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 看海的日子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看海的日子》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IpUINZkTfYmtTTjQdFd0Ng
《看海的日子》是中国台湾电影,影片的导演是王童,主演:苏明明。与同年的《儿子的大玩偶》一样,这一部《看海的日子》也是源自于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小说作品。讲述一日白玫在火车上遇到昔日的姊妹茵茵(苏明明饰),已从良的她,嫁给了体贴的少校,并育有一子鲁延。一家幸福的模样,让白玫突然也想当起母亲来。后来白玫跟一位恩客;善良纯朴的渔人阿榕(马如风饰)借种怀一子后随即离开该地。与渔人阿榕不告而别后的白玫独自回到亲生母亲故乡。
②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③ 侯孝贤的经典电影
侯孝贤的经典电影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悲情城市》的经典主要在拍摄的背景,因为该片将我们并不理解的台湾历史以一种悲伤沉痛的面目展示出来,告诉世人台湾之殇,殇在何处。将家国之梦融入电影,以电影醒喻世人。
侯孝贤在《悲情城市》中把台湾电影人独立自觉的意识挥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家国大义的角度上去看本片几乎就是台湾电影的最高峰。
侯孝贤个人简介
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州,1948年移居台湾,台湾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台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在这部影片中,他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他的电影的标识。
1986年,发行过个人音乐专辑《太阳》。231989年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 、西阿克特别奖和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凭借《戏梦人生》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7年,侯孝贤获第6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07年11月11日,侯孝贤担任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理事长。452014年,获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62015年,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和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④ 有个电影叫什么的玩偶求解答
儿子的大玩偶 / The Sandwich Man
1983-09-02 / 陈博正 / 杨丽音 / 曾国峰 / 台湾 / 侯孝贤 / 万仁 / 曾壮祥 / 106分钟 / 剧情 / 黄春明 / 吴念真 Nien-Jen Wu / 汉语普通话
俄罗斯玩偶 / The Russian Dolls / Russian Dolls
2005-06-15 / 罗曼·杜里斯 / 凯利·蕾莉 / 奥黛丽·塔图 / 西西·迪·法兰丝 / 法国 / 英国 / 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 125 分钟 / Germany: 129 分钟 / 俄罗斯玩偶 / 喜剧 / 剧情 / 爱情 / Cédric Klapisch / 英语 / 俄语 / 法国 / 西班牙语 / 意大利语
魔鬼玩偶 / 魔鬼玩偶
1936-07-10 /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 莫琳·奥沙利文 / Frank Lawton / 美国 / 托德·布朗宁 / 78 分钟(Turner library print) / 魔鬼玩偶 / 科幻 / 恐怖 / Garrett Fort / Erich von Stroheim / 英语
真人玩偶 / The Doll / 真人玩偶
Josefine Dora / Victor Janson / Marga Köhler / 德国 / 恩斯特·刘别谦 / 48 分钟 / 58 分钟(2000 restored version) (20 fps) / Belgium: 70 分钟( with French titles at Brussels Musée Cinéma) / 真人玩偶 / 喜剧 / 奇幻 / E.T.A. Hoffmann / Hanns Kräly / 恩斯特·刘别谦
死亡玩偶 / 死亡玩偶
2004-08-19 / Ernst Gossner / Loriele New / Matthew Noah word / Romi Koch / 美国 / Adam Sherman / 死亡玩偶 / 喜剧 / 恐怖 / 英语
德累斯顿玩偶 / 德累斯顿玩偶
2005-11-22 / The Dresden Dolls / Amanda Palmer / Brian Viglione / 美国 / Michael Pope / 德累斯顿玩偶 / 音乐 / 英语
滑稽玩偶 / 玩偶之家
1986-1988 / 美国 / 30min/ep / 滑稽玩偶 / 动画 / Jina Bacaar / 英语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
⑤ 张一白、田壮壮、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电影
姓名:张一白 职业:导演 演员 编剧 监制 性别:男 国籍:中国大陆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树》、《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广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联想FM365》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开心就好》 。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 中文名: 田壮壮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导演,演员,编剧 中国电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当过兵,做过摄影师。父亲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儿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亲于蓝,电影演员,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壮壮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8年至2002年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陈凯歌、张艺谋等并称为第五代导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同时开启人生又一段创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师致敬的“临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热爱的云南土地和云南人为主题的《德拉姆》,梦想、计划了多年的《吴清源》和《狼灾记》等。 姓名 侯孝贤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国广东梅县 现居住地 台湾 国家/地区 中国 职业 导演,编剧 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于广东梅县,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 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坛广泛重视。1983年与万仁、曾壮祥联合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冬冬的假期》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第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6年执导《恋恋风尘》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后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亦在金马奖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斩获。