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正是改编自导演柳广辉的高中爱情回忆,时代背景为1988年解严后的台中故事,所以许多电影场景都直接取景自监制的记忆。
B. 台湾版电影《八百壮士》创作背景
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后撤,率领四八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
女童子军杨惠敏(林青霞饰)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等物资,和国旗,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国民党军人与包围的日军的阵地战。
导演根据一些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热烈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
(2)台湾电影时代背景扩展阅读:
七十年代前期,对台湾当局来说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其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诺和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 以这两件事为契机,新中国迎来了又一个建交高潮。仓皇之下,蒋经国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决定,而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辉。
《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马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蒋经国的大力支持,其要借助“八百壮士”的“英雄史诗”提振民心士气,并强调“正统”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
C.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湾电影正在复苏,不过全球看来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电影产业就是工业,要专业化,细致化,内地电影现在很难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D.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90年代之后,台湾影坛迎来了一位书写历史的导演——李安,并被称之为台湾电影复兴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结合的电影理念不但包揽了国内外各项大奖,更是为华语电影打开世界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后的台湾影坛开始与大陆产生了合作与碰撞,更是加强了两岸之间的融合与促进,而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与大陆电影金鸡奖也并称为三金奖被众人熟知。
E. 艋舺原型是台湾的什么时代
如果是指电影"艋舺"的背景时代的话,大约是1975---1985之间
艋舺是台北市一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地名的由来是因平埔族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也是电影《艋舺》二个汉字的由来. 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
F. 台湾电影的日据时期
日据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G. 台湾电影特点
以文艺片为主,风格比较温馨 导演:侯孝贤 杨德昌 陈果....
H. 求反映台湾80-90年代社会状况的台湾电影
推荐杨德昌导演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
杨德昌作品中可感受80-90年代的台湾,不过他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生活。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1985年 《青梅竹马》
1986年 《恐怖分子》主角是内地覌众也熟悉的李立群
1994年 《独立时代》
1996年 《麻将》
2000年 《一一》
I. 电影黑金讲述的是什么时代背景下
李登辉执政时期,也就是1988后那段,台湾刚政治改革那段时期,KMT执政,黑道奉献政治献金,成为立委,而立委无法被起诉,从而洗白自己。而两党也通过献金积累选举基金!
你可以查一下,一清专案,这是背景之一。
其实你去查查台湾这几十年的ZZ环境,TM黑得很!
比如,庆富贪污案,本是民进党用来打击KMT的,结果查来查去,两党高层都参与了,然后,庆富造船厂老板儿子跑路了,两党也默认这件案子也搁置了!!!这可是号称台湾国舰国造的核心项目啊。
J. 求《女朋友男朋友》的时代背景
1980 年代尚未改革开放的台湾,面对阿良不知是刻意与否的木讷,无奈的美宝只好转而接受阿仁热烈的追求。
这部电影横跨了三十年,要怎么去做世代的对比?我在片头借用了台南女中脱裤子抗议的真实事件,让世代的对比变得更明显。80年代的年轻人处在一个如同压力锅一般的年代,说不准哪个时候就会爆炸,所以他们用猛烈的方式去冲撞体制。现在虽然还是有限制,但年轻人早学会用幽默的方法抗议取代冲撞,他们用网络串连、用集体脱裤子等等用更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无论跨过几个世代,年轻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争取更多的自由,因为体制的限制永远存在。电影里这些从80年代走过来的年轻人,因为受到体制束缚,所以要激烈抗争;但是当他们到了中年有了一定权力之后,表面上好像都自由了,也得到了抗争的果实,却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过去所反对的那个样貌,因为私欲把自己绑死了。
电影的前半段,我让年轻人在学校里面搞叛变、在大学时搞学运,让他们看起来对每件事情都有意见跟热情,只因青春无敌。但当热情跟理想一旦跟私人对撞时,足以让他们分心跟妥协的,还是感情--时代再大,终究不敌内心那一份对归属感的渴望。所以我让这些角色到了30多岁,不管穿得多光鲜,整个人生都呈现在一种混乱状态;对比之下,青春的冲动与热情才会被彰显出来,突显成长后的枯萎是多么残酷。只有残酷才能显现他们最后的幸福是多么珍贵,即便幸福是那样微小,都只是在呼应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