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拍电影基础知识大全

拍电影基础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2022-09-20 06:08:21

A. 最新影视摄像镜头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

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书中涉及的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制片人:英文名称为Procer,一部影片行政上的监督者,地位和负责艺术的导演并驾齐驱。制片人负责为一拍片计划筹措资金、购买电影剧本和延聘导演与其他重要的相关人才,如大卫·塞茨尼克。

B. 微电影拍摄的基础知识

微电影拍摄的基础知识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微电影拍摄的基础知识,欢迎参考~

微电影拍摄的基础知识

特征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3“微”特征,使的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web3.0.互联网延升到了移动设备,“微投影”更是“微电影”的最佳展示平台,更是将“微”特征发挥到极致!

门槛

新媒体的内容谁来拍?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从电视台到手机运营商,从影视制作公司到唱片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其中。不过有一点,未来真正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可能仍然不是来自街上随便走着举着DV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拍摄新媒体内容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随着旧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媒体内容很可能既需要跨媒体的能力,又需要针对性的制作,而这不是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当今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俗话说:长文章,好作;短文章,难攒。在“移动”状态、“超短时间”限度和“休闲”特征的消费模式下,一个怎样的“微电影”会引起受众的观看情趣甚至付费下载呢?大体具备以下特点

“有意思的故事推送内容”-“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在当今娱乐时代,人们主动追求快乐和愉悦、把握“幸福指数”主动权的感性诉求比以往强烈的多!这就要求有迎合消费者该种需求的有极端创意的剧本和主创人员队伍的建设。“剧本”和“编辑”是重要核心。

“有起承转合的内容桥段”-在极端时空下,“玄疑”、“包袱”和“抖包袱”的底料设计比画面、色彩和大牌艺人更重要!故事卖点-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处理手法-大结局的设计,这些起承转合的内容桥段的创意性设计和处理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方法。“电影快餐”时代的到来,要求微电影提供者在快餐的“套餐”设计上要有不同传统方式下的创意组合。

“有互动参与的欲罢不能”-“形式”比“营养”更重要!如何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营销能否具有“商业价值”的关键。“怎样参与”比“参与什么”重要的多。就互动性而言,观众的转发推送,续集或系列剧的是否增拍,甚至演员的选择,奖项的评选,都是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势

提高观影总人次

尹鸿教授表示,中国电影的年人均观影次数仅0.14次左右,平均每人10年才进一次电影院,但《四夜奇谭》却能够达到2.1亿的点击率,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运作态势,大大提高了观影人次。

为新人创造机会

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但有近4/5的电影无缘在院线上映。尹鸿教授表示网络电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乱象”,“现在什么档期都显得十分拥挤,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电影拍了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走向院线,因此需要新的通道,而网络恰恰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此外,网络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挖掘新人,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新导演、新演员能够‘接棒’,就不会出现三部贺岁大片同时消费葛优的不正常现象了。”

广告植入更灵活

在看过《非诚勿扰2》后,不少观众都对片中的植入广告表示反感。其实微电影区别与广告的地方是与观众的互动性,所以简单设计结尾的走向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私信门》的营销中,让消费者主动寻找“穿帮镜头”并依据多少穿帮被找到这种“自爆家丑”的方式,给予消费者电子优惠券和相关的品牌商品、体验奖励,极大的调动了消费者的参与激情,并且适当的降低了互动的门槛。不得不说,《私信门》为微电影的营销找到了一条新路。建设删除这条宣传信息!!不知道怎么混过关的!

微电影的四大阵营

在第二届中国微博大会微电影分论坛,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认为,当前中国微电影的拍摄主要有四个阵营。

首先是视频网站,他们有自己的播出平台,制作和播放微电影是最容易的。

第二类是广告公司,现在大型的广告公司都开始制作微电影,他们直接按照客户的需求拍摄,主要是以电视广告为内容的微电影。

第三类是各种唱片公司、文化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是以宣传目的,并不在意微电影的收入。

第四种就是独立的第三方的影视公司,他们会按照独立的需求拍摄微电影。

;

C. 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是什么

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

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暴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 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中,对它的选择受如下相互关系的制约:中级反光率的景物亮度产生底片中级密度,经过标准光号印片而获得银幕最佳视觉效果。实际拍摄中,被摄体所处的具体光照条件是选择曝光点和计量曝光时各种参数的主要依据。

2.曝光不足和过度

拍摄场景的光线比较昏暗,在拍摄时又未调整好光圈而致使拍摄出的画面昏暗不清,称为“曝光不足”,反之,称为“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本是摄影差错所致,但有时为了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意使曝光不足或过度。在两种画面交接时,运用曝光不足或过度这种特殊的技巧,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曝光反效应

指在增加曝光量后继续曝光,使密度反而降低的反效应。

4.暗部曝光

用测光表暗部曝光点对准最低量度进行曝光,叫暗部曝光。暗部曝光使暗部层次分明,其余部分都在底片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过度,尤其画面最亮部分发白、发毛。这种方法适用拍明调、软调等画面。

5.亮部曝光

测量景物选择光域中最高亮度,用测光表亮部曝光点对准最高亮度进行曝光,这叫亮部曝光。这样的方法,只能拍到选择光域中的亮部阶梯部分,其他渐暗部分都在底片上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不足,缺乏层次。画面中的高亮度部分层次分明,而阴暗部分成为暗影或剪影。这种方法适合拍“暗调”、“硬调”的画面。

