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恐怖电影推荐如下!
好看的台湾恐怖电影:头七、鬼扯、中邪、尸忆、哭悲、女蛹、见鬼
山村老尸、林正英僵尸片集、僵尸2013、第一戒等!
欧美:险恶1-2、招魂1-3、死寂、安娜贝尔1-3、潜伏1-5、鬼影实录、关灯后、来玩、太平间闹鬼、灵异第六感!
各国:咒怨、午夜凶铃、鬼来电、鬼肢解、连体阴
厉鬼将映、鬼4虐、鬼乱5、鬼妻
怪奇宅、致命感应
梦魇绝镇、鬼庄园、鬼入侵、M国恐怖故事等!
⑵ 查找一部当年卫视电影台放过的午夜电影
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一览
《美丽在唱歌》台湾张艾嘉导演1997年
《自梳》香港张之亮导演1997年
《心动》台湾张艾嘉导演1998年
《游园惊梦》香港杨凡导演2001年
《蓝色大门》台湾易智言导演2002年
《今年夏天》大陆李玉导演2003年
《蝴蝶》香港麦婉欣导演2004年
《面子》美国伍思薇导演2005年
⑶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2021没有新上映的伦理片,以下介绍几部经典伦理片:
1、《理智与情感》
《秘密的画舫》是由Jin Dal-rae执导,Joo Hye-ri等人主演的一部伦理片。影片讲述了一个艺伎的爱情故事。
⑷ 蔡岳勋导演过哪些片,要完整的..
1968年出生,童星出道的蔡岳勋,深受父亲蔡扬名的影响,一直以来在演艺圈发展,演出作品包括:电视剧《辗转红莲》、电影《阿呆》等。
与父亲蔡扬名同样演而优则导的蔡岳勋,原本跟随父亲在片厂学作场记、作副导,18岁时进入电影圈,便开始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星河生涯,直到资深艺人张小燕引荐他进入TVBS-G转换跑道,开始制作、编导《音乐爱情故事》,包括许多港台知名歌手如:梁咏琪、黄舒骏、陈小春、辛晓琪、阿牛等人,这段期间内蔡岳勋导演带著他的制作团队,不断的试验与尝试并有所成长,『认真创作、诚意拍摄』一直是他坚守的信念与原则。在《音乐爱情故事》之后,蔡岳勋受到邀约,执导了他第一部电视作品-《天地有情》,接著,与知名制作人柴智屏合作,执导《流星花园》,并掀起台湾一股偶像剧风潮,一手创造F4红遍亚洲,也为台湾戏剧打进亚洲华人电视市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也为蔡岳勋拿下2001金钟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2003年蔡岳勋导演推掉来自星马、台港及中国大陆等各地的片约,与父亲蔡扬名专心制作《名扬四海》,并深获各方好评。
1997年 华视《旧情绵绵》 编 剧
1998年 中视金钟剧《将军令》 编 剧
1996-1999年 TVBS-G《音乐爱情故事》 编 导
2000年 电影《想死趁现在》 男主角
2001年 华视偶像剧《流星花园》
-获颁90年度金钟奖最佳导演殊荣 导 演
2001年 大爱《天地有情》
-获得90年度最佳连续剧奖提名入围 导 演
2003年 台视《名扬四海》
-获得92年度最佳连续剧导演提名入围 编 导
2004年 华视《战神》 导 演
采访/诚品好读编辑室
整理/张嘉容
二○○一年,蔡岳勋因为《流星花园》一炮而红,他捧红了F4,摘下当年金钟奖最佳导演,掀起本土偶像剧拍摄风潮,也为台湾电视剧打开亚洲华人电视剧市场。当时片约不断的他,却推辞了众多商业片高片酬的邀约,一心筹备理想中的「新趋势剧」。○三年,蔡岳勋家族总动员共同制拍《名扬四海》,然该剧叫好不叫座,让公司赔掉一百多万。
○四年,蔡岳勋团队重新出发,开拍《白色巨塔》。横跨两年筹备拍摄时间,这一次,他们想带给台湾观众什麼样的戏剧理想?
