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文化有哪几个重要时期,代表人物
台湾文化
台湾原为南岛语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纪初,汉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兰人占据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欧洲文化影响。其后,汉人大量移入,发展出华南农渔业文化。 19 世纪末,割让给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湾社会,是上述历史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社会。 史前文化
自从 1896 年日本学者陆续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及圆山遗址以来,百年间,台湾全境已发现 1000 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其空间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从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遗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遗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县金山乡南到恒春半岛鹅銮鼻灯塔附近,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
台湾大约在 5 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长滨文化),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经金属器时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台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使用磨制、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并且喜欢用玉器做为装饰。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发展演化外,和华南及东南亚文化也有互动关系,因此史前时代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社会组织型态互异。
南岛语族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
汉族文化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 福佬话 "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 台语 "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义民庙
义民祭典是台湾客家移民独有的信仰。以全台规模最大的竹北新埔褒忠义民庙为例,其中供奉的便是死於战争的客家先民。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乱,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动筹组了「义民军」。次年清廷率军登陆鹿港,会合义民军围剿林爽文。平乱后阵亡的义民军葬於新埔,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冢,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义民庙」。清廷有感於义民军协助平乱之功,先后颁赐了「义勇」、「怀忠」、「褒忠」三块匾额褒扬;因此义民庙又称为「褒忠亭」。竹北新埔的义民庙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除了传统的普渡孤魂之外,最重要的是尊祭义民先烈为保卫乡土而牺牲生命的忠义精神。义民庙中元祭典,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始,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
节庆文化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内地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迎妈祖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后来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护神。台湾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是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大甲妈)与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 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盐水蜂炮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盐水人求助於「关圣帝君」(关公),示意将於元宵夜出巡,应於绕境所到之处燃放鞭炮助其声威以驱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绝迹。当地人相沿此习,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蜂炮是将几万只冲天炮连结在一起,安置成「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蜂炮活动於入夜后展开,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当神轿行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震耳欲聋。
烧王船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港东隆宫平安祭典。东隆宫建於清乾隆年间,主祀温府千岁,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玉旨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於千岁爷遶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遶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近年来常以「王船祭」称之。烧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著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头城抢孤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本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对习惯中国传统的汉人造成诸多反感,使得当时知识份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著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於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体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民生的。
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就是总统府;而台湾的「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而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文常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招牌)、注文(预定)还有气持(指情绪或心情)等等 在台语中不胜枚举。而二战前后台湾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变得十分普遍。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牺牲小我的悲剧性格「武士道精神」则未成为台湾民众所崇尚的信仰。
欧美文化的影响
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於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至於其他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根据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8%87%BA%E7%81%A3%E6%96%87%E5%8C%96&diff=0
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09240520/dili/dilir7.htm
综合整理
2. 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的视听艺术
电影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被人们所珍视,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呢,告诉了我们明眼人都知道的结论却没有培养我们这种意识,我们需要的是过程,如何去保护传统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呢?
