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

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

发布时间:2022-08-29 13:34:59

① 各位谁有豫剧全场戏高清视频 急需 谢谢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1] 。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2] ,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3]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经典唱段100首详细内容来源: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王振峰14110907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周雷达150215015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周雷达15011801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周雷达150208008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周雷达150215007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周雷达140615005
豫剧《朝阳沟》选段刘善全14092805
豫剧《朝阳沟》选段马兰杨红霞20121001
豫剧《朝阳沟》选段马柱叶14112303
豫剧《朝阳沟》选段唐满意150208007
豫剧《朝阳沟》选段小檑主多人组合20121001
豫剧《朝阳沟》选段徐文霞140713003
豫剧《朝阳沟》选段杨红霞恩130416004
豫剧《朝阴沟》选段1963年魏云
豫剧《程婴救孤》选段李新伍许国言H069
豫剧《程婴救孤》选段张洁140824004
豫剧《程婴救孤》选段赵东东140622002
豫剧《程婴救孤》选段赵冬冬14122103
豫剧《痴梦》选段韩鹏飞150201001
豫剧《春秋配捡柴》选段田敏
豫剧《大登殿》选段李新伍H071
豫剧《大登殿》选段刘广智006
豫剧《大祭桩》H036
豫剧《大祭桩》选段常香玉原配音虎美玲
豫剧《春秋配》选段景帅媛002
豫剧《春秋配》选段田敏陈迎辉H025
豫剧《春秋配》选段田敏130416001
豫剧《春秋配》选段武惠敏吉冠武赵岩
豫剧《春秋配》选段武慧敏004
豫剧《春秋配》选段一武惠敏吉冠武赵岩
豫剧《春秋配》遇君子选段杨春花
豫剧《春秋配》遇君子在荒郊前来问话选段田敏
豫剧《村官李天成》吃亏歌贾文龙20121004
豫剧《村官李天成》吃亏歌选段浩启冬14091401
豫剧《村官李天成》吃亏歌选段刘善全14100501
豫剧《村官李天成》吃亏歌电影版贾文龙T022
豫剧《村官李天成》吃亏歌贾文龙拌奏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丁焕召H055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郝晓亮张红伟H059
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浩启冬140907002
豫剧《对绣鞋》选段韩鹏飞150215002
豫剧《对绣鞋》选段李焕1604
豫剧《打金枝》H035
豫剧《打金枝》劝万岁段李艳梅
豫剧《打金枝》选段曹丽梅15012507
豫剧《打金枝》选段曹丽梅140921004
豫剧《打金枝》选段韩鹏飞001
豫剧《打金枝》选段刘忠河周怀忠026
豫剧《打金枝》选段配像苗文华录音桑振君16
豫剧《打金枝》选段唐朝东小香玉140720006
豫剧《打金枝》选段王振强柏青15010406
豫剧《打金枝》选段王振强140907001
豫剧《打金枝》选段王振强14091406
豫剧《打金枝》选段杨松慧150208005
豫剧《打金枝》选段赵金印150208009
豫剧《打金砖》选段王福海刘亚林042
豫剧《打銮驾》选段郭爱云15011805
豫剧《打神告庙》选段李玉萍040
豫剧《打神告庙》选段王会009
豫剧《大登殿》选段李树建李健H003
豫剧《大祭桩》选段党玉倩
豫剧《大祭桩》选段虎美玲冯霞H002