从筹备到杀青,横跨两年时间,《白色巨塔》的制作经费从原本每集一百五十万、总共两千多万的预算,一路飙涨到每集四百万、总经费八千万元,创下台湾电视剧制作史上新高。
导演蔡岳勋、制作于小慧这一对夫妻档,为这部电视影集投入的金钱与心力相当可观,值得观察的是,他们不想只做迎合收视率、哗众取宠的戏剧,也不只是高唱戏剧理想,他们试图为台湾的戏剧出路找到新的可能性。
「在亚洲的戏剧环境中,第一代的霸主是日本,第二代是韩国,而日本正在式微,韩国正在崛起,只要熬得住,我们便有机会成为亚洲第三代霸主」,于小慧分析这几年的趋势,「第三代的霸主会是台湾或大陆。」
《流星花园》的成功经验,奠定了两人开拓亚洲华人电视市场的概念和决心。然而三年前,蔡岳勋的《名扬四海》叫好不叫座,夫妻俩人本来心灰意懒,但却在签书会巡回宣传时,发现自己拥有好多收视率显示不出来的观众群,许多人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谢谢」。他们因此并未气馁,《白色巨塔》就是两人继续朝向这个愿景努力的下一部作品。在剧本的选取改编、演员的训练、场景道具的搭配,处处可见用心。
这次的改编,前十五集仍以原著里医界的权力斗争为主,「但因原著的收尾让人感到绝望而没有希望」,蔡岳勋解释,编剧另外增加后面十集的篇幅,「以呈现我们一直想讲的人的关怀:生命、爱情、亲情。」
此外,角色的性格与爱情戏的比重,也做了调整,「小说主角苏怡华医师(言承旭饰演)有点过度随波逐流。他是技术很好的一般医生,但戏剧里我们必须先让他成为『技术很好的可爱医生』,观众才会喜欢他,才能循著我们希望观众走的路线,去看白色巨塔里的权力斗争和生命循环是什麼」,于小慧解释。
苏怡华的个性和爱情观,是改编过程中是争论最多的部分。他们花了许多时间与编剧小组沟通,两人都觉得「这个角色太被动,会有诠释上的困难,不容易满足商业电视剧的需要」。因此他们邀请言承旭演出这个角色,较原著更加年轻,也赋予他更单纯、主动的性格,唯独他在面对爱情时,才变得优柔寡断。
而大多数电视剧的最大卖点——爱情戏,也在剧本中被加强,「小说里提供的爱情元素并不完整,爱情要神话,主角爱到死去活来,才会好看」,于小慧不讳言。至於对爱情的诠释,蔡岳勋则坚持结合自己的戏剧理想,希望让结局为观众带来多一点领悟:「苏怡华因为不够果决、优柔寡断而失去女主角关欣;当他失去她时他还是会受到打击,但我们会让他学会『什麼是身边最重要的事』,让他领悟——他不能再失去,再失去就会什麼都没有。戏剧本来就是让人作梦,给人希望的力量,最少也要给一点点。」
「所以我们结合了『斗争神话』与『爱情神话』两造元素,去创造出台湾电视剧的白色巨塔」,她说。
在和各部门的工作上,蔡岳勋表示,这次最大的功课,就是释放更多的空间,博采所长,尤其是编剧和演员,比方戴立忍是蔡岳勋等了一年才等到的演员,「戴立忍编、导、演的经验都很强,所以我开放空间让他提供意见,我只要守住基本轴线,就会得到更多。我学著把某些东西打得更开,提供我的想法需求和轴线,让他们自己长出他们的东西来。」
蔡岳勋脾气温和,不喜欢说重话,更不想像传统老导演那样,随便骂人,「因为他以前受过伤害」,于小慧打趣说。蔡岳勋解释,他希望制造安全的表演空间,好让演员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发挥创造力。
在台湾的戏剧环境中,一位电视剧导演究竟需要具备什麼样的基本条件?
