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最后一代总督是谁
总督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明代始设,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正统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在明代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抚之上,正二品。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总督一般均带兵部侍郎(或尚书)、右都御史衔, 其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世称封疆大吏。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世界其他地区的总督
总督(Governor-General),英国国王在尊其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除联合王国以外的)各成员国的代表。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督是英王在中央或国家一级的代表;在加拿大各省还有省督,在澳大利亚各州,还有州总督。总督职位随英联邦国家的宪法地位的演变而变化。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督最初,是国王和英国政府的双重代表;1926年的帝国会议决定,总督在供职国家的作用和英王对联合王国政府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总督不再是联合王国政府及其利益的象征。总督任命的程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是根据联合王国政府的建议(事先和当地政府进行过蹉商)而得到任命的;但1930年帝国会议通过协定,确认总督应经过同国王的非正式协商、根据英联邦有关国家政府的建议而委任。
在某些英联邦国家的现代宪法中,有专门条款对总督选举作出规定。在早期,总督通常来自英国。现代习惯作法是任命一个“当地”人为总督。现代总督是实权总督,他们行使职能而无需将他代表的国王置于优先地位;不过,总督通常像英王在联合王国一样,行使其宪法及礼仪职能。
历史上西班牙在本土各行省、那不勒斯地区和美洲的殖民地, 以及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统治者称viceroy,中文也多译为“总督”。Viceroy是拉丁文“vice”(来自宫廷的)和法文“roi”(国王)的组合。从职权范围上来说,这一类的总督更近似中国清朝的总督。一些文献中也将viceroy翻译为“副王”。
总督亦是英文中Governor及Governor-General的翻译。Governor一词可用作一些殖民地、部分国家的州或省的州长或省长,如香港总督、华盛顿州州长,但一般只有殖民地首长才会翻译成总督。部分殖民地,及英国的自治领(Dominion)的英国国王或女王代表叫作Governor-General,如加拿大总督、澳大利亚总督。
香港最后一代是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成为港督前的译名为柏藤,1999年,他成为了英国派驻欧盟的代表之一,并在2003年3月成为了20位欧盟专员之一,专责外交事务。1999年9月被任命为纽卡素大学的校监。2003年被选为牛津大学的校监。他在2004年10月,基於他对英国、香港和欧盟的贡献,获封为终身贵族,封号为巴恩斯男爵,因此获英国国会上议院的议席,重返英国国会。
② 香港最后一任英国人总督是谁
香港足够一人总督是彭丁康
他为英国在香港势力做出了很多努力
为我国设置了很多障碍
③ 请问最后一任港督是谁
彭定康
彭定康(英语: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成为港督前的译名为柏藤,1944年5月12日-),英国保守党资深政治家,曾任环境部长、保守党主席及香港最后一任总督。2000年至2004年出任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卸任后被封为英国终身贵族,封号巴恩斯男爵。
生平
彭定康是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荣誉文学士毕业生,主修现代历史,曾取得旅游奖学金,于1965年前往美国留学。1966年他加入保守党的研究部工作,是保守党内改革派的中坚分子,在欧洲事务立场上,倾向欧洲,与保守党以戴卓尔夫人为首的疑欧洲派有所不同。
他自1979年至1992年成为英国国会巴思选区的议员,于1979年至1981年出任下议院首长及艺术部部长,并于1989年至1990年出任环境大臣及由1990年至1992年担任保守党主席。1992年英国国会选举中,被英国自由民主党的Don Foster击败,令他失去在英国巴思选区的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席,之后他辞任保守党主席一职。稍后,获得首相马卓安安排出任第28任香港总督,接替卫奕信爵士。
第5任港督夏乔士·罗便臣爵士\r\n夏乔士·乔治·罗伯特·罗便臣,第一代罗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1824年12月19日-1897年10月28日),早年称罗便臣爵士,1897年晋封世袭男爵后,改以罗士敏勋爵(Lord Rosmead,又译乐善美勋爵)为通称,并为后世所广泛采用。罗士敏是一位英国资深殖民地总督,\r\n以他命名的事物\r\n乐善美道(Lord Rosmead Road),位于香港香港岛太平山顶歌赋山一带。 \r\n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位于香港岛半山区。 \r\n鸭洲(Robinson Island),位于沙头角海以东,吉澳以西,该岛英文命以罗便臣命名。 \r\n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弥敦道,在1909年3月19日以前名叫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 \r\n\r\n坚尼地(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七任港督。现在香港岛湾仔的坚尼地道以及中西区地方坚尼地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n中文名称: 坚尼地 \r\n外 文 名: Arthur Edward Kennedy (英文) \r\n性 别: 男 \r\n生 卒 年: 1810—1883 \r\n国 别: 爱尔兰