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边一朵云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桥不见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边几点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爱情万岁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编剧作品 天边一朵云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桥不见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边几点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爱情万岁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风格 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 杨德昌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北,祖籍广东梅县。1949年2月,一岁多的杨德昌随父母迁台,自此成长在台北。 杨德昌1969年毕业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在大学里,受西方思想影响,杨德昌一毕业就出国留学,1970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研读计算机硕士,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念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后来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附属海军国防反潜研究所担任计算机设计。2007年因大肠癌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于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住处病逝,享年59岁。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 1982年参加拍摄《光阴的故事》,该片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1983年编导《海滩的一天》。1985年编导《青梅竹马》,1986年编导《恐怖分子》。1991年编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4年编导《独立时代》,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1996年导演《麻将》,2000年导演《一一》。 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杨德昌与台湾知名歌手蔡琴曾有过婚姻,但已离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电影导演,作家及记录片导演。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国影迷称他为“日本王家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导演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视作品年表 1991年 《无名的孩子》 《来杀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汤》《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个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烟花》《无名地带》 《雪的国王》 1994年 《爱的捆绑》《梦旅人》 《疯狂的爱》 1995年 《情书》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骑士》 1997年 《空之镜》 1998年 《四月物语》 1999年 《想从另一个透视观看烟火的孩子们》 2000年 参演《式日》 2001年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电幻物语”)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与爱丽丝》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担任制作人] 《市川昆物语》
⑥ 有一部武侠电影里面的角色都是玩偶
《圣石传说》是台湾霹雳布袋戏于2000年上映的数码武侠动画电影。
⑦ 儿子的大玩偶的影片赏析
影片由三段故事构成。在第一段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为长时间里无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认不清他是谁,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装后逗自己玩耍的那个人。故事讲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活压力让自身无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无法正常扮演自己亲人的角色;而另一个矛盾则是社会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迷失,让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现出的那样,沦为一个为人带来快乐,为自己徒添感伤的舞台假面。
在第二段《小琪的帽子》里,两个推销员为了生计,而必须到台湾农村去推销日制的高压锅,即便他们清楚知道这个商品本身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伪劣的危险品,可是为了能从老板那里拿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就不得不欺骗淳朴的乡亲们,隐瞒商品的质量问题。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两个人最起先的担心却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高压锅的爆炸事故中双双受伤。这个看起来黑色不羁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给人性带来的扭曲极尽嘲讽,人们为了积累自身生存资本,而不惜违心去欺骗其他无辜的人们,最终不是沦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就是做了黑心商人的帮凶。他们与之前的小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而被迫丧失真实自我的假面,不同的是那背着广告牌走街串巷的小丑只是假在了外表,丢失了自己的外在身份;而两个走进农村的推销员却是假在了内在,他们都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
至于第三段故事《苹果的滋味》,则显得更加有趣、更加荒谬了一些,故事中讲述一个美国军人违章开车而撞伤了为家庭生计不停奔波的主人公,令其不得不住院休养。原本肇事的美军上校为其补偿医药费、补贴家用、提供生活保障本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自我意识非常薄弱的主人公角度看来,反而认为美国人对他的照顾是一种恩赐,是自己不敢企及的额外恩惠。他自己被撞得重残,最后还对这位美军上校感恩戴德,甚至要向他去道歉。影片描述出台湾民众在新生活的压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还嘲讽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几十年来对美帝国主义的依附本质,令无数基本已经丧失了精神、牺牲了自我的人们成为资本生活、拜金主义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态里诠释出整个时代的悲怆。
⑧ 儿子的大玩偶的影片介绍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cvpVgTYr3ZXqfNbGrny7cg
提取码:4axz
