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心目中哪部影视作品中的杨戬形象最经典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心目中电视剧《宝莲灯前传》中焦恩俊饰演的杨戬形象最经典。
拓展资料:
1.杨戬,起初为2005年余明生执导电视剧《宝莲灯》中的重要配角,在2009年由相同班底打造的《宝莲灯前传》中又将其作为男主角进行着重刻画。由焦恩俊饰演,原型为中国神话人物杨戬。
2.
前期曾力劈桃山救母,因玉帝指使十大金乌晒化其母而怒杀九大金乌,与天庭结下血仇,势同水火。后为摆脱维持千年的不幸婚姻而选择接受了王母的邀请,上天担任了司法天神一职。
3.在任期间深刻意识到了天条的腐朽以及天规的不合理,后悔自己上天太晚,天条应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让玉帝和王母肆意妄为。他暗中借由自己的权利和能力多次救助被天规迫害的人间百姓。
❷ 电影《秘密访客》讲了个什么故事
秘密访客讲的故事很乱,我没看懂。
❸ 杜淳的老子是谁
杜淳父亲是杜志国漏如,也是一位演员,饰演了很多很成功的角色,像是《欢乐英雄》、《康熙王朝》、《湄公河大案》等。
杜淳是杜志国和杨丽的儿子,杜志国在25岁就有了杜淳,对其教育很是上心,杜淳也随着父亲的脚步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一名演员。
(3)老子影视伦理电影重口味中文版扩展阅读:
杜国志演艺史:
1985年,出演首部战争片《丁汝俊》。
1988年,搭档陶泽如、申军谊共同出演家庭伦理剧《欢乐英雄》。
1996年,主演李前宽、肖档贺桂云联合执导的革命历史电影《七七事变》。
1997年,拍摄胡玫执导的历史剧《雍正王朝》。
2001年5月,在吴子牛执导的古装历史剧《天下粮仓》。
2003年,行搜派搭档王学兵共同参演另类警察戏《绝对控制》 。
2005年1月,搭档唐国强领衔主演吴子牛执导的长篇历史正剧《贞观长歌》。
2007年,与杜淳合作主演翻拍剧《敌营十八年》 。
2009年,与刘佩琦共同主演军事题材战争剧《军礼》。
2011年,与于荣光共同主演军旅情感作品《从将军到士兵》 。
2012年,与吕一丁搭档主演了国安涉案剧《零度较量》。
2013年,与陈宝国共同主演根据湄公河“10.5”案件改编的电视作品《湄公河大案》。
2015年出演电影《三体》中雷志成一角。
❹ 电影孔子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孔子是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电影孔子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
希望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我们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的政策。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历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陈蔡,电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镜框之中。
作为电影,《孔子》是一部过于保守的作品,看了开场的五分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摄影、剪辑,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那个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个隐喻,告诉我们藏在这个貌似古奥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个恒久的问题:如何在银幕上表现我们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传记电影,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塑造伟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种,就是让伟人自己出来告诉大家,他有多么伟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这个思路。
片中的孔子几乎成了一架复读格言的机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还没念完,甚至还没开始,赵季平的交响乐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来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响乐”这种招数在片中被重复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润发老到的台词功底,保不齐会笑场。发哥伟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为了这种贫乏的一个挡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电影的手段表现伟人,各国电影人有各自的招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画面是国际语言”的假设,多少有点出入。欧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会采取逆光拍摄,正面补光的办法,拍出此人“身负神的旨意而来”的威势,背后强烈的光芒隐喻着神恩眷顾。这与西方人有一个单一人格神——上帝的观念紧密相关。与此相仿佛的,是拍摄“神性景观”时,好用浓密云层中透出的缕缕笔直的光线,大自然普通的丁达尔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隐藏着天国的旨意,仿佛救赎人间的使者。这些气势非凡的场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电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电影百余年发展的结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这种手段。