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悲情城市的影片评价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则”出入,是以知识分子展现为现象,描述“自然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作家阿城评)
《悲情城市》借着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中国青年报》评)
描写台湾“二·二八”起义的《悲情城市》,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折射出历史的嬗变。这个大家庭最后七零八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林文清与宽美的爱情,也成了这个大时代下的一场悲剧。(新浪娱乐评)
《悲情城市》描写国民政府治理台湾初期,以一个基隆林氏家族的兴衰故事,侧写出时代变迁与政权轮替的过程中,难以回避的族群冲突与身分认同问题。影片勇于突破禁忌,在解严之际便大胆碰触敏感的“二二八”议题,以宏大的历史格局再创台湾电影新页。(新浪娱乐评)
『贰』 一个犯罪类型电影每作案一次就把车埋了
“有两个女的被一伙犯罪份子抓到一个车库里强奸了(有点露)”,该电影名字为为《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简介: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是一部1989年发行,由侯孝贤执导的反映台湾历史争议“二二八事件”的电影。影片先行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并荣获最佳影片“金狮奖”的殊荣,成为首部在世界级三大影展内荣获首奖的台湾电影,据信这是影片未遭禁演或删剪的理由。
《悲情城市》剧情介绍: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都会浮世风景中喑哑的安魂曲。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台湾基隆一户林姓人家有四个儿子。父亲年迈,老大文雄主持家务。文雄因有女无子,另娶小妾。老二被日本人征调南洋当军医,一去不返,妻子守了活寡。老三文良被征到上海,为日军作翻译,年轻的妻子留在家中。四弟文清自幼聋哑。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的台湾回归祖国 ,群情欢腾。不久,老大的小妾生下了儿子。台湾光复后,从大陆来了接收大员、国民党、地痞流氓、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士等等。老三回来后因问题,被打得精神失常。老四和好朋友、小学教师吴宽容,经常与一群社会主义青年聚谈,议论欠薪、失业、贪污、军人蛮横无理等社会问题。
一次,大家情绪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老三因受歌声刺激,精神得以恢复正常。后老三与黑社会分子混在一起,从事伪钞生意,时常互相仇杀。小妾的哥哥亦勾结流氓进行走私活动。老大反对仇杀及走私,但又要维护兄弟情义和家庭利益,使事情更为复杂。流氓勾结上层官府,以罪逮捕老三。老大多方奔波,终使老三获释,但他的疯病却复发。哑巴老四脚踏实地,从事照相业务,与吴宽容在矿区当护士的妹妹宽美结为夫妻。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百姓奋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国民党当局大肆镇压。不久,一些为台湾前途而奋斗的志士在活动中走风失事,老四被捕。老大在声色场中死于流氓的枪击。老四的妻子茹苦含辛,抚养着呀呀学语的幼儿。
『叁』 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男主角因为228受到牵连貌似离开了台湾,蛮感动人的电影........
云水谣 (2006)
导演: 尹力
编剧: 刘恒
主演: 陈坤 / 徐若瑄 / 李冰冰 / 归亚蕾 / 秦汉 / 梁洛施 / 朱茵 / 张致恒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6-12-01(中国大陆)
片长: 117分钟(台湾)
又名: The Knot
剧情简介:
年轻的陈秋水(陈坤 饰)为少女王碧云(徐若瑄 饰)的弟弟雨萌当家庭教师,他清朗潇洒,有一套快乐的学习方法,两人一起唱歌学英文,简单快乐,很快就堕入爱河。然而陈秋水是左翼人士,为避难必须逃往大陆。虽然似乎是短暂的离别,但秋水离去前仍与王碧云私定终生,发誓矢志不渝。
但离别似乎很漫长 。秋水甚至与台湾失去了联络,但等待和思念仍埋在他的心中。部队护士王金娣(李冰冰 饰)对他坦言爱意,并展开追求。战争结束后,王金娣跟随秋水调至西藏,一路照顾无微不至。秋水亦多次寻碧云未果,决定把旧情藏于心底,不辜负决心随他的王金娣,二人成婚,但命运的嘲弄却在不远处。
秋水不知道,身在台湾的王碧云,终身未嫁,一生都在等待。
『肆』 什么是台湾“二二八事件”
事件导火线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专卖局(即烟酒专卖局,事件后改称公卖局)接到密报,谓淡水有走私火柴,卷烟情事,乃派傅○通等六名查缉员,会同警察大队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缉,但在淡水仅查获私烟五箱.又据密报,走私货已移至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附近.下午七时三十分当查缉员抵达现场时,私贩早已逃散,仅查获一位四十岁寡妇林江迈的私烟,遂将其全部公私烟及现金悉数没收.林江迈苦苦哀求说:「如果全部没收的话我就没饭吃了,至少把钱和专卖局制造的香烟还给我吧…….」但查缉员不予理会,当时围观民众很多,纷纷加入求情行列,林江迈情急,抱住查缉员不放,却遭查缉员以枪管打破头而鲜血直流.
