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斯拉夫电影都有哪些
那年伤口特别多
当我死后
锦绣山河一把火
幸运地狱夜
铁托和我
性舞会的头号公敌
奇观
天堂窃情
流浪者之歌
奇异的国度
复仇之谜
白兰的四个男人
爸爸去出差
杀人狂
巴尔干间谍
切格瓦拉粉的悲...
你好出租车
马拉松家庭
你还记得多莉·...
临时工
Ⅱ 惊艳一个时代的10部电影,可惜!拍出它们的3个国家,已不存在了
2005年6月,央视《电影传奇》栏目,请来了一批特殊的“国际客人”。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一位银发老者,名叫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他在中国还有个更为亲切的名字“战神瓦尔特”。
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演员巴塔火遍整个中国,“瓦尔特”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他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时,途经上海,“仿佛看到数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清我的模样。”
而在自己国家里,巴塔也是当之无愧的功勋演员,一生参演过的电影超250部。
只可惜随着时代巨变,南斯拉夫陷入动荡,这批老派电影人的境遇,也近乎凄凉。
当年和他演戏的一些朋友,能够在中国录节目后一醉方休。
但行程结束后,他们只能各回各国,因为政治紧张,也没法再往来。
面对镜头,巴塔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感叹自己国家的命运,眼神里的情绪复杂。
果然,这次录制一年后,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原本继承南斯拉夫体系的“塞黑”彻底解体。
几十年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其实也都遭遇过类似的命运。
这些国家,虽然现在已不在了,但它们留下了许多享誉世界的经典电影。
其中有不少电影,都被引进到国内,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今天皮哥就来和大家聊聊,来自这些消失国家的10部经典影片,看看有哪些是你难忘的银幕记忆——
一、苏联第一部:《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里面却都是浓浓的东北味,当“你不害臊吗?”台词一出,我笑了
这部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虽然年代久远,却一直被人提及。
故事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子弹,英勇牺牲的故事。
影片引进国内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善良勇敢的马特洛索夫一时间成为人人仰慕的战斗英雄,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
在这些马特洛索夫的“崇拜者”中,就包括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
当时身在抗美援朝前线的黄继光和战友们一起观看了《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用身体堵住枪眼的行为,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不久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同样用胸膛堵住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牺牲激励着部队迅速占领了阵地。
而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译制过程也充满波折和艰辛。
因为在此之前,国内观众看外国电影都是通过幻灯字幕或者放映员来讲解;
用中国话给外国电影配音这种形式,还没有出现过。
因此作为引进方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对于如何对《普通一兵》进行中文配音,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先用秒表记录每句台词的速度,还要根据片中演员的口型说中文台词,最重要的是台词的感情表达一定要准确。
由于缺乏经验,整个录制过程,也遭遇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比如在录制一个士兵跳出战壕大喊“乌拉”的场景时,众人对如何翻译这俩字犯了难。
“乌拉”在俄文意思是“万岁”,但直接翻译过来不太符合中文的表达语境。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要不要翻译成“冲啊”。
这样的话口型吻合,符合片中战争的情境,也适合中国观众的观看习惯。
有意思的是,因为配音演员们都是东北人,因此赋予了这部苏联电影浓郁的东北风味。
“你不害臊吗?”、“我jiao着可以”、“我先跟你唠唠家常话”;
一句句接地气的东北话配音,让当时的观众倍感亲切,到现在也在被当代的观众当作趣谈。
第二部:《雁南飞》
苏联电影的“异类”,女主角“薇罗尼卡”沿着河岸奔跑,至今扎心
1957年,一部《雁南飞》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并拿下最高奖金棕榈大奖。
在这个唯美浪漫的片名背后,有着一个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鲍里斯和薇罗尼卡青梅竹马。
但战争突发,鲍里斯上了前线,薇罗尼卡也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
无奈下,她借住到鲍里斯家,却被鲍里斯的弟弟奸污。
即使经历了种种冷眼与苛责,薇罗尼卡依旧坚强地活着,她要等待爱人归来。
可她不知道,鲍里斯已经死在了战场。
时至今日,皮哥仍对片中那一幕无法忘怀:
