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湾迷的一首怪绅士电影主题曲的启发,引起我的兴趣。对於什麽是台湾的第一部电影,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看法,....。下面这一段的看法好像比较不一样。
.....
台湾华语电影的正式开端,是在1925年。这一年,一群电影爱好者,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成立了「台湾影画研究会」。其中任职台湾总督府的李松峰,透过教育会电影部在美国芝加哥购得一部摄影机,再请刘喜阳担任编导,拍摄了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由台湾影画协会拍摄的《谁之过》,以及之后由文英影片公司拍摄的《情潮》,在票房上都不成功。1928年,「江云社歌仔戏班」受日本连锁戏的影响,在歌仔戏中穿插放映《杨国显巡案》和《江云娘脱靴》。这种新形式的做法轰动一时,票房的成功也令剧团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连锁戏的成功使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得到启示,再次集合一群电影爱好者,成立「百达影片公司」。1929年,他们拍摄了第二部由台湾人制作的故事长片《血痕》。这部侠义爱情片是仿效了当时中国的"神怪武侠片"而制作的。在公映的时候,空前盛况,卖座非常成功。
1931年,日本侵华,台湾也被迫进入备战状态。在文化上,日本对台湾严加管治,再加上资源缺乏和人材不足。所以在1931年至1937年间,台湾只生产了五部电影,而且还是以台日合作方式拍摄,由日本人当导演的。五部影片当中,《鸣呼芝山岩》和《荣誉军夫》是日本殖民者的政宣片;《怪绅士》是侦探片、《义人吴凤》是传记片、《望春风》则是一部爱情悲剧。
② 求参加《老夫子》电影制作的杜笃之简介
网络名片
[杜笃之]
杜笃之
杜笃之(TU Duun Chih),生于1955年,祖籍安徽芜湖,台湾台北人,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几乎所有主将的电影录过音,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电影录音师;亲历并见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起起落落,对台湾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起步与后期录音
目录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展开
[杜笃之]
杜笃之
编辑本段经历
1973年18岁的杜笃之参加中影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这是其职业生涯的开端。1981年,参加电影《1905年的冬天》的录音工作,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开始骑车收集各种声音。同年担任了《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杜笃之关于录音技术的观念受到了杨德昌的影响,他在杨德昌的介绍下观看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为塔氏电影精湛的后期录音技术所折服。在1983年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海滩的一天》中,杜笃之的后期录音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准,表现出极高的拟真度,令杨德昌十分满意,也得到了同期香港导演徐克的称赞。在这个时期,杜笃之还为杨德昌的其他两部作品《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录音,并为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电影录音。
1955年出生於台北。1973年参加中影的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1978年进入中影担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为电影《1905年的冬天》录音。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担任《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其后多次与台湾新电影导演合作,许多重要的台湾新电影作品如《恐怖份子》(1986)、《悲情城市》(19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片的录音工作皆出自其手。杜笃之对台湾录音工作之发展有显著且重要的贡献,
例如1988年他在《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采用同步录音,立下良好的典范;2001更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两片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最佳技术奖。
杜笃之从早期接触录音工作开始即对当时电影配音的模式感到怀疑,时常有些新的想法却苦无实现的机会,直到后来与重视写实的新电影导演合
[杜笃之]
杜笃之
作,才逐渐让他得以发挥对声音的想法。「没有被察觉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这是杜笃之时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他认为做再多的东西,如果无法让人相信,也是徒劳。
杜笃之以录音工作上的杰出表现及丰富的经验,至今已赢得了七座金马奖最佳录音奖,2001年并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2004年获颁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录音作品包含1983《风柜来的人》、1983《油麻菜籽》、199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7《春光乍泄》、1997《蓝月》、2000《花样年华》、2000《一一》、2002《蓝色大门》、2003《不散》、2004《月光下,我记得》、2004《天边一朵云》、2004《翻滚吧!男孩》、2004《2046》、2006《黑眼圈》、2006《诡丝》、200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练习曲》、2007《刺青》、2007《最遥远的距离》等上百部作品。
编辑本段得奖纪录
◎1984 《小逃犯》第二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音效奖。
◎1985 《超级市民》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88 《怨女》第一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特别奖。
◎1992 《少年?,安啦!》第二十九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3 《戏梦人生》第三十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4 《戏梦人生》第一届珠海电影节最佳录音。
