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两部电影的名字
1. 《雪地英雄》(The Heroes of Telemark)国英双语
1966年01月31日 ( 瑞典 )
剧情简介:
本片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拍摄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制订“海缘”计划,破坏德国纳粹在挪威设立生产重水的工厂,使纳粹无法制造原子弹。影片描绘了这个斗智斗勇的战斗过程。由于故事发生在以滑雪闻名于世的挪威泰利马克省,所以片名就译作《雪地英雄》。
这场斗争发生在挪威这个省的威莫克城的瑙尔斯克氢气工厂,它是当时世界上生产重水最多的工厂。重水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纳粹占领该厂以后,加紧生产重水,准备制造原子弹。
当时,美国也已准备制造原子弹。为了破坏德国制造的计划,和英国联合组成特别情报小组,对瑙尔斯克氢气工厂作了周密调查,花了十一个月时间制定了详细的破坏计划。为执行这个行动计划,成立了代号叫“燕子”和“海缘”的两个行动队。
一九四三年二月甘七日,“海缘”队六名队员执行爆炸行动,破坏了这个工厂三千磅重水。同年十一月挪威情报员又向伦敦报告,这个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由于破坏队不可能再进行偷袭,十一月十六日美国第八轰炸队出动强大轰炸机轰炸这个工厂,但只破坏了一百三十磅重水。德国人决定把工厂和大批重水运往汉堡。一九四四年二月七日,伦敦获得情报,德国人将于二月二十日用蒂恩约湖的“海德若”轮渡将工厂全部搬走。
在这个关键时刻,由“海缘”队的克诺特率领的四名爆破队员,于二月二十日凌晨一时潜上轮渡,在仓底安放了定时炸弹,炸弹威力足以在五分钟内使“海德若”号沉没。克诺特用一具旧闹钟改制的定时器拨到十时四十五分。计划周密,执行也很顺利,瑙尔斯克工厂的无法估价的机器和三千六百加仑重水在爆炸声中沉入湖中。克诺特等四人也在当天傍晚乘汽车到达挪威首都奥斯陆消声匿迹而去。从此挪威停止了重水的生产,德国纳粹也因此失去了重水的来源。
2. 《墨菲的战争》(Murphy's War)中英双语
1971年 英国
◎简 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墨菲和他的战友被一艘纳粹德军潜艇击沉,除了他以外,战友们无一生还,墨菲被路易士救起并同路易士成为好友,墨菲心中却一直有个结,就是想炸毁那艘德国潜艇,并凭借一己之力搞到了一颗从德国潜艇上发射的但却并未引爆的鱼雷。但此时二战结束的消息传来了,而墨菲却绝对忘不了纳粹德军所做过的一切,一直不肯放过那艘德国潜艇,他能成功吗?
㈡ 毕克配过那些经典的电影
除了《尼罗河上的惨案》,《远山的呼唤》,《卡桑德拉大桥》 配音生涯 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
㈢ 毕克的人物成就
1.《追捕》:毕克的配音使高仓健的偶像风采在中国观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现。毕克的声音与高仓健的形象完美融合,成为我国译制片史上的典范。
2.《砂器》: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革太郎配音,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3.《远山的呼唤》:毕克的配音不仅体现出男主人公沉默坚毅、外冷内热的个性,而且以一种具有生活沧桑感的音质增强了高仓健这个银幕“深情男子汉”形象的心理深度。
4.《复仇》:毕克为摩尔多万的配音虽不如给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男主人公)那样深沉,但却潇洒俊朗,蕴含着成熟的幽默。
5.《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毕克为大侦探波洛的配音获得了极大成功,也展现了他“千人千声”、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艺术功力。
6.《车队》:毕克为男主人公“橡皮鸭子”配音,给人物增添了一种粗犷、嘲弄、滑稽的味道。
7.《鸳梦重温》:毕克的配音低沉、忧郁,体现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恼的心情。
8.《海狼》:毕克为派克饰演的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 之所以称毕克是中国的“高仓健”,是因为他最先为日本冷面巨星高仓健主演的片子《追捕》、《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新干线大爆炸》、《兆治的酒馆》和《海峡》等故事片做了成就独到的配音;为高仓健饰演的一系列人物配音时,则使人感到冷峻、凝重,完美地再现了高仓健塑造的各种充满男子汉魅力的形象。
1986年,高仓健先生访问上海译制厂之际,他见到毕克后,一躬到地以表示对演艺同行的“代音”深致敬意。毕克却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爱屋及乌”,称道仓健君,说观众首先欣赏和赞颂演员高仓健,然后配音的沾了光……很有意思,毕克和高仓健二君都是“前吐音”,所以艺术发音在质量上显得异常搭配、情切。
晚年的毕克因身体不适而住院治疗。其间,高仓健盛邀他为自己的电影新作《铁道员》担任中文版的配音;不料,这一心愿竟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憾事:此时的毕克已感呼吸困难,力不从心。他无奈地说:“勉强去配,会损伤高仓健先生塑造的形象。自己都不能通过,怎么能拿出来给别人听。”此次住院,毕克被诊断为肺功能衰竭。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医生不得已切开他的气管,从此,他再也发不出声音了。病中的他用笔与大家交谈。
2001年3月22日下午,他还在小黑板上写下“听”和“说”两个字,意即让探望他的同事说说厂里的事儿。23日凌晨,因病情突然恶化,毕克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配音事业。
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高仓健感到无比悲痛。2001年3月30日,他向上海电影译制厂发来唁电,唁电写道:“突闻噩耗,一时竟无言以对。未能再度相见,不胜遗憾。衷心祈祷冥福。”他还按照日本的习俗,寄来一盒香奠,让袅袅轻烟,陪伴一代电影艺术家孤独远行……
㈣ 毕克的人物简介
毕克(1931—2001),中国著名译制片配音演员、导演;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
1952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厂艺委会主任、顾问。先后为《追捕》、《鸳梦重温》、《铁面人》、《现代启示录》、《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上的惨案》、《老枪》、《雾之旗》、《幸福的黄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新干线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闹天宫》、《毛竹》、《知识老人》等约五百部译制片、美术片、科教片配音。