蔡岳勋想了想,说出和天赋与技术无关的答案:「工作诚意」。「导演负责创作的中心点,不论技术再强、概念再饱,如果缺乏工作跟创作的诚\意和意念,不可能拍出感动人的东西」,他强调,「你可以没有经验,但是一定要有那个心。而且诚意是支撑你能否做下去的主要原因——你愿不愿意站在那里承受所有人的痛苦?你愿不愿意带著所有人解决所有的问题?关乎这件事,你的价值观在哪里?」
蔡岳勋认为,诸如美学修养,对人性的了解、情感的洞悉、时事的掌握等等,都只是技术性的修炼,而这牵涉到每个导演擅长的不同,「动作戏导演未必会拍爱情戏,不管想学什麼,去专精那一面就好,但重点是你要有工作诚意站在那里,有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撑在那里。」
于小慧表示,其实在偶像剧成功之后,大陆就曾多次接触邀他过去执导,但他不急,培养制作团队的实力才是首要工作,「有了口碑和票房的保证,蔡岳勋接著才会考虑跨海发展——他要带著自己的制作团队去谈国际合作」。
《白色巨塔》自筹拍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海外版权的贩售进行相当顺利,不但在日本创下了台湾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高价,大陆、东南亚、加上美加地区都有佳绩,据称「八千万元的制作成本已经回收」。
这个年轻制作团队的坚持,似乎证明了:即使面对亚洲影视圈的激烈竞争,台湾戏剧产业只要有心,无需妄自菲薄,亦不需自限於有限的本地市场。
说起改编拍摄《白色巨塔》的缘起,于小慧是第一个积极牵线的人。原来,她一直是侯文咏的忠实读者,加上她很早就知道蔡岳勋想要拍摄医学题材,因此当初中视购买白剧版权的消息披露后,于小慧在第一时间就怂恿蔡岳勋拿起电话争取。
其实,蔡岳勋很年轻时就敏感於人的病苦脆弱。他和母亲常生病,看多了医院的人生百态,有一次他接触到王溢嘉《实习医师手记》,从中他第一次跳脱病患及病患家属的角度,以医生的观点来感受和思考,赫然发现,「原来在疾病与死亡面前,所有人一样无助」。
蔡岳勋回忆,从那时候开始,他了解到「生命是个充满挑战的地方」,而医院正是无法逃避,不会让你忘记,「可以看见生命另一种面貌的地方」。蔡岳勋暗中下定决心,有一天,他要拍出「有娱乐性,但不一定说教或恐吓的医学片。」 《白色巨塔》的改编,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
拍摄此剧,蔡岳勋心里的目标是《急诊室的春天》(ER),期许自己也能在萤光幕上重建「真实」的医院,而不仅只是做为情节的背景。
开拍之后,蔡岳勋才知道自己的挑战有多艰难。首先是场地的租借,然后是道具的准备,还有必须为一干演员提供医学的基础训练课程,常常都是一边做,一边学。过程中,日本相当关切这部同名戏剧的制作,曾有电视台组团二十馀人来台做现场采访,也为剧组带来不小压力。
「我觉得自己在参加赛跑,在这场竞赛里追得好辛苦,欧美的电视剧的成绩,原来是我们踮了脚也看不到背影在哪里」,他不无遗憾,「《急诊室的春天》那种场面与水准,还不是我们现在技术能力作得到的」。
然而这样的比较,却也是他自我要求、不断进步的动力,「明明就有二十个问题在画面里,怎麼可以就这样让它过了?」他严格要求的,不只是医疗场景与技术的拟真,对於每一个画面的经营,据说也已到达「自虐虐人」的地步,而创下多项纪录——剧中最贵的一个画面价值五十万,就是医院大厅的场景,剧组租借了南港软体科学园区的大楼,于小慧打趣,「我们搭建出超越台湾环境二十年、满足导演美学要求的医院大厅;五十个临时演员演出一个总统莅临的画面,当所有的机器打开,五十万元瞬间就这样化为乌有」。又例如,只是拍个小车站,导演吩咐制作人「车站要在半山腰,还要看得到山头」,剧组只好坐火车环游宝岛,四处寻找导演心目中梦幻的火车站。
又如某次拍一个街景,蔡岳勋坚持调借电影专用的灯具达到画面需求,「灯具借来时,上面布满灰尘——现在连电影都很少用到这样的规格!」于小慧说。也因对完美的高标要求,制作经费足足比预期多四倍。
令人意外的是,《白色巨塔》虽尚未播映,海外版权却已纷纷顺利卖出,这似乎证明了亚洲的确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存在,「我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市场利益,而不只是想拍得奖的东西。因为我希望把市场做开来,打开市场后,想说什麼都可以,而不会困在那里」,蔡岳勋说明他制作的立场。
眼见日剧、韩剧入侵全亚洲,发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吸金力,蔡岳勋批评,主政者心中,始终不改「电视不是文化事业而是娱乐事业,电视人不是文化人是娱乐人」的片面观念,文化政策不图改进,多年不变的错误教育方针,导致目前台湾影视人才的严重断层。
他批评,目前公共电视、辅导金、优良剧本选拔等奖掖、鼓励出来的人才,都与市场性脱节,学校教育也无意训练学生的作战能力,於是「很多学生学的东西没有办法实际化,没有办法打仗,永远在想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一进入市场就全挂。」
眼见人才断层的危机,蔡岳勋认为,如果政府再不改变现有的观念,「所有的培训就都是教条」。于小慧则建议,在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至少应该让学生最后一年到业界实习,「扎实地丢到环境里,知道什麼叫做血淋淋的竞争」。
蔡岳勋也希望政府思考「商业」和「艺术」的定义,「政府在支持的时候只会说,拍个好戏来看看,但所谓的好戏是什麼?艺术电影、艺术电视当然需要存在,但不能是唯一主流。当所谓的主流是没有人要看、没有商业力的东西,市场就会瓦解,只会剩下次级品。台湾电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毁灭掉的,现在一年剩十部电影,要救都很难。」
他建议,首要之务是尽快由专业人制定政策,而不是官方随意作主,「主事者的认知必须先做调整,才能培养出可以『实际作战』的人才,而非和环境完全脱节、把台湾带进所谓『纯艺术创作世界』的创作者。」
