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海街日记》
提取码:9137
《海街日记》(OurLittleSister)是2015年是枝裕和执导的日本剧情电影,由绫濑遥、长泽雅美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Ⅱ 为何是枝裕和执导的《海街日记》会被观影者称作是佳片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平凡的生活都能变得不“平凡”他镜头下的家庭、情感,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构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画面干净有生机身,一个镜头带过就仿佛能讲述生活的一切,包括那些细腻不可琢磨的情感。人与人的羁绊在看似无序的情节展现。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某天,她们突然收到了从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早已印象模糊的两个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难过情绪,而大姐想到曾被抛弃仍无法原谅父亲。尽最后义务去为父亲,上香的三个人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小妹浅野铃,发现她的亲生母亲、当初抢走父亲的那女人早已过世,丧父后她也并未受继母善待,已无依无靠。三个姐姐决定接纳这个孩子,到镰仓与她们一起生活。
Ⅲ 《海街日记》影评
这几天,看了是枝裕和导演的三部电影,最喜欢其中的《海街日记》。
电影的主人公是四姐妹,大姐幸,二姐佳乃,三姐千佳,小妹玲。玲与姐姐们同父异母,她们初次见面是在父亲浅野的葬礼上,玲的母亲则是十五年前抢走父亲的“那个人”。
三个姐姐看到玲时,“那个人”早已不在玲的身边,很长一段时间里,玲和父亲一起生活,直到父亲和现在的妻子重新建立家庭。此时父亲过世,玲也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成为父亲现任妻子身边尴尬的存在。
幸本打算不去参加父亲的葬礼,于是委派两个妹妹佳乃和千佳一起去。佳乃和千佳一路笑嘻嘻的来了,在火车上吃盒饭时也曾提到十五年未见的父亲,佳乃表情淡然,千佳则带着对陌生人的好奇。下了火车,她们看到了来接站的玲,那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儿,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默然凝重。
葬礼开始前,幸还是匆匆赶到,她看到了玲,彼此自我介绍,姐姐叫香田幸,妹妹叫浅野玲,这名字似乎在无声的提醒着什么。
葬礼结束,三姐妹缓缓的向车站走去,她们谈起父亲临终前被谁照顾着,两个妹妹从大姐口中得知,只有玲是最终陪伴在父亲身边的人。身后有叫声响起,匆匆跑来的玲递过来一个信封,那是放在爸爸柜子里的东西,里面有三个姐姐的照片。三个姐姐看着照片,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玲轻轻打断了她们,尴尬地告别。幸看着玲的背影,忽然大声问,这里,有什么地方是你最喜欢的?
玲带着她们来到了一座高山上,告诉她们这是父亲最喜欢来的地方。她们顺着故去父亲的目光,发现父亲经常遥望的景象,像极了她们自己的家,镰仓。
玲和三个姐姐一起来到车站,火车很快来了,三位姐姐上了车,跟玲说保重,玲看着她们,答道“三位姐姐也要珍重!”幸看着玲,忽然说:来镰仓吧,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家虽然很旧,但很大哦!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佳乃和千佳都感到突然,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玲犹豫了一下,轻轻的说,我来。
就这样,玲来到镰仓,和姐姐们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看电影时,看到无依无靠的玲可以离开阴晴难料的后母,与有亲缘关系的姐姐们一起生活,我也轻轻舒了一口气。可与此同时,又感到无法理解幸的决定。毕竟,玲是当年出轨的父亲与那个人的孩子,对于父亲,她难道没有怨恨吗?对于那个人的孩子,她有什么理由如此怜惜呢?