他们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以及画面位置和周围人物的衬托,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对比。中国在17年电影期间,也曾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赏善罚恶”美学,简单说,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坏人必用俯角、光源来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坏人站得低,老观众都很熟悉这套编码系统。李向阳和猪头小队长出场,不用说话,观众一眼就分得清善恶。与此同时,香港人也发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办法,关键要素之一是利用“时间的特写”——慢镜头来表现英雄的威势。当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尔见到周润发出场不用慢镜,我居然都会有些出戏。
把东西方的这种差别做个比较,会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斯曾经有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三大河系:欧洲-西亚的“先知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产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国产生的“圣贤宗教”,标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电影拍摄的对象,永远不会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间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逆光拍摄的效果,就是专为“背后有上帝撑腰”的先知们准备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对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荡。而东方“圣贤宗教”讲究的是人间的德行和礼仪,对神仙之事不能说不承认,只是敬鬼神而远之。日本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拍摄英雄时注意的都是他作为人的属性,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慢镜后面隐藏的,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历风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这个角度去看《孔子》,你会发现其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支撑。除了让发哥一脸真诚地面对镜头讲格言之外,导演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种办法都用了一点,但都没用到位。全片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用平视镜头拍孔子,然而在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均平平无奇,内景不断的正反打让人以为在看电视剧。你要说他是在蓄意强调“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会晤”那段显然又不是,说明导演还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没办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连这种“没风格的风格”也没保持住,从季孙斯遣人迎接孔子回乡开始,视听风格陡然大变。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在“神光护佑”下返回了鲁国,这些都显然是在乱抄西方电影。此后孔子跪拜故城一节,又破天荒用了一个仰镜头。看这意思,是在恭维“丧家犬”的崇高理想终于得到了故国的承认,可是难道挨饿受冻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这一记仰视,给得未免有点势利。
《孔子》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自从摆脱了“敌俯我仰”的革命电影美学之后,我们塑造英雄人物就没了个章法。《席卷大西南》等抄过香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慢镜头,效果颇雷,《超强台风》让爆炸的水柱从西装革履的领导背后冲天而起,雷点已经接近霹雳级别。《孔子》实在没办法了,就干脆电视剧化,最后再抄一点国外的成规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紧,反正现在观众看好莱坞也习惯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单从《孔子》出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孔圣人会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体现出“中庸”、“礼让”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来呢?适当用一点慢镜头来表现孔子“万世不朽”,会不会效果也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法子?这些都是留给整个中国电影界的大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电影里发明了一种低机位、微微仰起的视角,就被世界目为东方传统礼俗在电影界的代言人。而在传统的礼仪之邦拍摄的一部讲述儒家圣人的电影,却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国电影的陈规,说起来,毕竟是个遗憾。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写照——急于拥抱传统,却还远远没有体认到传统的核心。