◎1995 《好男好女》第三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2001 《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
《千禧曼波》第三十八届金马奖「最佳音效」。
◎2004 获得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2005 《微笑的鱼》获得第二十八届金穗奖最佳录音奖。
◎2006 《松鼠自杀事件》获得第四十三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郭礼杞、柯宜均共同获得)。
◎2007 《最遥远的距离》获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汤湘竹、郭礼杞共同获得)。
编辑本段《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不过随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展,后期录音还是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原因固然包括这种录音技术先天的缺陷,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电影运动的导演喜欢用群众演员,这大大提高了对现场声音还原性的要求,如果使用配音员,那么配音员格式化的声音与语气同群众演员的口语化的言说方式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片中人物情感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杜笃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1986年,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杜笃之开始了现场录音的尝试,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台湾电影史上的同期录音,就是从侯孝贤拍阿公李天禄的声音时开始的。
在侯孝贤的另一部拍摄于1989年的电影《悲情城市》中,杜笃之将录音室搬到现场,开创了台湾电影同期录音的时代。《悲情城市》是第一部完全采用同期录音方式进行的台湾电影,它的巨大成功与杜笃之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在《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侯孝贤一掷千金,购买价值100多万台币的全套录音设备赠与杜笃之,鼓励他继续进行录音工作。侯孝贤给杜笃之带来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了同一个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一种对功利心的鄙夷,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扶持,使杜笃之深受感动,它们逐渐内化为其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
编辑本段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逐渐衰落,电影市场萎靡不振,杜笃之的录音功力却是日益见长,他在1992年徐小明的《少年,安啦!》首度采用杜比立体声系统,这部电影连同侯孝贤导演于1993年的杰作《戏梦人生》和1995年的《好男好女》一起,为杜笃之在四年之内赢得三个金马奖最佳录音奖项。 2001年,杜笃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凭借《千禧曼波:蔷薇的名字》和《你那边几点》两部影片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获得世界范围的肯定。 2004年, 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以“向杜笃之致敬”为口号,举办“杜笃之回顾展”,以表彰他对世界电影录音技术的贡献。同年,他还获得台湾“国家”文艺奖的肯定,成为第一个获得文艺奖的台湾电影工作者。这一年,杜笃之还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声色盒子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他的电影录音生涯开始迈入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言论
杜笃之说
电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你说,我是什么角色?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大部份时间是配角。而且台湾电影又不是专门真正玩声音的一个设计,但是声音你没弄好,就会扣分;你弄得好,它会加分,不是加在声音上,而是加在电影上,这是重点,你帮这个电影加分,而不是帮你自己加分,要努力的是这方面,不要强出头,我是比较这样看。
看电影时,我经常不看字幕,我的反应是去听声音、看动作、看嘴型。
我们运气很好,遇到台湾新电影崛起,导演们都支持这些观念及做法,因为他们也想要这个。
包括台湾新电影多是非职业演员,拍摄的氛围与气氛都是很自然的,要配音很不容易,同步录音就此发展出来。
我们是走交情的,走朋友的相处,这种方式比较中国,我们是用这套中国人的方式和人工作,这是侯导告诉我的。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看得懂,或一定要发挥市场效果?
说杜笃之
侯孝贤:他是半夜听到好声音也会拿个录音机去录的音痴。
杨德昌:杜笃之是个典型的浪漫的例子:喜爱一件事物,于是变得理想主义,花费许多时间投入,专注克服困难,从失败经验当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喜爱的专业上已达世界顶尖。
朱天文:因为小杜,我才知道有所谓“空声”,我以为那是无声,但小杜叫它空声,空间的声音。譬如《悲情城市》,拍完之后补录音的部分如牢房难友们唱《幌马车之歌》,要有空声故不在录音室录,开拨到金瓜石矿区废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个人,侯孝贤、唐诺、朱天心,跟唯一会日文的我母亲,日文歌词用注音符号标识发音而录成。
小杜的声音资料库里什么都有。地铁的环境声在东京、巴黎、上海、台北,完全不同。到任何地方,他跟他训练出来的子弟们已是本能反应的必先收录当地的环境声,他赞叹这些声音是买不到的珍稀物。
③ 台湾电影详细资料大全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国语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④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⑤ 第一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
1984年,《搭错车》成为首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影片,在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连映3个多月。
⑥ 十面埋伏刘德华章子怡这部电影演的是什么
导演:张艺谋
主演: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宋丹丹 章子怡在电影《十面埋伏》的剧照
英文名:英文名:House of Flying Daggers
上映时间:2004年7月19日
动作片十面埋伏
演员:金城武 刘德华 章子怡