面对这十年来台湾电视剧急剧萎缩,蔡岳勋感叹,「整个市场上做戏的人没有诚意、没有目标性」,因此成本、环境和市场越来越萎缩,「过去台湾电视从一集一百八十万的制作费退到一百六十万,再退到一百二十万;到现在,某电视台公订价,八点档的制作费剩下一分钟一万。」
他分析,这都是因为台湾人只注重「收视率」的短视性格,导致「创作诚意」消失。收视率倒果为因地主导了戏剧制作,「这就是为什麼台湾十年以来,没有认认真真拍过几出所谓的大戏。」
蔡岳勋并不认为这只是媒体该关心的事,政府更应该要想办法,「希望大家以『亚洲环境』 来看待台湾市场,千万不要让台湾变成地方性的电视台!政府、教育单位、制作单位电视台,大家一起来面对」,他恳切表示。
⑸ 求午夜狂情 电影,最好能发。能下载的也可以。
片名:午夜狂情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1971年11月27日
导演:Joseph W. Sarno
编剧:Joseph W. Sarno
地区:瑞典/美国
语言:瑞典文/英文
别名:午夜狂情,英格的诱惑,Någon att älska
⑹ 台湾电影详细资料大全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国语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⑺ 电影达人请进。。。
称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这位以史诗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知名度却以《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著名的商业娱乐片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
代表作:《大白鲨》、《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
所获奖项 :1998年,《拯救大兵雷恩》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5年,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3年,《辛德勒名单》获美国奥斯 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86年,获美国影艺学院颁发欧文塔尔波格成就奖
从个人特点来讲
詹姆斯卡梅隆个性就有点格格不入了,但是能力并不能被这一点缺点所掩盖。
他喜欢富有创意的剧本、完美的特技、鲜活的人物以及在他后面的电影中频频出现的女性英雄。
《星球大战》就不用多说了
在他的多数电影里面似乎喜欢有一个壮汉,从史泰龙到施瓦辛格。
他淋漓尽致的做出自己理解的表现
还有《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可谓是毁誉参半,既有大肆吹捧者,也有极力贬低者,但却忠实地保持了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扣人心弦,特技出神入化。
在每一篇详尽描述詹姆斯·卡梅隆生平的文章里,几乎都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恶名昭著”这个词——没错,他在拍摄地是个苟求、专横的“暴君”;在家庭中是个不会体贴并且见异思迁的丈夫;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里,这些指责完全无关紧要,它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出于嫉妒的恶意攻击,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无以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无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数目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在说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时候,人们不免要提到另一位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能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电影巨人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卡梅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下面关于卡梅隆生平和作品的叙述中,笔者也不免要将他和斯皮尔伯格进行一些饶有趣味的比较。
生于洛杉矶,小时候最喜欢玩模型火车,还有一个喜爱的游戏就是自己筑一个小火山,最后再把它摧毁来玩一个火山喷发。长大当了导演,他终于可以让儿时的梦在银幕上变成现实了。作为一个年轻的导演,迈克尔·贝是拍MTV和广告起家的,他的电影作品并不太多,所以他不会放弃每一部可以让他过炸瘾的机会。以动作片当家的好莱坞,向来不缺独当一面的动作片大导演,远到早些年拍《终结者》、《泰坦尼克》的詹姆斯·卡梅隆;近到以《指环王》系列打响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以及来自香港的“外援”吴宇森,都是些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大腕级动作片导演。而说到支撑起美国电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动作片,著名的动作片导演迈克尔·贝则是不可不提的人物。
1995年的《绝地战警》全美票房6500万,低成本高票房,为迈克尔贝打响了第一炮
1996年的《勇闯夺命岛》全球票房3.4亿,这是迈克尔贝事业的第一个颠峰.
