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1968年的一部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68年
国家:前苏联
对白:俄语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UK:401 min (video version) / UK:511 min / USA:390 min
色彩:彩色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宽银幕电影
混音:单声道 70 mm 6-Track
级别:Australia:G USA:Unrated
摄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68年4月28日
概况介绍: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幕后制作:
耗时五年,据称耗资一亿美元(当时的价钱)的宏伟巨制,试图极其忠实地复制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戏和舞会戏非常出色,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影片长达六个半小时,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6年的美国版虽然比这部短,但也有208分钟,有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主演,也是以战争场面取胜。1973年英国BBC推出750分钟的电视版。
电影花絮:
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电视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创下了电视台播放最长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5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访问莫斯科,他曾提议联合拍摄本片,但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剧情简介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贰』 苏联波兰边境屠杀的影片
二战经典《苏德战争》真实纪录片,德国从波兰一路杀到苏联,苏联后来又一路杀到德国,和波兰牵涉。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波兰语:zbrodnia katyńska;俄语: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
『叁』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什么电影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电影《波兰闪击战》。
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者“1939年九月战役”,西方各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基本介绍
德军为了消灭英法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增加军事经济来源和建立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基地,于是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
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不过被波兰拒绝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不久后承诺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使得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十大战役之一“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肆』 求苏联卫国战争电影!!!
苏联电影“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指的是由苏联电影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执导的三部战争故事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莫斯科保卫战》和《解放》。
推荐理由:
A.“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现了1941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和欧洲战争苏联战场的全貌,兼具编年史性质和史诗气质,即便稍有政治倾向,还原真实亦堪称完美。
B.“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中的三部电影都是真正大制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也有三小时,而《莫斯科保卫战》和《解放》则更是长达六小时以上。
C.“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为同一导演即前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作品,其中三部电影的风格和水准均相当统一。
D.“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拍摄时间绵延20年,从1969年到1988年,且不谈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终已自不易。
E.“卫国战争三部曲”系列拍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均创世界影坛纪录,这些电影拍摄时,曾一次出动近万名士兵,数千辆坦克。几百架摄影机需要同时拍摄。有很多战争场面都是空前的。这样不计成本的大投入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也只有当时的苏联可以做到。这些电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也是不可复制的。
F.这些全景式的战争巨片也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曾跨过了意识形态的界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了卫国战争前期,苏联军民为保卫莫斯科付出沉重代价的悲壮事迹。整个电影的节奏如同交响乐,既有斯大林,朱可夫这样决定着历史航向的大人物,也有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普通人。
电影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俄罗斯领土广大,但我们已无退路,后面就是莫斯科。”还有那首雄壮的插曲《神圣的战争》都为很多中国人所熟知。《莫斯科保卫战》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特别是很多战争场面,在实景的条件下,用长镜头拍摄,其真实性堪称完美。
G.遗憾的是,这些战争巨片在苏联解体之后,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由于这些电影本身在拍摄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对历史的描述也是有选择性的。苏联解体之后,很多战争中阴暗的一面被挖掘了出来。比如苏德密谋瓜分波兰,以及随后的卡廷惨案,这些都让电影中最值得称道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电影,当政治的风向改变之后,电影就沦为了牺牲品。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本身所具备的独特艺术价值。
『伍』 苏联的一部二战题材电影,时长大约七小时。
有如此之长的时间,那就非《解放》莫属了。《解放》是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卫国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他两部是《莫斯科保卫战》《自由战士》)。全剧分《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五部分,讲述了自库尔斯克会战到红军攻克柏林两年多的历史,是苏联历史上投资最多、协作国家数最多(有民主德国、波兰、南斯拉夫、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参与拍摄)、跨越地域最广的巨作,苏联为拍摄出动了两个集团军的兵力、两千余坦克和火炮、三百多架飞机及数艘舰艇。为强调真实性,片中及头尾还大量引用了战争时期的纪录片资料,堪称精品。
你看完这部电影,不敢说把二战所有战场都看到,但欧洲战场东线应该是差不多了。
『陆』 战争与和平的电影剧情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