当然传统文化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但希望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遍布我们的生活。最近大熊猫终于不是濒危动物了,还是蛮触动的,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一种意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4. 台湾的文化与大陆相差甚远,有什么记录台湾文艺的电影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部自己喜欢的台湾文艺片,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河豚》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9年,采景在香格里拉,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摄出来的镜像真的让人有一种向往。
大致剧情为季玲(朱芷莹 饰)在一场意外之中失去了儿子,陷入了绝望和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在整理儿子的遗物时,季玲发现了一张神秘的纸条,在纸条的指引之下,季玲决定前往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在那里,或许还留存着她和儿子之间的羁绊。 途中,季玲结识了名为艾利克斯(吴中天 饰)的男子,两人结伴而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稳重的艾利克斯渐渐吸引了季玲的注意。婚姻生活因为丧子之痛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季玲,无法压抑心中对于艾利克斯的感情。之后,季玲于意外之中坠入了山谷,被藏族人家收留,并因此结识了善良淳朴的藏族男孩(格桑定主 饰),在和男孩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季玲心中的阴霾和迷雾渐渐散去
不错的两部台湾文艺片,推荐大家可以有时间看一下
5. 求一些反应台湾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电影
一般来说,台湾大的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电影明细,搂住可挑选其中一、二欣赏;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
《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
《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
6. 电影 《听说》 讲的是什么
《听说》讲述了秧秧和便当店男孩黄天阔互相以为对方是听障人,发生的一段奇妙美好的爱情故事。
剧情简介:
阳光男孩黄天阔(彭于晏饰)的父母经营着一家便当店,某天,他在为听障游泳队送便当时邂逅了清纯美丽的姐妹花——小朋(陈妍希饰)和秧秧(陈意涵饰)。
姐妹俩的父亲是一名传教士,常年在非洲工作。为了保障姐姐顺利参加听障奥运会,秧秧担负起赚取家用的重任。她每日来去匆匆,辛苦打着几份工。
本身即掌握手语的天阔自然而然融入了姐妹俩的生活当中,为了接近心仪的秧秧,他时常在体育馆门口做生意,还费尽心思为秧秧制作爱心便当。
(6)台湾电影文化运动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天阔
家里开了便当店,每天给残疾人奥运会的准备队员准备便当,在此期间与秧秧相识,并错认为秧秧也是聋哑人,然后与其发生一段有趣的爱情故事。
2、秧秧
小朋的妹妹,母亲早年去世,爸爸去非洲援建,与小朋相依为命,靠打零工给小朋提供训练费用,在此期间与天阔相识,并错认为天阔也是聋哑人。
3、小朋
秧秧的姐姐,聋哑人,母亲早年去世,爸爸去非洲援建,与秧秧相依为命,每天参加游泳训练,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残奥会上获得金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听说
7. 以《龙门客栈》等电影为例解读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内涵
《龙门客栈》是由胡金铨执导,上官灵凤、石隽、白鹰等主演的武侠电影。
影片以明朝中期为背景,讲述了武林侠士为救助忠良之后,与以太监曹少钦为首的东厂高手在龙门客栈展开激烈拼杀的故事。该片于1967年10月21日在台湾上映。[1]
中文名
龙门客栈
外文名
Dragon Inn,Dragon Gate Inn
出品时间
1967年
出品公司
台湾联邦影业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台湾
制片成本
约450万元新台币
拍摄地点
台湾西螺大桥、横贯公路、恳丁公园、谷关、梨山、火炎山
拍摄日期
1966年12月18日——1967年5月25日
导 演
胡金铨
编 剧
胡金铨
制片人
沙荣峰
类 型
动作、武侠
主 演
上官灵凤,石隽,白鹰
片 长
111分钟
上映时间
1967年10月21日(台湾)
票 房
台湾:445余万新台币;香港:210万港币
分 级
普遍级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60635
主要奖项
第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
中国电影百年——最佳华语片100部第七名
“影史百大华语电影”第九名
幅 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 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8. 台湾的戏剧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台湾的戏剧运动,从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作为新文学形式之一的新剧,与处于过渡时期的文明戏,以及新旧混杂的歌仔戏、鲈鳗戏等多种形式,始终此起彼伏地发展着。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新剧。
