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巧渡金沙江电影
电影《金沙江畔》
2. 观《飞渡金沙江》电影有感500字
长征,是用血与火写成,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直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风云二万五千里,漫漫长路有过多少流血牺牲!真可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读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不禁为红军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所折服。 四月下旬,红军来到金沙江龙街渡渡口,但因金沙江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机可以低飞骚扰,无法过江。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红军假装在龙街渡口架桥,使敌人上当,再从绞车渡渡口渡江。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为顺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矗
巧渡金沙江,使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官兵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这是红军长征中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一次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是用血与火写成,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直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风云二万五千里,漫漫长路有过多少流血牺牲!真可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读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不禁为红军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所折服。
四月下旬,红军来到金沙江龙街渡渡口,但因金沙江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机可以低飞骚扰,无法过江。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红军假装在龙街渡口架桥,使敌人上当,再从绞车渡渡口渡江。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为顺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矗
巧渡金沙江,使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官兵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这是红军长征中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一次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巧渡金沙江,红军靠智慧取得了胜利,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有很多:田单大摆火牛阵,以几十人胜几千人,收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秦始皇用60万大军使离间计智破楚国,以同样的方法打败了齐、燕、韩、赵、魏五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晋国本是春秋旧中国时期的大国,因内战被三个小国瓜分……以此可见,智慧是多么重要。
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险困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红军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气概也是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天,我读了《巧渡金沙江》,不禁为红军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所折服。 四月下旬,红军来到金沙江龙街渡渡口,无法过江,于是红军假装在龙街渡口架桥,使敌人上当,再从绞车渡渡口渡江。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这是红军长征中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一次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险困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红军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气概。
3. 长征故事的名字有哪些
《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4. 老电影《万水千山》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电影片名 万水千山
国家/地区 中国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59年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敌人防守来到大渡河渡口。但大渡河自然条件险恶,数万大军难以通过。后有敌兵追击,前有天险挡路,我军决定要排除万难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渡口,以保大军渡河。红军前卫营不畏艰险、顽强战斗夺下泸定桥,并铺设桥板,使红军大部队安然渡河,继续向大雪山进发。在雪山行进的过程中,天气极为恶劣,许多战士都牺牲在这里,但大雪山还是被我军征服。1935年8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军继续行进。在大渡河战斗中受伤的指导员李有国旧伤复发,情势危机,房东老大爷将自己仅有的一匹马送给了红军。草地行军艰苦异常,首长杀掉了马分给战士们吃,李有国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鼓励着大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红军终于走出草地,战士们一鼓作气打垮了前来袭击的国民党马步芳军队,随后,又迅速突破敌军重兵防守的天险腊子口。1936年12月,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终于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可歌可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电影片名 万水千山
片长 22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77年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带领工农红军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此时,王明篡夺了红军的指挥权,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冬,红军到达湘江时,已由原来的7万多人减至3万。泰山营在望阳滩与敌人奋战数十次。部队损失惨重,情况危急。此时,赵志方连长从毛主席处带回消息,命泰山营为全军突围开路,挺进敌人力量薄弱的遵义。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回攻遵义,红军取得了长征路上的第一个胜仗。后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战胜天险大渡河,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合。在经过激烈的斗争后,终于率先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合。1937年1月,三大主力红军与陕北红军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完成了。
5. 电影《长征》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电影长征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弘扬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和中国国民党正面战斗时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开始向陕甘宁边区大撤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重重阻碍的长征最终抵达目的地。
(5)巧渡金沙江电影名字叫什么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毛泽东 演员唐国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
2、周恩来 演员刘劲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在巴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邓小平是成员之一),领导南昌起义。在十年内战时期紧紧站在毛泽东一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一起运筹帷幄。建国后,在外交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朱德 演员王伍福
十大元帅之一,与周恩来等人一同领导南昌起义,后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建立红四军。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一起运筹帷幄。
6. 红军巧渡金沙江电影主要内容概括400字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夺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8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牵制敌人兵力,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渡过金沙江。
7. 巧渡金沙江 如果好追加悬赏分100!
红军巧渡金沙江
干部团占领渡口后,红一方面军的后续部队便浩浩荡荡地向皎平渡开进。
干部团夺取的两只木船是远远不够几万红军由此渡江的。在广大群众的协助下,先后共找到七只船,动员了彝、汉、傣族36名船工。船工们分成两班轮流,人歇船不歇,不辞劳苦,从5月1日起,日夜坚持为红军摆渡。
江中七只渡船,像七条大鱼穿梭似地江上南北往返。两岸山坡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
5月3日拂晓前,毛泽东和干部团第四营营长韦国清一道乘船渡过了金沙江。
金沙江水滚滚东流,两岸陡峭的石岩把金沙江夹在中间。湍急的江面溅起层层浪花,拍打着毛泽东的衣襟。毛泽东风趣地说“诸葛亮5月渡沪深入不毛,我们也是5月来渡沪啊!”
