和的《马兰花开》,张仃的《祝福》,黄永玉的《长发妹》……这些经典的手绘电影海报凝聚着艺术家的大量心血,每一张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电影海报设计如同其他造型设计,是人类与世界审美关系的雾化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某种形象性的表现。从人的主观世界来观察,它蕴含了设计者的艺术感情。下面是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西方早期电影海报:
海报设计有法而无定法,设计家海伦主张自由设计,不承认绝对的设计规范,但承认设计的有秩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电影海报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是电影海报都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电影海报也成为了一种艺术文化,也是很多电影迷们的精神追求,收藏电影海报成为很多爱好者的兴趣。
㈡ 一点万象|只有一个“符号”的电影海报
爱电影的人一定会欣赏电影海报。从早期人工手绘到现在的制作精良、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电影海报在宣传功能之外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和文化内涵。一部电影往往有数版表现手法各异的海报,而这些海报的艺术风格也成为影片艺术性的一个侧面。
海报应当是属于抽象的艺术,将一部电影的精髓简练地浓缩在一张平面上。而当简练追求到极致,电影海报又进入到另一层艺术空间。“Minimal Art”(极简主义)作为艺术抽象表现的极端,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在去掉多余的元素,颜色,形状和纹理后,将万物抽象成符号与线条。极简主义电影海报也秉承了这一风格,力求以最简单的图形和色彩来阐述对电影的印象,通过简洁且具有代表性的标识来表象整部影片最核心的概念和精神,同时传达出影片最鲜明的主题与特色。
点、线、简单色块与形状构成极简主义电影海报的符号,比起那些图像繁复、颜色亮丽、构图复杂的海报,极简主义海报更能体现设计者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那是以最简练元素构成的影像“图腾”,充满着对影片的想象力,而越是简单则越是最要命的表达。而极简主义海报的极致是只有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或是影片关键性的道具,或是代表性的细节,或是某个隐晦的暗喻……无论表现方式如何却一定会使影片成为它自己。
理查德·弗莱彻60年代指导橘拆则的科幻片《神奇旅程》,讲述几名医生通过微缩进入人体实施心血管手术的过程,以神奇的构想展现了人体内部景象。从表面来说,海报中的点象征人的血管和“微缩”的状态。而在哲学层面,人类对人体的微观探索和对茫茫宇宙的宏观探索没有什么不同,红色象征着无限的宇宙,而海报的图景映衬了电影的主题——人是宇宙的中心。
希区柯克一部优雅的惊悚片,一个关于鸟类大规模攻击人类的故事。海报没有了群鸟来袭时黑压压的密集感,甚至去除了所有应属于惊悚片海报的元素,只留下几根角度不一的线条。线条具象上代表着鸟类栖息的电线和支架,又仿佛是一排排飞鸟的抽象。线条同时也照应着影片中的鸟笼和用木板条密封的房子,象征着囚笼。而从构图来说,倾斜线条带来的不平衡会给人情绪不安的感觉,这是影片的氛围铺垫,亦是希区柯克般的视觉预言。
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以喜剧的形式尖锐地讽刺了纳粹主义和希特勒,历史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极简海报仿佛信手拈来的小黑色方块鲜明地表现了希特勒极具特色的胡须,在黑色幽默的运用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本片是斯科西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一个混乱迷茫、人们普遍怀疑美国精神的时代,主人公拉维斯恰恰在这种孤独中迫切地去寻求自我价值——刺杀总统候选人。海报中的符号是主人公拉维斯的抽象——莫西干头,这个极具时代意味的发型是拉维斯决意刺杀时所剪,既是其形象的特色塑造,亦是对当时社会的隐喻。
《大白圆棚鲨》和《泰坦尼克号》数不胜数的海报中,这两款虽然不是最有创意和冲击力,却也足够简洁和抽象。《大白鲨》海报中的三角代表着鲨鱼鳍,而《泰坦尼克号》海报中的白色三角既像是泰坦尼克号船的船头,又象征御明带来灾难的冰山。
三个极简的圆形在不同的电影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全面回忆》中红色圆代表着故事发生的荒凉寂寥的红色火星。而在《沙丘》的海报中,黄色圆代表满是沙的行星凯勒丹,而橙色代表着沙漠的色调,抽象化海报同这部光怪陆离的意识流电影相照应。而在昆汀《低俗小说》的海报中红点代表着“针扎胸口红点”的经典桥段。
30年代的科幻片,想象大胆奇异,一位野心勃勃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隐身药剂,亲身实验成功后却没法还原,在隐居偏远小镇客栈研究解药的过程中变成了一名隐形杀人狂魔。主人公一直处于“隐形”状态,几乎没有在影片中露过脸,海报中只有一个衣领似乎是证明了那里的确有一个“人”存在。
“发条橙”被用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影片《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利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是这样的怪。海报中是一只倒贴假睫毛的橙子,它是主人公经典形象的抽象化,象征了影片的扭曲夸张和怪诞。
一个关于宗教能否祛除恶魔的故事。在西方宗教中道德约束制约着人性中为恶的一部分,而一旦约束力被削弱,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东西就会成倍放大。影片中甚至神父都会被恶魔附身,那么上帝是否值得信仰?海报中倒置的十字架正是象征着人性的恶对于宗教的颠覆。
爱德华是一个只有剪刀手,有过短暂温暖却承受着永恒寂寞的机器人。海报是治愈系海报,一只创可贴象征着爱德华脸上的伤疤和其并非故意给他人带来的意外伤害,而他最后也许得到了爱的人对自身最好的守护。
极简主义海报往往采用简单的视觉元素和色彩构成,以极少化的符号开放观者对影片的想象空间,或者我们需要不断想象猜测海报的内涵所在,或者借着一些鲜明符号我们一眼即能分辨出这是那部电影,对于资深影迷来说,这些大概都是极简主义海报的魅力所在。
㈢ 六十年代电影有哪些
老电影是一种情怀一种回忆,它带着属于它的年代感见证着时代的成长。老电影就像一瓶拉菲,年代越久远越浓厚,每次的触碰都带来异样的惊喜。今天我们就开一瓶六十年的拉菲,来品尝一番它带来的味道。
1、龙门客栈
该部影片上映于1961年4月,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8.9分。大概讲述的是武士三十郎来到一个小镇,看到两家恶霸在为争夺地盘精彩争斗,弄得民不聊生。三十郎决定设计造成两方拼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故事。整部影片看下来,不论是摄影、配音还是表演都很棒。放到现在也是能收获大票房的影片。并且这部剧不像那个时代的日本黑白武士片那么严肃,而是带有美国西部的游侠成分和喜剧色彩。所以才会被莱昂翻拍成荒野大镖客。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