继《英雄》,2004年张艺谋另一部瞩目的武侠巨献《十面埋伏》快将诞生!由刘德华、章子怡及金城武领衔主演,此片在康城影展中首映,获得全场一致好评。
章子怡于电影《十面埋伏》中饰演盲女歌姬,于人前载歌载舞,除此之外,她更献身亲自演绎电影主题曲“佳人曲”。而碟内亦收录了世界著名歌剧女歌唱家嘉芙莲巴特尔(Kathleen Battle)主唱《十面埋伏》片尾曲“Lovers”。
故事简介:
“佳山佳水佳风月千秋佳色,痴色痴色痴情梦一代痴人”斑斓绚丽的牡丹坊内,金捕头和刘捕头正在欣赏着盲妓小妹精彩绝伦的舞姿。突然小妹一剑刺向刘捕头,刘捕头躲过这一击,将小妹拿下。 月黑风高之夜,黑衣人救出了小妹,在逃亡途中黑衣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小妹,这黑衣人就是金捕头
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民间涌现不少反官府的组织,其中以飞刀门的势力最大。飞刀门旗下高手如云,以“杀富济贫、推翻朝廷”为旗号,甚得百姓拥戴。飞刀门总部设在靠近都城长安的奉天县境内,因而直接威胁长安的安全。朝廷深以为患,逐严令奉天县加以剿灭。飞刀门帮主柳云飞虽在与奉天县官兵的战斗中牺牲,但在新任帮主领导之下,飞刀门的势头不减反增。奉天县两大捕头:刘捕头(刘德华饰)、金捕头(金城武饰)奉命于十日之内,将飞刀门新任帮主缉拿归案。刘捕头怀疑新店牡丹坊的舞伎小妹(章子怡饰)是飞刀门前帮主柳云飞的女儿,逐用计将她拿下,押入天牢。二人并再度设下圈套:由金捕头化名随风大侠,乘夜劫狱,救出小妹;藉此骗取小妹的信任,查出飞刀门的巢穴,以便一举剿灭。
随风依计救走小妹。逃亡路上,随风对小妹呵护备致,小妺不禁对他渐生情愫;而随风与小妹朝夕相对,亦被她的出尘气质深深吸引。星月之夜,二人终究按捺不住,狂烈恋火,眼看一发不可收拾……
林外,罡风凛冽,隐隐杀机正悄悄地向他们进逼……
随风、小妹,这对不应相爱、却爱得炽热的恋人,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明明有爱,为何内心深处,总埋伏着深不可测的阴谋?与及看不见的颤抖……
投资巨大,观众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2007年该片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技术奖。
经典台词
1.“我让你摸上面,你却从下面摸起......”—————乌克兰的大好风景中,金城武色迷迷地对章子怡说。
2.“好兄弟,你辛苦了。”----------刘德华的卧底身份公布后,宋丹丹这样对他说。
3.“三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相信你。”----------刘德华对文章表达这三年的思念之情。
4.“千万不要假戏真做,误了大事。”——————树林中,刘德华语重心长地对金城武说。
5.“兄弟,你伤不重吧?”——————金城武被追兵伤了臀部,刘德华大惊小怪。
6.“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面对变心的章子怡,刘德华悲凉无限。
7.“婚姻大事,望大姐从长计议!”————宋丹丹许下婚约,金城武又惊又喜。
8.“回来,为一个人。”——————金城武赶回决斗现场,凝重地说。
9.“你可以不爱我,但不可以跟他走!”————半疯状态下的刘德华对章子怡大声怒吼。
10.“是你逼我杀你的!”————刘德华飞刀出手,眼含热泪地说。
精彩视点:
《十面埋伏》是张艺谋的武侠巨制, 在经历了一番狂轰滥炸般的炒作后, 闪亮登场, 不单在票房上一路攀红, 而且备受各大电影节的青睐。唯美的镜头、惊险巧妙的武打场面在延续了《英雄》的基础上, 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⑦ 日殖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是怎样的
日据早期的台湾电影,从摄制、发行、放映到观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权。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投映十多部粉饰殖民统治的新闻记录片。台湾华文电影开端于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李延旭等人成立台湾最早的电影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拍摄台湾人的首部故事片《谁之过》,仍有殖民力量的参与与渗透。1929年,“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侠义爱情片《血痕》,十分成功。从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加强电影控制。一方面摄制、引进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陆影片,并限制台湾本土电影的活动。伴随“皇民化运动”的兴起,台湾电影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但台湾电影人并未放弃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湾人自己投资设立的第一电影制作所,拍摄的首部作品是爱情悲剧《望春风》,情节的本土气息浓郁,可以说是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悲惨生活的写照,较为成功。同时,台湾电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极力引入大陆影片,以民族文化与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们从上海、厦门、南洋等处购买电影版权或旧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抗战结束,台湾各地近二十个映画社放映大陆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工作者摄制的影片,如《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渔光曲》、《爱情与黄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实施“电影界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控制,台湾人无法制作自己的电影。
⑧ 关于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奖者明骥的简历及祖籍
明骥1939年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刘家河村,1949年赴台,毕业于政工干部学校暨管外语学校。历任中国国民党将军、中影公司制片厂厂长、总经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部长级)、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俄文系教授)、台湾电影戏曲协会理事长、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院院士等职务。八十年代初期,明骥离开政坛,专心研究东欧问题,著述丰硕,在美国和台湾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骥先生曾以80多岁高龄往返于两岸及美国,呼吁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为反独促统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总经理。他富有学识,为人开明,上任之初便发出了与最高当局不同的声音:“我接任后,应时时求新求变,‘抗日’题材与‘政宣’电影虽然还能拍,但我不拍,时下的首要是展开新的文化任务。”李行的“乡土电影”也正是在明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兴起。
