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圣女小德兰的一句话,请问如何翻译比较好
这个感觉有点怪啊!别太相信在线翻译,那个翻译句子都不准的,如果按在线翻译的英文意思来说就是:我的天哪。。。我不想要一半的圣洁。(大概是这个意思吧!Holy是圣洁的意思。)你最好能找个懂法语的朋友帮你看看。
B. 长春的文化
长春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位于人民广场东北角的般若寺,该寺始建于1922年,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为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知名寺庙还有百国兴隆寺、观音寺、大佛寺等。
儒学方面,长春文庙是现有的全国14家参与“祭孔”的文庙之一,每年二月和八月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先圣。
长春的穆斯林人口不多,但仅有的两座清真寺都雄浑绮丽,整体布局和建筑艺术与中国内地伊斯兰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中国北方地区吉林民居的特点。
长春的基督教团体主要分为新教和天主教。长春最大的新教教堂为位于西五马路的长春基督教堂,它有两个礼拜堂,是长春基督教会所在地。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位于东四道街的长春天主教堂,因主要奉祀圣女小德兰,也称德肋萨堂。其他还有春城基督教堂、宽城基督教堂、朝鲜族基督教堂等。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故乡,而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信仰的萨满教正在逐渐消逝,因此其宗教特质也成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长春有着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 长春美食号称“吉菜”门户,融南北大菜,东西风味,集川、鲁、京等各大菜之精华,尤以本地山野风味最具特色,而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长春的名菜多以长白山的人参、鹿茸、熊掌、飞龙、雪蛤、松茸蘑等珍稀产品为原料,经科学配膳,精工烹调而成,药膳结合,颇负盛誉。其中长白山珍宴、雪衣豆沙、梅花鹿宴、翡翠人参茅台鸡、红花熊掌等最负盛名。
此外,长春饭店的吉林风味菜、龙家堡白肉血肠,长春市北京大街23号的农家饭庄、农安的五香熏鱼肉等在国内也都享有盛名。
特色菜及小吃还包括东北家常熬鱼、红烧丸子、满族八大碗、人参汽锅鸡、烧鹿尾、羊肉烧芸豆、朝鲜冷面、回宝珍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渍菜白肉火锅等。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可以吃到很多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如麻辣烫、酸辣粉、炒粉、烤蒜、豆腐串、烤馒头、打糕、朝鲜咸菜、狗肉、明太鱼、干豆腐串、熏肉大饼、酱骨头等。 长春的电影文化历史较长,底蕴深厚。早在1937年,满洲国在新京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在满映存在的八年里,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纪录片189部。著名演员有李香兰、刘恩甲、浦克、张奕、于洋和凌元等,导演有内田吐梦、朱文顺等。在八年抗战中,半个中国都陷入战火之时,长春的电影界成为灯红酒绿的世外桃源。解放后满映被接收并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刘三姐》、《五朵金花》、《白毛女》等影片成为共和国经典。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和动画在长春诞生。如今的长影中国电影界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至高地位,但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C. 圣女小德兰的人物简介
圣女小德兰(德肋撒)1873年元月2日生于法国亚林松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自幼 丧母,体弱多病。婴儿耶稣德肋撒是她入会的名字。10岁时,曾患过重病,昏迷竟达 三个月之久,后经圣母向她微笑,而忽然病愈。圣女原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女子,但在 13岁时的圣诞节日(即1886年12月25日),蒙受了天主的特赐恩宠,开始“全面皈 依”,她的童稚时期彻底结束,达到感情成熟而度起了更浓醇的宗教生活。15岁入加尔 默罗圣衣会。五年后当了初学导师,终因患肺病,于1897年9月30日蒙主宠召,享年仅 24岁半。
小德兰死后,所显的圣迹多不胜数,1923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宣布德兰为真福, 1927年罗马教廷钦定圣女为传教主保。与东方宗徒沙勿略齐名并列,1997年10月19日(世界传教节)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为教会爱德的圣师。位于南通启东的德勒撒堂 便是以圣女小德兰为主保。
D. 人为什么会生气
生气是什么?答案肯定很多。
生气这一既简单常见又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肯定有很多人研究它,也有很多学说涉及它。而且研究的人越多,答案也就越多,最后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就是说在一些人大谈生气的坏处时,突然会冒出一些人说生气也有好处,甚至大大的好。嘿嘿,其实这些争论一旦产生,就会陷入狡辩的泥潭,大家各持己见,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大家各自的出发点和背景都不同,甚至是在玩概念偷换的游戏。