⑤ 跛豪中雷洛的原型
雷洛的原型是香港警察队刑事侦缉处前总探长吕乐。
吕乐CPM(1920年5月16日-2010年5月13日),又称雷洛。又名吕务乐,人称乐哥、阿叔,有“五亿探长”的称号。香港警察队刑事侦缉处前总探长,在任时期建立了一套与黑社会制度相关的贪污机制,后沦为香港通缉犯。2010年5月13日,吕乐于加拿大病逝。
(5)香港最后一任总督电影粤语扩展阅读:
1960年代香港黄赌毒猖獗,历任港岛、九龙总华探长的吕乐纵横黑白两道,只手遮天,风光一时。人称“lak哥”的他,1940年任职警员,60年代与颜雄、韩森和蓝刚合称香港“四大华探长”,与黑帮勾结收取庞大贿款。吕乐被公认为四人之首。
四大探长贪污案60年代遭殖民地政府揭发。前港督麦理浩于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以遏止日益泛滥的警队贪污。这一著名的“打老虎”的行动,引致警队人心惶惶,更导致警廉冲突。随后麦理浩颁下特赦令,不再追究大部分在1977年以前的贪污案,才平息警队暴乱。
1968年,由于其时反贪污声甚盛,吕乐决定提前“急流勇退”,在48岁便提早退休,靠收租和积蓄过着无忧生活。1973年,吕乐赶在廉署成立前偕八名子女及妻子移居加拿大,逃避追捕。
⑥ 香港的最后一位总督是谁
彭定康,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1944年5月12日-),出任港督前译为柏藤,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早年曾任环境大臣和保守党主席,1992年获委任为末任香港总督,并在1997年见证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卸任後被册封为终身贵族,现任纽卡素大学和牛津大学校监
早年生涯
彭定康於1944年5月12日生於兰开夏郡波尔顿(Bolton),父亲早年是爵士乐鼓手,後来成为音乐书籍出版商。彭定康年少时就读区内小学。随後获得奖学金,入读位於伦敦西部伊令(Ealing)的天主教圣本笃学校。完成中学课程後,获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取录,主修现代历史,并於1965年取得「柯立芝旅游奖学金」,负笈美国升学。
1966年,彭定康加入保守党研究部工作,到1970年加入内阁办公室,并自1972年至1974年,分别成为卡灵顿勋爵和威廉·怀特劳(两人先後出任保守党主席)的私人助理兼政治秘书。在1974年,他以30岁之龄,获破天荒地被委任为保守党研究部的主管,而後来1979年大选的不少竞选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下议院生涯
在1979年5月,彭定康当选为巴斯选区的下议院议员。在1983年大选後,他获聘任为北爱尔兰大臣的国会私人秘书,并在1985年9月改任教育及科学部长,到了1986年9月又被调到外交部出任海外发展部长。在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晋身内阁,出任环境大臣,任内负责推行广受批评的人头税,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表兄弟与陌生人:新世纪的美国、英国与欧洲》则指出,推行人头税是戴卓尔夫人的失误。
在1990年11月,马卓安接替戴卓尔夫人出任首相一职,马卓安与彭定康交情甚好,因此他上任後随即聘任彭定康为兰卡斯特公爵领地总裁兼保守党主席。在彭定康的筹划下,保守党得以在1992年大选中意外地胜出,但讽刺的是,他本人却被自由民主党候选人唐·福斯特击败,丧失了巴斯选区的下议院议席,由此退出了下议院。据马卓安的自传所讲,若果当年彭定康能保住议席的话,将有机会出任财相或外相。
彭定康是一国保守主义者,对戴卓尔夫人主义并不赞同,他曾经在1979年致函戴卓尔夫人,指出她的货币主义主张有不妥之处。另外,彭定康也是在1990年敦促戴卓尔夫人辞职的三位阁僚之一。
末任港督
在马卓安的安排下,彭定康在1992年7月9日正式出任第28任港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联合王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最後一日为止。与以往港督不同的是,彭定康是唯一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港督,也是少有不是出身自外交部,而是出身自国会的港督。彭定康上任前未有接受任何勋衔,就职时亦没有穿上传统的殖民地官服。由於他的身形略为较胖,中文译名又十分中国化,故上任後坊间以至传媒都暱称他为「肥彭」。
「九五直选」
彭定康上任後不久便与中共陷入恶劣的关系。在1992年10月,彭定康发表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报告提及政改方案,表示即将改革立法局的选举制度,除了要「两局分家」,取消所有委任议席,并新增九个功能组别议席(新九组),使所有在职人士都有资格投票(变相使这九个议席成为直选议席),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国政府随即大表不满,指出改革未曾谘询中央意见,并声言将在香港主权移交後取消有关改革。其时北京不少官员指斥彭定康是「毒蛇」、「小偷」、「娼妓」以及为民主派跳「最後探戈」,当中,时任港澳办主任的鲁平更斥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尽管受到中央的强烈反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获立法局通过,并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中落实。但中央则表明放弃「直通车」,不会让在1995年当选的立法局议员过渡到特区立法会。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後,任内亦再没有被邀请与中共领导人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