台湾新剧运动的开展与台湾文化协会有密切联系。1921年成立的文化协会,在1923年10月17日第3届定期总会议决事项第6项中,特别增列了“为改弊习涵养高尚趣味起见特开活动写真(即电影)会音乐会及文化演剧会”,欲将戏剧作为改革社会之利器,及至1925年,文化演剧已成为文化协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台湾文化协会与海外留学生关系密切,当年热心剧运的留学生后来都成为文化协会会员,而文化协会成员的演剧运动无疑受到祖国五四运动后勃兴的话剧的影响。如热心剧运的张维贤所说:“我对于新剧发生兴趣是因为看过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后胡适的剧本。”这种情形,使台湾的新剧运动一开始就带有社会革新意识与文化运动性格。
20年代前期,台湾新剧运动进入萌芽期。1923年11月,在厦门读书的彰化学生陈、潘炉、谢树元于寒假归台时,集合同志周天启、杨松茂、郭炳荣、吴沧洲等人成立了鼎新社,后演出厦门通俗教育剧本《社会阶级》和《良心的恋爱》。鼎新社是台湾最早出现的带着政治运动色彩的文明戏剧团,具有抗日意识和改革新剧、改革社会运动之旨趣。
1924年,张维贤与陈奇珍、陈凸(陈明栋)等人成立星光演剧研究社。这是继鼎新社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新剧社团,它的成立受到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话剧影响,以及厦门通俗教育社的文明戏启发。是年冬天演出田汉改编的三幕剧《终身大事》,颇获好评。次年演出剧目更为丰富,新增独幕笑剧《母女皆拙》、《你先死》,八幕话剧《芙蓉劫》、《火里莲花》等。
1925年至1930年,新剧运动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剧团的孕育和“文化剧”的频繁演出为标志。
1925年7月,草屯炎峰青年会演剧团成立,团员共28名。主要成员有张深切、洪元煌、李春哮、洪锦水、林金钗等人。经过半年训练,1926年3月2日在台中首度演出,剧本有《改良书房》、《鬼神末路》、《爱强于死》,第二夜有《旧家庭》、《浪子末路》、《小过年》、《人》。这些剧目其他剧团并未演出,多是张深切自编自导。
1925年4月,鼎新社内部因对戏剧见解不一致,发生分裂,周天启自组“台湾学生同志盟会”,成员有吴沧洲、林生传、庄加恩、赖湘洲、潘炉等,演出剧目有《良心的恋爱》、《三怕妻》、《新女子的末路》、《虚荣女子的反省》、《家庭黑幕》等,学生演剧团因思想宣传色彩明显,成为日警禁演、取缔的对象。
1926年3月,自北京回彰化的陈,将鼎新社与“学生同志联盟”联合起来,建立彰化新剧社。该社以“改善风俗、打破迷信、讽刺劳资关系”为宗旨,巡回各地演出《父归》、《社会阶级》、《终身大事》、《我的心肝儿肉》等剧目。
1927年,配合台湾文艺协会政治运动的“文化剧”达到演出高潮,据张深切回忆:“反对专制,攻击警察,介绍世界民主政治,打倒封建思想,消除陋习和迷信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演讲与文化剧的中心题材,当时为使运动更通俗普遍化,所谓文化剧团也在各地方如雨后春笋地成立起来,获得了相当大的效果。”据叶荣钟《台湾社会运动史》统计,1927年的文化剧公演计五十回之多,且不包括那些小剧团或文协附属剧团的演出。如此频繁的演出活动,首先是以文化剧团的创设为基础的。这一年成立的剧团,计有:3月,林延年自厦门返台,在台南成立安平演剧团;8月25日,北港读书会成立民声社;10月,由台北博爱协会班底,重组黎明演剧研究所;11月10日,新竹创设新光社,由文化协会林冬桂主持,聘周天启指导;11月3日,黄天海在宜兰成立民烽剧社;凌水龙于基隆组建运新剧团。是年,还有台南文化剧团成立。新老剧团携手演出,以“革故鼎新、化昧就明”的文化剧运动被推向高潮,它在文化启蒙、唤起民众方面发挥的广泛影响,引起了日本殖民当局的警惕,遂实行剧本检查、设障禁演等弹压行动,有意刁难文化剧演出。
9. 台湾历史文化
台湾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约400年前,南岛语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后陆续的漂流到台湾来,成为目前所知台湾最早的居民。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洋人航行到远东地区进行殖民、贸易活动,台湾由于位于东亚陆域与海域交点,同时也是东北亚海域与东南亚海域交会之处,遂成为当时在东亚海域活动的东、西方各势力的交集点。 17世纪前期,荷兰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据点,开始在台湾进行传教、贸易及各项殖民活动,并招募大陆沿海地区的汉人来台垦殖,开启台湾多族群历史的开端。其后,在短暂的郑氏政权时期及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汉人移民逐渐增加,在台湾形成汉人社会。所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浪潮下,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结束。
现在的台湾,拥有优质的公共建设、便利的运输系统及完善的通讯服务,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先进地区。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 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看到荷兰、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中华文化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 ( 如:板桥林家花园 ) ,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住民文化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于山区,计有: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玛兰、太鲁阁族 12 族 ,有各自的语 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响
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