其中担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于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酒馆》、《铁面人》、《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十四个冬春》、《远山的呼唤》、《谜中之谜》等译制影片。
其中《远山的呼唤》(兼主配)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译制片奖;《谜中之谜》(兼主配)获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译制片奖。
毕克先生生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译制导演、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表演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 毕克先生于1931年出生在济南,一直喜欢戏剧与电影。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天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
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
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
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最后对决更是被人称道。
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
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
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最令人值得纪念的是,毕克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担任旁白——经典电视连续剧《围城》(1990年)。 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逐渐也从事译制导演工作,在不影响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时,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远山的呼唤》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姿三四郎》轰动一时。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
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同。
19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在他的晚年,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曾希望他为自己的新片《铁道员》配音,毕克也曾试图接受,但严重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弃。
疾病恶化后,他已经说不出话,就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2001年,一代配音大师毕克先生与世长辞,终年70岁。
为了纪念他对配音事业的贡献,毕克逝世后,追悼会上没有演奏哀乐,而是用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乔榛感慨万千地追忆起与毕克老师的无数次难忘的合作经历,乔榛清晰地记得与毕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
毕克先生病重之时,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开气管,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苏秀说,有一段时间,电视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译制片。像《音乐之声》、《琼宫恨史》、《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都是由毕克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苏秀还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问他“胃口好吗?”“睡得好吗?”而是跟他谈谈当年配音这些影片时的趣闻逸事,让他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但我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已经走了。”
㈤ 盘点上译厂十大经典译制片,没看过可珍藏,看过则权当回忆,都有哪些
《简·爱》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玛利亚,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修女,受教经验仅源于不停制造麻烦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担任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时将职务做得有声有色。
音乐是玛利亚的灵魂,歌声像她渴望自由爱恨的心灵,冲破藩篱泯灭界限,让孩子们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失去爱侣的军人父亲重拾温暖,剧终一家人抛弃家产翻越高山迈向更自由的国度,苦难彷如必经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乐还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礼物。
对于一部已经盖棺论定的卓越电影妄图评说似乎画蛇添足,而经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
㈥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配音演员他们都配过哪些影片的声音
李梓 (1930.12.23-) 女配音演员。
原籍河北栾城,生于石家庄。中学时 代在北平求学。1948年赴山东解放区 、入华东大学。1952年 肄业于山东大 学艺术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1954年任译制片配音演员,是中国 影协第四届理 事。曾为《音乐之声》 、《白夜》、《阴谋与爱情》、《被 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红与黑》、 《红 菱艳》、《红色宣传员》、《简 爱》、《巴黎圣母院》、《望乡》、 《叶塞尼娅》、《英俊少年》、《 啊 ,野麦岭》等三百余部译制片配音。 还曾为《居里夫人》、《安娜·卡列 尼娜》等外国电视连续剧 配音。
丁建华 (1953-) 女配音演员。
