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㈡ 侯孝贤画像的主演介绍
朱天文,女, 生于1956年8月 ,中国台湾台湾最著名的小说家和重要电影编剧之一。原籍山东临沂,生于台北。先后就读于中山女高、淡江大学英文系。十六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大学时期开办三三集刊、三三书坊,曾获联合报及中国时报文学奖。著有《乔太守新记》《淡江记》《传说》《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等。1983年因获奖小说《小毕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而开始其电影剧本创作,自此便与侯孝贤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参与编剧作品包括《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6)、《尼罗河的女儿》(1987)、《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其中《小毕的故事》、《好男好女》获第二十、三十二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朱天文师承胡兰成,其父朱西宁与妹妹朱天心都是台湾重要作家。
侯孝贤Hsiao-hsien Hou男, 生于1947年4月8日 ,今中国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星座: 白羊座
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于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
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坛广泛重视。1983年与万仁、曾壮祥联合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冬冬的假期》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第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6年执导《恋恋风尘》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后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亦在金马奖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斩获。2007年参与了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并推出导演新作《红气球的旅行》。
侯孝贤每部作品都保持一定水准,且均有所突破;其创作为台湾历史与民众命运写下生动篇章,那些即兴式的街头、乡间实景拍摄,混合职业及非职业演员的真实自然表演,运用画外音、长镜头、空间景深营造的情绪张力及诗意氛围,都成为其作者电影的标志。
吴念真Wu Nianzhen 男, 生于1952年8月5日 ,中国台湾
星座: 狮子座
台湾编剧、导演、作家。本名吴文钦,生于台北县瑞芳镇的大粗坑。十五岁初中毕业,因家庭经济不佳,辍学至台北工作。休学两年后,十七岁开始半工半读,就读于私立延平中学附设补校。1972年首次发表文章于联合副刊。1975年底退伍,任职于台北市立疗养院图书馆,并开始小说创作。1976年考入辅仁大学夜间部会计系。1977年首次获联合报文学奖,并出版第一本小说。
1980年应明骥之邀进中影制片部任编审,催生《小毕的故事》《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我这样过了一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恐怖分子》等风格迥异的电影,成为台湾新电影的代表剧作家。1989年离开中影,成为自由编剧。之后所参与编剧之电影,如《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客途秋恨》《兄弟珍重》《无言的山丘》等,均在世界各大影展获得极高荣誉。曾以《同班同学》(1981)、《老莫的第二个春天》(1984)、《客途秋恨》(1990)、《无言的山丘》(1992),获第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九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6年改编剧本《父子关系》获第二十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1994年首次执导电影《多桑》,获都灵影展最佳影片奖;1996年执导《太平天国》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他是侯孝贤的重要合作者,也为杨德昌、柯一正、万仁、许鞍华等创作过剧本,成为港台新电影作家的挚友。吴念真是量多而质高的电影编剧,观察敏锐,取材大胆,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人生,为台湾新电影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而突出的贡献。
㈢ 求 小毕的故事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qJE2MErsUtfJH1RHSFFMhw
作品相关简介:该片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长故事,从年少轻狂的懵懂无知,到成年的成熟稳重,传达早期台湾生活的真切与感怀。整个舞台在台北县淡水镇取景,摄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传达早期台湾眷村生活及回忆。
㈣ 求一些反应台湾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电影
一般来说,台湾大的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电影明细,搂住可挑选其中一、二欣赏;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
《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
《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
㈤ 关于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奖者明骥的简历及祖籍