豫剧《大祭桩》选段连德志024
豫剧《大祭桩》选段申惠萍14092806
豫剧《大祭桩》选段孙鸿雁14091403
豫剧《大祭桩》选段孙鸿雁150208010
豫剧《大祭桩》选段孙鸿雁150215010
豫剧《大祭桩》选段孙帅刘丹H058
豫剧《大祭桩》选段吴希风14111603
豫剧《大祭桩》选段吴希风14112301
豫剧《大祭桩》选段徐文霞140803001
豫剧《大明贤后》选段章兰付成勇H005
豫剧《倒霉大叔的惛亊》选段汤玉英任宏恩T002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亊》选段赵金印140803004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任宏恩130416003
豫剧《东吴郡主》选段郭海华H006
豫剧《窦娥冤》选段韩岩024
豫剧《杜鹃山》选段王淑珍14121405
豫剧《对花枪》选段谢彦巧14120703
豫剧《对绣鞋》选段韩鹏飞14120708
豫剧《红灯记》选段徐清菊H052
豫剧《红灯记》选段张卫方14122803
豫剧《红灯记》选段张艺萍14110902
豫剧《红灯记》选段张艺萍14121403
豫剧《红灯记》选段张艺萍14110201
豫剧《红楼梦》选段王展14110905
豫剧《红娘》选段宋桂枝钱爱玲011
豫剧《红娘》选段宋桂枝005
豫剧《红色娘子军》选段张春玲130416001
豫剧《蝴蝶杯》选段李焕14122108
豫剧《虎符》选段且息怒免悲伤如姫吿罪胡小风
豫剧《錿都遗恨》选段吴希风14113001
豫剧《扈家庄》选段陈亚萍013
豫剧《扈家庄》选段皇甫幽丽041
豫剧《花打朝》选段关美丽037
豫剧《复赛夲场甠出擂主》联唱14122109
豫剧《复赛夲场甠出擂主》联唱14122809
豫剧《复赛夲场甠出擂主》联唱15010409
豫剧《复赛夲场甠出擂主》联唱15011109
豫剧《复赛夲场甠出擂主》联唱15011809
豫剧《骨肉恩仇》选段贾爱团巴秋燕025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孙鸿雁14120705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王溆珍141012004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王玉风15010408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王玉凤1400803002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吴希凤15011101
豫剧《虢都遗恨》选段杨素霞140615001
豫剧《荷风都》选段刘治家140713004
豫剧《红灯记》选段常香玉原声配音王希玲
豫剧《红灯记》选段戴阿强14122107
豫剧《红灯记》选段郝晓亮1602
豫剧《红灯记》选段郝晓亮14110202
豫剧《红灯记》选段黄艳秋14122804
豫剧《红灯记》选段霍改云14112304
豫剧《红灯记》选段霍改云15011102
豫剧《红灯记》选段霍改云150201004
豫剧《红灯记》选段霍改云150215004
豫剧《红灯记》选段霍改云150215022
豫剧《红灯记》选段孟祥礼029
豫剧《红灯记》选段尚嘉宝许宝宝
豫剧《红灯记》选段尚陆萍H053
豫剧《对绣鞋》选段苗文华孟雅萓韩鹏飞H051
豫剧《对绣鞋》选段苗文华009
豫剧《梵王宫梳妆》选段牛淑贤
豫剧《梵王宫随嫂嫂》选段王前001
豫剧《梵王宫》洞房选段牛淑贤004
豫剧《梵王宫》片段舞台资料陈素真袁秀荣
豫剧《梵王宫》片段舞台资料牛淑贤
豫剧《梵王宫》选段陈迎辉150201003
豫剧《梵王宫》选段韩鹏飞150215014
豫剧《梵王宫》选段花妈妈昨日来对我言讲牛淑贤
豫剧《梵王宫》选段赵晓霞吕美乐
豫剧《梵王官》梳妆段李素琴
豫剧《梵王官》思雨段郭美金
豫剧《访帅出征》选段李多伟吕军帅T011
豫剧《粉黛冤家》选段虎美玲杨红霞连徳志T001
豫剧《风流才子》选段张霞14100503
豫剧《风流才子》选段一王希玲赵岩杨历明T019
豫剧《风雪寒梅李三娘》选场余红瑞蔡月霞
豫剧《风雨故园》选段汪荃珍T015
豫剧《风雨故园》选段杨默含2014110206
豫剧《风雨行宫》选段李新花张瑜T022
豫剧《凤台关》选段张风格043
豫剧《夫人城》选段宋丽珍016
豫剧《大祭桩》选段戴阿强1606
豫剧《大祭桩》选段戴啊强14101202
豫剧《大祭桩》选段党玉倩