皎平渡北岸,有一排在石壁开凿成的山洞,这里就是渡江指挥部。
毛泽东住在西边水流方向的第一个洞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分别住在东边的几个山洞内。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到北岸,不顾长途行军的劳苦,在那阴暗、潮湿的山洞内紧张地工作,指挥红军渡江。毛泽东的洞里装了六七部电话,电话铃声不断,“桌子”上摆满了文件、电报。毛泽东接了一个电话又接一个电话,接完电话又看电文,忙个不停。就是在这金沙江畔的石洞里,中央领导度过了几个紧张繁忙的昼夜。
5月5日,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军团长张爱萍带了一个营和侦察排,以及电台先渡江,到北岸渡江指挥部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处接受任务。
指挥部里还有三军团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周恩来关切地问了部队情况后,便向张爱萍交待任务:沿着江北岸西进,迅速到达元谋以北,江驿以南的龙街渡口,狙击沿昆明通川康大道向北追击的敌人,掩护我军渡江后在会理稍事休整随即跟进。同时,沿路注意联络南岸一军团的部队,并转达军委令他们改变从龙街渡江的计划,火速赶到皎平渡渡江的命令。因为军委自一军团由元谋、龙街之线折回后,已和他们失掉了无线电联络。
黄昏前,他们沿着金沙江北岸的羊肠小道,翻山爬崖,溯江而上。大家一面在艰险的山路行进,一面两眼不住地望着对岸。因金沙江是云南和四川的分界,真乃“身在川,眼望滇”。
夜幕徐徐地笼罩了金沙江。密云遮住了星光。一堵悬崖绝壁,迎面切断了去路,怎么办呢?绕路走吧,怕无法联络对岸的部队,只好搭起人梯,将刺刀插岩石缝里,踩着往上爬。先上山顶的,用绑带做成吊绳,把机枪、弹药箱、电台吊上去。那些吊不上去的骡马只好忍痛割爱了。
走到半夜,“哗哗”地下起雨来。山地更加难走了。跌了跤的同志咒骂起来:“这鬼天气,真是个反动派!”也有的故意开心:“真凉快呀,洗澡不用打水了。”
下半夜雨过天晴。刚到达鲁车渡,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一长串火把,犹如一条火龙,摇头摆尾,顺江而来。张爱萍同志断定是一军团的,他们立时拥到江边欢呼起来。但江宽水吼,又是漆黑的天,怎么能看得见听得见呢?于是便集合几个司号员一同吹起联络号。
对岸火把霎时熄灭了。司号员再次吹起红三军团的号牌子,对岸才回答是一军团一师的部队。他们遂用集体喊话的办法,把军委令一军团火速到皎平渡渡江的命令传过去。对岸又点起了火把,火速向东而去。
张爱萍他们也燃起火把,两条火龙夹江而进,来了个空前壮观的火炬大游行。
他们通过驿城,翻越过十余里的高山,经猫儿关越过灼热蒸人的火焰山,赶到了龙街渡口对岸的河边村,构筑工事,阻击对岸敌人过江。
四天后,大军已全部胜利地渡过金沙江,并在会理地区休整后,继续北进。
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指挥的结果,是遵义会议以来,继四渡赤水之后的又一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彻底破产。由于这个胜利,使红一方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甩掉了敌人,赢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因而在整个长征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追敌姗姗来迟。5月9日,敌人赶到了树桔渡江边,5月10日,他们来到了皎平渡口,红军早已全部渡到了金沙江北岸,他们只好望江兴叹了
8. 大渡河电影故事梗概
《大渡河》是由林农与王亚彪执导的一部战争片,主演是刘怀正,上映于1980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电影讲述了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
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
(8)巧渡金沙江电影名字叫什么扩展阅读
《大渡河》剧情介绍:长征途中,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情下,来到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群山之中。此时,蒋介石已布重兵数万,和红军拉开决战架式,妄图让毛泽东做当年的石达开。
敌情重重,风声鹤唳,毛泽东(韩适 饰)、周恩来(赵申秋 饰)、朱德(刘怀正 饰)、刘伯承(傅学诚 饰)等红军高级将领临危不惧,紧急布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作战方案。
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另一路飞夺泸定桥。蒋介石随既调整方案,妄图分割围歼渡河红军,毛泽东将计就计,分兵几路迷惑敌人,当蒋明白过来,临阵换将,令川军何湘辉(李宁 饰)部回援泸定时,泸定桥头已被红军占领并控制,当蒋来电询问守桥情况时,一切已晚矣。
9. 巧渡金沙江或飞夺泸定桥简介!急!急!急!