1998年的《世界末日》全球票房5.5亿,这是迈克尔贝最成功一部电影,甚至在全球票房上赢了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将近一个亿.
2001年的《珍珠港》全球票房:4.5亿,该片只能不能完全算是失败,只能算是中规中距
2003年的《绝地战警2》全球票房:2.5亿,该片延续了第一部的成功,迈克尔贝在该片中处理动作场面也有过人之处,但该片的投资也远远高于第一部,这样的票房收入,也让杰瑞布洛克海默和迈克尔贝的合作走到了尽头
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投资1.3亿,全美票房仅为3000万,江郎才尽的迈克尔贝已经在彻底失控,这是他加盟梦工厂的第一部影片,却以票房和评论的双败收场.
2006年的《变形金刚真人版》这部梦工厂2006年的重头戏,原定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担任制片,迈克尔但任导演的,但《逃出克隆岛》的失败,不得不让梦工厂重新考虑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2006)
说起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知道的人不能算少,即便是不知道贝松的名字,恐怕也不会没有看过他导演的影片《杀手莱昂》和《第五元素》。但是当我准备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背景材料。这种尴尬的局面还发生在他自己的国家法国:尽管贝松的声望在国际影坛如日中天,在推崇艺术电影著称的法国,吕克·贝松却始终是个毁誉参半的孤独的探索者,他甚至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
蓝天碧海丁的少年梦
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但是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梦想。贝松很快调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决心做一名电影制片人,于是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 Besson、 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但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法兰西孤独的探索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墓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 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精精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的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雳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蕾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 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而有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莱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真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字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走向世界的吕克·贝松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是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子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的依旧低调处理。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人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注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由于父亲患病不能工作,由母亲负担养家的重担,生活十分清苦。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就去世了,全赖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此时吴宇森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哲学、美术著作。吴宇森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他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都充满了动感。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是法国暴力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着浓郁的人情味。但对吴宇森影响最大的人却是拍过《野人帮》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说,吴宇森电影中对慢镜的运用以及让角色在圣歌中进行搏命激战的处理方式都是山姆电影语言的发扬光大。
1971年,吴宇森到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横行无阻,吴宇森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用吴宇森的话说,“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张彻身边两年后,吴宇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过客》。此片的武术指导就是今日香港影坛的大哥成龙,当时两人都是影坛小辈,所以《过客》也没有产生什么反响。之后他到嘉禾担任导演长达十年(1973-1983)。在这十年间他拍了许多完全讨好市场的喜剧,1973年他导演了《铁汉柔情》,之后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电影,如《女子跆拳群英会》(1976)、《帝女花》(1976)、《少林门》 (1976)等,后他又执导了《发钱寒》(1977)、《大煞星与小妹头》(1978)、《哈�夜归人》(1978)、豪侠(1979)、《滑稽时代》(1980)、八彩林亚珍(1982)等喜剧电影。这段时期被他自己称作“喜剧的十年”。
1983年他从嘉禾到新艺城后,事业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湾沉潜了将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祸得福在台湾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见识到台湾演艺圈中迥异于香港的浓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惨败后他只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于中国电影工作室做制片助理和剧本检查员。在这期间美国的新生代导演萨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库伯力克给了他很多灵感,他们作品中的暴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中期,吴宇森的电影生涯停滞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帮助下,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奠定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以至后来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双雄》(1989)都沿袭了这一风格。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人生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座丰碑。在创作此片时,吴宇森豪气必现,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报复尽透每一个画面,其精细的分流与流畅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仍无可挑剔。这部大场面、高质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观众和影人。这部片子还为香港电影发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晓东、潘恒生、张国荣以及当年同样失意影坛,被称做“票房毒药”的周润发。吴宇森是进行了一次赌博,然而他赢了,一群失意、蛰伏的男人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许是吴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吴宇森还没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可以代表暴力美学的精髓:烛光中映出的圣母像,背景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正象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双雄》后,吴宇森因意见不合脱离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自组公司拍摄了《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动作片。
1993年环球电影公司投资请吴宇森执导尚格云顿主演的《终极标靶》。虽然《终极标靶》推出后洛杉矶时报把吴宇森做为头版人物,影片拷贝卖了1600个,但这是一部变了味的吴宇森电影。影片中虽然也有圣歌中飞舞的白鸽,但却少了那份一贯的诗意,它更象一部尚格云顿的动作片。事实上,吴宇森电影中的武打戏在香港导演中连中等都算不上,所以当影片面世后为了适应尚格云顿的影迷,环球公司又派一名“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对影片进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终极标靶》并不是真正的吴宇森电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断箭》。《断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饰演奸角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模仿周润发的每一个动作,从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烟姿势,都极具神韵。同时,吴宇森设计的动作戏和各种细节令人应接不暇。本片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此时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