可参考吹月网戏曲大全之豫剧类目。

②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
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
代表作依次为:
1、京剧:《长阪坡》《四进士》《秦香莲》《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2、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
3、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玉堂春》。
4、豫剧:《花木兰》《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刘墉下南京》《抬花轿》(又名《香囊记》。
拓展资料:
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豫剧(英文:Yu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义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纽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群英会》《红娘》等等
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等
河北梆子:《汾河湾》等
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
其实很多剧目在各种戏曲里都有,只不过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戏曲各类的代表作个人观点
昆曲:《牡丹亭》、《桃花扇》
京剧:《四郎探母》、《空城计》
川剧:《白蛇传》、《巴山秀才》、《柜中缘》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
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
评剧:《花为媒》
秦腔:《秦香莲》
中国主要戏曲的代表作有哪些?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县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剧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
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剧
这里比较全的。
各种戏曲的特点及代表作中国六大剧种
京剧
秦腔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京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秦腔又称乱弹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建立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宣统元年,唐山兴盛了永盛茶园,邀请庆春社做开业演出,深受广大工人及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庆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脚跟。为巩固蹦蹦戏在城市中的阵地,班社艺人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民国元年,创作、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已达三十余部,与此同时,也健全了表演行当,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体制,从而使蹦蹦戏具有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体中的民间小戏,终于在民国初年以新的姿态脱颖而出,时人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定名为评剧。《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以时事新闻为题材,在当时很有影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至此,评剧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根据真人真事编剧。写民国七年,富绅富贵章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劝夫改邪归正,高便怀恨在心。奸夫淫妇合谋,害死二姐。三姐杨玉娥在吊孝中发现疑点,乃赴滦县告状,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上告直隶总厅(天津),斗争终于胜利。高占英伏法遭枪决。此剧民国八年(1919)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剧本首载1929年诚文信书局出版的《评戏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剧本选集》亦收此剧。《花为媒》故事见《聊斋志异-寄生》。写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互相爱慕,但月娥父坚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妈另选张五可,并定计花园相亲。张、王一见钟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将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此剧民国三年(1914)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盛茶园。后收入《评剧大全》第2集。
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著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巖、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我国古代戏曲家及其代表作?1)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2)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今存有: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四大王歌舞丽春堂》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有佚曲。
《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有佚曲。
3)马致远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王实甫(一说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4)白仁甫名朴,号兰谷,字仁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真定人(现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乱动荡的年代,被元好问收养。后移居南京。作为在野的一代名士,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
工词曲。与关汉卿,王实甫(另一说为郑光祖),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庄,与关汉卿同为由金入元的大戏曲家。在其作品中,有著名的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的杂剧《梧桐雨》,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代表剧目和作者1.京剧:代表剧目:《龙凤呈祥》《群英会》《四郎探母》等
2.评剧: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秦香莲》等
3.豫剧:代表剧目:《红娘》《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等
4.越剧: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五女拜寿》等
5.黄梅戏: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我们老师上课有讲一些,我都记下来了,不过作者是谁我就不知道了)
戏曲代表作品梅兰芳《霸王别姬》
戏曲剧种名及其代表作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巨集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2越剧: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3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4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其实,中国的戏曲剧种有很多,绝对不止4种主要的,还有秦腔/昆剧/晋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粤剧等等,种类很多.

③ 手机吹月网,非常好,可以观看大量的各种戏曲。进入该网站后不知道怎样正常退出

这个广告做得好

④ 曲剧都有什么,帮帮忙

<卷席统><陈三亮><三子争父><清风亭><刘全哭妻><李豁子发家><背靴访帅>我现在下的铃声曲剧的有<叫花子做梦><小姑贤>里"为人在世莫当家"<李天宝吊孝>里的"满天乌云风吹散"<背靴访帅>里的"手提竹篮把饭送"<屠夫状元>里的"杀猪杀到月出山""夜阑人静更鼓响"<风雪配>"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卷席筒>"小苍娃我生来灾星重""抱娇儿止不住悲声大放""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祭塔>谢禄的<打娈驾><包青天>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些段子你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在网页上找,在MP3上找不到几个!)

⑤ 曲剧卷席筒续集剧情

曹保山平反了张氏的冤案,原先和苍娃的母亲一起诬陷张氏的县官钱世理怀恨在心。他买通拐弯亲戚马尚书,把曹保山一家抓进了牢狱。苍娃一路乞讨来到京城,为哥嫂鸣冤。

没想到又被钱世理关进了监牢。后来苍娃被一位好心的老差役偷偷放了出来,可是哥哥嫂嫂当天就要被处死。苍娃哭告无门,绝望之余,只好转回家乡,却在回家路上得到了转机……

(5)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扩展阅读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是河南曲剧传统剧目。也是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河南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

影片中的主人公张苍娃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少年,他从小失去父亲,跟着母亲嫁到曹家。可是心术不正的母亲害死了曹老爷,并嫁祸于曹保山之妻张氏。正直的苍娃为了救出嫂嫂张氏,一人承担了杀人的罪名,被判斩刑。幸亏新到任的巡抚是苍娃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苍娃获救。他接来了嫂嫂张氏,一家团圆。

⑥ 胡希华的个人简历

胡希华的个人简历:

胡希华1946年生于社旗县。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曲剧电影《闫家滩》《李豁子离婚》。

他唱过歌,作过主持人,参加过电视台丑角晚会,并代表河南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为河南省赢得了荣誉。曾获河南省首届曲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等。其传略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书。

