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搞笑的电影译名:港版爱玩谐音梗,台湾版为何如此“中二”
很多城市在翻译外来电影的名字时,经常会闹出各种乌龙,这些电影译名非常搞笑。例如香港爱玩谐音梗,台湾版的译名也非常“中二”。可能是因为台湾省的人民比较喜欢直来直往的方式,而且想要通过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名字获得大家的喜欢。中国台湾是中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台湾人在说话的时候,比较嗲,而且他们使用的是繁体字。
台湾人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有可能是根据电影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的,所以他们才会想出一些比较简洁的名字,防止台湾省的其他观众看不懂名字。不过他们起的名字确实比较夸张,很多中国内陆地区的人看了之后都忍不住想要观看这些影视剧,打开影片之后,看到熟悉内容,又很想吐槽。
Ⅱ 内地台湾电影译名竟差距那么大,哪些译名超乎想象
内地和台湾的电影译名差距非常大,例如《UP》,大陆会将其翻译为《飞屋环游记》,然而中国台湾却将其翻译为《天外奇迹》等等。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能是因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言表达有所不同,他们学繁体字,和中国内陆地区用的字体不是一样的,所以很多台湾人要想在中国大陆读书或者工作的话,必须要学习一些简体汉字。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国际上的名声同样非常好,所以中国大陆将这部电影翻译成一个特别唯美的名字《天使爱美丽》,然而台湾起的名字完全就破坏了这种美感,他们将其译为《艾米莉的异想世界》。
Ⅲ 关于国外电影的中文译名,大陆和台湾的翻译哪个更准确
个人认为如果从电影的名字发音来说,港台的翻译比较好。
但是如果考虑电影的名字的连贯性来说,大陆的比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边翻译为斯把拿,大陆译为扳手
Ⅳ 外国影片名,大陆,香港,台湾翻译不同,你更喜欢哪个理由
在外国影片被引入中国的时候,电影片名翻译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分别翻译。不能否认,港台同胞们在有些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上同大陆会有细微的差异。如,饮食口味、方言、文字书写(简体字与繁体字)等方面。
大陆的翻译风格多是严谨、遵从于原文,由于文化的精深,所以翻译出来的电影名颇有文艺感。如Red Shoes译为《红菱艳》,Gone with the wind 译为《乱世佳人》,都超级唯美。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吧。
原名:《Waterloo Bridge》
直译:《滑铁卢桥》
现译:《魂断蓝桥》
这满满的都是神鬼,what?一眼看去还以为是同系列恐怖故事,在这么多神鬼中要记住一部影片太难了啊,感觉分分钟就会混淆。不过,有一些电影的港台翻译还是很不错的。比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陆版翻译成《后天》,台湾翻译成《明日之后》,主旨比后天更明确了。而我们上海润界公司也提供影视译制、多语言文字和图形图像处理哦。
其实,大陆及港台的译名有差别的原因,无非就是它们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别等。同样地,多样的译名,各有各的长处,也能让我们有了在观影前对电影有更多了解。那么问题来了,两岸三地的译名你最喜欢那种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Ⅳ 台湾VS大陆用词—电影篇,两岸电影译名差异为何如此大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当我们第一次同另一种文化接触时,文化差异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冲击着我们,我们会立即注意到语言、礼仪、衣着、行为和举止上的差异--这些都是冰山的可见部分,也就是冰山的一角。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使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角度,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他们的事物。
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尊重,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对于生活在同一蓝天下,但面对两地文化的差异,两地在过去对于翻译的初衷的不同导致了译名的巨大差异,我们应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间的理解和包容。也应当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