目睹此景的群众转趋悲愤,高喊「还给香烟」…等语.查缉员见状欲速离开,群众却紧追不舍.查缉员傅○通为求脱身而开枪示警,不幸误中当时在自宅楼下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年约二十岁,次日身亡),查缉员辗转躲至警察总局,激愤的民众捣毁其卡车玻璃,并将卡车推倒於路旁,要求交出凶手枪毙.专卖局业务委员会李常务委员与业务会杨组长闻报,於九时许前往现场处里,表示将会惩办查缉员,惟民众仍要求交出肇事者.李,杨两人不得已乃将查缉员六人送往宪兵队看管.
二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民众沿街打锣,通告罢市,聚众游行,先至太平町二丁目派出所捣毁所内玻璃,物品,围打派出所主管,随后冲入位於本町(今重庆南路)之专卖局台北分局,殴伤四人,致死一人,并将局内物品财物抛至街上焚烧,十二时许,民众拥向南门专卖局总局要求惩凶未果,乃转往长官公署,约下午一时许,游行群众约四,五百人,以锣鼓为前阵,沿街呼口号,声势浩大.公署广场前早已调派士兵驻守,冲突一触即发,不久,枪声响起,有士兵向群众开枪射击,造成伤亡,此即公署卫兵开枪事件,也是局势恶化之关键所在.
下午二时许,民众齐聚中山公园(今二二八纪念公园)随后进占台湾广播电台向全省广播,次日,全台各地知悉台北发生「二二八事件」,乱事乃逐渐蔓延全省,而惩凶要求也升高为政治抗争行动.群众涌专卖局台北分局, 要求交出凶手.因误认缉烟员警而围殴警员,捣毁分局.上千名群众前往长官公署请愿,在广场前突遭公署楼上机枪 扫射,当场死伤数人. 台北市参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并邀请省参议会议长黄朝琴共赴公署陈情. 公署长官陈仪宣布台北市实施戒严,武装宪警巡逻全市,开枪扫射市民.群众再包围专卖总局,铁路警察署,交通局等,与军警发生冲突,群情激愤并怒及外省人.
二二八事件扩展为全岛性历史事件,波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各种抗争与冲突范围扩及全台各地.从台湾北端到南端,从东到西,乃至澎湖地区亦不能免,影响既深且广,其中又以台北,基隆,台中,嘉义,高雄地区影响最大.要塞部队为配合蒋军登陆而进行「肃清」街头工作,以长达 两日密集且持续的火网在街上无特定目标地用步枪和机枪密 集射击,以恫吓市民.下午「闽台监察使」杨亮功率宪兵营由福州抵基隆,3月8 日上岸开 始屠杀.
3.06 彭孟缉高雄大屠杀.
3.08 彭孟缉入屏东屠城.
3.11 蒋军入南市进行屠杀.
3.12 蒋军入嘉义进行屠杀.
3.13 蒋军入宜兰进行屠杀.
3.14 即日开始肃奸工作,进入绥靖阶段.
◎武力镇压与清乡
绥靖工作,大致可分为武力扫荡和清乡两大重点.扫荡之进行远较预期迅速,除在中部地区由谢雪红在台中组的「二七部队」之残部尚有一些抵抗外,其他各地几无战斗发生.惟各绥靖分区部队在执行武力扫荡之时,确有报复行为,致有民众无辜伤亡,嫌犯未经审判即就地枪决等情事发生.