当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与恋人们激动地拥吻,只有薇罗尼卡抱着鲜花,流着眼泪穿过汹涌的人潮。
作为导演卡拉托佐夫的重要作品,《雁南飞》在当时的苏联影坛算得上“异类”。
拍摄本片时,苏联电影正处于“解冻时期”:在经过长期的禁锢后,苏联电影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在此之前,苏联的战争片都讲究气势恢宏,主打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久而久之形式早已固定僵化。
《雁南飞》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战争片的那种固态模式。
它没有去歌颂英雄,反而是在讲青年人的美好爱情,讲战争对于美好生活的破坏。
当得知爱人死讯的薇罗尼卡沿着河岸疯狂奔跑,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让人十分揪心。
影片在1958年引入中国后,在此后几十年影响了几代国人。
比如对于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导演来说,《雁南飞》给他们最大的震撼就是充满诗意的拍摄手法。
特别是鲍里斯牺牲时在白桦林的经典镜头,白桦林在濒死之际的鲍里斯眼中不停旋转,与幻想中的婚礼叠印在一起,让人不禁落泪。
对于大众来说,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还是“新鲜感”。
看惯了《南征北战》《上甘岭》等大场面的战争片,像《雁南飞》这种风格的战争片让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影片至今仍然保持着8.8的高分,可见这部经典并没有被时间埋没,仍然感染着新一代的观众。
第三部:《运虎记》
赫鲁晓夫一句话,有了这部电影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喜剧电影都是“刚需”。
《运虎记》正是六十年代苏联喜剧的代表。
1961年,影片在苏联上映后广受好评,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
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运虎记》的故事听起来也十分有趣:
在一艘运送动物的货轮上,一只黑猩猩逃出了笼子,还顺道把老虎、狮子等一众“动物兄弟”给放了出来。
船上顿时乱作一团,以黑猩猩为首的动物集团,成为货轮的“统治者”,整个货轮成为一个混乱而危险的野生动物园。
整个故事更像是一出大型的马戏表演,尤其是饰演驯兽女郎的女演员,美丽动人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这位女演员其实是苏联赫赫有名的“马戏公主”玛格丽特·娜扎罗娃,这部电影实际上正是为她量身打造。
娜扎罗娃的丈夫是一名专业驯虎师,婚后他将驯虎技能悉数教给了妻子,娜扎罗娃由此成为苏联第一位与老虎一同演出的女演员。
1957年,娜扎罗娃在世界青年大会上的表演得到全场喝彩,连时任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也说:
“这样一位美丽勇敢的女性,应该去拍电影!”
就这样,《运虎记》应运而生,并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
影片引进国内时正值春节,这个热闹欢脱的故事非常契合节日氛围,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影热潮。
特别是毕克、赵慎之等老一代译制片大神的配音,把每个角色的情绪都拿捏得十分到位,让观众深深投入到故事当中。
这部欢快而又刺激的喜闹剧也成为无数80后的童年回忆,直至现在影片有时还会在电影频道重播。
第四部:《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你知道吗?这部令人爆笑的喜剧,幕后却有一个让人扼腕的悲剧
和《运虎记》相似,这部电影的重要情节也与动物有关。
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为了一笔宝藏,千里迢迢从意大利飞往俄罗斯寻宝。
在一番折腾后,众人从动物园的狮笼下找到了宝藏,拿到财宝后的他们却被逃出动物园的狮子追踪。
对很多观众来说,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那头狮子。
与片中角色的近距离接触,在大街上追着主人公的车奔跑等情节,让当时的观众无不胆战心惊;
而狮子在大街上“红灯停、绿灯行”的一幕,又瞬间将喜剧效果拉满,可见导演深厚的喜剧功底。
本片出自苏联喜剧大师梁赞诺夫之手,像《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喜剧都是来自这位导演。
1987年本片引入国内后,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译制片之一。
到后来央视台每逢寒暑假就会重播,每次仍能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收看。
据说影片在国内上映后,全国各地动物园的游客激增,不少人都带着一种猎奇心去看狮虎山,想看看这里有没有埋什么宝藏。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喜剧的背后有着令人扼腕的悲剧。
片中的狮子是一个建筑师私人豢养的宠物,脾气非常温驯,进入剧组后也成为所有人的“团宠”。
但在莫斯科拍摄时,狮子被临时关在一所无人的学校中,没想到一个大学生为了找狗翻墙进入学校,正巧撞上这头巨兽。
平日温和的狮子此时突然兽性大发,扑在大学生身上撕咬,紧接着闻讯赶来的警察将狮子击毙,这位倒霉的大学生也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医。
如此扣人心弦的喜剧故事,在戏外却以悲剧收尾,也让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悲伤的传奇色彩。
第五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喀秋莎,还站在俊俏的岸上吗?那个17岁的嘉丽娅,你还记得吗?