电影的另一大败笔在于音乐,赵季平的配乐不能说没有用心,但是纯西化的交响乐放在这部定位“民族史诗”的电影里面,就好像《国风》里插进了十四行诗,说不出的别扭。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风格的配乐变成了主旋律电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拍档。青藏高原上的《红河谷》是这个调调,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是这个调调,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这个调调,其中偶尔点缀一些时代或地方音乐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卫国宫廷中的舞乐本来是还原春秋文化原生态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乐声甫起,就被宏大的`交响乐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一丝磬声在重围中苦苦挣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大抵若此。姗姗来迟的《幽兰操》也没能挽回败局。没有了可信的音乐,电影说服观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力量,无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过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剧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紧凑和后半部分的疏松已经受到许多诟病,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对孔子这个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场,就被设定成了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谁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对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这在今日的中国,不能假设为是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然而电影的主创人员却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除了开始的反对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对于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意义、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难、孔子的心路历程等等都毫无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儒学天然就是救国救民的大道。这样想当然的剧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属于意识形态上过分自信的作品(鲜明的大陆特色)。所以有的观众看完之后质疑“孔子有什么伟大?他不就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客气地说,《孔子》是在用拍“好干部”的思路在拍一个文化圣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属于思想家的犹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后的所有社会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有战争和美女。这样的电影,看似写实,实则神话,再好看也不过是场热闹而已,打动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象中,今日中国拍摄《孔子》,从他弟子的视角来进入这个人物的人生,会更适合当下的观众。用群雄争霸与百姓疾苦之间的矛盾来说“仁”,用诸侯僭越与周代礼仪之间的矛盾来展现“礼”,角度会更好。前者重煽情,后者有奇观,都是既让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总比把宝押在无关紧要的CG战争场面和“香艳秘闻”上好。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好大喜功和省钱省料才是王道。“正面表现伟人生平”的《孔子》从开镜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是一个文化事件,至于电影本身,只能说聊胜于无,如此而已。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❺ 独家揭秘影视圈“最佳母亲扮演者”宁子
宁子,(原名:郑宁)女、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居北京,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内地著名实力派女演员。
2011年出演麦兆辉、庄文强联合执导的历史传记《关云长》中“绮兰的母亲”,2012年出演钟少雄执导的青春励志电影《全城高考》中“贺帆的母亲”,2013年出演贾一平执导的现代都市剧《幸福保卫战》中“杨曼的母亲”,2014年出演张柏芝制片及出品的首部处女作《裸爱》中女一号的妈妈“乔瑞珍”等颇受关注,享誉圈中有内地“最佳母亲扮演者”之称。
宁子 参演电影的经典经历