明骥1939年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刘家河村,1949年赴台,毕业于政工干部学校暨管外语学校。历任中国国民党将军、中影公司制片厂厂长、总经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部长级)、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俄文系教授)、台湾电影戏曲协会理事长、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院院士等职务。八十年代初期,明骥离开政坛,专心研究东欧问题,著述丰硕,在美国和台湾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骥先生曾以80多岁高龄往返于两岸及美国,呼吁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为反独促统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总经理。他富有学识,为人开明,上任之初便发出了与最高当局不同的声音:“我接任后,应时时求新求变,‘抗日’题材与‘政宣’电影虽然还能拍,但我不拍,时下的首要是展开新的文化任务。”李行的“乡土电影”也正是在明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兴起。
时至八十年代初,面对业界危难,明骥锐意变革。他先从引进“新力量”着手,从1981年起,吴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钟沂、黄嘉生陆续被招入“中影”,担任编审、企划、制片、宣传等工作。82年“新闻局”也顺应民意,取消了“剧本预审”制度。电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轻新导演联合创作的《光阴的故事》 。这是比较公认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端。
明骥在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任内,创建台湾第一座电影文化城,成立台湾第一座电影冲印厂,推动“精制作、小成本”的全新风格制片方针,培育电影技术人才,开启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时代。当时在新电影浪潮中成长的导演,现在都已经是著名的编导,包括侯孝贤、陈坤厚、杨德昌、万仁、柯一正、张毅、王童、廖庆松、托德辰、曾壮祥、朱天文、小野、吴念真等人。[1]
明骥 - 文学作品
明骥获奖《苏联外交史》明骥 编著黎明文化
《中俄关系史》 明骥编著 三民书局
《银河采薇》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76 [1987]
《北国探索》 明骥 编著 台北正中书局 民国78[1989]
《俄罗斯风云》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83[1994] [1]
另著有:《传情一海鸥》上、下集(俄文版)、《现代俄语复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苏联民族问题之兴起与发展》、《访苏见闻记》、《北国探索》等著作
明骥 - 影视作品
竹剑少年 (1984) .... 监制[1]
雾里的笛声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监制
战争前夕 (1984) .... 监制
小毕的故事 (1983) .... 监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监制
儿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轮 (1983)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老师斯卡也答 (1982)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 (1982) .... 制片人
大远景 (1982) .... 制片人
苦恋 (1982) .... 监制
龙的传人1981 (1981) .... 制片人
动员令 (1981) .... 制片人
花飞花舞春满城 (1980) .... 制片人
血溅冷鹰堡 (1980) .... 制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制片人
Z字特攻队 (1980) .... 制片人
紧迫盯人 (1979) .... 制片人
我爱芳邻 (1979) .... 制片人
源 (1979) .... 制片人
西风的故乡 (1979) .... 制片人
天狼星 (1979) .... 制片人
锦标 (1978) .... 制片人
香火 (1978) .... 制片人
一个女工的故事 (1978) .... 制片人
明骥 - 金马奖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今晚在台北县县府大楼举行,推动台湾新电影的幕后功臣、前中影总经理明骥获颁终身成就奖。
明骥说,感谢所有参加台湾新电影制作的伙伴,也感谢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㈥ 请问大佬有小毕的故事1983年上映的由崔福生主演的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资源吗
《小毕的故事》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hBcGsmtXWk4VwRprTemgRw
《小毕的故事小毕的故事(1983)》
导演:陈坤厚
编剧:朱天文、丁亚民、侯孝贤、许淑贞
主演: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闽南语、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83-01-29
片长:100分钟
又名:GrowingUp
朱小凡见证了邻居男孩毕楚佳(伊绳祖、郑传文、钮承泽、庹宗华)的成长过程。
为了让小毕更好的成长,受骗怀孕又遭遗弃的毕妈妈(张纯芳)在他六岁时嫁给了从大陆到台的年近五十岁的公务员毕大顺(崔福生)。毕大顺对小毕视同己出,教他写字读书,准备把他培养成大学生。然而因为被人看成“拖油瓶”,小毕与他的关系十分疏离,更不惜为了气他,做出偷漫画书、早恋、偷便当、和别人争强斗狠等举动。一件与钱有关的事,令毕大顺和小毕的关系降到最低点,毕妈妈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用极端方式激励小毕,让他看清更为丰硕的生命意义。
㈦ 跪求80年代台湾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80年代台湾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海滩的一天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㈧ 小毕的故事的介绍
《小毕的故事》(Growing Up)即依据台湾作家朱天文所撰写的小说《小毕的故事》为基础,再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故事剧情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长故事,从年少轻狂的懵懂无知,到成年的成熟稳重,传达早期台湾生活的真切与感怀。整个舞台在台北县淡水镇取景,摄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传达早期台湾眷村生活及回忆。
㈨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㈩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湾传记片是哪部为什么
在我的印象中最好看的台湾传记片是《桂花巷》,《桂花巷》,萧丽红原著、陈坤厚导演、陈扬配乐。说的是一个女人,在一个人情敦厚、保守古老的社会里,和她的命运抗争的历程,事实上也就是人与天的抗争——在困厄的环境中,追求生存的尊严。