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回想起这部影片时,仍会让人感觉心痛。
五个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兵,在最美好的年纪被迫进入战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强调她们命运的转折,导演罗斯托茨基专门设计了两种色彩进行区分。
在彩色的场景中,她们不再是军人,而是几个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女孩。
在军营中的嬉笑,在晚会上的舞蹈,每个女孩脸上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气息,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而在黑白的场景中,她们置身于残酷的战场,手中拿着武器随时准备与敌人战斗。
当还不满十七岁的嘉丽娅惊恐地喊着“妈妈”,被敌人一枪打死时,这个女孩对于世界的不舍,对于死亡的恐惧,都让人为之愤怒和心痛。
片中那首婉转悠扬的《喀秋莎》,也深化着这种悲剧的氛围,成为回荡在几代国人心中的经典旋律。
从原作小说来看,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原本都是男性,但在电影中改成了女性。
女性的加入无疑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气质,也让人加深了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后甚至还推出了新版,但反响远不如老版热烈。
二、南斯拉夫第六部:《桥》
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可惜国内引进时,删除了一段经典
在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桥》绝对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
故事情节围绕一座桥展开:为了阻挡德国纳粹,少校“老虎”带着几名游击队员要在七天内完成“炸桥”任务,纳粹布下的重重防守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
对于60年代的观众来说,《桥》就是那一年代的大片代表。
不仅有激烈的枪战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年轻战士班比诺的牺牲更是全片最让人心碎的泪点。
这段充满传奇性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1942年,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了切断纳粹的补给,冒着生命危险将位于黑山北部的塔拉河峡谷大桥炸毁,有一位工程师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牺牲。
虽然按照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当时的大片在制作上难免粗糙;
但对当年的中国观众来说,绝对不亚于我们刚看到《阿凡达》时的震撼。
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影片在译制过来时删去了游击队员狄希谈恋爱的情节,这也导致影片成为一部“残缺的经典”。
《桥》之所以被一代代中国观众铭记,一部分原因也是片中那首令人心潮澎湃的《啊!朋友再见!》。
在口琴的伴奏声中,忧伤而又豪迈的旋律感染着每一个人,让人不由自主跟着音乐哼唱。
这首歌至今仍广为流传,在《站台》《老炮儿》等电影中也作为重要的背景音乐出现。
第七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了萨拉热窝,却终究保卫不了“南斯拉夫”,男主晚年,在不如意中,离世
对于60年代的观众来说,一提到南斯拉夫电影必定会想到这两部:
一部是《桥》,另一部一定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两部电影都是出自导演克尔瓦瓦茨之手,这位受到好莱坞类型片影响的导演,非常善于借用好莱坞的手法讲故事。
比如这部影片,就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手法,片中的动作戏非常干脆利落,那场清真寺屋顶的枪战更是拍得扣人心弦。