山东诸城人。高中毕业。1971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文工团 任演员。1976年任上海 电影译制厂配 音演员。先后为《追捕》、《远山的 呼唤》、《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 《卡桑德拉大 桥》、《情暖童心》、 《昏迷》、《细雨梦回》、《莫斯科 之恋》、《无头骑士》、《茜茜公主 》等 百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刘广宁 (1939.1.27-) 女配音演员。
原籍福州,生于香港。1959年上海第 四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次年入上海电 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是中国影协第 三、四届理事。曾为《叶塞尼娅》、 《绝唱》、《吟公主》、《生死恋》 、《白衣少女》、《大篷车》、《望 乡》、《苔丝》、 《尼罗河上的惨 案》等近三百部译制片配音。还曾为 《天云山传奇》、《沙鸥》、《胭脂 》、《夜上海》等国产片、电视剧配 音,并参加广播剧演播
乔榛 (1942.11.17-) 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
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 员。 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 、导演。1984至1986年任该厂厂长。 曾担任《魂断蓝桥》、《叶塞尼娅》 、《美人计》、《生死恋》、《红衣 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 ·卡列尼娜》等二百余部译制片的主 要配音演员,并任《坎贝尔王国》、 《罗宾汉》、《湖畔奏鸣曲》、《三 十九级台阶》等十余部译制片导演。 其中《追捕》、《苔丝》、《国家利 益》分别获1979、1982、1983年文化 部优秀外国译制片奖。1980年后曾主 演《珊瑚岛上的死光》、《R4之谜》 等故事片。
陈汝斌
1932年生于北京市。1950年调入东影演员科任配音演员。40多年来曾为《复活》、《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蝴蝶梦》、《舞台生涯》、《神秘的黄玫瑰》等近500部外国影片配音。还曾在国产故事片《地下尖兵》、《兵临城下》、《寂静的山林》、《黄英姑》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并曾担任译制片导演、演员剧团团长、译制片分厂厂长等职。
尚华
1922年,一个啼声嘹亮的男婴出生在山东省黄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中。从商的父亲尚勉臣欣喜异常,为 了将来男孩能子承父业,他前思后想为儿子取名“尚乃忠”。固执的父亲当然没能料到,成年后的乃忠并 没有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反倒在另一个艺术领域中叱咤了大半个世纪。 尚乃忠的青年时期,正逢国内战乱不断,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京剧艺术的痴迷。即便随着父母颠沛 流离到哈尔滨当了一家五金店的学徒,仍然经常独自一人偷闲跑到戏院里过把瘾。“一定要当个演员”这 样的梦想,就这样悄悄地在一个少年人的心中萌动着…… 19岁跟随全家来到上海落户后,尚乃忠第一次违拗了父亲的意愿,弃商从文偷偷报名考进了当时的上 海现代电影话剧演员专校。他在这所私立学校中潜心攻读,刻苦学习语言、表演等一系列课程,像一块干 渴的海绵汲取着艺术的养料。 毕业后,尚乃忠如愿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表演生涯。从1942年到解放初期,这一干便是八年。在这青春 放飞又略显艰辛的艺术旅途中,他辗转于京津沪各剧社之间,参加了《雷雨》、《原野》、《林则徐》等 诸多著名剧目的演出。很快他便成了剧社的主要演员。但是,固执的父亲对于家里出来这样一个“戏子” ,感到颜面无光,每每回到家中,尚乃忠最不忍见到的就是父亲痛惋的目光。考虑良久,乃忠遂给自己取 了一个艺名“小臣”。最终,为了避免大家误解他为“陈先生”,又给自己正式取了一个名字——尚华。
向隽殊 (1925.4.7-) 女配音演员。
原名徐佩华。原籍四川巫山,生于北 京。1943年就读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 音乐系。1949年入华北大学文艺部戏 剧科学习,结业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 译制片配音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 理事、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参 加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其中有影片 《复活》、《静静的顿河》、《战争 与和平》、《舞台生涯》、《人证》 、《蝴蝶梦》等,以及外国电视连续 剧《女奴》、《石人圈》等。此外, 还曾为《冰山上的来客》、《杜十娘 》等许多国产影片的女主角配音。19 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 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81年获金鸡 奖配音演员特别奖。
曹雷 (1940-) 女演员,译制片导演、演员。
浙江浦江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 学院表演系。1965年入上海电影演员 剧团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 《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 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 演员兼译制导演,先后为《非凡的艾 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 》、《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 曲》、《姊妹坡》等外国故事影片的 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 、《战争与和平》、《靡菲斯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 》等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导演。其中《 国家利益》、《斯巴达克斯》、《靡 菲斯特》等影片曾获广播电影电视部 优秀译制片奖。还曾为《鹰冠庄园》 、《画家的女儿》等外国电视连续剧 的女主角配音。