2009年2月,出演由著名导演伍松执导的民国迷案伦理剧情片《鹊桥殇》中的“白钱氏”;3月,出演由蔡建刚执导的都市情感题材影片《夕阳也风流》中的“苏南”。2010年5月,出演萨文执导的动作片《迷失金沙》中的反一号“李玉萍”;7月,由蒋绍华执导,李易祥及李蓝等主演的喜剧电影《赎罪旅行》饰演“牟丽”。2011年4月,出演由麦兆辉、庄文强执导的历史传记《关云长》中“绮兰的母亲”;6月,由丁小洋执导的青春偶像片《青春网事》中饰演“赵雯”;8月,由刘宗岱自编自导的惊险悬疑、甚而有些荒诞且颇具喜剧色彩的故事电影《追梦》饰演“金月娥”。2012年4月,出演著名导演钟少雄执导的青春励志电影《全城高考》中贺帆的母亲“陈志萍”;5月,出演薛芳民执导的都市浪漫爱情片《让爱绽放》中“陈思语的母亲”。2013年4月,由著名导演何自强执导,联合王洁曦、陈静、黄嫀砚等、出演青春伦理片《妈咪》中的“顾姐”,该片根据三个夜场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2014年11月,出演由陶声执导,曾皓文监制、沈星妤编剧的爱情轻喜剧电影《斐济99°C爱情》饰演女二号“保贝的妈妈”,该片是中斐首部合作电影。2016年9月,出演由新锐导演王路沙执导,央视6套电影频道定制反腐题材影片《驱霾》中的反一号总经理“关虹”;10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刘观伟执导,萧蔷、周浩东、张春年等联合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爱上处女座》中的女一号“刘夏的妈妈”;12月,由著名导演彭军执导,苏俊岐担任编剧的古装电影《牡丹仙子之皇帝诏曰》中饰演“大成娘”。2017年2月,出演由著名导演黄文美执导,在张家口开机的农村题材电影《木兰*花》中的女一号“铁木兰”。
宁子 参演电视剧的历年排期
2004年8月,出演由闫宇彤执导,王志飞、颜世魁、刘敏涛、徐卫、陈宁等联合主演的悬疑刑侦剧《案发现场》中的“丁小新”。2009年1月,出演由著名导演赖建国执导,孙淳、剧雪、吴竞等联合主演的年代爱情剧《天涯咫尺》中的“汪曼丽”一角;7月,出演由非行、刘礴联合执导的家庭伦理剧《单亲妈妈的苦涩浪漫》中的“王艳”。2010年3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李路执导,范伟、孙宁、周浩东、孟广美、金巧巧等联袂主演的家庭情感剧《老大的幸福》中老五傅吉平的钢琴“学生家长”;5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李广德执导,小张铎、习雪、绢子等联合主演的青春励志剧《毕业后的日子》中的“张丽华”;8月,出演由著名导演黄健中、朱德承联合执导,贾一平、张光北、马伊琍、周扬等联合主演的年代商战剧《经纬天地》中的“财旺妻”;9月,出演由著名导演赖慧中执导,赵燕国彰、杜志国、于又川、涓子、曹珊姗等联合主演的现代涉案刑侦剧《追追追》中的“李芳”;10月,出演由著名导演王宏桥执导,郭德纲、姜超、史妍、刘金山等联合主演,当代都市情感喜剧《幸福的旅程》中的“杨蔓云”;11月,出演由李文龙执导,萨日娜、李诚儒、贾乃亮、赵冉等联合主演的国产电视剧《你是我的生命》中的南冰洁“教导主任”;同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哈斯朝鲁执导,刘冠军、范志博、周波、董向荣等联合主演的检察题材电视连续剧《荆棘花开》中的“高秀芝”;12月,出演由张蠡、姜峰联合执导,万思维、蒲巴甲、郑罗茜等领衔主演的军旅青春励志剧《第五空间》中的“心理医生”。2011年1月,出演由金鳖勋、蓝志伟、黑龙联合执导的古装宫廷剧《帝锦》中的“任好”;5月,当代都市剧《温柔的陷阱》出演女二号“苏大倩”;7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李平执导,李晟、海陆、张睿、赵丽颖、林心如等联合主演的《新还珠格格》中“夏雨荷的母亲”;11月,出演由王国贤执导,李美旋、刘雨涛、张宁江等联合出演的悬疑剧《天网》中的“凌秀华”。2012年1月,出演泽西执导,黄小蕾、张铎、黄志忠等联合主演,青春与家庭伦理剧《非常90后》中的残疾人“黄淑冰”;2月,出演由著名导演王硕执导,李晟、黄明、张晓晨、郑恺等联合主演的家庭剧《离爱》中“番茄”的生母;3月,出演由知名编剧导演游江雄编剧并执导的年代战争剧《大营救》中的西餐厅“老板娘修可丽”;6月,出演由高林豹、梁胜权联合执导,薛凯琪、李宗翰、李易峰、潘虹等领衔主演的家庭伦理剧《真爱谎言》女二号“顾娜”的前婆婆;同月,出演由张柏芝任制片人及出品人的首部处女作《裸爱》中的女一号的妈妈“乔瑞珍”;7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孙波饰演执导,于晓光、杨烁、章贺、吴岱凝等领衔抗日碟战剧《一门三司令》中的“文清姐姐”。2013年1月,出演由何东兴、周国栋共同执导宫廷剧《倾城绝恋》中的“玉如嬷嬷”;6月,由著名导演贾一平执导,贾一平、赵子琪、刘梓娇、冯嘉怡等联袂参演的现代都市剧《幸福保卫战》中的女一号“杨曼的母亲”;7月,出演由卫翰韬和黄伟明携手执导,侯梦瑶、郭品超、吕良伟、刘德凯、杨丽菁等联袂主演的古代传奇电视剧《花木兰传奇》中的紫苏娘“练姨”;12月,出演由庞好执,罗晋、王媛可、李勤勤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爱的相对论》中的“青姐”;同月,出演由郭林、孙铁军联合执导,张桐、童瑶、曹力、姜超等领衔出演,以年画为题材的“民族文化”抗战电视剧《大掌门》中的媒婆“吹破天”。2014年6月,出演由余秀华编剧、哈斯朝鲁、郁晓英联合执导,刘冠军、范智博、周波、白国伟、姚增强、张艺心等领衔主演的检察题材《正义的承诺》女二号“高秀芝”;7月,出演著名导演由杜志国执导,杜志国、杜淳、郑卫莉、付曼、鲍鲲、午马、戴娇倩等领衔主演的一部当代涉案电视剧《天网·行踪》(又名:《天网2012》)中反一号“巧巧的母亲”;8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杨文军执导、陈彤编剧,吴秀波、姚晨、张萌、方中信、刘欢、朱茵等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电视剧《离婚律师》中的“物业张姐”;同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柯翰辰执导,杨丞琳、郑恺、张勋杰、杨壹童、纪宁、邵雨薇、董可飞等领衔主演,都市浪漫爱情励志偶像剧《一见不钟情》中的女一号“沈曼江好朋友"一角;9月,出演由著名导演阎建钢执导,闫妮、赵立新、冯远征、姜武、梁丹妮、洪剑涛、姚安濂、杨青等领衔主演都市爱情剧《婚姻料理》中的"李大夫"。