时至八十年代初,面对业界危难,明骥锐意变革。他先从引进“新力量”着手,从1981年起,吴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钟沂、黄嘉生陆续被招入“中影”,担任编审、企划、制片、宣传等工作。82年“新闻局”也顺应民意,取消了“剧本预审”制度。电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轻新导演联合创作的《光阴的故事》 。这是比较公认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端。
明骥在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任内,创建台湾第一座电影文化城,成立台湾第一座电影冲印厂,推动“精制作、小成本”的全新风格制片方针,培育电影技术人才,开启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时代。当时在新电影浪潮中成长的导演,现在都已经是著名的编导,包括侯孝贤、陈坤厚、杨德昌、万仁、柯一正、张毅、王童、廖庆松、托德辰、曾壮祥、朱天文、小野、吴念真等人。[1]
明骥 - 文学作品
明骥获奖《苏联外交史》明骥 编著黎明文化
《中俄关系史》 明骥编著 三民书局
《银河采薇》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76 [1987]
《北国探索》 明骥 编著 台北正中书局 民国78[1989]
《俄罗斯风云》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83[1994] [1]
另著有:《传情一海鸥》上、下集(俄文版)、《现代俄语复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苏联民族问题之兴起与发展》、《访苏见闻记》、《北国探索》等著作
明骥 - 影视作品
竹剑少年 (1984) .... 监制[1]
雾里的笛声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监制
战争前夕 (1984) .... 监制
小毕的故事 (1983) .... 监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监制
儿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轮 (1983)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老师斯卡也答 (1982)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 (1982) .... 制片人
大远景 (1982) .... 制片人
苦恋 (1982) .... 监制
龙的传人1981 (1981) .... 制片人
动员令 (1981) .... 制片人
花飞花舞春满城 (1980) .... 制片人
血溅冷鹰堡 (1980) .... 制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制片人
Z字特攻队 (1980) .... 制片人
紧迫盯人 (1979) .... 制片人
我爱芳邻 (1979) .... 制片人
源 (1979) .... 制片人
西风的故乡 (1979) .... 制片人
天狼星 (1979) .... 制片人
锦标 (1978) .... 制片人
香火 (1978) .... 制片人
一个女工的故事 (1978) .... 制片人
明骥 - 金马奖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今晚在台北县县府大楼举行,推动台湾新电影的幕后功臣、前中影总经理明骥获颁终身成就奖。
明骥说,感谢所有参加台湾新电影制作的伙伴,也感谢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⑨ 儿子的大玩偶的幕后故事
出品于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是根据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以及《苹果的滋味》。由候孝贤、曾壮祥和万仁各自执导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电影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湾当局一直给予封杀的“乡土文学”,原著作本就已经处在了官方的禁忌边缘,而且官方向来防电影更甚于控制文字传播,“中影”拍摄这种电影,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影片在拍摄完毕送交新闻局审查之际,由万仁导演的那一段《苹果的滋味》则引发了一场风波,后来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在那个尚未解严的时代,故事内容黑色而嘲讽,对社会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这不符合台湾当局与新闻局对台湾电影的指导纲领(参考台湾电影对社会负面描写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内容呈现台湾人民卑微、麻木的社会心态,则更令当局恼火,一度要求将《苹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删除。事件最终在联合报记者杨士琪的批评与呼吁下,《儿子的大玩偶》才最终能保持原貌出现。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尔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侯孝贤确立台湾新电影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有几种流派:武侠片、社会奇情片、琼瑶式文艺片及军教片,内容流于俗套。于是一批新锐导演,包括侯孝贤、吴念真、刘家昌、小野等人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企图推翻旧电影的窠臼。继《光阴的故事》成功后,侯孝贤、曾壮祥、万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该片以台湾社会开始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现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是正式确立了“台湾新电影”一词的存在,它的写实风格为往后的新电影奠定了主题与方向。