所以我们还是来简单一点的好。
什么是生气?我认为生气就是当一个人认为某种事物或现象违背了他内心的准则或信念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哈哈够通俗了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比如说我认为怎么样才是对的,别人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我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等等,一旦别人或自己的一些行为违背了这些标准,我们就会不高兴和生气。
这么看来生气是必然的了,确实如此。只不过生气也有轻重之分,也有难易之分。
一个人如果他的标准越宽容他就越难生气,所谓你的胸怀的大小决定于你生气事情的大小。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是因为他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认同的范围太窄,所以别人或他自己的一些行为很容易触犯他的准则,使他不高兴,于是生气。其实别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当然别人做没做错也正是根据他的信念系统来评估的,所以别人的对错也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在于接受方的评价。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不容易生气的人除了拥有比较宽容的信念系统以外,他还有一条直接避免生气的信念,那就是同理心,即将心比心。虽然他不赞同别人的意见或行为。但他能理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生气的次数大概要减少80%。
还有一条最厉害的信念,可以将生气压到最低限度。那就是当别人的行为你不能赞同,也不能表示理解,可以说你认定他完全错误,这时候告诫自己,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一条,你想生气都难了。
所以还是那句行话:生气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选择,全在乎你愿不愿意,不关别人的事。千万别说是谁惹了你,是谁令你生气,生气完全是你自己要的,自己选的
E. 德兰修女的详细简介及资料,谁知道要详细喔,急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中文名: 特蕾莎修女
别名: 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
国籍: 阿尔巴尼亚
出生日期: 1910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1997年9月5日
职业: 其他 修女
主要成就: 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儿,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小故事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的爱。
F. 高分赏!英文名teresa翻译成拉丁文!急!
therese 圣女小德兰的雅号是flower,被誉为耶稣的小花,flower of Jesus.是位虔诚的圣女。著有《心灵小史》一书。
G. 圣女小德兰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1日
圣女小德兰是传教区的主保,而我们中国目前还只是传教区。所以,圣女理所当然的称谓我们中国的主保了。她也是全部传教区的主保。中国主保是大圣若瑟。
H. 圣女小德兰:身为精神导师,最困难的事,就是有勇气鼓励别人走他们要走的路”什么意思
有一个人叫阿德勒,日本有位岸见一郎先生受他的启发,写下了不管教的勇气。
这本书就是提出来一个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方式。
大白话理解下,就是拿平等的心态来看待周边的人,不去横加阻拦,这是一种强大的包容心。
I. 圣召是什么
我每天都向天主祈祷——给我一个平安喜乐的圣召生活。 ?我常常问自己……圣召——如诗如歌如画:如诗,书写了李杜之独领风骚数百年;如歌,塑造了三高的余音绕梁三日未绝;如画,成就了梅兰竹菊如临其境流传百世。合辙压韵的诗、 委婉动听的歌、如临其境的画,体味诗情画意、人间山水,感受宇宙万物,草木之中的一丝灵动,一抹希望。史诗是昨天,歌唱是今天,勾画是明天。感恩之心寻找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天空……圣召是马槽中的贫穷,是十字架上的交付,是圣体龛中的隐藏。圣召是父的召唤,是子的救赎,是圣神的圣化。圣召是一首流动的歌,歌中有你有他还有我,即有的一帆风顺,也有的磕磕绊绊,既有大三和弦的沉静稳重又有小三和弦的幽暗顽皮。圣召既有清泉小溪,高山幽谷; 又有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圣召——像雾像雨又像风:像雾,时有时无朦胧氤氲,让你感知万物的变化、季节的变迁;像雨,淅淅沥沥、忽大忽小,让你感悟日长夜短,时光流失;像风,匆匆而来悄悄而去,让你感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无论是雨的浪漫还是风的问候,圣召是让你在痛苦与喜乐中体味召唤与跟随。圣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天主的爱、恩宠、旨意涵盖了一切……圣召像一杯白开水,放盐便咸,放糖则甜;圣召就像一坛酒,久而醇香,回味无穷;圣召就像一本书,既有迎春唢呐的欢天喜地;又有送殡哀乐的悲悲切切;一切都痛并快乐着,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酸甜苦辣中寻找父的旨意 ,将生活中的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都放置于基督内,怀着信念走下去, 一定会与基督的生命相辉映。 