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关于肖邦的电影啊
波兰电影《肖邦-爱的渴望》
片长:Poland:134 min
国家/地区:波兰
对白语言:英语 / 法语 / 波兰语
混音:Dolby Digital
级别:Poland:15 / USA:R
上映日期:波兰:2002-03-01 / 中国:2002-06-00 / 更多...
宣传语: 更多...
MPAA评级: Rated R for sexuality.
官方网站:http://www.chopindesireforlove.com/
字幕:无(哪个好心的制作团队或者个人能翻译一下中文的最好了。不过波兰语、法语不会有那么多人翻译阿。汗!)
[剧情简介]
1837年的巴黎。经历了多年的爱情风波之后,乔治·桑疯狂地爱上了肖邦,当时他已成了巴黎沙龙的宠儿,正迅速登上荣誉的颠峰。乔治·桑决定把自己的生活和他结合在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不成功的印记。当乔治·桑先前没有得到关爱的孩子们逐渐长大,开始要求母亲给予更多的爱时,事情就变得更为痛苦和难堪。这导致了这对情人的分手。两年后肖邦谢世。这一渗透了肖邦音乐的家庭悲剧表明,对爱的渴望,对荣誉的嫉妒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破坏力。
下载地址 http://www.dy211.com/down/1895.htm
㈡ 肖邦:我无法让你拥有爱情,但可以告诉你如何抛弃爱情并继续前行
适合在寂静无眠的深夜,或是在某个细雨缠绵的窗前临眺,有不安的情绪在心头掠过,人生有很多那样细微而灰暗的时刻,那是一生中转折的临界点,同时也是无关紧要的平常,多少个十字路口啊,无数的抉择与困惑,光明和希望在哪里?朋友,别急着赶路,我劝你停下来听一听肖邦。
很难去完整地叙说肖邦,他独立的精神个体让他与所处的时代产生巨大的割裂,他故事性不强,但是又一生坎坷,家破国亡,他配得上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叙说,但他耀眼的天才光芒让这些又不值一提,对他谈论得哪怕再多,他终究也只是一个艺术家,他用钢琴代替自己说话,他用音乐在这个世界上开疆拓土,登上艺术的山岚霸顶称王,留下经久不衰的绝唱和哀叹,抚慰无数人间破碎的心灵。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啊?不免让人好奇。
在肖邦的传记里面,详细地记述了他生平所有的历程,但那毫无文采的平庸之作让人难以细读,缺乏个性的平铺直叙把一代巨匠写得呆板无趣,而在关于他的电影里,又把他塑造成为一个为了艺术完全不理人情世故的偏执狂,导演把伟人刻画成一副自私自利的恼人嘴脸,这些都是缺乏才华的表现。
或许也可以理解,在这样一个天才面前,谁的才华不是显得相形见拙呢?
那么让我来做些许的还原。
肖邦在孩童时期就拥有了惊人的艺术天赋,无师自通的绘画才能,让他刚一进学堂就获得了颇有名气的小画家称谓,但农民出身的父亲明白这个世道的生存法则,学好数理才是他们这样阶层能日后在波兰这个国度吃饱饭的王道,儿子绘画的这种天赋,只当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玩乐。
不过在肖邦五岁那年,仅仅是听了一遍妈妈的弹琴,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的他居然能独自把这段旋律盲弹出来,着实让父母惊呆了,当时正好父亲的一位叫做茨弗尼朋友在场,身为钢琴老师的他看出了肖邦非同一般的潜质,毫不犹豫地劝说孩童的父母,让他们接受自己来当这个小孩的钢琴老师。
要说天赋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可谓让众生望尘莫及,仅仅一年之后,才六岁的肖邦,才情名震波兰,不少人为了目睹这莫扎特二世的英姿,往往把肖邦在家中练习的场景弄成了一出演奏会。七岁那年,波兰国王征召肖邦进宫为其弹奏,可以说一时风头无两,小小人儿早早就成为了波兰上层 社会 的贵宾宠儿。
同年,创作出第一首作品降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那毕露的锋芒,让多少弹了一辈子的名家,黯然失色。
相比于艺术上的顺畅,肖邦成长路途中则是荆棘丛生,十四岁那年,最亲爱的妹妹患上肺结核不治而亡,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悲伤,那个时期,他的音乐总像是葬礼上的冥乐。
第一次爱上的女孩,是波兰高官的女儿,那时,他的琴音尽是绵绵的柔情和思念,像极了入口的老酒。
十九岁离开波兰出国巡游,结识了李斯特,倾听了巴赫,听闻了贝多芬,让肖邦的视野大为开阔,同时自己的声名也远播海外。
二十岁,是肖邦人生的一个巨大分水岭,因不满俄国的侵略,波兰起义,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上了战场,肖邦觉得这才是热血男儿该干的事,于是一度想丢弃钢琴,拿起长矛与枪支,欲与敌寇拼命,但父亲明白儿子纤细的身材怎堪战场的锤炼,于是极力阻止肖邦应征入伍,费尽心思劝说儿子出国游学远走他乡。
肖邦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一走,就永远地别离了故乡,在异国他乡的惆怅午夜,听闻着报纸上登来的自己国家山河破碎的新闻,他黯然落泪,家乡是否火烧连城,年迈的父母是否已遭屠戮,姐妹或许也惨被蹂躏,而自己置身海外,苟且偷生,再一次热血上涌,立即打包行李要回国参战复仇。
此时一位在19岁出国巡展的故交按住了肖邦肩膀,他说,打仗这种事交给我们就好了,你是艺术家,是波兰人民的骄傲,是属于全世界的珍贵财富,你没必要亲手拿起武器,你要知道,你的钢琴就是最好的武器,你可以用钢琴抗御外敌激励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位故交自己说完话就毅然登上了回国参战的列车,可以说是他改变了肖邦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要知道,一个文弱书生,只会弹钢琴的纤细手指,哪里提得动长矛大刀,哪里扣得动扳机呢?