原作:旨在唤起民族意识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占,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失败后溃迁到台湾,又依靠美国、日本,使得台湾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湾一批作家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创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国经济和文化对台湾支配性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就包括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的摄制是由编剧吴念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准备参加亚太影展,题材当然要反映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深受先进强国的影响。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选角平实,多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台语、英语等语言,务求什么人说什么话,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求真的统一,体现了新电影的纪实风格。
电影:由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
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镇上,青年坤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走街串巷替戏院作广告招揽观众。回到家中,让儿子阿龙快乐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戏院老板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轮车把电影广告散布到每个角落。他的儿子看惯了他的小丑形象,当坤树不再将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想要抱儿子时,儿子反而大哭起来。坤树为了使儿子高兴,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壮祥执导的《小琪的那顶帽子》,描述两个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到一个小乡镇推销一种他们自己也怀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锅,其中一个推销员林再发在亲身示范用快锅炖猪蹄时,发生爆炸,意外丧生。而他怀孕的太太此时却因摔了一跤住院待产,打电话来要林再发去医院。
万仁执导的《苹果的滋味》,讲述一个从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发被一辆美军的轿车撞倒而轧断了双腿,阿发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从贫民区搭着大型轿车去一栋全白色的教会医院探望阿发的伤势,肇事的格雷上校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口头允诺要把阿发的一个哑巴女儿接到美国去读书,同时还付了两万元给他们。这种情形引起来探病人的工头的羡慕,以为他是故意找一辆美国车撞上去的。一家人吃着外国教会医院看护给的苹果,觉得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可口……
影响:削苹果事件
虽然《儿子的大玩偶》中的“苹果的滋味”探讨台湾对美国的依存心理并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场“削苹果的风波”。国民党文工会一些观念守旧的官员要求电检单位对影片中几个片段作出删剪,电检单位只好照办。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所标榜的“电影创作自由”、“电影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提法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出电检删剪风波,使得导演万仁十分引人瞩目。而万仁一气之下,赋闲在家两年,几乎想放弃电影。联合报记者杨士琪在报纸上公开揭发并抨击此事,该文刊出后,舆论大哗,批判官方、中影与影评人协会之声不断,《儿子的大玩偶》终于才能保持原貌出现。
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个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以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舆论基础。同时,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过去“观众电影”影评角色的影评人协会、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会,明显落入下风。整个事件也被认为是失去地盘的旧陈述势力对新一代影评人的一次失败反扑。
⑩ 光阴的故事的影片评价
1982年,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张毅从事小说创作,这四个人都是从未拍过商业剧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摄从而减少商业回收压力、在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主题以及清新的纪实影像都是该片带来的开拓性意义。
该片的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体制上,起用年轻导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规;低成本拍摄减少商业回收的压力来换取创作的自由,为台湾新电影铺下一条返朴的路向;在题材上开掘了新电影的成长-历史记忆主题,也牵引出本土经验的回顾;在影像风格上,以清新朴实的纪实影像与当时的电影风气相区别;故事以低调处理,一反做作的戏剧模式。
该片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构成,影片时代背景是渐进的,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这成长的四个阶段,四位年轻导演描写出各自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杨德昌执导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艺术造诣最高的一段。13岁的少女小芬暗恋房客大学生,满怀美好幻想的时候无意撞见姐姐和大学生之间的恋情,单恋只留在她心间伴她成长。《指望》将少女对于异性的梦想描述得格外真诚而细致。陶德辰导演的《小龙头》描写一个乏人关心的孩子小毛终日沉迷于幻想世界。导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时也写出了父母与儿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执导,影片以大学生为主题,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描写一个大学生想干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结果像青蛙一样不安闲、不停地跳动,却找不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影片还借此批判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荒谬的现象。《报上名来》由张毅导演,讲迁到新居后的一个早晨,年轻夫妻大卫和芬兰上班时遇到的夸张故事,在描述成年的无奈的同时也指出了台北日趋繁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