两个都给你找到了!你自己操刀修改一下。只有自己修改的东西才觉得满意!~
巧渡金沙江
背景:1935年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等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为了将滇军调离云南,中央红军主力前锋逼近贵阳,吓坏了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蒋急调包括滇军在内的各路国民党军来贵阳“保驾”。当敌军纷纷向贵阳集中时,红军龙首轻摆进入云南,之后又在5月初渡过金沙江。
毛泽东在山洞指挥渡江
这原是金沙江北岸马帮们食宿的一排山洞。洞壁尖石峥嵘,地面凹凸不平。最西首一个独立的套洞,虽是里外两间,但总共不到10平方米。9月12日傍晚,记者来到这里,但见洞外山花烂漫,残阳如血。71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里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
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毛泽东一天行军100公里赶到这里后,和警卫员一起动手,以两只装文件的铁皮箱铺上油布做办公桌,拿背包当凳子开始工作。山洞里架了4部电话机,毛泽东在这里住了一天一夜,吃了两顿饭。
红军到来时正值春令,云岭之南花红叶绿,蜜蜂群舞。红军在云南收获重礼——缴获了云南军阀龙云送给国民党中央军的20份云南军用地图以及宣威火腿、云南白药等大批物资。龙云原打算用飞机运送,但飞行员当天生病,不得已改用汽车,汽车却糊里糊涂驶入红军驻地。
在云南,毛泽东“故伎重演”,红军兵逼昆明。龙云不谙前鉴,全省调兵“勤王”。位于昆明以北100公里的金沙江一带顿显兵力空虚。1935年5月初,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乘机奔袭金沙江。
红军抢占渡口无一伤亡
9月12日,记者来到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村。皎平渡位于金沙江南岸,北岸就是四川省,当年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村民裴清给记者讲了他的岳父张朝满、岳父的堂兄张朝寿帮助红军渡江的故事。两位老人都已去世。
张家兄弟原住在离皎平渡不远的洪门厂村,是地主家的佃户和船工,张朝寿在村头开了一个小旅店。1935年5月3日晚上,全村都已沉睡,惟独张朝寿的小店还亮着灯火。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张朝寿开门一看,是戴八角帽的红军——这是中路纵队干部团的先遣战士。干部团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抢占皎平渡。
红军请张朝寿帮忙找船只渡过金沙江。当时,皎平渡的头人已接到区公所“鸡毛火烧信”(一种附有鸡毛、火炭表示十万火急的信),把船集中到了北岸。一位腰插驳克枪的红军指挥员看到张朝寿光着上身,连件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送给他。
由张朝寿带路,红军很快来到皎平渡,缴获了一只运送国民党便衣探子的船。一个排的红军渡过金沙江,摸到北岸的国民党厘金局(负责征收来往客商的税金,国民党政府由此控制渡口)。张朝寿随红军一起来到北岸。厘金局里一片漆黑。红军指挥员对张朝寿说:“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你来叫门。”张朝寿在厘金局门口说要交税、过江。没想到里边回复:“天不亮不议公事。”张朝寿说再不开门就不交税。里边终于将门打开,迎接他们的却是黑洞洞的枪口。红军无一伤亡控制了渡口两岸,并向北警戒到四川省会理县。
纪念碑上刻着37名船工的名字
9月12日,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记者拜谒一方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记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绰号。71年前,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
红军控制皎平渡后,在张朝寿的帮助下,找到7条渡船,召来30多名船工。红军成立渡河司令部,制定《渡河守则》,千军万马开始渡江。皎平渡有一大石耸立水岸,原称龙头石,刘伯承将军曾立于其上指挥红军渡河,现在群众尊之为“将军石”。
金沙江宽140多米,江水击石,白浪顿起。船工们由张朝寿带领,每条船六人,三人一班,一小时换一班,踏波蹈浪,日夜穿梭。红军首长亲自和船工们开会研究渡河,还非常关心船工生活。裴清对我们说,他岳父张朝满生前多次提起,红军不但给每名船工每天发五块银元的工资,还每天杀猪款待他们。后来买不到猪了,就买来毛驴。刘伯承总参谋长对他们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没有菜就请大家吃驴肉吧。”有一次船工们随口说了句米饭里有沙子,立即引起首长重视,从此红军炊事员每次给船工煮米饭前,都要仔细捡沙子。
至1935年5月9日,随着左右两路纵队的一、三军团渡过皎平渡,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曾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李正芳的遗孀余桂枝对我们说,一些受伤的骡马过不了江,红军就把它们送给贫苦老百姓。5月11日,国民党部队才追到皎平渡,却只捡到红军丢下的几只破草鞋。中央红军从此跳出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前进的主动权。
红军走后,国民党兵重新占领皎平渡。一些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受到迫害,张朝满送给当地头人一坛酒、一只羊,才躲过去。张朝寿则被拉去批斗。裴清说,老人们生前曾表示,他们对帮助红军渡江一点不后悔。
飞夺泸定桥
--------------------------------------------------------------------------------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10. 飞夺泸定桥 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巧渡金沙江 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故事名:飞夺泸定桥
主要人物: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
时间:1935年5月25日
地点:大渡河、泸定桥
故事名:巧夺金沙江
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朱德(主要是刘伯承)
时间:1935年5月3日
地点: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