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电影的新浪潮
“新浪潮”电影是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
它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对戏剧化电影是一次更大的冲击。
这个运动兴起于1959年,这一年的2月2日和3月11日,由夏布罗尔导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表兄弟》开始公映。接着,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于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又引起轰动。因为这些影片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格。
影片中运用了意识流和闪失镜头,情节松散,将众多的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的跳跃手法组织在一起,以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这使那些习惯于欣赏戏剧性强、结构严谨的电影的观众感到十分新鲜和惊异,甚至瞠目结舌。于是,一些报纸杂志便不约而同地用“新浪潮”来称呼这类影片。
⑵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四百下》这两部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
《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执导筒之前,这些人都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猛磕先前电影史上的各种好影片,并撰写精彩影评呈现自己的电影主张。毫无疑问,这些导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四百击》作为揭竿起义之作,毫无疑问排在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镜头对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湾新浪潮侯孝贤和杨德昌为主要推手,当然蔡明亮也是,他的电影题材不同于他们,焕发了台湾电影的活力。
⑶ 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区别
一、成分不同
1、“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2、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
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二、时间不同
1、“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
2、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三、影片主题和手法不同
1、“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2、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四、拍摄地点的选择不同
1、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
2、“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