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电影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并着重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刚强和温柔,这一点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观众的认可,许多从不看动作片的女观众亦着迷于这部电影。与以往处理人物的风格一样,该片的主人公亦处于正邪之间。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与尼古拉斯·凯奇,本来一个代表善、一个代表恶,但经过交换面孔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同一个人的两种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节是有时候有些事情坏人会比好人处理得更好,譬如后来凯奇换了特拉沃尔塔的脸之后,给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还教会他女儿怎样保护自己。吴宇森在片中充分发挥了凯奇和特拉沃尔塔的表演天才,他让观众在看到两大演技巨星的眼神变化时感受到他们心理的转变。吴宇森对两大巨星的驾驭显示了大师级的风范,凯奇和特拉沃尔塔事后对此都五体投地,他们认为吴宇森给他们设计的戏实现了他们扮酷的梦想。而这显然不是恭维。投资高达一亿美元的《变脸》被美国影评人们认为是“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并一举夺得七月份美国电影票房冠军,同 时也为吴宇森带来了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
他通常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实际上他的电影在暴力这层外衣下,着重的是描写人物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时代关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迷茫,但是最好还是积极的,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⑻ 寻找一个电影理论网站
这种网站比较少,你需要学习电影理论的话可以分别找一些书来看
推荐书目:
《电影语言》【法】马赛尔• 马尔丹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电影导演》【英】特伦斯•圣约翰•马纳尔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社2001年
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李恒基 杨远婴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电影理论史评》 【美】尼克•布朗 电影出版社1994年
《电影是什么》 【法】安德烈•巴赞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法】克里斯丁•麦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美】罗勃特•考克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女性与电影》【美】E•Ann Kaplam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
《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美】Richard M•Barrsa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2002年
《电影的社会实践》【美】Graeme Turner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
《电影批评面面观》【美】Tim Bywater and Thomas Sobchack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
《电影编剧新论》【美】Ken Dancyger. Jeff Rush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8年
《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罗艺军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上)林黎胜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管窥嘹望》贺红英 李 彬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王海洲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侯克明 杜庆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王志敏 杜庆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李 铭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张会军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刘一兵 张 民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郑洞天 谢小晶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郑洞天 谢小晶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表现与创造的驰骋------现代电影表演创作论》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 孙 欣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论述》王志敏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王志敏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弘石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 梅 蜂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钟大丰 潘若简 庄宇新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 中国电影出版社
《感觉与敏锐---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上)崔新琴 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设计理论》周登富 王鸿海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传情--与中国当代译制配音演员对话》徐燕 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 孙 欣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王鸿海 刘晓清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张会军 薛文波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张会军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张会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张巍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杨远婴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李念芦 李铭 张铭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于丽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大学的精神》、《大学之道》等教育专著,待细选。
《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法】JacquesAumontandMichelMarie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
《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电影剪辑技巧》【英】卡雷尔•赖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四版)》【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电影意义的追寻》【美】DavidBordwell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
《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尼尔•阿里洪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泊特•麦基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美】阿瑟•阿萨•勃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郑国恩等主编。正在出版中。
《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美]大卫•波德维尔等,中国社科出版社
《香港电影的秘密》[美]大卫•波德维尔,海南出版社《中国电影美学》林年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弼集校释》,王弼,中华书局
《古代宗教舆伦理》,陈来,三联书店
《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上海古籍出版社
《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出版社
《冷战与中国》,章百家、牛军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诗学》,叶维廉,三联书店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中华书店
