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迁徙电影

台湾迁徙电影

发布时间:2021-07-01 08:28:00

1. 有哪些关于台湾的电影啊

1. 台北飘雪 (2012) 陈柏霖 / 杨佑宁 / 童瑶

2.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南方小羊牧场) (2012) 台湾 柯震东/简嫚书

3. 变身超人(2013) 台湾 陈柏霖 / 郭雪芙 / 庭萱

4. 五月之恋(2004) 台湾 刘亦菲/陈柏霖/田丰

5. 九降风(2008) 台湾 凤小岳 / 张捷 / 初家晴

6. 听说 (2009) 台湾 陈意涵/彭于晏/陈妍希

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台湾 柯震东 / 陈妍希

2.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3. 求几部台湾旧社会题材电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 刚看完 是以台湾60年代的真实事件为背景 应该适合你把
不过看完之后真的感触很多,只是文笔太差,就不发表感想了。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豆瓣看看影评。

4. 求一部反应台湾与大陆乡愁的电影名字,里面有个叫家望的。

眷村

5. 找部电影,应该是台湾片,有点温情的那种,讲生活的,有个片段,详情请进来看

绝对是影名: 娃娃
主演: 黄湘芸 高捷 涂善妮 陈彦儒
上映年度: 1991

娃娃是来自山地的一个小女孩,天真的她活泼可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她的父母双双殉难。娃娃举目无亲,遂由亲友把她送到台北交给其父母生前挚友朱妈妈照顾。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娃娃和她的玩伴迷你猪芭乐初到台北就给朱家上下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且惹出一连串的惊险趣事。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能够重新找回家庭的温暖,朱家夫妇对她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对待芭乐亦是尽其能事地照料。而朱家独子——调皮但非常善良的朱皮每天陪着娃娃上下学。但由于娃娃一窍不通,天真地带着芭乐作伴,给学校增加了许多困扰及骚动。
娃娃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得知外孙女的消息后,特意赶到台湾看望。朱皮一家为娃娃的即将离开感到难过。尤其是朱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已经把娃娃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而朱皮也不愿意和这个刚刚认识的妹妹分开。幸运的是,娃娃的外公外婆一直住在加拿大的养老院,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外孙女,娃娃最终如愿以偿地留在了朱家。
朱皮有几位要好的同班同学,他们是搞怪、廖多、廖豪、蓝天使、肉粽等,这些同学,一个比一个调皮,平时他们除了一起上课之外,剩下的时间总是在一起打闹嬉戏,当他们得知朱皮突然又多了一位妹妹和芭乐迷你猪时,他们的生活立刻变得多彩多姿起来。为了不影响两个孩子的学习,朱爸爸和朱妈妈只能轮流带着芭乐迷你猪上班。一天,朱爸爸带芭乐上班,不小心将它遗失了,娃娃得知芭乐走失的消息,心里非常难过,决心离家寻找芭乐,朱皮为了帮助娃娃,更号召死党陪娃娃外出寻找芭乐,一群小孩遂展开了一场令人既兴奋,又担心的寻猪之旅。
经过几个孩子和一位大朋友亚高的努力,小猪芭乐终于被找到了,但刚刚脱离危险,却又掉进了河里,最终小猪难逃一死。几个孩子十分伤心,但正是经历了这件事,朱皮和娃娃成长了许多。
成长的尖锐痛感,是来自必须了解的某些事情。了解亚高说的话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了解爸爸、妈妈还有芭乐是“不会变的”,了解人生的离别自己永不能躲避。还好,娃娃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小心翼翼守护着她的人;这样长大着的娃娃,才更加可以懂得,我们不能永远幸免灾遭,但随时能够与温暖相遇。
1989年期间小野、吴念真和柯一正筹建了“正集团工作室”,也就是后来的“五月公司”,开始谋划全新的戏剧创作。但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柯一正则从电影圈里淡出,转而投身于戏剧界,成立了以表演儿童剧以及推广儿童戏剧创作的“纸风车艺术团”,以及后来在台湾戏剧界享有盛誉的“绿光剧团”。这些经历都奠定了柯一正拍儿童片的基础,《娃娃》就是以剧中小男孩朱皮的七篇日记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孩子世界中的故事,该剧主要由一群逗趣的小孩子出演,情节略显平淡却是非常温馨朴实,清新明朗,童趣十足的台湾电影。一个抱着叫做“芭乐”的小猪的小女孩,在失去双亲后来到母亲挚友的家里,展开的生活历程。都是非常日常平凡的小场景,比如朱爸爸爬窗被卡在窗外,老师在课堂上对付乱哄哄的小孩子以及奋不顾身的爬树救娃娃,还有那个凶巴巴的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神秘兮兮的亚高……而隐藏在这部电影背后的正是童心未泯,乐颠颠的和孩子们混在一块的柯一正。

6. 反应台湾和大陆历史的电影

反应台湾历史的电影:
反应台湾60、70年代的电影:侯孝贤《童年往事》(台湾)
反应台湾80年代的电影:《冬冬的假期》(台湾)

7. 分割大陆与台湾海峡的电影

末日孤舰 第三季 (2016)

导演:乔纳森·莫斯托
编剧:史蒂芬·凯恩/汉克·斯坦伯格
主演:埃里克·迪恩/亚当·鲍德温/罗娜·迈特拉/拉莫尼卡·格兰特/坦妮娅·雷蒙德/更多...
类型:剧情/动作/科幻/惊悚/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TNT续订《末日孤舰 The Last Ship》13集的第3季,这部由Michael Bay作为执行制片人的剧集,收视在TNT中表现得很好,续订完全没有悬念可言。

8. 推荐几部台湾电影

你就搜蔡明亮和李康生这两人导演的作品吧
真正的数十年如一日的风格,且是一脉相承
用“类似”来形容都不足够了~~~~~~~~

9. 有关49年台湾大迁徙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那些啊

首先投资就刷新了当时电影史上的一个记录。其后在1962年推出公映之后,又一举不是二战的,不过也是有关战争的,很不错 加里森敢死队 没办法,

10.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阅读全文

与台湾迁徙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周一围爱情电影 浏览:525
叫我第一名完整版电影英文字幕 浏览:545
神之子电影大全 浏览:502
再见列宁电影里的音乐 浏览:361
主角哑巴电影 浏览:371
有一部电影一个老头杀了上帝 浏览:628
青岛电影院装饰公司 浏览:682
国产女生追男生的爱情电影 浏览:750
丫头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964
赌神电影大全全集下载 浏览:357
新兵电影大全完整版 浏览:512
非常有哲理的英文电影 浏览:745
电影湄公河惨案里边的图片 浏览:966
海绵宝宝剪辑海绵宝宝大电影 浏览:418
电影匆匆那年插曲纯音乐 浏览:507
电影上的擎天柱图片 浏览:502
浙传校内电影节 浏览:901
被囚禁的电影大全集 浏览:122
小马宝莉第九季大电影免费版全集 浏览:526
印度电影忘情恋图片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