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钢琴家》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钢琴家》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痴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简单说一些吧。
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中,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Ⅱ 两部电影,两种妈妈,两类孩子
前两天下午我突然起了兴致想看会电影,就随便翻找起来,一部名叫《80后》的片子闪入我的眼帘。因为我是个八零后,心中自然会有这样的情结,对所有跟八零后有关的东西都会感兴趣,就冲这个片名我就决定看这部电影了。
然而,这部片子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般精彩,可以说是让我大失所望,我觉得那片名简直就有标题党的嫌疑。整部片子除了时间线是八零后这代人成长起来的时间外,其他地方并不能体现八零后这代人的特点,如果导演想用这样的片子来诠释和展现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我肯定是不认可的。
我在这里并不想对这部电影做过多地吐槽,而是想给大家看另外一些东西。因为我那天下午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又紧接着看了另一部《逆光飞翔》,就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这两部电影根本没什么联系,可你要从我给你的角度去挖掘就会发现,它们会教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这个角度就是婴幼儿家庭成长环境,也就是传说中的原生态家庭。
在形成两部电影里两种不同原生态家庭的原因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他们的妈妈。 从古到今不容置否的是,妈妈这个角色在婴幼儿期(0--6岁)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她的举手投足、言语行容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正是在这两部电影中两种不同的妈妈,才导致了两类孩子的不同结果。
《80后》这部电影里有三个主要80后人物,男主明远、女主沈星辰,还有女主的表弟陈墨,他们除了年龄在一个时代外,还有着一个令人咂舌的共同点——不幸的家庭。
看了这些描述有没有感觉这三个孩子的童年经历都很不幸?我在看到这三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时对他们充满了担心,因为我知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多少会有心理阴影更甚至会不健康。
片子并不是要突出家庭教育这个主题,在这块没有展开太多后续发展内容,但是从故事里三个孩子长大后对他们各自妈妈的态度上足可以证实我的想法。
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这些孩子对自己的妈妈们都充满了恨。听起来觉不觉得有些可怕?这是一个正常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吗?当然不是,正常的孩子应该很爱自己的妈妈,非常爱非常爱,而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妈妈。
这三个孩子的家庭之所以破碎,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是因为他们妈妈的离开。
我很诧异沈星辰和陈墨的妈妈怎么可以那么轻易的丢下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让孩子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离开,这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她们一点都不在乎吗?即使再有什么难言之隐也不足弥补她们的过失。
明远的妈妈虽然没有抛弃她,可在和儿子的沟通上做的也非常不好,没能让明远理解妈妈的改嫁其实也是为了他好,那么多年一直让孩子生活在一种怨恨中,形成一种僵硬的母子关系。
在影片中除了沈星辰妈妈再没出现没有下文外,其他俩个男孩和自己的妈妈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中把怨恨化解掉了,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也是电影情节的需要。可在现实中,这些童年不幸给他们造成的内心缺失和心理阴影真就可以那么轻易地化解掉吗?当然不会,那些灰色的东西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在电影中也些许表现出来了,沈星辰和明远在爱情的路上都受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响,不知该如何去爱自己爱的人,怕失去,怕变化,怕背叛。后来明远还因持枪罪在大好年华锒铛入狱,陈墨也因伤害了自己的妹妹入狱,且意外死于狱中。这样的结果听起来真让人沉重。
发现《逆光飞翔》也是个意外,在看完《80后》之后让我觉得有些压抑,又是随意翻找,觉得这个片名也挺有意思的,于是就打开看了起来。没想到,它竟然给了我惊喜。
《逆光飞翔》跟《80后》的风格完全不同,全片充满了阳光和正能量,感人和励志是它最闪耀的标签。后来我搜索了一下才知道 这部电影是根据台湾盲人钢琴家黄裕翔的真人真事改变 , 并由黄裕翔本人亲自出演,自己演自己 。
黄裕翔也是一个八零后,虽然从小失明,可 我认为他的童年生活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很爱他很温暖的妈妈。 片中并没有从黄裕翔的小时候开始讲述,而是直接从他到外边上大学开始的。