影片引进中国后立刻成为大街小巷的焦点,饰演瓦尔特的巴塔也成为全民偶像。
不久后巴塔受邀到中国访问,所到之处都是“瓦尔特”的粉丝,中国人民的热情让巴塔激动不已,直言自己成了一位“中国明星”。
时过境迁,当年的南斯拉夫早已成为历史,影片主创也早已不在人世。
曾经星光璀璨的“战神”巴塔,晚年竞选过总统,又不幸遭遇中风,生活并不如意,最终在2016年离世。
拍完本片的二十年后,66岁的克尔瓦瓦茨在波黑战争中因为缺乏药物,心脏病突发去世。
曾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在萨拉热窝遭到围困中离世,如此奇妙的巧合不得不让人感慨。
第八部:《逃离索比堡》
二战史上的“奇迹”,600人集体越狱
严格意义上来说,《逃离索比堡》是南斯拉夫与英国的一部合拍片。
由于以历史事件为蓝本,这个关于“逃生与自由”的故事,更多了几分真实和传记色彩。
纳粹集中营里,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囚犯们,开始谋划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越狱行动。
想要逃到外面,首先要穿过布满死亡陷阱的地雷区;
一旦被纳粹抓回来,不仅要自己死,还要找一个人陪葬。
但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放弃逃跑的想法,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决定铤而走险,突破纳粹设下的死亡禁区。
600多人逃跑,大约一半的人顺利逃出集中营,这在二战历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影片用了很多丰富的细节展现集中营的残酷,比如纳粹让逃跑的囚犯找人陪葬的那场戏让人心塞不已。
一位上了年纪的父亲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儿子陪葬,老人颤抖的双手和痛苦的眼神,让人感受着这种无可奈何的绝望。
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越狱,在经过电影的演绎后,成为反抗强权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征。
80年代末,影片被引进到国内,后来又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成为很多80、90两代人最初的电影记忆。
第九部:《地下》
一部至今难以逾越的“史诗神作”
库斯图里卡,可以说是南斯拉夫艺术电影最具代表的人物。
一方面他的电影充满想象力,各种天马行空的情节场面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他的电影又如此贴近南斯拉夫的历史和现实,是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最好的记录。
《地下》正是如此。
作为库斯图里卡的代表作,他用一种癫狂荒诞的风格讲述着南斯拉夫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
从联邦国家的建立到最终解体,影片通过小黑、马高、娜塔莉三个人物的命运讲述着国家的动荡,人物的生活史亦是国家的变迁史。
而猩猩开坦克、倒地的基督像、水下众人的相聚等超现实的桥段,又暗含着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指涉。
不仅是《地下》,库斯图里卡的《黑猫白猫》《流浪者之歌》等影片同样是用荒腔走板的形式讲述历史和现实。
也难怪有人说,想了解南斯拉夫,不如好好品一品库斯图里卡的所有电影。
三、捷克斯洛伐克第十部:《好兵帅克》
可惜,原著作者英年早逝
和很多战争片不同,《好兵帅克》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来自原小说作者哈谢克的亲身经历,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黑暗,以及军队内部的种种龌龊。
愤世嫉俗的他,在1921年开始了《好兵帅克》的创作,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愤怒都凝聚在憨厚呆萌的帅克身上。
身材胖胖的帅克为人乐观热情,做起事来有时候会犯迷糊,一旦开了话匣子就收不住。
这样一个人和危机四伏的战场,怎么看都格格不入,也难怪这些军官一看到帅克就皱眉头:
这个帅克,怎么看也没有点儿士兵的样子!