《曲院风荷》,朱良志,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北京出版社
《诗境浅说》,俞升云,北京出版社
《梓翁说园》,陈从周,北京出版社
《顾随:诗文丛论》,顾随,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话》,胡兰成,上海社科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艾晓明,湖南文艺出版社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李今,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
《近代二十家评传》,王森然,书目文献出版社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三联书店
《当代哲学主流》,[德]施太戈缪勒,商务印书馆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王岳川,北大出版社
《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德]文德尔班,商务印书馆
《美学史》,[美]凯•埃•吉尔伯特等,上海译文出版社
《近代美学史评述》,[英]李斯托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
《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美]艾伦•温诺,黄河文艺出版社
《文学的哲学》,[美]古斯塔夫•缪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
《伟大的书》[美]大卫•丹比,江苏人民出版社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Chris Berry
《Celluloid china》Harry H.Kuoshu
《New China cinema》Sheila Cornelius
《Visions of the East: Orientalism in Film》 Matthew Bernstein
《Narrative, Apparatus, Ideology : A film theory reader》Philip Rosen
《Post-war cinema and Modernity》 John Orr
《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kong :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 Poshek Fu
《Cultural Theory : the key concepts》Andrew Edgar
《Chinese films in focus》Chris Berry
《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中国电影出版社
《蒙太奇论》,[俄]C.M.爱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
《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英文版
《电影语言》,[法]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美]大卫•波德维尔,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艾梅里,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史学新视野》,石川编,学林出版社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罗艺军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文化艺术出版社
《影史榷略》,李少白,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红实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胡菊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饶晓光/裴亚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卢易非,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中国电影美学》林年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影导演的探索》(1-6辑),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柳诒徵,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陈来,三联书店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东方出版社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汪晖,三联书局
《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姜义华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李欧梵,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语言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刘禾,三联书店
《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孟繁华,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周锡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光潜美学文集2•诗论》,朱光潜,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春风文艺出版社
《宋词赏析》,沈祖棻,北京出版社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杨念群,江西教育出版社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
《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花城出版社
《放宽历史的视界》,黄仁宇,中国社科出版社
《海外上海学》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科出版社
《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钱永祥,三联书店
《当代思维方法》,[德]J.M.鲍亨斯基,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
《痛苦的智慧——文化学说的历史轨迹》,陈山,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美]J.P.查普林/T.S.卡拉威尔,商务印书馆
《论传统》,[美]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
《图像的时代》,[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吉林人民出版社
《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光明日报出版社
《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奇图像学文集》[英]贡布里奇,上海书画出版社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苏〕C•爱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
《银幕的造型世界》〔苏〕查希里扬,中国电影出版社
《风格的特征》,[法]罗伯特•杜歇,三联书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商务印书馆
《影视美术设计》,吕志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周登富,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术概论》,周登富,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电影美术》,周承人,江西人民出版社
《电影美术设计》,〔英〕马纳,中国电影出版社
《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王树薇,中国电影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英】安吉拉•默克罗比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 学林出版社 1999年
《媒体文化》[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重组话语频道》[美] 罗伯特•C •艾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电视的真相》【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Film and Theory—An Anthology》,Edited by Robert Stam and Toby•MillerBlackwell Publishsers,2000.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Introctory Readings》,Edited by Leo Braudy 、Marshall Coh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Feminist Film Theory—A Reader》Edited by Sue Thornha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How to read a film —Movies,Media,Multimedia》,James Monaco,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Stars》,Richard Dyer,BFI Publishing,1998.
《Movies as Polities》,Jonathan Rosenbau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Mass Media and Society》,Edited by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Anorld,2000.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David Bordwell,Routledge,1997.
《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