圣召——是昨天是今天是明天:有昨天的抛头颅撒热血,有今天的兢兢业业爱主爱人,一定有明天的主佑中华圣教广扬。圣召是圣方济各亚西西、圣依纳爵罗耀拉的弃家舍业,愈显主荣;是圣方济各沙勿略、圣女小德兰的爱火炎炎、福音广传;是印度德肋撒姆姆、圣维亚内的爱主爱人、与主结合……是昨天的圣人圣女,是今天的热血青年,是明天的教会栋梁……圣召是一句召唤、一项恩赐、一个使命、一种体验、一点感悟…… 圣召是一丝回应、一声跟随、一次接受、 一生承行、是一条路……圣召——要服从要贞洁要神贫:服从,像耶稣一样承行父旨以至到死;贞洁,像玛利亚一样玉洁冰清纯洁无瑕;神贫,像圣家一样放弃荣华隐居纳匝肋。修道是伯铎的从三次背主到悔恨的泪;修道是保禄的从激进分子到外邦宗徒,修道是多默的由非见不信到为主致命。在路上的一种体验去认识自已,去认识天主。
J. 为什么梵蒂冈不与我国建交
梵蒂冈国务卿苏达诺枢机曾表示,一旦中国同意,梵蒂冈准备当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馆迁到北京。
在台湾为数不多的“邦交国”中,分量最重的恐怕就是梵蒂冈了,因为它不仅是欧洲惟一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更是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一直以来,由于宗教认同方面的原因,“台梵关系”被台湾当局视为“牢不可破”。不过,最近不断从梵蒂冈教廷传出的声音却是:梵蒂冈期盼尽快与中国建交。
与中国建交“只争朝夕”
3月25日,梵蒂冈外交部长拉约洛在接受香港有线宽频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教廷与中国建交“时机已成熟”,呼吁中梵双方克服歧见展开对话,并表示对话最终可导致双方全面建交。
事实上,这已不是梵蒂冈第一次主动表示愿与中国建交。近年来,梵蒂冈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只保留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去年10月25日,梵蒂冈国务卿苏达诺枢机曾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表示,梵希望尽早与中国建交,一旦中国同意,梵蒂冈准备当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馆迁到北京,因为毕竟“中国数百万天主教教徒的精神需求显然比30万台湾天主教教徒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新教皇本笃十六世上台以来,更把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愿意和中国建交。3月28日,本笃十六世甚至表示,已故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把没能踏上中国大地视为最大遗憾,希望自己能在合适的时机访问中国。
据台湾媒体报道,梵蒂冈甚至已经为中梵建交后如何安置台湾制定了详细计划,包括由教皇出面“安抚”台湾教众以及通过加强梵台在宗教事务及宗教团体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以一种“恰当的方式”维系教廷在台影响力。
中国坚持建交原则不变
梵蒂冈方面不断的高调表态引起了各方关注,有消息因此“大胆猜测”中梵将在2007年5月前建交,教皇甚至可能于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前访华。
针对这些传闻,4月2日,国家宗教事务局长叶小文表示,中方与梵蒂冈一直都有接触,但双方未设定建交时间表。他认为,中国政府处理中梵关系问题的两条原则是明确的、一贯的,即梵蒂冈必须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梵蒂冈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如果梵方能够接受中方提出的两大原则,相信双方很快就可以建交;如果梵方不能接受这两大原则,建交就会很困难。
中梵关系能否进一步发展,梵蒂冈的诚意自然很重要,不过比诚意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
中梵建交利在双方
建交对于中梵双方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利益。对中国来说,梵蒂冈是中国外交棋盘上一颗重要的棋子。作为台湾在欧洲进行外交角力的惟一立足点,梵蒂冈的转向将极大地压缩台在欧洲的外交活动空间;同时,梵蒂冈放弃台湾的决定还将促使和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少数国家尤其是拉美的那些亲台国家,在外交政策上发生转变。此外,作为天主教徒世界的“共主”,梵蒂冈对西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中梵建交将极大地改变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因此有舆论甚至将中梵建交称为“东方与西方的和解”。
而对于梵蒂冈来说,与中国建交无疑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捷径”。有媒体就认为,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天主教不能进入中国,“其代表性就减少了一半”。
梵蒂冈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城国,面积0.44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其中多数为意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权。教皇自称“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