2015年4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尹涛执导,马广源、李奕达联合编剧,佟大为、王丽坤、邓家佳、刘莉莉等领衔出演的都市爱情剧《想明白了再结婚》中的“徐经理”,同月,出演由刘曦执导,雷牧、张沐莀等领衔主演的都市校园剧《我的老师是传奇》中的"校董钟母";7月,出演由谭友业、白云默联合执导,谭月韶、杨千紫、安以陌、李照崟等联合编剧,侯梦瑶、张天阳、金泽灏、赵文瑄等联袂主演的大型古装宫廷剧《美人香》中的"明嫂";8月,出演由蒋钦民执导,张国强、斓曦、张汇仓等领衔主演的抗日年代大剧《英雄戟之影子战士》中的"老鸨子梅三姐";10月,出演由著名导演由郭靖宇、柏杉联合执导,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刘芊含等领衔主演的热血抗战传奇剧《大秧歌》中的“小黑鲨娘”一角;该剧荣获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11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刘新执导,林永健、于明加领衔主演,都市爱情轻喜剧《桃花运》中的“医生”。2016年3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滕文骥、王为联合执导,陈小艺、练束梅、崔林、陈婷等领衔主演的年代剧《天伦》中的“玲花”;4月,出演由澄丰、陈太源联合执导,姚芊羽、巩峥、王丽云、张玉嬿等领衔主演的女性励志剧《女人不容易》中的赵俞“赵阿姨”;同月,出演由刘畅导演、李嘉编剧,刘昊然、谭松韵、王栎鑫等联合主演的校园青春网络剧《最好的我们》中男一号"余淮的妈妈";5月,出演由著名导演张晓光执导,赵越、曹曦文、巩峥等联袂演绎的大型年代情感剧《锦绣年华》中的“马七婶”;9月,出演由陈卫国、繁华联合执导、王学新编剧,繁华、郭子溪、梅年佳、张倩铭等领衔主演的历史文化剧《老子传奇》中的“孟兰”一角;11月,出演由著名导演潘越执导、陈键锋、江语晨、巩新亮、陈司翰、梁冠华等联合主演的都市悬疑情感剧《每个人都有秘密》中的“韩婉芬”。2017年即将上映的由著名导演郭靖宇、巨兴茂联合执导的年代剧《娘道》,联合岳丽娜、于毅、杨昆、黑子、王奎荣、王绘春、巨兴茂等实力派演员出演剧中“郝大婶”一角;以及6月份即将上映的由孙艳华执导,邱泽、陆怡璇联合主演在西双版纳开机的青春励志民主风情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中的“咪龙”,也是第一次尝试演绎傣族人物角色。
宁子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其演绎生涯里展现着青岛女人独有的执着与勇敢的同时。以超凡出彩的演技饰演着不同情感、不同色彩的各类题材电视剧中的“母亲”而得名。她能精湛的饰演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母亲”,也能时常完美的以蛮横、刁钻、刻薄的“妈妈”出现在各色银幕中,戏里她最大的特点是溺子如命、财迷心窍,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揣摩的淋漓尽致,而戏外她最真实的一面却是雷厉风行、仗义疏财,于人于事总能做到事无巨细的备至与慈爱。
十多年的电影、电视剧演绎中,无论是“大题材、大人物、大事件”还是“小情怀、小角色、小情节”,宁子她始终秉持着一颗学无止境的心。她说只有不断的超越时尚感、突破画面感,给到观众不断惊喜、不停惊奇,而且还不离老百姓生活太远、接着地气,更多的普通人关注的还是他们当下的生活,以及其“现在进行时”的人生命运,观赏以当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万象的作品,已然已成为了众多观众的一种奢求。
在社会上要成功的方法永远不只一个,而“实力”为根本永远不被怀疑。戏里,她常给人的形象或是端庄贤惠、又或是专横强势。戏外,脸很熟、却很少为人所悉其名。她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一直付出在桥段背后的“艺人”,常以衬托她人而乐,只为艺术不争前程。且时刻坚定不移的守护着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低调、沉稳的沉淀着,从她的嘴里常这样说道:人生的路或很长或很短,认识真正的自己才最为重要。文/张鸿润
❻ 描写战争的名言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1>描写战争名言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2>描写战争文学作品
1.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荷花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 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
作家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2.列夫·托尔斯泰 的《战争与和平》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事件繁杂,结构严重,具有恢弘的气势。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中加以描写,时而是豪华优雅的贵族沙龙,时而又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既有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惨不忍睹的战斗场面。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的复杂性,并从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所以书中几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独具神韵,富有感染力。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共四册,近一百二十万字。现根据原著,并参照同名电影,将原书业华提练出来,浓缩为十万字,供青少年学生阅读。相信广大读者从这浓缩的少年版《战争与和平》中,也能体味到这部伟大作品的些许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级 8-28 21:09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长达130 多万字,历经7 年艰辛创作,受到列宁很高称赞。