Ⅵ 台湾电影名翻译吐槽:小小兵是什么鬼台湾电影译名为何这么“土”
浙江国外片子引进国内的时候,需要进行本土化操作,这样才能够让每位观众更好的了解到,但是台湾电影一名一直给人非常土的感觉。在翻译英文篇名时基本上是直译,比如一部叫做《mission: impossible》的影片,他们直接翻译成《不可能的任务》。
虽然在大家的心中感觉特别土,但是台湾民众可能并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除了一些拿出来做比较的作品之外,有些作品名字起的还是比较好的。也许这些译者在看完电影之后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对本地文化的了解程度是比较高的。为了更好让大家理解,同时会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让大家走进电影院。
Ⅶ 《变形金刚》翻译“汽车人”被吐槽俗气,港台电影译名才更奇葩呢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
吐槽前,先说优点:作为一个太平洋吹来的风都是五千年文化味儿的省份,台湾人起的电影译名,时有神来之笔,我最为激赏的就是 《一树梨花压海棠》 。
典故取自苏轼调侃好友张先的诗句,这位张先生娶了比自己年轻了一个花甲的小妾,得意地跟苏轼炫耀,于是苏轼就怼了回去:“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污得漂亮)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一: 快来猜我呀】
不过,似这般的妙名,看起来只是妙手偶得之,更多的台湾电影译名,就跟起着玩儿似得,随便得叫你跟猜灯谜似得,别想从名字一眼看出来这片子要演啥。
比如,今年奥斯卡大赢家《LA LA LAND》,大陆译名 《爱乐之城》 ,港译叫 《星声梦里人》, 台译叫 《乐来越爱你》 。
三个名字,大陆的虽然中规中矩,但算是最好的了。
人家英文原名 “LA LA” 当中语带双关,除了音符LA还含了个LA城市名,只有大陆译名还原出了这个意思,港译还算有心借了个谐音, “星声”二字 在粤语里同音,也算是还原了“LALA”这个梗,后边 “梦里人” 也是点题了。
不过台译呢?这是啥? 《乐来越爱你》 虽说也借了个谐音,BUT这个名字随便安在哪个爱情歌舞片都行吧?你起得这么随便,发行公司是怎么通过的?
同样是今年大热片, 《血战钢锯岭》 是大陆译名,台湾叫 《钢铁英雄》, 香港直接叫 《钢锯岭》 。
告诉我,看见《钢铁英雄》是不是觉着《钢铁侠》出同人了?
来伙计们,往上看一眼这个台湾的《钢铁英雄》海报,上头不是写“ 《英雄本色》导演最新巨作” 嘛!我要提醒你们,这个“英雄本色”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 ——
台湾影史的《英雄本色》是这个,全名贼长: 《梅尔吉勃逊之英雄本色》。
臣妾真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不是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吗!
再来一个“随便他妈给随便开门”的案例, 《刺激1995 》 和 《刺激1998》 ,是不是让你觉得这是同一个系列的上下集?
但是,臣妾猜错了啊!
《刺激1995》竟然是我们大陆译名 《肖申克的救赎》 !港译叫《月黑高飞》。而《刺激1998》是我们大陆译名的 《重返伊甸园》 ,据说台湾发行方只因为这个电影也有牢狱情节就随了《刺激1995》,做了人家八竿子打不着的续集。
之所以他们都喜欢叫“刺激XXOO”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台湾引进了一部保罗纽曼的电影《 The Sting 》,我们大陆翻译成 《骗中骗》 ,而台湾译名叫 《刺激》 ,而《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被台湾ER起名为《刺激1995》正是因为觉得跟《刺激》一样,都是高智商复仇~~~~所以这仨片子硬是被台湾发行方凑成了三部曲。
厉害了,我的湾!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二: 你个小清新】
相比 大陆的直白朴实 , 香港的简单粗暴 ,台湾大多数的电影译名怀揣一颗小清新之心,然而往往注重情绪而失于准确。
比如《Malèna》,大陆翻译最好——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港译还是简单粗暴 《玛莲娜》, 台译是 《真爱伴我行》 ,EXCUSE ME?八点档乡土剧吗?
再比如西班牙黑色喜剧《Relatos salvajes》,大陆翻译 《蛮荒故事》 ,还是最好。港译 《无定向丧心病狂》 也好,有几分CULT片味道。而台译是: 《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整个剧组都是处女座吗?