孙敖 男 (1932--)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配音、演员。1932年出生在北京。1951年到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6年调到长影厂当演员。当演员期间,他曾在影片《三进山城》(饰王翻译官)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不同个性的人物;从事配声工作以来,为400多部外国片、200多部国产片配音。如《永恒的爱情》中的哈迈德、《蝴蝶梦》中的德温特先生、《两个人的车站》中的普拉米·谢尔盖维奇、《斯特凡大公》中的大公、《疯狂的贵族》中的萨吕斯特、《独立与死亡》中的佩德罗皇帝、《诱拐报道》中的古屋数男、《杀人狂》中的夏邱、《警告》中的季米特洛夫等男主角,均由他配音。其中,《永恒的爱情》、《蝴蝶梦》、《两个人的车站》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李真 女 (1935--)
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8年考入长影厂,参加了第一期演员培 训班学习毕业后到长影演员剧团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参与创作的作品至今已超过300部集。其代表作有《 两个人的车站》(苏),为女主角薇拉配音,该片获文化部优秀配音而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参加 配音的还有:《岸》(苏)、《爱情与女王》(美)、《邦斯舅舅》(英)等。此外,还担任了《寅次朗 的故事》(日)、《稻草人》(苏、又译“丑八怪”)、100集电视剧《卞卡》(墨西哥)的译制导演。 1988年被文化部评为“尖子”演员。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沈晓谦
沈晓谦是80年代中期加入上译的,也可以说他赶上了上译最后的辉煌时期,曾经有人说沈晓谦的音色比较像已故的邱岳峰老师,感觉在一些词句上也许有些类似,但整体感觉不是很像。沈晓谦的音色也是哑哑的那种,比较适合配坏人的角色。
赵慎之
有谁会忘记《望乡》里阿崎婆那充满孤独和辛酸的声音呢?为阿崎婆配音的就是赵慎之。赵慎之与苏秀是70年代以后公认的专门为老太太角色配音的高手
杨成纯
杨成纯曾担任过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厂长,他的声音冷峻潇洒,与邱岳峰的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追捕》中的矢村、《野鹅敢死队》中的“军师”、《海狼》、《逃往雅典娜》中大卫·尼文扮演的角色以及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卡西诺等等。杨成纯80年代末举家前往美国定居,现在在美国一家华人电台工作。
童自荣
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生于1944年,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1973年开 始从事电影配音工作,为中外影视作品千余部配音,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约三百部。
邱岳峰
(1922—1980)原籍福建福州,生于黑龙江呼伦贝尔。早年就读于福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北京 外国语专科学校。1942年后相继在天津大亚剧团、艺风剧团、上海影人联合剧团、天旅剧团、国艺剧团、北京紫竹林剧团任演员。1950年后任上海电影制厂译制片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善于以具有丰 富表情的不同声音再现银幕形象。曾为《伟大的公民 》、《安娜·卡列尼娜》、《警察与小偷》、《科伦上尉》、《白夜》、《第四十一》、《红菱艳》、《 悲惨世界》、《简爱》、《凡尔杜先生》、《大独裁者》等二百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毕克 (1931.7.21-) 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
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 。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50年 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 、广西宜山地 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1952年后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 译制厂任配音 演员、导演、艺委会副 主任。先后为《海之歌》、《白痴》 、《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 情》 、《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 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 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 拿 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 、《追捕》等约五百部译制片配音。 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 教片配音。 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酒 馆》、《铁面人》、《老枪》、《罪 行始末》、《总 统轶事》、《威尼斯 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 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 化部 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㈦ 高仓健的电影,有哪几部是毕克配音的
1.兆治酒馆
日本 / 剧情 / 1983-11-12(日本)上映 / 片长125分钟
2.海峡
日本 / 剧情 / 1982-10-16(日本)上映 / 片长142 分钟
㈧ 上译厂经典电影100部有哪些
1、《音乐之声》
主要配音演员:李梓,毕克
其他配音演员:邱岳峰、林彬、张同凝、潘我源、赵慎之、尚华、乔榛等
一部景色壮丽的爱情电影,丁建华亮丽充满活力的声音和茜茜公主的性格很契合,施融这个英俊小生专业户虽然声音不像童自荣那般华丽,但他自带率真有亲和力的特点,他和丁建华在这部电影中的配合是非常完美的。其他如曹雷等配角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㈨ 参加阿凡提动画片的配音演员是哪些要能对应就更好了,很怀念哪些老演员的声音
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给阿凡提配音的是毕克
部分经典台词:“敬爱的巴依老爷,您的福分大,只要瞧一瞧这里边,您就知道魔鬼是啥模样了”(动画片《阿凡提》阿凡提拿一面镜子给巴依老爷看)
给巴依老爷配音的是邱岳峰
对于毕克老师和邱岳峰老师在《阿凡提》中的评价
毕克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
㈩ [大闹天宫]配音演员
1、齐天大圣,邱岳峰配
邱岳峰(1922年5月10日—1980年3月30日),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祖籍福建福州,中国最杰出的配音表演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