玲在镰仓的生活很快乐,一开始她小心翼翼,对姐姐们的称呼都带着敬语。慢慢地,在一粥一饭的真实相处中,她与姐姐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也越来越把这座陈旧的大房子当做自己的家了。不仅如此,她也越来越享受在镰仓的生活,樱花,烟火大会,朋友,梅子酒,这些幸福的体验在慢慢冲刷着往日孤独无助的生活带给她的记忆。此时的玲,就像一株小草,家则是它扎根的土地,那温暖厚实的土壤给了她切实的归属感,让她可以放心的伸展枝叶,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和洗礼。
对玲来说,与往事有关的记忆,不光有痛苦,也有幸福,那就是与爸爸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不过,这段幸福的记忆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光,既熠熠生辉,也点燃着夜的忧伤。毕竟,那是三个姐姐不曾拥有的、属于玲的独家珍藏,这绕不过去的事实让爸爸这个话题成为她心里的一种禁忌,让她从不在三个姐姐面前主动提起爸爸。但与此同时,寻找爸爸在镰仓生活的印记,也成为她内心隐秘的使命。看着爸爸常做给她吃的食物出现在姐姐们的饭桌上、出现在镰仓的小酒馆里,她感受到了爸爸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和对姐姐们深藏的歉意。
也许,她当初毅然答应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除了由于无法拒绝姐姐温暖的目光,也是因为要帮爸爸完成他深藏在心底的、未竞的心愿。
玲是个惯于担当的人,她担当的不仅是爸爸的心愿,还有爸爸因为早年出轨离异深怀的内疚和妈妈介入别人的家庭而“应有”的愧意,尽管大姐幸多次告诉玲,这一切都与她无关,可依旧无法消除玲脸上的愧色,仿佛那一切都是她无法推卸的责任。这份厚重的责任感让幸感到心疼。
也许,她心疼的不止是玲,还有从玲身上看到的自己。
在爸爸出轨一年后,妈妈也离开了家。也许幸曾对爸爸心灰意冷,对妈妈却满怀怜惜和期待。二姐佳乃曾说,小时候经常看到大姐陪伴和安慰与爸爸争吵后的妈妈。可是,妈妈却在不久后离她们而去。之后,幸像母亲一样照顾两位妹妹,抚养她们长大。这对同样在成长中的女孩儿而言,绝非易事。是什么支撑着她默默走到今天?责任吗?也许,除了责任之外,还有对母亲深切的怨恨,她要向母亲证明:本该由你承担的责任,我做到了。
成年后,幸爱上了有妇之夫,潜意识里是不是也想替妈妈抓住父亲的心呢?在海边,与情人最后一次见面,那位如父如兄的男人默默看着她,轻声说:被往事夺走童年的不止是玲,还有你啊,你又何尝不是被身边的大人夺走了童年,请慢慢地把它们找回来,虽然我不能为你做些什么。
在海猫食堂,老板娘宫二凝视着玲,轻声说:好羡慕你的爸爸和妈妈,……因为他们留下了你这样的宝物啊!
幸和玲这样的女孩,有爱人的能力,却缺乏爱己的意识。也许,怨恨或自卑让她们刻意回避着自己的渴望和需求。那些曾被她们爱过的人,应当学着回馈她们的爱,提醒她们体会自己的珍贵。
比起幸和玲对往事的过于沉湎,二姐佳乃和三姐千佳却有着置身事外的潇洒。她们笑着去参加父亲的葬礼,笑着迎接多年未见的母亲,似乎父母亲对她们来说,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可童年时的那件往事,真的与她们当下的状态无关吗?
佳乃总是对爱情怀有过高的期望,总在认真分辨对方的品质和能力前就豁出一切全情投入,终至情伤累累。千佳在父母离异时年纪最小,似乎父亲和母亲并没有在她的生活里留下太多印迹,她简单豁达,笑容灿烂,可似乎又过于容易满足,满足于身边近在咫尺的幸福。对于远方,她内心有期待吗?
