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电影的复兴

台湾电影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2-12-22 06:16:10

台湾距离大陆多远

福建与台湾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

福州至基隆149海里,

厦门至高雄165海里,

厦门至基隆也仅222海里。

如果指台湾地区,不是指台湾本岛,厦门角屿至小金门的最近距离仅1000多米

Ⅱ 台湾小清新电影还能火多久

倘若说去年的金马奖还有一部《赛德克·巴莱》撑本土门面的话,那么2012年的金马奖就是“外来人”的天下了,入围最佳影片的五部作品《神探亨特张》、《浮城谜事》、《夺命金》、《消失的子弹》、《女朋友·男朋友》,两部来自大陆,两部来自香港,剩下一部来自台湾,导演是台湾新生代导演杨雅喆,题材还是小清新。小清新仍是台湾电影的方向。 而当每一部电影都拥有一张童话式的海报,每一次谈吐都是卖萌的口吻,每一段故事都是白衣飘飘的年代,场景永远离不开学校、操场,当三十而立的阮经天、赵又廷、彭于晏、桂纶镁、陈意涵、陈妍希等人扮演着永远长不大的学生,你会发现那些清丽脱俗的电影,都成为吃腻了的甜点。台湾小清新还能火多久?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 何谓小清新?人人都拍小清新 单纯从影像来说,小清新是精致、唯美、浪漫、诗意、梦幻、童真的综合体,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气质,台湾电影最重要的类型是青春片,最典型的气质是小清新,前者是后者的形,后者是前者的魂。 在新电影的年代,青春片是《风柜来的人》中的肆意时代,或者《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的残酷物语,而新世纪之后,青春片是《蓝色大门》一样的忧郁初恋,《人鱼朵朵》一样的幻彩童话,《盛夏光年》一样的同性萌芽,小清新开始取代艺术、历史和悲情,人文忧思被自我陶醉代替,十年之间台湾电影已经从一半艺术,一半青春过渡到小清新满天下的格局。 而小清新,亦有励志小清新和忧郁小清新之分,前者活泼爽朗,后者多愁善感,常常有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而这往往是小清新最值得挖掘的东西。 自2002年的《蓝色大门》开始,台湾小清新慢慢成为一股浪潮,十年之中,电视台和广告界的一批青年转向电影创作,陈映蓉的《十七岁的天空》、郑芬芬的《沉睡的青春》、李启源的《巧克力重击》等皆以小清新题材开启导演生涯,而焦雄屏所说的“太超过时代”成员林书宇、杨雅喆、程孝泽、林育贤、陈正道等导演,虽然以侯孝贤、杨德昌为偶像,实际操作上都以易智言的《蓝色大门》为模板,其摄影、构图、色调、节奏,人物的设定、演员的选择,都有太多相同的痕迹。 而新电影导演的门生们,并未继承上一代的艺术感,投向小清新阵营,王明台、王也民、姜秀琼、陈怀恩、萧雅全、侯季然都已经有质量不俗的小清新电影面市。还有最近两年诞生的新导演,如陈骏霖、林孝谦、李丰博和九把刀等,不管是编剧转行、电视台渗入,还是国外学电影归来,手里能拾起来的,似乎也只有这一种类型。 青春片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拍《最遥远的距离》的林靖杰说台湾导演很难,99%时间都在找钱,导演的通常做法是拿剧本向新闻局申请“辅导金”,自己再凑一点开始拍摄,这种“无工业体系”造成的最直接问句,就是如何把资源和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而小清新似乎是个必然的选择,林书宇曾说:“这类东西不需要太多资金就能完成,宣传上也省费用,拍张海报展一下主角和片名,观众一看就知道什么片子。”拍电影需要量入为出,小清新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损失扛得起,且能以小搏大。除此之外,强大的偶像剧和MV制作体系为小清新提供天然资源,有些时候,小清新题材还是偶像剧的衍生品,《背着你跳舞》、《痞子英雄》、《犀利人妻》,以及今年大热的《我可能不会爱你》,都已经被改编或即将被改编为小清新电影版本。 2008年是台湾电影复兴的一年,最卖座的《练习曲》、《九降风》、《沉睡的青春》等都是小清新题材。2011年则是台湾电影最辉煌的一年,有四部电影票房过亿,回报率最高的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投资仅有几百万的小 清新电影,在台湾卖了4.6亿,成为历史第三,在香港挫败《功夫》,荣升历史榜首,大陆突破5000万人民币,在哪里都是奇迹。这一年,台湾共上映30部电影,有17部是所谓的小清新,数量和票房总额都超过年度一半。 2012年迄今为止,台湾电影上映数目大约能达到50部之多,比去年增长20部,小清新题材占据30多部,仍是压倒性的优势。 青春片不死小清新悄然变种 很明显,青春片的单一、重复性都是最大掣肘,但十年来热度不退,自然是有其内在的改良,事实上自“太过超时代”诞生,这些电影被植入更多元化的因素,如《海角七号》是本土杂化,《练习曲》是公路模式,《盛夏光年》是同志题材,《艋舺》 是黑帮传奇,《花吃了那女孩》是MV化的形式,《停车》是多段式结构的探索,这些电影,有些已经不再是所谓“小清新”,或只有部分“小清新”,但作为青春片的变种,在市场上有了更高的竞争性。 这批导演同样有更好的商业头脑,深懂市场回报的意义,拍青春片虽然是资金掣肘,但他们用同性、喜剧、情欲元素来适应市场,成为典型的“另类小清新”,最典型的李启源的《乱青春》,大量唯美大胆的情欲戏未影响小清新的质感,这种另类化既有导演们对影像的追求,也有推陈求新的商业计算,这批导演既善于用参加影展获奖再转销本地的模式,又注重直接的噱头刺激市场,小清新越来越呈现同性恋和唯美色情泛滥的迹象(这也是国外参展的意图),这样的题材已多如牛毛。 近十年,台湾电影的最值得骄傲的恐怕就是这些青春片,它不但以小搏大搞活电影市场,还能走进大陆。尤其是ECFA签订之后, 《那些年》在大陆破5000万,《LOVE》过亿都是了不起的成绩,而更标志性的则是《恋爱恐慌症》、《咫尺天涯的爱恋》、《翻滚吧!阿信》、《转山》、《新天生一对》、《爱的面包魂》、《为你而来》、《星空》这样的青春片大量涌入,蔚为奇观,一下子填补了大陆电影几十年罕见台湾电影的空白。 对大陆观众而言,一眼是清丽,二眼是通俗,三眼就是抵触,如此之多的青春片进入视野,必然有良莠不齐的作品,其中不少就是卖萌装可爱搞低级的商业流水作,电影里也有相当重复性的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碍于资金的问题和制作上的习惯,小清新仍占据市场的最大比重。在2012年,虽然票房最高的是冯凯的《阵头》和叶天伦的《鸡排英雄》这样的本土化创作,但论票房过千万的电影,以《女朋友·男朋友》和《逆光飞翔》为代表的小清新,仍占据了其中的最大比重。 有一点遗憾的,唯一提名金马奖的就只有最佳影片的《女朋友·男朋友》,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陆制作和港片,根本毫无胜算,这类电影可做甜点,但永远成不了大餐。小清新,就像今年两部关于面包的电影《爱的面包魂》和《女孩坏坏》里,精心装饰过的糕点铺,或者《36个故事》中那样泛着小资气息的咖啡馆,咖啡和糕点不会消失,只会有吃腻了的肠胃,小清新也不会死,死掉的只有一颗颗对小清新审美疲劳的心。 腾娱