这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可对黄裕翔来说却不普通,因为黄裕翔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一个盲人学生。他一个人要面对的不仅是新鲜的大学生活,更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
从黄裕翔妈妈开学后跟他老师的交流中得知,他是在妈妈肚子里时眼睛就不好了,等他出生三个月后爸爸妈妈才发现他的眼睛是看不见的。黄裕翔妈妈在讲述自己和老公发现孩子眼睛看不见时的感受时说,那是一种恐慌和无奈。也曾经有过要把这个孩子丢掉的念头, 可是他们转念一想,孩子有手有脚能说话可以听到声音怎么能把他丢掉呢? 于是就好好地养了起来。听到这段话我们就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位妈妈和《80后》中的那些妈妈有多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孩子注定不一样。
黄裕翔妈妈在刚开学帮着儿子熟悉学校环境的那些日子内心一定是非常煎熬的,儿子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而且又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作为一个母亲怎能不担心。想起我自己在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月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中,可想黄裕翔的妈妈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她并没有把担心过多地表现在儿子面前,她传达给儿子的是一种坚定信念---- 儿子,妈妈相信你能行。
刚开始的那几天,她很用心地陪着儿子,教给他洗衣服、打饭,教给他怎么选择分类放着的衣服,一点一点地帮他适应这个新环境。她还会经常悄悄地站在儿子上课的教室后边,透过窗户望着他。
在黄裕翔提出不想麻烦同学要自己学着走教室到宿舍这段路时,他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陪着黄裕翔走着那段路,非常详尽地描述着路上会经过什么要注意什么。终于要放开手让黄裕翔独自走了,她站在儿子的身后说了一句:“ 别害怕,我在你后面 。”
我觉得整部电影的思想都浓缩到这句话上了,既温暖又有力量,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情感,这句话可以直接戳到你泪点。 孩子,不管你做什么都别害怕,记得妈妈在你后面!
黄裕翔出生在乡下,父母是靠种植一种叫文心兰的黄色小花维持生计,虽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可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他带着朋友小洁回他家玩,一个干净的小镇,一座简陋的小房子,一个开满鲜花的小院子,一个和哥哥关系非常亲密的小妹妹,还有那一桌简单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得其乐融融。尤其是晚上妈妈在给小洁讲述黄裕翔小时候的趣事时脸上那幸福的表情。这个小屋里就像有魔力一般,它是如此温馨与祥和,外界一切都不能打扰到它。
第二天黄裕翔又带着小洁去了文心兰花田,此时的妈妈置身于一大片黄花丛中,虽然穿着朴素却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迷人。
哪个孩子能对这样的妈妈恨得起来呢?不仅不恨,反而会更爱。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一定装着满满的爱,充满了阳光并且很健康。即使像黄裕翔这样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小孩,内心可能比健康的孩子更健康,所以我说黄裕翔的童年是幸福的。
这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将黄裕翔养育成了一个身上带着光的孩子, 那份光不仅让黄裕翔自己变得很优秀,还可以去温暖他人。
黄裕翔很快就融入了这所普通的学校,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而且在他的感染和鼓励下,那个有着舞蹈梦的女孩小洁又重新走上了追梦之路。
一口气看完这两部电影让我陷入沉思,幸福的家庭都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部电影中两种妈妈养育出了两类孩子。我也是一个妈妈,我深知自己对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我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有这样的意识,然后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让我们的孩子都成为能够发光的人。
Ⅲ 谁还有《钢琴家》的网盘资源吗谢谢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Ⅳ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这部电影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钢琴师》改编的。
《钢琴师》一书于1946年在波兰出版,原名《城市之死》。这是波兰广播电台著名钢琴师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用生命和灵魂书写的一部回忆录。他怀着清晰而痛苦的记忆,用朴素的语言和一颗经受过死亡洗礼的心,以平淡而毫不夸张的语气讲述那段犹太人和整个华沙城一起被毁灭的经历。
(4)台湾钢琴家电影扩展阅读:
电影原型背景: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
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维尔姆.霍桑菲尔德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
那个救了他的德国军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尔,仅知他于1952年死于俄国的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