(6)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扩展阅读:

演出剧目:

豫剧《抬花轿》选段(汪荃珍)

河南曲剧《卷席筒》(海连池)

河南曲剧《李豁子离婚》(胡希华)

豫剧《月下相会》(任宏恩,汤玉英)

豫剧明星版《三哭殿》(贾廷聚,张宝英,范静,樊萍,轩玉亭,兰力,薛娟等)

豫剧《五世请缨·出征》(王惠)

⑦ 电影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刘子和扮演者是谁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刘子和的扮演者是汪俊。

中文名: 汪俊
职业: 导演,演员
毕业院校: 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 《强台风从这里经过》,《党的女儿》,《军营儿女》

⑧ 【合集】我想看戏曲电影曲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我想看戏曲电影曲剧,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杨门女将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vhc5
剧名:西厢记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1ydx
剧名:花木兰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hvoe
剧名:奇袭白虎团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g2f9
剧名:花田错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37h2
剧名:牛郎织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73y1
剧名:王昭君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ozip
剧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提取码:7tmu

⑨ 中国十大戏曲是什么

中国著名戏曲有:

《贵妃醉酒》《状元媒》《三打祝家庄》《红鬃烈马》《是老安刘》《宇宙锋》《西厢记》《红娘》《谢瑶环》《白蛇传》《四郎探母》《清官册》《霸王别姬》《群英会》《罗成叫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等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22])、黄梅戏、评剧、豫剧。 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2、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二、全国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

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

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9)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扩展阅读

谱色分类: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1、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2、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3、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4、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5、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

6、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7、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9、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10、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11、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⑩ 曲剧名家名段唱段有哪些

曲剧名家名段唱段有如下:

1、春风吹得人心醉—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

2、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

3、走一道岭来翻一道山—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

4、打一杆帅字旗—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

5、洼洼地里好庄稼—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

6、自幼儿随爹爹苦读文章—豫戏经典系列名家名段。

7、秦雪梅观诗文心花怒放—豫戏经典系列名家名段。

相关内容

1、陈三两

《陈三两》是河南曲剧中有名的剧目,其讲述了珠宝商人张子春年纪老迈,他仗着自己的万贯家财,以重金赎买富春院的红妓女陈三两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她深深感到自己身世贫苦,红颜薄命之后反抗命运的一系列故事。

2、卷席筒

《卷席筒》是河南曲剧传统的经典剧目,该剧目于1981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该剧主要讲述了张苍娃跟着母亲嫁到曹家,可母亲害死了曹老爷,并嫁祸于曹保山之妻张氏,正直的苍娃代嫂张氏受斩,最后被被哥哥救出,一家团圆的故事。

3、风雪配

曲剧在演出中采用节奏明快的调子为主,根据事件的发展曲折时而铿锵有力,时而绵延悠长,时而紧罗密鼓,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离奇,最终以成全了钱青与秋芳的皆大欢喜而落幕。

而《风雪配》就是曲剧全场戏的翘楚,入选“中华戏剧精品库”,还曾被改编成曲剧电影,作品画面简单明了,故事叙述流畅,人物表演的活灵活现,浑然天成,使得多个唱段在大众中流传。

4、花庭会

《花庭会》又名《对花庭》,河南曲剧传统剧目。此剧以唱功为主,近四百句唱词,除少数插白外几乎一唱到底。随剧情发展,曲牌变化灵活,唱腔优美动听,声情并茂,充分发挥了河南曲剧的特点,此剧1956年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导演、演出二等奖。

阅读全文

与曲剧电影电视剧大全集吹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春节期间为啥不让换电影票 浏览:586
邵阳大祥区电影院 浏览:912
有一个小孩丢失的电影名字 浏览:129
电影院没有武汉日夜 浏览:657
333层监狱的电影名字 浏览:673
印度一部电影主角会接子弹 浏览:155
武打片大全电影南拳王 浏览:820
电影前路漫漫背景音乐 浏览:771
郑伊健泰国电影 浏览:279
豫剧电影全集大全在线观看 浏览:735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300 浏览:748
泰国关于打胎的恐怖电影 浏览:500
教父1电影英文字幕 浏览:728
top拍的电影名字 浏览:739
正义联盟电影中文免费观在线观看 浏览:211
电影导演的因果 浏览:804
徐达夫是什么电影里的名字 浏览:724
香港的天使爱情电影 浏览:247
保护动物的电影观后感 浏览:31
什么电影的床戏是真的 浏览: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