肖邦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按耐下激烈的情绪,转而在钢琴上激扬奋起,一首《C小调练习曲》应运而生,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革命练习曲》,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
很快这首曲子传回了波兰,天之骄子在国外为自己的家乡打气,鼓励了无数的波兰民众,从此这首钢琴曲就成为了波兰的战场奏响曲。
肖邦旅居国外的岁月,他到访过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追逐与赞赏,但只巴黎纳塞河畔的风俗人情让这个亡国浪子最为留恋,那里不仅有他相知相守的爱人,法国人民的慷慨以及对艺术的热枕,也是肖邦在回忆一生的历程的时候,最为念念不忘的。
肖邦一生经历了四次真实的爱情,其中法国那位叫做乔治桑的大他十五岁的离异女作家,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牵绊,相守八年之久,最终迷途失散,那不意外,那是肖邦这样的人性格使然。
当然会有宿命一说,不是宿命,那种称神的天赋从何而来,假若没有上天的注定,那些天籁之音本不属于人间,他是天之骄子,他的一切都是上天给的,包括结果。
纳塞河的风景真美啊,总有缠绵的细雨飘洒在河畔上空,那垂柳丝丝荡漾,带来阵阵凉意,在乔治桑的温暖怀抱里,失意浪人的才情进一步得到成长,他有悲鸣,但不哭泣,他有眼泪,但不滴落眼眶,他的那种绝望,仿佛寒冷的冬夜中,看到了一朵明亮而且还带有些许温度的小火苗,于是在他的琴声里,你听到了跌宕起伏,但又能感受轻快与自由,那没有目的性的弹奏,悲伤中没有绝望,喜悦中没有狂放,那是一种忧郁悲剧的诗性之美。
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也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他说,并不是要弹得很大声,而在应该更有情调,宁静而忧郁,它应该给人一种温柔凝视某处而唤起千百种甜蜜回忆的感觉,那是一种在美丽的春天月光之下的冥想。于是音乐史自他到达一个巅峰,同时走向另一个更幽静更开阔的境地。
在《爱的渴望》这部描述肖邦的电影里,有一个荒诞的情节是乔治桑的女儿以年轻貌美勾引肖邦,从而让艺术家摇摆不定,从人性和逻辑上讲,天才的魅力让众生迷恋那无可厚非,但是纵观这位珍惜羽毛的钢琴诗人一生的言行举止,他把高贵的品质绝不会让自己在这些低俗的情爱中留恋太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流离失所的日子里,他进行教学,演奏,出版自己的乐曲,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不计可数的宫廷贵妇和官宦小姐对他产生好感,对他进行崇拜侍奉,可以说,他如果想成为一个风流才子,种种机会招之即来,但他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高贵端庄的品行,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在你的眼神里,在你的手指里,在你的琴音里,他不允许艺术被玷污。
在思想上以身作则,在行动上,对于有天赋有热情学艺的学生,哪怕对方无钱支付学费,哪怕战乱年间,肖邦常常自己也是入不敷出,他照样毫不犹疑地免费教导学生,甚至无条件资助学生。或许很多人认为就从他的这些行为上来推断他是一个行为思想高尚的人,有点捕风捉影过于武断,那是你不知道,27岁那年,名动天下的肖邦拒绝了“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这是需要多么纯净的心灵和果敢的勇气。
1849年10月17日,跟14岁男年过世的妹妹一样的病症,患上了肺结核的肖邦在巴黎死去,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就此终结,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震惊惋惜,真的是天妒英才啊,拥有如此巨大的才情却只是匆匆路过人间,老天的度量也真是太小了。
当然也可以说是这也是上天注定,肖邦仿佛早早就知道自己的英年早逝的命运,于是他早早就向世人展示他那足以闪烁宇宙星辰的光芒,他勤奋地创作,日以继夜地练习弹奏,时间不多了,他知道,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些痕迹。
那个痕迹在那些寂静而孤独的夜晚,当你看不见前程,当你抓不住爱情,先别急着嚎啕大哭,有一朵明亮温暖的小火苗在为你照耀,它可能无法抚平你的伤痕,但那些许的温暖,能告诉你,在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高远更诗意的所在,它肯定没有这么快就如初地治愈你,但是给你破碎的心灵缝补上几针,足以让你继续上路。
我为什么那么爱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因为它们总是在讲述,人是能够成为更高尚的生命的。我们的生命通过奋斗和追求能够完成升华,而世界则充满了希望。这是任何时期的音乐也无法达成的境界。这是肖邦留给这个世界的痕迹。
㈢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什么
《一曲难忘》。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导演查尔斯-维多执导的音乐传记影片,由柯纳-王尔德、曼尔-奥勃朗、保罗-穆尼等合作主演。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影片评价
该片始终表现的是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遭受苦难后的悲愦和对故国思念的赤子情怀。尤其是《英雄波罗奈兹舞曲》贯穿整个影片,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是肖邦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一作品气势磅礴,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抒发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㈣ 求所有关于肖邦的纪录片和电影,最好提供下载地址~万谢~
http://119.147.41.16/down?cid=145694546&t=14&fmt=&usrinput=肖邦-爱的渴望&dt=0&ps=576_272&rt=11008kbs&plt=3558&spd=9
4G,有点大,迅雷和电驴都可以下!