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伐西里为代表的贪婪与卑劣。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经理 四级 8-28 21:12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简介)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作家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战争作品: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飘》;
还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个人的遭遇》、《解放》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描写中国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
冯德英的《苦菜花》、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吴强的《红日》、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这些都是``!
sorry```!
本人比较懒``
这个太多勒``
就不一一介绍勒``
3>
描写战争影视作品
1、《桂河大桥》(1957年)
因为有了这部电影,人们才记住了泰缅边境上那座著名的铁路桥。这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内讲述的不是反抗,而是创造;不是对抗,而是交换。所以有人称它为“战争伦理片”,也有人称它为反战影片。该片1958年获7项奥斯卡大奖。
2、安杰伊·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1995年,1957年,1958年)
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于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一代人》、《下水道》和《钻石与灰烬》统称《战争三部曲》。考虑到拍摄年代意识形态的限制,影片所展现的新现实主义光辉就更加可贵。2000年,安杰伊·瓦伊达获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3、《巴顿将军》(1970年)
本片据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最喜欢的影片。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巴顿矛盾分裂的性格特征,既没有把他变成“军神”,也没有把他贬为老兵痞,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的英雄”。该片1971年获奥斯卡7项大奖。
4、《遥远的桥》(1977年)
这部影片演员阵容空前强大,主要演员都当过奥斯卡影帝。影片讲述的盟军“市场花园行动”在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但是由于情报、通信和指挥失误,盟军空降兵未能完成夺桥后挺进德国、结束战争的任务。
5、《莫斯科保卫战》(1985年)
苏联电影导演尤里·奥泽罗夫任总导演,苏联拍摄的最著名的一部二战巨片。说到战争场面写实,该片中的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都是如实还原,具体拍摄时,又多采用中、远景,甚至是航拍的长镜头,在电脑技术主宰银幕的今天,再也不会有人这样下功夫拍摄战争片了。
6、《希望与荣耀》(1987年)
该片1988年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5项奥斯卡奖提名,是英国导演约翰·伯尔曼自编自导的自传体传世之作。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片中展现的普通英国人在遭遇苦难不幸时,还能努力维持自己平常的生活—这也许是对纳粹最大的蔑视。
7、《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
这是一部由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黑白巨片。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突然间,我一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每天都会流泪。”
8、《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
当《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上映的时候,几乎所有观众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战争的血腥本质。影片导演用二战时流行的手摇摄影机跟拍方法,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场景——不以全景宏大,而以士兵个人情感震撼人心。该片获得当年奥斯卡5项大奖。
9、《兵临城下》(2001年)
这是一部将大场面与个人传奇融为一体的传奇片,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耗资9500万美元,在影迷眼中它是必看的二战影片。该片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主人公俄罗斯狙击手瓦西里也确有其人。
10、《钢琴师》(2002年)
波兰电影大师罗曼·波兰斯基看完茨皮尔曼回忆录的第一章后,立即决定以此作为蓝本拍摄一部反映二战中犹太人受难的影片。该片2003年获得7项“恺撒奖”大奖和3项奥斯卡奖。(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