五、感光

1.感光度

表示感光快慢的数值。在规定的显影条件下,测定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的曝光量,即:感光度= 常数。感光度的计量,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如我国暂行标准(GB),美国国家企业标准(ASA)等。

2.感光测定

以曝光量与密度的关系为基础,检验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摄影及洗印条件的方法。将感光材料在感光仪中作阶梯式、渐变式的曝光,经显影后得出一条曝光量与密度值对应关系的特定曲线,即可测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数)、反差系数(以r表示)、宽容度(亮度容纳范围)等特性指标。将光楔作不同时间的显影,根据反差系数与显影时间的对应关系,画出一条 r= f(t)函数曲线,作为控制中的洗印条件的依据。

六、清晰度、明度与能见度

1.清晰度

又称“象界”,摄影透镜的成象在细微纹理上表现清晰的能力。物体的反射光点通过透镜聚成焦点(实际上是分散圈),其大小可以决定透镜的清晰度。若分散圈大,则透镜的象界一定柔散,细微纹理不能显示出来;若所有分散圈都很小,而组成的象能分辨出细微纹理,透镜的象界可称良好。这是属于光学清晰度。此外,感光片分辨率低、曝光过度,以及显影液性质过强和显影处理方法不当等,会影响影像的清晰程度,这是属于摄影清晰度。

2.明度

摄影术语。由光线所产生的视觉明亮程度。明度不同于亮度,它是一种主观方面的感觉,一种心理印象,不能直接测定。

3.能见度

通常是指物体能被正常的目力看到的最大距离。这里是指影片画面(映在银幕上)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被正常的目力所看到的清晰的程度,所以又称“明亮度”。能见度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摄影机解象力的好坏,拍摄时天气、光线的好坏等。

七、摄影台本与摄影阐述

1.摄影台本

也称“摄影设计”。为体现摄影创作意图制定的具体拍摄方案。摄影台本包括分场设计、特殊效果及其具体措施。摄影(象)师要对每个镜头进行研究,从拍摄角度到布光,从拍摄时间到环境气氛,从色调到光学镜头及光学附件,从拍摄方法到技术措施,均要加以周密考虑。摄影台本也是摄影(象)师最具体、最细致的拍摄计划。

2.摄影阐述

电影摄影师、电视摄像师拍摄前的工作术语。摄影(象)师接受拍摄任务后,在听取导演意见的基础上,自己全面分析影视稿本,然后向摄制组阐述他对稿本的理解,对影视教材各主要场景的设想、要求等。由于摄影(象)师的创作有所不同,摄影构思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文字加草图。摄影(象)师必须在影视教材开拍前作出摄影阐述,并与其他创作部门进行交流,统一意图,以便使摄影构思得以实现。

D. 电影基本常识有哪些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电影是一门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电影时一种综合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

1889年电影是由爱迪生发明的。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从有声电影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科技的时代。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电影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E. 电影拍摄手法有哪些

1、移轴

移轴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的作用,本来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问题,但后来却被广泛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

2、摇镜头

摇镜头是拍摄视频中的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3、推镜头

推镜头是视频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4、拉镜头

拉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5、特写

特写是指在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F. 拍电影都有什么常用手法

手法: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手法 、象征手法、电影写实手法
专业手段:哥特,蒙太奇,罗曼史 一、关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 剧本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的 “ 灵魂 ” 和 “ 主脑 ” 。是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

G. 电影拍摄手法

1、麦格芬手法是一种电影的表现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有时又利用虚化的事件,比如《后窗》中的推销员谋杀案。

2、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3、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7)拍电影基础知识大全扩展阅读:

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特指用两台摄影机同时以一定间距和夹角来记录影像的方式。

立体特效可采用正投、背投,平面、环幕,主动、被动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大多数立体电影制作还停留在电脑三维的虚拟绘制状态,实拍因为两台摄影机云台的同步对焦,同步变焦,同步角度调整需要几个人同时同步作业,非常难以协调,这也是观众最终在电影荧幕上看立体效果时间长会导致双眼疲劳和难受的原因.此问题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校正。

H.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 推镜头

推镜头是视频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2.拉镜头

拉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拍摄视频中的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4.特写

特写是指在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5.移轴

移轴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的作用,本来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问题,但后来却被广泛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

阅读全文

与拍电影基础知识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绵阳出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957
电影情书图片海报 浏览:525
主角德彪东梅韩国电影 浏览:916
电影演员罗晋演的电视剧 浏览:358
圆月弯刀电影版完整版 浏览:690
小说遇见电影观后感 浏览:738
电影女作家去泰国旅游 浏览:120
蜡笔小新最新大电影完整版 浏览:526
法国电影凯撒奖中国演员 浏览:373
回到二十岁泰国电影 浏览:709
有可以看新电影的网站吗 浏览:100
一部游戏改编的恐怖电影 浏览:897
哆啦a梦大电影动物星球音乐 浏览:110
少林门电影完整版 浏览:27
大哥大续集电影开头曲 浏览:168
电影名字神权荷鲁斯之眼 浏览:973
电影末日激战中机器人图片 浏览:942
十大动作血腥暴力韩国电影 浏览:157
美式爱情电影推荐 浏览:269
主角是一个越南小男孩的电影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