特立独行的帅克,如同观察战争与周围人们的一面放大镜,批判着战争的虚伪,讽刺着那些装腔作势的军官们。
可惜的是,哈谢克在创作小说的最后一卷时因病早早离世,年仅四十岁,这也成为这部经典小说的最大遗憾。
以上这些作品,都曾在某一时期影响了一代观众,至今仍在散发余热。
希望那些经典作品可以继续传承,让更多新一代的观众认识这些优秀的影片!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Ⅲ 10部经典南斯拉夫电影
《谁在那边歌唱》
本片故事发生在19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期间。由两个即将前往贝尔格莱德的贫穷少年的歌唱开始,又从他们搭乘的公共汽车展开故事。形形色色的人坐上这部汽车,退役老军人、两个富人、新婚夫妇、司机父子。
《快乐的吉普赛人》
经营鹅毛业的波拉对另一位鹅毛商米塔的养女蒂莎一直有好感,苦苦追求,但米塔却将蒂莎下嫁给一个只有12岁的男孩。在无力满足蒂莎的性要求后,蒂莎逃婚离去;波拉想买下蒂莎,无奈米塔却不愿成人之美,皆因想独自享用蒂莎,于是蒂莎再度逃跑。
《地下》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
《三人》
1967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65年南斯拉夫普拉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奖。战后南斯拉夫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影片,60年代南斯拉夫新电影运动的里程碑作品。
《当我离去时》
自然主义电影大师帕夫诺维奇的代表作。
《清晨》
战争已经结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还在。人们没有走出谷底,在和平的第一天不同的冲突--与此前敌人合作的汉奸卖国贼被执行处理-与前士兵继续杀害,即使在和平结束时期这些仍然继续。所以,战争仍在进行。
《故意谋杀》
1996年索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我们不是天使》
经典南斯拉夫影片之一。
《星期六的夜晚》
1996年,南斯拉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FUN)理事会的成员们在1947年至1995年期间,将这部影片选为塞尔维亚的第十部最佳影片。住房问题阻止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只有当长老们了解他们和他们的关系时,才会找到解决办法。
《佩特雷加的花环》
一个南斯拉夫女人悲惨而快乐的婚姻生活的写照:不幸的第一次婚姻、失去两个孩子并无法再生育、被丈夫赶出家里。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和痛失, 偶而会变得有些迷信,但佩特里娅仍坚强地生活着。
Ⅳ 南斯拉夫电影 手持玫瑰的军官
南斯拉夫影片《持玫瑰花的军官》
Oficir s ruzom (1987)
编剧:德杨·索拉克
导演:德杨·索拉克
主演:克塞尼亚·巴伊奇、扎尔科·拉乌诺维奇、德拉甘娜·墨尔基奇
播出时间:12月10日 星期五 晚上 10:00
剧情:
萨格勒布解放后的一天晚上,玛蒂尔德·伊万肯奇因为丈夫勒万·伊万肯奇与德国工程师迪特里奇·菲特勒常有往来的缘故,被两名士兵带到了贝塔尔中尉的办公室。事实上,勒万·伊万肯奇是一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地下工作者,而菲特勒只是他在莱比锡大学念书时的同学,两个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与“占领军合作”的关系。问题调查清楚后,玛蒂尔德回到了自己的公寓。
第二天,一个叫莉丽亚娜的年轻女兵敲开了玛蒂尔德的门。莉丽亚娜是贝塔尔中尉的女朋友,被贝塔尔安排来和玛蒂尔德住在一起是为了两个人幽会的方便。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贝塔尔和莉丽亚娜幽会的一幕后,玛蒂尔德非但没有因此而产生反感,相反却基于一个成熟女人对男人的渴望而对英俊的贝塔尔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贝塔尔似乎也有同感,只是碍于莉丽亚娜的激情而没有流露。
一次执行任务回来后,贝塔尔对莉丽亚娜不再有往日的激情。而此时完成学业的莉丽亚娜即将奔赴新的战斗岗位。莉丽亚娜一走,蕴藏在玛蒂尔德和贝塔尔之间的爱情之火就像喷薄而出的熔岩,瞬间就将两个人融化。然而,这段幸福的二人世界随着上司玛特尔的到访而迅速结束。玛特尔是奉上级的命令对贝塔尔的行为进行规劝的。尽管玛特尔和贝塔尔情同手足,但最终也没能把贝塔尔从对玛蒂尔德的爱中拉出来。
当天夜里,贝塔尔随一辆军车消失在夜幕之中。这其间,玛蒂尔德虽然找玛特尔打听过贝塔尔的消息,但直到两个月后莉丽亚娜来参见建国庆典演出时,玛蒂尔德才得知贝塔尔在莉丽亚娜给上级反映情况后被带走的,而离开玛蒂尔德之后虽然和莉丽亚娜举行了婚礼,但婚后第二天就在追剿残敌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在莉丽亚娜和别的战友看来,贝塔尔是为国捐躯、死得英勇,但恐怕只有玛蒂尔德心里明白,贝塔尔是为了和自己的爱情才选择如此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精彩视点:
这是一段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大多数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一样,尽管三个人之间的爱情也充满“战争的硝烟”,但其情之烈、其情之真却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