就当时在台兵力观之,事件前驻台之整编二十一师独立团与工兵营,三个要塞守备大队之总兵力仅五,二五一人,不足担任台北之防戍任务.武力镇压,尚无实力.三月八日以后,国民政府军队陆续开抵基隆,情势丕变.三月十日,陈仪发布戒严令,绥靖工作全面展开.十五日,国军往埔里方面推进,缩小包围圈.「二七部队」因对外两条交通要道均遭封锁,联络不便,情势甚为不利,乃决定派遣陈明忠担任突袭队长,兵分三路,夜袭日月潭方面的国军.另以警备队长黄金岛率一小队扼守乌牛湳桥,以防腹背受敌.突袭队与国军四三六团第二营第四连在日月潭附近发生激战,国军颇有伤亡,被迫向水里坑撤退,但该部队也伤亡惨重,且弹药亦快告罄.
十六日,国军四三六团第二,三营部分兵力,又与扼守乌牛湳桥的黄金岛小队发生激战,战斗一开始,该小队由於占地利之便,曾重创国军,造成重大伤亡.旋因火力远不及国军,作战经验也有所不足,乃渐处於劣势,被国军火网所包围,不得已乃由黄金岛率一名队员突破国军的火力封锁线,奔回「二七部队」本部求援.同日晚上,「二七部队」以武器弹药无法补给,又两面受敌,无法与他处部众联络,难以继续支撑下去,乃决定化整为零,或往嘉义小梅参加陈篡地的游击队,或各自回家.深夜十一时,队员各自埋藏武器后,即宣告解散.
十九日起,陈篡地为作持久游击战,陆续向山地撤退,并将所有武器弹药及附近村民之粮食,牛车等悉数带走,陈氏并号召各地响应者,潜藏深山,实施一年的作战计画.二十日,二十一师以该残部潜伏山地为虑,再派四三六团第八连进攻小梅附近,激战数小时,终使其不支逃逸.但直至五月十六日,魏道明就任台湾省主席,解除戒严,结束清乡,警备总部亦将各绥靖区改为警备区时,陈篡地残部仍在小梅,樟湖等地进行游击战.
军事镇压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各地随即展开清乡,其主要目的为:收缴散失之武器,肃清叛乱首要份子,清查户口办理切结,办理盲从附合者自首自新等.清乡原系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恢复治安必要的措施,但执行手段颇有可议之处.当时挨家挨户搜捕嫌犯,使得许多事件参与者走投无路,已收惩治效果.但执行行为的偏激,或罗织入罪,或藉端报复,或勒索敲诈等不一而足,实已超过维护治安,防患犯罪之必要.「清乡」使本省籍人士人人自危,其所造成的伤害使许多人在事件数十年之后仍无法忘怀.
『伍』 台湾228是什么
白色恐怖
『陆』 台湾二二八事件是什么
“二·二八事件”又称“二·二八起义”,发生于1947年2月28日,是台湾省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警员在台北打伤烟贩,群众激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了民众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
『柒』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捌』 有没有关于二二八事件的电视剧哪怕有其中一段剧情也好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有部有二二八事件剧情的。
电影《被出卖的台湾》(英语:Formosa Betrayed)
『玖』 台湾 228事件始末是如何
内容载自财团法人228事件纪念基金会
「二二八事件」源自一意外的圆环缉烟事件,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专卖局接到密报…:
淡水港有走私船运入火柴、卷烟五十馀箱等情事,专卖局乃派叶得根、
钟延洲、赵子健、刘超群、盛铁夫、傅学通六名查缉员,会同警察大队
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缉,但当他们抵达淡水时,仅查获私烟五箱。不久,
又据密报人说:这些走私货已移到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
(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附近,按此a是台北最大的私货集中地。查缉