《儿子的大玩偶》是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联合执导,陈博正、金鼎、卓胜利等共同主演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苹果的滋味》三段故事组成,其中《儿子的大玩偶》讲述的是老实巴交的青年坤树为了养家糊口而挣扎求生的故事;《小琪的那顶帽子》讲述了两个推销员到乡下推销日本伪劣产品“快锅”的故事;《苹果的滋味》讲述了工人江阿发被美军上校撞断腿后的经历。该片于1983年9月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⑨ 跪求80年代台湾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80年代台湾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海滩的一天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⑩ 儿子的大玩偶的幕后故事
出品于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是根据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以及《苹果的滋味》。由候孝贤、曾壮祥和万仁各自执导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电影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湾当局一直给予封杀的“乡土文学”,原著作本就已经处在了官方的禁忌边缘,而且官方向来防电影更甚于控制文字传播,“中影”拍摄这种电影,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影片在拍摄完毕送交新闻局审查之际,由万仁导演的那一段《苹果的滋味》则引发了一场风波,后来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在那个尚未解严的时代,故事内容黑色而嘲讽,对社会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这不符合台湾当局与新闻局对台湾电影的指导纲领(参考台湾电影对社会负面描写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内容呈现台湾人民卑微、麻木的社会心态,则更令当局恼火,一度要求将《苹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删除。事件最终在联合报记者杨士琪的批评与呼吁下,《儿子的大玩偶》才最终能保持原貌出现。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尔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侯孝贤确立台湾新电影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有几种流派:武侠片、社会奇情片、琼瑶式文艺片及军教片,内容流于俗套。于是一批新锐导演,包括侯孝贤、吴念真、刘家昌、小野等人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企图推翻旧电影的窠臼。继《光阴的故事》成功后,侯孝贤、曾壮祥、万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该片以台湾社会开始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现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是正式确立了“台湾新电影”一词的存在,它的写实风格为往后的新电影奠定了主题与方向。
原作:旨在唤起民族意识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占,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失败后溃迁到台湾,又依靠美国、日本,使得台湾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湾一批作家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创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国经济和文化对台湾支配性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就包括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的摄制是由编剧吴念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准备参加亚太影展,题材当然要反映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深受先进强国的影响。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选角平实,多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台语、英语等语言,务求什么人说什么话,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求真的统一,体现了新电影的纪实风格。
电影:由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
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镇上,青年坤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走街串巷替戏院作广告招揽观众。回到家中,让儿子阿龙快乐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戏院老板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轮车把电影广告散布到每个角落。他的儿子看惯了他的小丑形象,当坤树不再将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想要抱儿子时,儿子反而大哭起来。坤树为了使儿子高兴,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壮祥执导的《小琪的那顶帽子》,描述两个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到一个小乡镇推销一种他们自己也怀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锅,其中一个推销员林再发在亲身示范用快锅炖猪蹄时,发生爆炸,意外丧生。而他怀孕的太太此时却因摔了一跤住院待产,打电话来要林再发去医院。
万仁执导的《苹果的滋味》,讲述一个从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发被一辆美军的轿车撞倒而轧断了双腿,阿发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从贫民区搭着大型轿车去一栋全白色的教会医院探望阿发的伤势,肇事的格雷上校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口头允诺要把阿发的一个哑巴女儿接到美国去读书,同时还付了两万元给他们。这种情形引起来探病人的工头的羡慕,以为他是故意找一辆美国车撞上去的。一家人吃着外国教会医院看护给的苹果,觉得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可口……
影响:削苹果事件
虽然《儿子的大玩偶》中的“苹果的滋味”探讨台湾对美国的依存心理并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场“削苹果的风波”。国民党文工会一些观念守旧的官员要求电检单位对影片中几个片段作出删剪,电检单位只好照办。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所标榜的“电影创作自由”、“电影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提法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出电检删剪风波,使得导演万仁十分引人瞩目。而万仁一气之下,赋闲在家两年,几乎想放弃电影。联合报记者杨士琪在报纸上公开揭发并抨击此事,该文刊出后,舆论大哗,批判官方、中影与影评人协会之声不断,《儿子的大玩偶》终于才能保持原貌出现。
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个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以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舆论基础。同时,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过去“观众电影”影评角色的影评人协会、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会,明显落入下风。整个事件也被认为是失去地盘的旧陈述势力对新一代影评人的一次失败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