佳乃失恋后全情投入工作,幸说如果真的喜欢工作还好,如果把工作作为逃避情伤的手段就不行。是啊,无论如何,逃避都不会带来真正的疗愈。
但不逃避也并不意味着要在比海更深的平凡与绝望中步履不停,总要时不时地抬起头来,体味四季的更迭,观赏樱花和烟火,品尝美食,体验身边人的陪伴和离别者的祝福,在海边漫步,对着远山呼喊,感受怨念之下的思念……
感谢有这样温暖细腻的电影。
20180414
Ⅳ 温馨的残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浅说
认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是从他那部《海街日记》开始的。说起他,又要从我对日本电影导演的认识开始说起。
我对于日本导演的认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黑泽明阶段。日本的著名导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岛渚等等,但我最开始认识的还是黑泽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罗生门》,而是后来的《梦》。电影里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梦是关于日本核电站的。里面说,日本的核电站发生泄露,全岛成了一片焦土,仅存的几个人在毒雾和废墟上做着最后的讲述。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悲凉凄惨,给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黑泽明的《梦》成真了。”一部电影就这样变成了预言。
第二个阶段是北野武阶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种冷酷与暴力。那时在地下碟商手里,淘到很多北野武的电影。从《凶暴的男人》到《花火》,从《大佬》到《奏鸣曲》等等,最不爱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当时在看的时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现在里面的暴力镜头,一个也没有,很让我“失望”。后来渐渐明白,北野武最好的电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这都是后话,那时是不明白的。
当然,在北野武之外也开始更多关注日本的其他导演,但那时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当时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大逃杀》,影响很大。现在的很多游戏,都开启《大逃杀》模式,足见其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阶段了。没有了暴力残酷,但你能从他的作品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残酷。他总是在委婉地讲诉故事,用一种温馨的口吻,但讲诉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习惯于直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多痛苦这种“叙述”似的方式表达,他往往是通过描写人生中的美好,来让观者去体会人生的艰辛与痛苦。让你感觉美好的同时,笑里又含着泪。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叙事手法。能够通过旁敲侧击,侧面描写,来带动人们的主观意识去思考,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在艺术表现上,更为优秀,艺术性更强。
但往往一个大师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开始的电影还是很压抑的,颜色暗淡,充满了冷清与死亡。
从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体会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气息,讲述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压抑。这部电影节奏很慢,拍摄手法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侯孝贤,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粉丝。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人群长时间行走的固定长镜头,配合阴霾的大面积的天空,灰冷的画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线上行走,与侯孝贤几乎如出一辙,最后再点题引出幻之光来。也许好的表现手法大师们都爱用,也许很难说谁像谁。
等到下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还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画面开始靓丽起来了,但其主色调还是黑白为主。诉说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可以看出,导演还在不断摸索,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已经看到,那种他自己风格的一些东西在里面了,比如演员那种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侧击的叙述方式等。
后来的《距离》他使用颜色上更放开一些了。整个画面不再是黑与白为主基调,这次是更多的使用绿色。似乎大导演都喜欢用一种自己心仪的颜色,像贾樟柯也喜欢用绿色,而张艺谋则喜欢用红色,北野武喜欢用蓝色,李沧东有绿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干脆直接用颜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这部《距离》大量的使用了绿色。不只是因为是在森林里拍摄的原因,就连森林小屋里的窗帘都是绿色的,整个影片,颜色调和的很绿。绿色代表生命,而《距离》讲诉的正是日本邪教组织,谋害生命的故事,可见这些不是偶然。
直到《无人知晓》的出现,是枝裕和自己的风格才算完全形成。
《无人知晓》可以说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已经十分靓丽,那神秘的绿色依然是底色基调,画面看上去有点负片的感觉,红色,橘色的大量运用,又让影片充满温暖。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镜头来追随孩子们的步伐,特写镜头捕捉孩子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很细腻。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导演对那几个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难看到哪个孩子能那样自然纯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们就是那几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很难得。
据导演自己说,当时拍哥哥福岛明去找弟弟那场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是在拍戏,结果两个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后生气地把弟弟的玩具给踢飞了,结果把两个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担心哥哥生气,哥哥又气弟弟不听话,他们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了亲生兄弟,当成了一家人,已经完全入戏了。
导演事后很后悔,真怕两个人从此感情上出现隔阂,不过还好,两个人后来又重归于好,让导演心里也踏实了。
男主角柳乐优弥,因此片获得了57届嘎纳影帝,当时他只有14岁,是嘎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电影内容讲诉的是四个被妈妈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据东京弃儿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改编,这又是是枝裕和电影的一个特点。像之前说的《距离》,后来的《如父如子》,还有去年的金棕榈《小偷家族》。