有时候小清新的劲儿上来了,硬是不好好说话,明明言简意赅的名字,非要怎么拗口怎么来。
《廊桥遗梦》→台译《麦迪逊之桥》。
《五十度灰》→台译《格雷的五十道阴影》。
《卡罗尔》→台译《因为爱你》。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台译《贫民百万富翁》。
《美国丽人》→台译《美国心玫瑰情》。
《国王的演讲》→台译《王者之声:宣战时刻》。
《云上的日子》→台译《云端上的情与欲》。
《一天》→台译《真爱挑日子》 (真不会起名字)。
其实能把大陆取名 《史密斯夫妇》 翻译成 《史密夫决战史密妻》 的香港人,小清新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大陆和台湾统一了名字,而港译名叫做 《画意私情》 。
再比如 《悲惨世界》 ,大陆和台湾又统一了,而香港取名 《孤星泪》 ,多有画面感啊!
还有 《音乐之声》 ,台版翻译 《真善美》 (公益片?),港版最妙: 《仙乐飘飘处处闻》 。
《心是孤独的猎手》 ,港版也妙: 《天涯何处觅知心》。
《杀手里昂》 ,台版 《终极追杀令》 (太对付了),港版绝了: 《这个杀手不太冷》 。
就 简单粗暴 而言,台湾人有时候跟香港也不遑多让的。比如《霸王别姬》,台湾版竟然多了一行副标题: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不过,《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更奇葩:《别了,我的妾》。
其实,类似翻译弄巧成拙搞成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系列 的台湾电影译名还有很多,比如:
《Inception》 → 陆译 《盗梦空间》→ 港译 《潜行凶间》 台译《 全面启动》 (弄啥嘞?) 。
《No Country for Old Men》→陆译 《老无所依》 → 港译 《2百万夺命奇案》 (这个烂的我也无法偏心了)→台译 《险路勿近》 (鬼片?)。
《The Hurt Locker》→ 陆译 《拆弹部队》 → 港译 《拆弹雄心》 (雄心系列也是HK特产) → 台译 《危机倒数》 (懵逼脸)。
《Crash》→陆译 《撞车》→ 港译 《撞车》 →台译 《冲击效应》 (不想评了)。
《Million Dollar Baby》→陆译 《百万美元宝贝》→台译《登峰造击》( 造起来baby)。
翻译讲求“信达雅”,虽然大部分大陆电影译名都太追求信和达了,不够雅,可一部分台湾电影的译名太晦暗模糊了,根本就不想让观众产生一见片名就购票的冲动,走性冷淡风是吗?
【台湾电影译名槽点之三: 神鬼你全家】
台湾人喜欢 “神鬼” ,什么电影都要“神鬼”,可大部分神鬼根本就是神鬼你妹,跟GOD和GHOST没有一毛钱关系,比如 《荒野猎人》 ,他们硬要翻译成 《神鬼猎人》 。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片子均属于强行被台湾译名捆绑而成的 “神鬼家族 ”——
而且台湾人这个神鬼系列吧,让人摸不透起名者的脑回路,你说这名是玄幻灵异题材专用呢,但连 美版《无间道》 ,甚至都被翻译成 《神鬼无间》 ,这我就看不懂了!
讲真啊,台湾发行方是不是有一批小李黑粉?他的三部作品《盗梦空间》、《荒野猎人》和美版《无间道》,接连遭遇翻译毒手,好气哦!
类似“神鬼”系列的,台湾人还有 “专人专名”系列 的电影译名,比如施瓦辛格专用的是“魔鬼系列”。
但有时候, 史泰龙以及史蒂夫西格的电影也被台湾人用“魔鬼”系列冠名,大概因为他们同为肌肉男吧! 下图中施瓦辛格的 “魔鬼”系列 ,就混进了 史泰龙的《魔鬼专家》史蒂夫西格的《魔鬼战将》 。
不过这不是台湾专利, 大陆也有 专人专用的片名,比如 杰森斯坦森专用的是“玩命”系列 ,《玩命追踪》、《玩命快递》,还有 连姆尼森的“营救”系列。
前段时间,听说台湾电视台吐槽大陆的《变形金刚》汽车人名字翻译很“俗气”,于是,有人做了一张对比图:那就比比看啊!