Ⅲ 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的发展

2000年以后的台湾电影年产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续2000年以前的衰颓(例如信息发达,娱乐多元,电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则是产销关系崩解,早期投资电影辅导金的片商,即使无法赚钱,尚能赢得声誉,如今几乎完全丧失市场机能,片商已经毫无投资报酬率可言,于是形成不断压缩投资,制作沦于粗糙,卖座更形惨淡的恶质循环,最后只有靠极少数打代跑的独立制片奋力而为,造就了目前的年产量。卖座纪录更是惨烈,居然会有卖座破百万,登上年度冠军因而“含泪庆祝”的荒谬场面。年产量太少的情况下,必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常态分配原则,量少则不易质优。二是样貌窄化,无法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素材/形式/风格。

Ⅳ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被称作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和《光阴的故事》一样是集锦片,但该片批判和讽刺的力度更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该片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作是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自此后,新电影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现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Ⅳ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Ⅵ 21世纪后台湾电影发展新趋势有哪些

21世纪后台湾电影发展新趋势有:观众、销路和媒体。台湾电影的永续发展必须靠三种力量:观众、销路和媒体,三者环环相扣。必须靠观众、而且是自发性的观众,同时要说服戏院的销路。台湾的电影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要大力投人。同时台湾电影人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华语电影中,不论大陆的市场有多大,香港的电影有多好,台湾电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在中国电影史增添上新的一笔。

Ⅶ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Ⅷ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湾电影正在复苏,不过全球看来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电影产业就是工业,要专业化,细致化,内地电影现在很难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Ⅸ 台湾问题一直扣人心弦,有什么记录台湾发展的电影吗

2009年,一部名为《海角七号》的影片席卷了台湾电影界,其总票房达到了5.3亿新台币,它也被誉为台湾电影业的一剂春药。影片通过一场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举办的沙滩演唱会展开,在当地人坚持下,暖场嘉宾由一支临时组建的当地乐团担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会监督友子之间展开。影片的成功,在于它足够真实,贴近生活,引起当时台湾人的共鸣。

2、《夜奔》



“夜奔”两字,取自京剧《林冲夜奔》,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东与林冲雪夜分别,即使生离也是死别。这部影片围绕着三个人暧昧展开,这里面的夫妻,少东和英儿,他们爱着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少东知道,他的内心永远留有两个位子,一个给英儿,一个给林冲,不过一个位子是妻子,另一个位子是爱人!

3、《最遥远的距离》



几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火遍大江南北,当时的人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这部影片,就是那关于那个最遥远的距离。小汤在努力的寻找丢失的爱情,小云在努力的找录音的主人,阿才则在努力寻找昔日的情人。三个人,好像毫无瓜葛,但却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在经历一段叫做追寻的旅途。影片的最后,小云在海边的左边,另一个身影慢慢走进画面的右端,就这样,小云与小汤,在同一个海滩。他们是否相遇了?这是导演给我们的留白。这一段距离,也就构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Ⅹ 台湾电影特点

以文艺片为主,风格比较温馨 导演:侯孝贤 杨德昌 陈果....

阅读全文

与台湾电影的复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分日本爱情电影大尺度 浏览:327
印度电影大全真爱在我心 浏览:593
天使爱美丽电影简介英文 浏览:299
怒火风暴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东北的搞笑犯罪电影大全 浏览:650
大电影动画片大全免费汪汪队 浏览:453
猫和老鼠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733
盗墓电影大全2019龙墓 浏览:262
十部英文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662
泰国电影恐怖的降头术 浏览:53
如何订私人电影院 浏览:569
悬疑电影中文版推荐 浏览:985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浏览:535
冰川时代3电影粤语 浏览:890
催泪老电影音乐 浏览:296
刺马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426
狼溪第四集免费观看完整电影 浏览:382
周星驰考验大傻智商是什么电影 浏览:247
法国电影亡命天涯路电影下载 浏览:616
东平有电影院吗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