电影的叙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点点道出事件的真相,让观众心里自己去构建还原故事。因为受众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个人心里感受也会不同。但情感是一贯的,那真实的情感,总能打动人。
被遗弃的四个孩子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们把她偷偷地掩埋掉,这个世界上同样是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他要说什么呢?说这个世界残酷?人生很无助,很痛苦?他的叙事方式是温馨的,这是无疑的,越是温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让人体会生活的痛苦。
那么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孩子们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知道了,还能说是无人知晓吗?那么让我们来换个角度思考吧,孩子们的惨痛经历人们知道了,也了解了他们的苦难,人们都知晓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快乐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样有美好的时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虽然说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但越是短暂的美好,越显得珍贵不是吗?我们在感叹人生痛苦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电影每到孩子们快乐的时候,总是会响起快乐的音乐,苦难时则没有任何音乐。越是艰苦的人生,我们越是要体会快乐美好的来之不易,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
后来的《奇迹》、《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还有最风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关于家庭的电影,无一个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纳的金棕榈获得者。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颜色上十分靓丽,色彩饱和度达到了最高,那种负片的感觉依然,叙述方式还是推进式的,一点点说出真相。
我始终怀疑这个片子凭什么拿到金棕榈?难道它比《无人知晓》更好吗?我看不出来好在哪里,个人认为《无人知晓》还是是枝裕和最好的电影。
电影还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个临时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被他们原来的原生家庭抛弃、孽待后,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报团取暖组建成了家庭。而这个家庭显然比原来的家庭更加温馨,更加美好。而这样一个家庭,在正常社会中,却只能通过偷盗来维持生计,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着他们虽然不道德,但温馨的生活,感觉比那些通过血缘关系组建的家庭,要温馨和睦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显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被这个社会认同的,而美好温暖是没有善恶和伦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说这样的家庭美好,还是在说这个世界的丑恶呢?似乎很混乱,又让人不知所措。
在电影最后,被小偷家族“收养”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亲家人身边,她未来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许这就是人们的善良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为什么嘎纳会把金棕榈给他了。《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话不只限于文字而言,艺术作品,皆是如此。
纵观其他的入围作品,不管是李沧东的《燃烧》,还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此两者皆有欠缺。唯独《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沧东那样充满诗意,也不像贾樟柯那样理性,他散发内美的同时,又深刻探讨着人的更深曾内涵,因此,他能拿到这个奖项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还要角逐奥斯卡,与它同台竞艺的是,墨西哥三大导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罗马》,我看了,确实不错,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看评委是倾向于卡隆,还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关于家庭的电影无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讲诉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关联。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虽说是个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也是个家庭分不开的。叙事方式还是是枝裕和惯用的方法,直到最后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让人不寒而栗,现实太残酷了,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才不会让人觉得残忍。但不直接表达,让人去联想,又更为残忍。在这里就不说剧情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吧。
《空气人偶》是个有着奇幻色彩的电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气娃娃活了,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展现人们的世界。由于电影里裸露镜头过多,网络云资源已经被屏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是枝裕和确实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大师应有的样子,本该如此。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这样写到,“比起因为无知而无作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无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来比只说不做,更要可贵。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远充满了那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的原因。
侯孝贤已经老去,李沧东还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贾樟柯再也找不到当年《故乡三部曲》的感觉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紧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度,细细品味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