人员与警察先到太平町附近的小香园进晚餐,以便就近访查。下午
七时三十分,当他们到达现场时,私贩早已逃散,仅查获一位四十岁
寡妇林江迈的公私烟,拟将其全部公私烟和现金加以没收。 林江迈几乎
下跪苦苦地哀求说:「如果全部没收的话,我就没饭吃了,至少把钱和
专卖局制的香烟还给我吧.…。」但查缉人员不予理会。当时围观的
民众很多,纷纷加入求情的行列。林江迈情急,进而抱住查缉员不放。
其中一查缉员「叶得根」一气之下,用枪管打她的头,致林妇的头颅
鲜血直流,身旁的女儿也惊吓得哭起来。 目睹此景的群众极为气愤,
乃将查缉员包围,并高喊「阿山(外省人)不讲理」、「猪仔太可恶」、
「还给香烟」等情绪激动的话。查缉员见势不妙,连忙逃走,但群众
却紧追不舍。其中一查缉员傅学通为求脱身,乃开枪警告,不幸误射
当时在自宅楼下观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年约二十岁,次日死亡)。查缉员
逃至永乐町(西宁)派出所,后转至警察总局(中山堂旁),激愤的民众
将查缉员的卡车玻璃捣毁,并将卡车推倒於道旁,然后包围派出所要
求交出凶手枪毙。专卖局业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李炯支与业务会第四组
组长杨子才闻报,於九时许赶往现场处理。当时约有百馀民众聚集,
见二人卡车抵达,均趋前欲加殴打,李、杨乃转至台北市警察局。
群众尾随而至,并已聚集达六、七百人。李、杨两人表示将会惩办
查缉员,惟群众要求将肇事人交出。两人不得已,会同北市警察局长
陈松坚,将查缉员六人送往宪兵队看管。但民众不满,要求立即将六名
查缉员枪决。李、杨两人以「刑罪罚恶,律有明文,未予擅便答覆」
为由,一再解释,但始终未获得谅解。 群众得知查缉员被送至宪兵队
(台湾新生报社对面)后,乃拥至包围,要求交出凶手。张慕陶团长严词
拒绝,并令一排宪兵上前摆出射击姿势,群众见状乃躲进新生报骑楼。
在场的见证人周传枝称:时任《台湾新生报》日文版主编吴金鍊好奇地
出来探视,见到周氏,即微笑打招呼。周氏问:「有锣没有?」
吴氏答:「有」,并转身入内取出铜锣。於是,雨一稍停,锣声叮当响
起来,群众又包围宪兵队。又有青年在街上敲锣大叫:「台湾人赶紧出
来报仇」,「不出来的不是蕃薯」,彻夜大声叫骂。部分民众则到台湾
新生报要求刊登此事,主编吴金鍊因奉有「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
员会」不得刊登事件消息的命令,而加以拒绝。民众威胁将以汽油烧
报社。吴金鍊不得已请社长李万居出面。李氏答应刊登,民众始离开
报社。次日,该报即以五号字刊登百字左右之报导。(页四八) 於是,
由缉私引起的伤人、杀人事件点燃了蕴蓄一年多的怒火,群众烧车、
包围警察局、宪兵队,要求立刻处决凶犯。在得不到满意答覆的情况下,
群众久聚不散,终於引发了次日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诚为台湾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谓其为悲剧,可分为
两方面来看。就受难台人而言,不死於日据时期帝国主义者之摧残,
却死於他们日夜盼望回归的祖国军警之镇压; 他们容或批评政府,或
提出台人治台等要求,自信并无反叛政府的行为,竟因此被处死,且
多数并未经过公开审判的程序,甚或有秘密处决而尸首不存者,此
断非文明社会之作法。甚至有些伤亡者,根本未参加过反政府的行动,
只因军队肆行扫射而成为冤魂。就光复后来台服务的大陆籍人士而言,
虽然部分军人或公职人员有贪污、营私舞弊等劣行,但并非所有来台
人员尽皆贪官污吏; 然而在此事件中,部分大陆人士却成了代罪羔羊,
为不法群众盲目攻击,因而伤亡,其数目虽没有台人受难者多,但也
使得一些来台的公教人员心生恐惧而离开台湾,这些现象使大陆与
台湾之间加深了隔阂。不容否认的,一些殴打外省人或曾以武力攻击
机关、机场,甚至伤害人命者,仍应受法律制裁。故并非所有
「二二八事件」的伤亡人员,均为无辜受害者,必须予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