http://119.147.41.16/down?cid=&t=4&fmt=&usrinput=一曲难忘&dt=0&ps=0_0&rt=0kbs&plt=0&spd=9
肖邦故事的电影!
㈤ 求关于肖邦,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的电影
<莫扎特>,<不朽的恋人>(讲贝多芬的)
《海上钢琴师》
《钢琴家》
《钢琴课》《钢琴师》《钢琴别恋》
。《没有终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这部电影讲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恋情,并戏剧性地讲述了他想放弃演奏而从事作曲的企图。
2。《爱情之歌》(Song
of
love)1947年电影,描写克拉拉舒曼和她丈夫罗伯特舒曼以及和她未结婚的密友勃拉姆斯的关系。凯瑟林·赫本扮演克拉拉。
3。《闪亮的风采》(Shine)戏剧化了钢琴家大卫·海尔夫戈特真实的一生,以及最后以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而获得胜利。
4。《音乐恋人》(Music
Lovers)讲的是柴可夫斯基,
5。《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当然是最经典的肖邦传奇。
6。《钢琴课》(Piano
Lesson)
7.《钢琴师》(Pianist)
8。《不朽的恋人》(Immortal
Beloved)回忆了贝多芬,当然里面有他的钢琴曲。
㈥ 关于肖邦的电影,文字,作品,书籍,
电影方面1、《一曲难忘》肖邦电影,很喜欢肖邦的音乐,这部电影拍的也很棒,喜欢。偏差还挺大的。最主要是那个男演员的形象和真实的肖邦差太远了,感觉就是个肌肉男。
</SPAN>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393099.html 2、《我爱肖邦》(英文名是《Impromptu》,休.格兰特饰演的肖邦)Impromptu 在线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yuri6PkXxY/3、《爱的渴望》也是4、《蓝色乐章》
sophie的前波兰籍老公导的
典型的欧洲文艺风格 书籍方面 1、肖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与时代
作者:(美)肖尔茨;马永波译
出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
ISBN:7-80225-048-X
售价:29.00元
2、李斯特论肖邦
作者 (匈)李斯特
定价 ¥10.50
3、肖邦——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文学艺术家卷
作者: 丁言模 编著
出版: 辽海出版社1998-10-1
ISBN: 9787806389102 名言爱祖国高于一切
㈦ 英国关于介绍肖邦一生的电影是什么
春光奏鸣曲 Impromptu (1991) 休格兰特扮演肖邦。
导演: James Lapine
编剧: Sarah Kernochan
主演: Judy Davis / Hugh Grant / Mandy Patinkin
类型: 喜剧 / 爱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1-04-12
片长: 107 分钟
又名: 即兴曲
㈧ 《不能说的秘密》是部好电影吗
这部电影说的是1979年的桂纶镁,穿越到1999年,遇到周杰伦后发生的故事。
《不能说的秘密》无疑是一部好电影,答案中已经提及太多关于情节、内容、伏笔方面的评价,今天我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一下《不能说的秘密原声带》。
这首曲子也是后来《彩虹》的damo,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当然这个曲子单纯来演奏用吉他更加的适合,旋律会更加的优美。
05.小雨写立可白
对于这个旋律,当你开心的时候听起来很欢快,而如果当你悲伤的时候就会听起来很难过,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此段插曲后来也就成了周董单曲《蒲公英的约定》的damo作品。
06. Secret加长快板
㈨ 1、当年在国内风靡一时的根据肖邦经历改编的电影名为什么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是由查尔斯·维多执导,由柯纳·王尔德、梅尔·奥勃朗、保罗·穆尼主演的传记剧情片,于1945年1月1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跟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故事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㈩ 反映作曲家肖邦一生的美国影片是什么
反映肖邦生平的影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于1945年拍摄的《一曲难忘》。该片男主角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但该片只能作为文艺片来欣赏,其中很多情节与史实不符。
一曲难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导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彻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剧情简介: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