亏他们好意思吐槽,“欧特八族”真的有比“汽车人”洋气吗?“无铁铁牛”敢说自己比“擎天柱”洋气?我的大黄蜂都笑了。
在起名方面,两岸三地明明就是半斤八两。
台湾人喜欢“神鬼”,大陆人喜欢“总动员”,香港人喜欢“追缉令”。
这些年,也闹了不少“茶叶蛋”事件,台湾说大陆把阿汤哥的 《TOP GUN》 翻译成 《好大一把枪》 ,而我们反过来说我们明明叫 《壮志凌云》 ,你们台湾省才是《好大一把枪》。
可怜的阿汤哥,他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互相吐槽的梗里边,变身成岛国动作片的男主了。
最后,我知道有人要提这个,我自己来——
悲哀的是,港台电影的译名会闹笑话,可我们引进的电影连内容都在闹笑话。比如,删减了14分钟还要在电影院搞分级的《金刚狼3》。
我无话可说。
Ⅷ 两岸电影名称翻译差有多大台湾的翻译为何全是“魔鬼”、“神鬼”系列
两岸之间的电影名称其实发现差别也是非常大,但是现在已经逐步的走向了统一。中国大陆是因为文化气息比较重,然后在翻译方面可能会选择得更加的委婉,而且是名字更加的吸引眼球,然而在台湾当地可能会更加符合主人公的形象,或者是根据全面影片的内容来决定这篇影片的名称翻译。像曾经的一篇影片叫《红磨坊》,其实里面主要讲的就是感情之类的电影,在台湾的翻译就直接变成了《贞洁牌坊》。能看出祖国大陆的文化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虽然台湾的翻译更加的一针见血,但是直白中缺乏文化底蕴。
因为台湾长期受到外国思想的束缚,所以对于电影的名称可能会更加偏向外国人的思维,更加的直白,像内地所翻译的一部电影,名字叫《音乐之声》,而台湾翻译的就是《真善美》。中国大陆所翻译的一部电影名称叫《雌雄大盗》,而台湾的翻译变成了《我俩没有明天》。
Ⅸ 为什么大陆、香港、台湾翻译的外国电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别。比如同样是音译:一个反应泰坦尼克号,一
香港用粤语翻译,跟普通话不同。比如Marlboro,“万宝路”显然不是一个说普通话的人最先翻译的。因为如果用普通话来翻译,第一个字应该发M而不是W。粤语保留古音,“古无轻唇音”,万wan在粤语的发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个粤语的译音。“屈”在粤语中不念qu,而的确是类似于wat。粤语保留了古音中入声的特点,“屈”是一个入声字,在元音后面还有辅音,正好与Watsons中的t对应。还有Beckham,香港翻译为“碧咸”,比普通话的“贝克汉姆”少了一半的字数。因为普通话用“克”对译k,用“姆”对译m,而粤语里“碧”是入声,入声的那个末尾辅音对应了k,而咸的末尾辅音也是m,正好与英语里的m对应。不过了解粤语的这个特点,似乎还不能完全解释“铁达尼”的问题。从对应来看,“铁”对应ti,“达”对应ta,”尼“对应ni(c)。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翻译,因为”铁“和”达“都是入声,而ti和ta的元音之后其实都没有辅音。而”尼“不是入声字,却似乎还要对应最后的c。不过因为”铁“国语念tie,与ti差别更大,所以虽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这个名字,我还是倾向于这是一个粤语发音的翻译。从大陆的翻译看,”泰坦尼克“是一个比较忠实于英文发音的翻译,ti的i,发音是[ai],而不是,所以”铁“这个对译显然是一个从字面而不根据读音进行的翻译。大概某个英文水平较次的记者首先从某个英国报纸获取了这部电影开拍的信息,在并不清楚Titanic读音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译汉。为什么要这么猜测呢,因为现在我们常说的”乌龙“,似乎就有人指出是从”wrong"这个单词来的。“乌”对译的是实际上并不发音的w。如果再考虑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并不清楚原来“哈比”也是港台译名啊),“比”对译bit,似乎有些时候香港的译者对最后的辅音不是那么关心?所以“铁达尼”的“尼”也对译了nic?至于我自己嘛,念英语的时候的确是常常把一些读起来感觉比较轻的辅音直接忽略掉……粤语的“霍”发音不是h,所以香港译者不会用这个字来对译ho。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用念ha的“哈”对译ho……至于有人觉得什么“总动员”的翻译不好,我倒不这么觉得。至少一看到什么“总动员”的动画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来了~挺成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